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坐垫可上下升降、前后调节及折叠的司机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3783阅读:2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坐垫可上下升降、前后调节及折叠的司机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司机座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坐垫可上下升降、前后调节及折叠的司机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具有足够大空间的司机室可以布置落地结构的司机座椅,但当司机室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司机座椅背部距离操作台仅有500毫米左右的狭小空间下),如果采用落地结构的司机座椅,则空间无法合理布置,通常只能采用背部悬臂式安装方式。然而,背部悬臂式安装方式的司机座椅,其结构繁杂,整体重量较重,而且升降是采用气弹簧来实现,价格贵,可靠性差,易出现故障,维修成本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整体重量较轻、使用方便、升降自如、可靠性好、维修成本低、且适用于狭小空间的坐垫可上下升降、前后调节及折叠的司机座椅。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坐垫可上下升降、前后调节及折叠的司机座椅,具有安装支架、活动支架、滑轨框架、坐垫和靠背;安装支架与车体安装接口相连接,安装支架下部的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导向轴,活动支架位于安装支架的前方,活动支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可供导向轴穿入的导向筒,滑轨框架通过旋转轴铰接在活动支架的顶部,滑轨框架上部的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导轨,坐垫后部的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靠背支架,靠背固定在两个靠背支架的顶部;活动支架的导向筒沿着安装支架的导向轴上下滑动以 实现坐垫的上下升降;坐垫沿着滑轨框架的导轨前后滑动以实现坐垫的前后调节;坐垫沿着旋转轴转动以实现坐垫的折叠。

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导向筒的顶部均安装有上铜套,底部均安装有下铜套,内部均安装有机械弹簧;每根机械弹簧的底部均与相应导向轴的台阶相接触。

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其中一个导轨采用的是带锁定结构的导轨,另外一个导轨采用的是不带锁定结构的导轨。

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滑轨框架的背部和活动支架的中间部位固定有气弹簧。

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活动支架的左右方向上穿设有操作手柄,操作手柄与活动支架连接部位处的操作手柄两侧均设置有轴用定位卡簧;活动支架内壁的左右两侧各开设有一导槽,每个导槽内均安装有导套,每个导套内均安装有拨销,每个拨销上均穿设有拨杆,每个拨杆均与操作手柄采用螺纹副连接,活动支架内壁的左右两侧各连接有一扭簧,每个扭簧的另一端均与相应拨杆相连接,每个导向轴上各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当座椅处于锁定状态,每个扭簧的扭簧力压紧相应的拨销并使拨销导入相应导向轴的定位孔内;当需要调节座椅高度时,向后拨动操作手柄,克服两个扭簧的力矩,致使每个拨销脱离相应导向轴的定位孔,同时,司机重力脱离坐垫,两个机械弹簧的弹簧力克服座椅活动部分的重力以及上铜套和下铜套与导向轴之间的摩擦力,将座椅活动部分托起,活动支架在两个机械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上升,并在需要的高度释放操作手柄,每个扭簧的扭簧力驱动相应拨杆使相应拨销在相应导槽内滑动并导入相应导向轴的定位孔内。

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拨销导入到导向轴最上方的定位孔时, 向后拨动操作手柄,克服两个扭簧的力矩,致使每个拨销脱离相应导向轴最上方的定位孔,司机重力和座椅活动部分重力克服两个机械弹簧的弹簧力,座椅会沿着导向轴向下运动,并可一直降至导向轴最下方的定位孔处。

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轴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板弹簧;在坐垫上翻过程中板弹簧起到助力作用;在坐垫下翻过程中,当气弹簧的阻尼逐渐变小时,板弹簧的受力越来越大,此时板弹簧对下翻的坐垫产生弹性阻力。

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轴和拨销均由中碳钢制成,上铜套和下铜套均由锡青铜制成。

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铜套与导向轴之间采用间隙配合方式,下铜套与导向轴之间也采用间隙配合方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司机座椅的结构紧凑合理,锁定可靠,解锁方便,体积小,日常维护方便,升降机构的机械弹簧比气弹簧价格便宜,故障率低,易维护;并且可以实现坐垫的上下升降、前后调节以及折叠的功能,在司机正常操作的情况下,保证司机能够轻松出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司机座椅的正视图;

图2是司机座椅的俯视图;

图3是司机座椅的侧视图;

图4是司机座椅上下升降的状态图;

图5是司机座椅前后调节的状态图;

图6是司机座椅折叠的状态图;

