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内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0958发布日期:2018-09-05 00:4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备平视显示装置(head-updisplaydevice)的车辆的内装结构(interiorstructure)。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等车辆中,逐渐将平视显示(hud)装置组装于仪表板(例如专利文献1)。hud装置将有益于驾驶员的信息(图像)投影到设置在驾驶员驾驶时的视线方向上的组合仪或者前窗自身。所投影的图像通过前窗反射而形成虚像。于是,驾驶员在所述虚像重叠于车辆前方的风景的情况下进行视觉识别。

通常,hud装置具备箱体结构,在其箱体内具有发出投影光线的投影光源。光源基于发光工作而发热。因此,使hud装置具备散热部并通过该散热部来使箱体内的热释放到外部的做法为公知。

若对前窗投影多种多样的信息,则必然地需要扩大hud装置的光线的投影范围。为了制成显示尺寸大的投影图像,有必要加大从投影光源至前窗的光路长度。由于仪表板与前窗彼此接近,因而很难在两者之间争取到光路长度,因此必须在hud装置的箱体内设置用于反射投影光线的反射镜等来确保光路长度。因此,hud装置存在着成为尺寸大、重量大的装置的倾向。

然而,仪表板的内部在结构上容易积聚热,因此,存在着会削减hud装置的所述散热部的散热效果的担忧。此外,也可考虑附设冷却风扇等冷却功能部件的做法,但是,在尺寸大的hud装置被组装到仪表板中的情况下,难以在狭小的仪表板内追加设置这样的冷却功能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261067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无需追加冷却功能部件便能够使被组装在仪表板中的平视显示装置的散热性良好。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车辆的内装结构,其包括:仪表板,设置在前窗的下方;空调导管,设置在所述仪表板的内部;以及平视显示装置,具备箱体结构,被组装于所述仪表板,并且将信息投影到所述前窗;其中,所述平视显示装置在所述箱体的外周面具备散热部,所述空调导管具备面对部,该面对部以能够与所述散热部进行热交换的方式与该散热部相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的内装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所述内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仪表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的简略剖视图。

图5是图1的v-v线的简略剖视图。

图6是图1的vi-vi线的简略剖视图。

图7是平视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改变了视线方向的平视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仪表板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的xi-xi线的简略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空调导管及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空调导管、支撑件及平视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车辆的内装结构的概略]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1的内装结构的前侧部分的主视图,图2是所述内装结构的立体图。在这些图中,将内装结构中的前窗10及仪表板11的部分抽出而进行图示。图3是仪表板1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这些图中,标示了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及“后”的箭头、车宽方向上的“左”及“右”的箭头、以及车高方向上的“上”及“下”的箭头。之后的图中所标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箭头也按照图1至图3所示的方向。

仪表板11设置在前窗10的下方,其基本上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整个范围延伸。仪表板11包含仪表板主体12、面对盖板13及上盖板14。仪表板主体12是由硬质树脂的成形品构成的构件,具有与车宽对应的左右宽度,具备收容装备于车辆1的仪表类、空调关联部件、导航系统、音响类等的多个框架部分。划分驾驶席与助手席的中央控制台部121从仪表板主体12的左右方向中央向下方垂下。

面对盖板13及上盖板14由聚氨酯发泡材料等构成,是形成仪表板11的表层部的构件。面对盖板13覆盖仪表板11的与座席相向的面。上盖板14覆盖仪表板11的上表面亦即与前窗10相向的面。

在仪表板11下方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延伸的仪表板加强件3。仪表板加强件3由高刚性的金属制圆筒体构成,其的左右两端被固定于车身梁(未图示)。仪表板11的下表面被该仪表板加强件3支撑。

如图3所示,在仪表板11的左侧(驾驶席侧)组装有仪表盘2及平视显示装置4(以下称作hud装置4)。仪表盘2以与驾驶席相向的方式组装于仪表板11,其是具备车速仪表及燃料计等模拟式或数字式显示部的盘单元。hud装置4在仪表板11内由支撑件5支撑,其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hud装置4为具备箱体结构的单元,其将多种多样的信息投影到前窗10。所述信息例如是车辆自身的行驶速度、行驶区间的速度限制信息及警告标识、导航用的指示箭头等驾驶支援信息。hud装置4生成这些信息的投影图像并且朝着前窗10投影。在驾驶员的视线前方形成由前窗10反射而成的投影图像的虚像。

hud装置4的箱体内部内置有:包含例如led矩阵及tft彩色显示屏的投影光源4a(参照图11);将该投影光源4a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的反射镜。通常,仪表板11与前窗10彼此接近,因此,难以在两者之间争取到充分的用于制作指定尺寸的投影图像的光路长度。因此,在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多个反射镜,以便将投影光线进行多级反射来确保必要的光路长度。若希望将多种多样的信息投影到前窗10,必然地需要扩大hud装置4的光线的投影范围。由于制作显示尺寸大的投影图像需要取得较长的光路长度,因此,hud装置4的箱体尺寸便变得较大,其重量也变得较大。

