一种车载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0859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床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载床。



背景技术:

由于道路交通变得便捷,许多人都喜欢自驾车出游,并且伴随着人们出行的行驶距离越来越长,司机与乘客难免在驾驶的过程中感到疲倦,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车载床,供司机与乘客在旅途的过程中休息使用,不仅保证了司机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而且还让乘客在驾驶的过程中躺下休息,从而使得旅途更愉快轻松。

目前市场上的板式的车载床一般采用挂绳将车载座固定在前排座椅靠背与后排座椅之间,由于挂绳的强度有限,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挂绳承载过度而出现断裂的现象,十分不耐用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市场上还存在部分带有支架的车载床,但该部分车载床高度调节困难,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稳固、高度调节简单的车载床。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床,包括设于车辆前排座椅靠背与后排座椅靠背之间的车载床体,所述车载床体放置在后排座椅上,其前侧延伸至前排座椅靠背的后侧,所述车载床体前部底侧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可调节高低的支脚,所述支脚包括活动套接的内圆管和外圆管,所述外圆管套设在内圆管的外侧,所述内圆管内设有螺母,所述外圆管中部固定安装有向螺母方向延伸的螺杆,所述螺杆与螺母螺旋配合;所述内圆管与车载床体连接,旋转所述外圆管可调节内圆管和外圆管的套接长度,从而调节支架的高度;或者,所述外圆管与车载床体连接,旋转所述内圆管可调节内圆管和外圆管的套接长度,从而调节支架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载床,其车载床体的前侧下方设有支架,该支架提高了车载床体的承载能力,从而使车载床使用更稳固、更安全,另外,支架的高度调节方式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快捷,有利于用户根据车辆的实际需求调节车载床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还包括与车载床体下侧连接的连接装置,所述支脚的上端与连接装置铰接,所述支脚可绕其与连接装置的铰接处转动;支脚可展开支撑于前排座椅靠背与后排座椅间的车辆地板上,或者,收纳于所述车载床体的下方。所述支架的设置方式,便于车载床的收纳、运输,具体的,所述支架设置在靠近车载床体的边缘处。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与车载床体连接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有活动槽,所述支脚的上端设有与所述活动槽铰接的弧形部。所述支架上还设有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的锁紧件和弹性复位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弧形部上并且与所述锁紧件相适配的扣位,所述扣位至少设有两个,其沿支脚转动的方向布置在弧形部上,所述弹性复位件使锁紧件向扣位一侧复位,所述锁紧件穿过固定架与扣位配合实现锁紧,触发所述锁紧件可使锁紧件脱离扣位实现解锁,所述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简便,锁紧机构可有效防止车载床使用时自行收纳的危险。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相邻两个支架的支脚之间连接有加固连杆,所述支架的设置方式可使车载床体更加稳固;具体的,支架的设置方式包括在车载床体前侧下方设置一排支脚,或者,在车载床体左右两侧的下方各设置支脚,支脚的数量根据车载床体的长度或宽度合理配置,支脚沿车载床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螺杆相对其固定端的端部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螺母的孔径,该设置方式防止外圆管脱离内圆管,具体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沿螺杆径向延伸的限位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车载床体可沿其长度方向折叠,具体的,所述车载床体可沿其长度方向折叠一次,其折叠的比例为1:1或4:6,折叠处将车载床体分隔成左右两部分,1:1的折叠方式有利于收纳,4:6的折叠方式可让车载床体折叠后有合理的位置允许一名小孩睡在车载床上的同时,也能供让一名用户坐在后排座椅上,使车载床更实用。

进一步的,所述车载床体可沿其宽度方向折叠,具体的,所述车载床体可沿其宽度方向折叠两次,折叠处将车载床体分隔成第一床体、第二床体和第三床体,所述第一床体靠近前排座椅靠背,所述第三床体靠近后排座椅靠背,所述第二床体设于第一床体和第三床体之间,所述第一床体的宽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床体和第三床体的宽度,例如,第一床体、第二床体和第三床体的宽度比例为3:1:1,该设置方式可根据不同的车型适当地折叠调节车载床体的宽度,提高车载床的实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车载床体位于其折叠处均设有拆卸结构,所述拆卸结构可将车载床体分拆成若干子床体,具体的,所述拆卸结构为拉链、系绳等,该设置方式可让车载床体更容易收纳。