图7是活动支架与坐垫的联接结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司机座椅上下升降及锁定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标号:1、安装支架;2、活动支架;3、滑轨框架;4、坐垫;5、靠背;6、导向轴;7、导向筒;8、导轨;9、靠背支架;10、上铜套;11、下铜套;12、机械弹簧;13、气弹簧;14、操作手柄;15、拨销;16、拨杆;17、扭簧;18、板弹簧;19、尼龙垫圈;20、定位套。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见图1~8,本发明的一种坐垫可上下升降、前后调节及折叠的司机座椅,具有安装支架1、H型活动支架2、滑轨框架3、坐垫4和靠背5;安装支架1与车体安装接口相连接,安装支架1下部的左右两侧的腰形定位孔内各固定有一导向轴6,活动支架2位于安装支架1的前方,活动支架2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可供导向轴6穿入的导向筒7,滑轨框架3通过旋转轴铰接在活动支架2的顶部,滑轨框架3上部的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导轨8,其中一个导轨8采用的是带锁定结构的导轨,另外一个导轨8采用的是不带锁定结构的导轨。坐垫4后部的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靠背支架9,靠背5固定在两个靠背支架9的顶部。活动支架2的导向筒7沿着安装支架1的导向轴6上下滑动以实现坐垫4的上下升降;坐垫4沿着滑轨框架3的导轨8前后滑动以实现坐垫4的前后调节;坐垫4沿着旋转轴转动以实现坐垫4的折叠。

滑轨框架3的左右两侧和底部分别安装有底部封板,且四周使用EPDM实现缓冲和减震。

每个导向轴6的上部设置有尼龙垫圈19,安装支架1的上部设置有穿过尼龙垫圈19的定位套20,每个导向筒7的顶部均安装有上铜套10,底部 均安装有下铜套11,内部均安装有机械弹簧12,且每根机械弹簧12的底部均与相应导向轴6的台阶相接触。

其中,机械弹簧12弹簧力的选择:一般体重在45KG及以上的司机坐在坐垫4上,能够将坐垫4一直压至最低处并锁定;解锁后,机械弹簧12的弹簧力可以克服座椅活动部分的重力以及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力,使座椅活动部分升至座椅最大升降调节处并锁定。

活动支架2的左右方向上穿设有操作手柄14,操作手柄14是带折弯的结构,即能够保证司机正常操作,又可以在坐垫4收起后,司机的膝盖不会碰到操作手柄14。操作手柄14与活动支架2连接部位处的操作手柄14两侧均设置有轴用定位卡簧。活动支架2内壁的左右两侧各开设有一导槽,每个导槽内均安装有导套,每个导套内均安装有拨销15,每个拨销15上均穿设有拨杆16,拨杆16是带六角头部的螺杆,每个拨杆16均与操作手柄14采用螺纹副连接,活动支架2内壁的左右两侧各连接有一扭簧17,每个扭簧17的另一端均与相应拨杆16相连接,每个导向轴6上各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

当座椅处于锁定状态,每个扭簧17的扭簧力压紧相应的拨销15并使拨销15导入相应导向轴6的定位孔内。

当需要调节座椅高度时,向后拨动操作手柄14,克服两个扭簧17的力矩,致使每个拨销15脱离相应导向轴6的定位孔,同时,司机重力脱离坐垫4,两个机械弹簧12的弹簧力克服座椅活动部分的重力以及上铜套10和下铜套11与导向轴6之间的摩擦力,将座椅活动部分托起,活动支架2在两个机械弹簧12的弹簧力作用下上升,并在需要的高度释放操作手柄14,每个扭簧17的扭簧力驱动相应拨杆16使相应拨销15在相应导槽内滑动并导入相应导向轴6的定位孔内。

当拨销15导入到导向轴6最上方的定位孔时,向后拨动操作手柄14,克服两个扭簧17的力矩,致使每个拨销15脱离相应导向轴6最上方的定位孔,司机重力和座椅活动部分重力克服两个机械弹簧12的弹簧力,座椅会沿着导向轴6向下运动,并可一直降至导向轴6最下方的定位孔处。循环以上操作,就可以完成座椅的升降以及锁定。

其中,扭簧17扭簧力的选择:扭簧17能够依靠扭矩带动拨杆16、拨销15迅速插入导向轴6的定位孔中并锁定;需要解锁时,用手向后轻推50N~100N操作手柄14,使拨销15脱离定位孔,座椅在机械弹簧12的弹簧力作用下上升,当到达合适的高度,再次在扭簧17的扭矩作用下使拨销15插入导向轴6的定位孔中锁定。

滑轨框架3的背部和活动支架2的中间部位固定有气弹簧13,旋转轴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板弹簧18。

在坐垫4上翻过程中板弹簧18起到助力作用。

在坐垫4下翻过程中,当气弹簧13的阻尼逐渐变小时,板弹簧18的受力越来越大,且板弹簧18的受力方向与坐垫4的下翻方向相反,此时板弹簧18对下翻的坐垫4产生弹性阻力,达到下翻缓冲的效果。

导向轴6和拨销15有滑动摩擦运动,需考虑热处理,均选用中碳钢制成,先进行调质预处理,然后淬火热处理,最后镀铬表面处理,提高其使用寿命。上铜套10和下铜套11均由耐磨的锡青铜制成。上铜套10与导向轴6之间采用合适的间隙配合方式,下铜套11与导向轴6之间也采用合适的间隙配合方式,如果相互之间的间隙太小会出现卡滞现象,如果相互之间的间隙太大会导致座椅出现晃动现象。导向轴6和上铜套10之间、导向轴6和下铜套11之间以及拨销15和导套之间都有相对摩擦运动,装配时需添加润滑脂,在交付使用的后 续维护中也需定期添加润滑脂。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