仪表板主体12(仪表板11)具备:位于其上表面的hud装置4投影用的上方开口122;位于其的与座席相向的面(朝向车辆1后侧的面)的仪表盘2安装用的侧方开口123。上方开口122是与前窗10相向的矩形的开口,hud装置4的投影光线通过该上方开口122而向前窗10投射。此外,上方开口122的尺寸为比hud装置4的箱体40(参照图7及图8)的尺寸小的尺寸。即,在车辆1的组装完成的状态下,不能从仪表板11经由上方开口122取出hud装置4。

侧方开口123具有能够让左右方向较长的仪表盘2嵌入的尺寸。仪表盘2为大于hud装置4的尺寸,因此,侧方开口123的尺寸能够让hud装置4的箱体通过。即,在车辆1的组装完成的状态下,能够从仪表板11经由侧方开口123取出hud装置4。

仪表盘盖15及开口盖16分别嵌入于侧方开口123及上方开口122。仪表盘盖15具备使仪表盘2的显示面露出的开口151,其在仪表盘2被嵌入于侧方开口123的状态下,以覆盖仪表盘2的周缘部分的方式被安装于仪表板主体12的与座席相向的面。开口盖16具备矩形的投射开口161,其以覆盖hud装置4的上表面的方式被安装于仪表板主体12的上表面。

在仪表板11内部设置有后述的空调导管7(参照图11至图13)。在空调导管7中流通的空调风经由仪表板11的表面而被吹到车室内。作为所述空调风的吹出口,在仪表板11中具备设置在驾驶席侧的左吹出口171、设置在中央控制台部121上方的中央吹出口172、以及设置在助手席侧的右吹出口173。

[hud装置的支撑结构]

接着,详述仪表板11内的hud装置4的支撑结构。图4至图6表示了仪表板11的组装有hud装置的部分上的前后方向的剖面结构。图4、图5及图6分别是图1的iv-iv线、v-v线及vi-vi线的简略剖视图。

如图4所示,仪表板11设置在前窗10的下方,仪表板加强件3从下方支撑该仪表板11。hud装置4在前窗10与仪表板加强件3之间在被支撑件5支撑的状态下被组装于仪表板11。

hud装置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上方开口122的前缘122f与后缘122r之间的间隔。hud装置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也与上同样。因此,即使取下了开口盖16,如上所述,也不能从仪表板11向上方取出hud装置4。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上方开口122具有大于hud装置4的尺寸,也会被前窗10阻碍而不能从上方取出hud装置4。

<hud装置的箱体>

图7是hud装置4的立体图,图8是改变了视线方向的hud装置4的立体图。hud装置4具备收容投影光源4a及反射镜等光学系统的箱体40。箱体40由安设投影光源a及所述光学系统的上面开口的主体401和封盖该主体401的开口的盖体402构成。盖体402的顶面上设置有使投影光线通过的具有透光性的窗部。

箱体40具有大致扁平的长方体的形状,其包括前侧面41、下侧面42、后侧面43、上侧面44、右侧面45及左侧面46。右上支架411及左上支架412分别从前侧面41的上端缘的左右端部向上方延出。这些支架411、412分别具有固定孔413、414,成为箱体40的固定于支撑件5的固定部。右下支架421及左下支架422分别从下侧面42的后端缘(后侧面43的下端缘)的左右端部向下方延出。这些支架421、422分别具有固定孔423、424,成为箱体40的固定于仪表板主体12的固定部。右下支架421相对于左下支架422较长地向下方突出。

在右侧面45的后方部分设置有释放箱体40内的热的散热部47。此处,参照图1的xi-xi线的简略剖视图亦即图11。在箱体40的右侧面45的后方附近收容有投影光源4a和散热件4b。投影光源4a基于省略图示的驱动器而以进行发光工作的方式而被驱动,基于进行该发光工作而发热。散热件4b使投影光源4a发出的热释放。

与散热件4b相邻的箱体40的外周面为散热部47。基于与投影光源4a进行的热交换而由散热件4b吸取的热通过散热部47而释放到箱体40的外部。在散热部47的壁面的下方区域形成有多个狭缝471,在上方区域穿设有多个气孔472。狭缝471及气孔472有助于提高散热部47的散热效果。

<支撑件>

支撑件5在上方开口122的下方被组装于仪表板11,并且以收容hud装置4的状态将该hud装置4固定地支撑。图9是支撑件5的立体图。主要参照图9及图5,支撑件5是具有前壁51及下壁52且前后方向的剖面呈l字型的部件。在前壁51的上端设有向上方突出的上凸缘部53,该上凸缘部53由左右方向较长的带状的平面部构成。在下壁52的后端设有向下方突出的下凸缘部54,该下凸缘部54同样地由左右方向较长的带状的平面部构成。