进一步的,所述车载床体的前侧设有若干条第一挂绳,所述车载床体通过所述第一挂绳与前排座椅靠背连接,所述第一挂绳可使车载床更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车载床体的前侧设有前侧挡,所述前侧挡与前排座椅靠背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前侧挡设置在所述第一挂绳上;或者,所述前侧挡的下端与车载床体连接,其上部设有所述第一挂绳,所述前侧挡通过第一挂绳与前排座椅靠背连接,前侧挡可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供用户休息。

进一步的,所述车载床体的下侧设有第二挂绳,所述第二挂绳的一端可沿宽度方向从靠近后排座椅的一侧绕过车载床体并与前排座椅靠背连接,收纳后的车载床体通过第二挂绳挂设在前排座椅靠背上,所述第二挂绳的设置方式便于车载床的收纳与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车载床体上还设有安全固定装置,所述安全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安全带和第二安全带,所述第一安全带包括第一安全带带体、第一安全带卡座和第一锁舌,所述第一安全带带体设于车载床体的底侧,所述第一安全带卡座设于第一安全带带体靠近前排座椅靠背的一端,所述第一锁舌设于第一安全带带体靠近后排座椅的一端,所述第一安全带卡座可沿宽度方向从靠近前排座椅靠背的一侧绕过车载床体并与后排座椅的安全带相连,所述第一锁舌与后排座椅的安全带扣座相连;所述第二安全带包括第二安全带带体和第二锁舌,所述第二安全带带体的一端与车载床体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锁舌设于该自由端上,并与后排座椅的安全带扣座相连。具体的,所述第一安全带和第二安全带的数量可根据车辆型号的不同而合理设置。所述第一安全带和第二安全带使车载床使用更安全,防止用户脱离车载床以及防止车载床体脱离后排座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支脚的设置方式,所述支脚包括活动套接的内圆管和外圆管,所述外圆管套设在内圆管的外侧,所述内圆管中部设有沿内圆管方向向外延伸的螺杆,所述外圆管内设有螺母,所述螺杆与螺母螺旋配合;所述内圆管与车载床体连接,旋转所述外圆管可调节内圆管和外圆管的套接长度,从而调节支架的高度;或者,所述外圆管与车载床体连接,旋转所述内圆管可调节内圆管和外圆管的套接长度,从而调节支架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车载床的立体图

图2为支脚的剖视图

图3为支架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车载床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车载床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车载床体沿其长度方向以1:1的方式的折叠示意图

图7为车载床体沿其长度方向以4:6的方式的折叠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四的支脚剖视图

图9为车载床的安全固定装置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载床体的长度、宽度均为与车辆后排座椅上表面平行,并与人体接触的表面的长度和宽度,车载床体的前侧为靠近车辆前排座椅靠背的一侧,车载床体的后侧为靠近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一侧。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和图4,一种车载床,包括设于车辆前排座椅靠背100与后排座椅靠背101之间的车载床体1,其前侧延伸至前排座椅靠背100的后侧,所述车载床体1前部底侧设有支架3,所述支架3包括可调节高低的支脚,所述支脚包括活动套接的内圆管31和外圆管32,所述外圆管32套设在内圆管31的外侧,所述内圆管31内设有螺母311,所述外圆管32中部固定安装有向螺母311方向延伸的螺杆321,所述螺杆321与螺母311螺旋配合;所述内圆管31与车载床体1连接,旋转所述外圆管32可调节内圆管31和外圆管32的套接长度,从而调节支架3的高度;或者,所述外圆管32与车载床体1连接,旋转所述内圆管31可调节内圆管31和外圆管32的套接长度,从而调节支架3的高度。为了防止外圆管32脱离内圆管31,所述螺杆321相对其固定端的端部设有可拆卸的限位结构322,所述限位结构322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螺母311的孔径,该限位结构322为沿螺杆321径向延伸的限位凸起,具体的,所述螺杆321通过紧固件323安装在外圆管32内,所述螺杆321的固定端为螺杆321与紧固件323连接的一端,所述紧固件323可为螺母。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母311包括用于连接件的标准螺母,以及也可以为其他具有螺纹孔的零件,或者,直接在内圆管31内加工出具有螺纹孔的结构,即所述螺纹孔结构与内圆管31为一体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载床,其车载床体1位于悬空一侧的下方设有支架3,该支架3提高了车载床体1的承载能力,从而使车载床使用更稳固、更安全,另外,支架3的高度调节方式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快捷,有利于用户根据车辆的实际需求调节车载床的高度。

参见图3至图5,所述支架3还包括与车载床体1下侧连接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与车载床体1连接的固定架33,所述固定架33设有活动槽331,所述支脚的上端设有与所述活动槽331铰接的弧形部312,所述支脚可绕其与连接装置的铰接处转动;支脚可展开支撑于前排座椅靠背100与后排座椅102间的车辆地板上,或者,收纳于所述车载床体1的下方,具体的所述活动槽331为弧形活动槽。

所述支架3上还设有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图中未示),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架33上的锁紧件和弹性复位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弧形部312上并且与所述锁紧件相适配的扣位,所述扣位至少设有两个,其沿支脚转动的方向布置在弧形部312上,其中至少包括一个用于支架3在支撑时与车载床体1底侧夹角最大时候定位的扣位,以及一个用于支架3收纳在车载床体1底侧时候定位的扣位,所述弹性复位件使锁紧件向扣位一侧复位,以提供阻尼效果,所述锁紧件穿过固定架与扣位配合实现锁紧,触发所述锁紧件可使锁紧件脱离扣位实现解锁。所述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简便。所述支架3的设置方式,便于车载床的收纳、运输,具体的,所述支架3设于靠近所述车载床体1边缘处,以免车载床体1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侧倾的现象。

参见图1,所述支架3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相邻两个支架3的支脚之间连接有加固连杆34,所述支架3的设置方式可使车载床体1更加稳固;具体的,支架3的设置方式包括在车载床体1前侧下方设置一排支脚,或者,在车载床体1左右两侧的下方各设置支脚,支脚的数量根据车载床体1的长度或宽度合理配置,支脚沿车载床体1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布置。

参见图1、图6和图7,所述车载床体1可沿其长度方向折叠一次,其折叠的比例为1:1或4:6,折叠处将车载床体1分隔成左右两部分,1:1的折叠方式有利于收纳,4:6的折叠方式可让车载床体1折叠后有合理的位置允许一名小孩睡在车载床上的同时,也能供让一名用户坐在后排座椅102上,使车载床更实用。

参见图1和图4,所述车载床体1可沿其宽度方向折叠两次,折叠处将车载床体1分隔成第一床体11、第二床体12和第三床体13,所述第一床体11靠近前排座椅靠背100,所述第三床体13靠近后排座椅靠背101,所述第二床体12设于第一床体11和第三床体13之间,所述第一床体11的宽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床体12和第三床体13的宽度,具体的,第一床体11、第二床体12和第三床体13的宽度比例为3:1:1,该设置方式可根据不同的车型适当地折叠调节车载床体1的宽度,提高车载床的实用性。

参见图1,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车载床体1位于其折叠处均设有拆卸结构4,所述拆卸结构4可将车载床体1分拆成若干子床体,具体的,所述拆卸结构4为拉链或系绳或魔术贴或纽扣,该设置方式可让车载床体1更容易收纳。

参见图1,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车载床体1位于其靠近车门的其中一侧设有向上延伸的护挡5,所述护挡5有效防止用户在睡觉时撞到车门而受伤的情况,所述护挡5的高度低于后排车窗的下侧边缘。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车载床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护挡5。

参见图1、图4和图5,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车载床体1前侧设有至少两条的第一挂绳61,所述车载床体1通过所述第一挂绳61与前排座椅靠背100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挂绳61的两端分别与车载床体1连接,其内侧形成U型的挂设部611,所述U型的挂设部可拆卸地挂设在前排座椅靠背100上。

参见图1、图4和图5,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车载床体1的前侧还设有前侧挡6,所述前侧挡6通过第一挂绳61与前排座椅靠背100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前侧挡6设置在第一挂绳61上;或者,前侧挡6的下端通过拉链或魔术贴与车载床体1可拆卸连接,或者前侧挡6直接缝合在车载床体1上,前侧挡6的上部设有所述第一挂绳61,第一挂绳61至少一端与前侧挡6连接,包括第一挂绳61的一端与前侧挡6连接,另一端与车载床体1连接,以及第一挂绳61的两端均与前侧挡6连接的两种方式,第一挂绳61内侧形成U型的挂设部611,所述U型的挂设部611可拆卸地挂设在前排座椅靠背100上,所述前侧挡6可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供用户休息。

参见图4和图5,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车载床体1的下侧设有第二挂绳7,所述第二挂绳7的一端可沿宽度方向从靠近后排座椅102的一侧绕过车载床体1并与前排座椅靠背100连接,收纳后的车载床体1通过第二挂绳7挂设在前排座椅靠背100上,所述第二挂绳7的设置方式便于车载床的收纳与使用。

参见图9,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车载床体1上还设有安全固定装置,所述安全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安全带81和第二安全带82,所述第一安全带81包括第一安全带带体811、第一安全带卡座812和第一锁舌813,所述第一安全带带体811设于车载床体1的底侧,所述第一安全带卡座812设于第一安全带带体811靠近前排座椅靠背100的一端,所述第一锁舌813设于第一安全带带体811靠近后排座椅102的一端,所述第一安全带卡座812可沿宽度方向从靠近前排座椅靠背100的一侧绕过车载床体1并与后排座椅102的安全带(所述安全带图中未示)相连,所述第一锁舌813与后排座椅102的安全带扣座(所述安全带扣座图中未示)相连;所述第二安全带82包括第二安全带带体821和第二锁舌822,所述第二安全带带体821的一端与车载床体1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锁舌822设于该自由端上,并与后排座椅102的安全带扣座相连,具体的,所述第一安全带81还包括第三安全带带体814,所述第三安全带带体814的一端与第一安全带带体811相连,其另一端设有第一插扣815,所述车载床体1的底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扣815相适配的第一插槽816,所述第一插扣815可拆卸地插入第一插槽816中,以使第一安全带81固定在车载床体1上,具体的,所述第二安全带82与车载床体1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插扣823,所述车载床体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插扣823相适配的第二插槽817,所述第二插扣823可拆卸地插入第二插槽817中,以使第二安全带82固定在车载床体1上。所述第一安全带81和第二安全带82使车载床使用更安全,防止用户脱离车载床以及防止车载床体1脱离后排座椅102。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车载床体1靠近前排座椅靠背100的一侧设有与位于主驾驶位置和副驾驶位置之间的储物箱相适配的缺口(所述缺口图中未示),所述车载床体1设置缺口的方式,可让车载床与车辆更适配。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图中未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连接装置与支脚的设置方式的不同,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与支脚之间连接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的一端与连接装置铰接,另一端设有扣合结构,所述支脚上设有扣合部;支脚展开时将定位件翻转至扣合结构扣设在扣合部上,定位件、支脚和连接装置形成三角形结构,使支脚实现展开时的定位。该设置方式结构简单,并且可使车载床更稳固。

本实施例的其它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图中未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连接装置与支脚的设置方式的不同,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与支脚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连接装置铰接,其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支脚铰接;支脚展开时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形成一条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支脚和连接装置形成三角形结构,使支脚实现展开时的定位,该设置方式结构简单,收纳快捷方便,并且可使车载床更稳固。

实施例四:

参见图1和图8,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支脚的设置方式的不同,本实施例的支脚包括活动套接的内圆管31和外圆管32,所述外圆管32套设在内圆管31的外侧,所述内圆管31中部设有沿内圆管31方向向外延伸的螺杆321,所述外圆管32内设有螺母311,所述螺杆321与螺母311螺旋配合;所述内圆管31与车载床体1连接,旋转所述外圆管32可调节内圆管31和外圆管32的套接长度,从而调节支架3的高度;或者,所述外圆管32与车载床体1连接,旋转所述内圆管31可调节内圆管31和外圆管32的套接长度,从而调节支架3的高度。为了防止外圆管32脱离内圆管31,所述螺杆321相对其固定端的端部设有限位结构322,所述限位结构322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螺母311的孔径,该限位结构322为沿螺杆321径向延伸的限位凸起,具体的,所述螺杆321通过紧固件323安装在外圆管32内,所述紧固件323可为螺母,所述螺杆321的固定端为螺杆321与紧固件323连接的一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母311包括用于连接件的标准螺母,以及也可以为其他具有螺纹孔的零件,或者,直接在外圆管32内加工出具有螺纹孔的结构,即所述螺纹孔结构与外圆管32为一体设置。

本实施例的其它技术特征分别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