前壁51是与箱体40的前侧面41相向的壁,下壁52是与下侧面42相向的壁。上凸缘部53以如下的方式来设定其高度位置:在hud装置4被支撑件5支撑的状态下,该上凸缘部53处于比箱体40的前侧面41的上端(上侧面44的前端)高的位置。因此,利用螺丝刀等工具进行作业的作业者在取下开口盖16后能够通过上方开口122而访问(access)上凸缘部53。

上凸缘部53上设置有:左右一对固定孔531,成为固定于仪表板主体12的上方部分的固定部;左右一对支撑孔532,成为固定于hud装置4的固定部。下凸缘部54上设置有:左右一对固定孔541,成为固定于仪表板加强件3的固定部。在下壁52的一对固定孔541的前方位置分别设置有矩形的窗部521。在窗部521的前缘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具备钩形状的卡止片522。此外,在下凸缘部54的左端附近设置有:支撑孔542,成为固定于hud装置4的固定部。

支撑件5还包含左壁55及右壁56。左壁55及右壁56是分别将前壁51及下壁52的左侧面及右侧面封盖的壁。左壁55与右壁56之间的间隔宽于hud装置4的左右宽度。另一方面,支撑件5的上面及后面不存在壁。hud装置4的箱体40在大半被收容在由前壁51、下壁52、左壁55及右壁56所划分的空间内的状态下,而且以其上侧面44及后侧面43不与支撑件5干涉的方式载置在支撑件5上。

右壁56中设有将该右壁56的后方部分切去而成的切除部561。如图11所示,在仪表板11内,空调导管7以包围支撑件5侧方的方式设置,在右壁56的外侧也设置有空调导管7的局部(面对部75)。切除部561是为了不阻碍hud装置4的散热部47与空调导管7的所述局部之间的热交换而设的开口。

在前壁51的下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卡止部57。卡止部57是使前壁51的局部较浅地凹陷而成的矩形形状的平板部。卡止部57中穿设有成为固定于仪表板加强件3的固定部的螺孔571。

中央延出部581、左延出部582及右延出部583从下凸缘部54的下缘向下方延伸。中央延出部581是从下凸缘部54的左右方向中央向下方延伸的左右方向较长的平板部,穿设有左右一对固定孔584。该固定孔584成为支撑件5的固定于仪表板主体12下方部分的固定部。左延出部582是从下凸缘部54的左端向下方延伸的平板部,同样地具有成为固定于仪表板主体12下方部分的固定部的固定孔585。右延出部583是从下凸缘部54的右端向下方延伸的较小的平板部,同样地具有成为固定于仪表板主体12的固定部的支撑孔586。

<仪表板加强件>

图10是仪表板加强件3的要部的立体图。在仪表板加强件3的外周面上安装有仪表板支撑部件31及支撑片32。仪表板支撑部件31是用于将仪表板11的下表面与仪表板加强件3连结的部件。基于该连结,仪表板11被高刚性的仪表板加强件3支撑,而该仪表板加强件3则被省略图示的车身梁牢固地支撑。

支撑片32位于仪表板支撑部件31的左右而成一对,被安装于仪表板加强件3的外周面。支撑片32是为了使支撑hud装置4的支撑件5被仪表板加强件3支撑而将支撑件5与仪表板加强件3连结的部件。各支撑片32中穿设有支撑孔321。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件5通过下述的支撑支架6而被仪表板加强件3支撑。

<支撑支架>

参照图5,支撑支架6是在hud装置4的下方沿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支撑支架6包含沿着支撑件5的下壁52的下表面延伸的水平部61、车辆前侧的前端部62、车辆后侧的后端部63。基于支撑支架6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提高hud装置4的支撑刚性。支撑支架6左右一对地被组装于与支撑件5的左右一对卡止部57对应的位置。

前端部62是固定于支撑件5的前壁51的部分。前端部62是从水平部61的前端向上方被折弯而成的立起部分,其沿着前壁51与卡止部57重叠地向上方延伸。即,支撑支架6具备从支撑件5的下壁52的下方包绕到前壁51前方的形状。后端部63是与下凸缘部54一起固定于仪表板加强件3的部分。后端部63是从水平部61的后端向下方被折弯而成的部分,被夹在仪表板加强件3的支撑片32与支撑件5的下凸缘部54之间。

参照图5、图9、图10及图12来说明支撑件5的支撑结构。图12是表示仪表板加强件3的左侧部分和支撑件5及空调导管7的立体图。有关空调导管7将在后面叙述。支撑支架6的前端部62沿着前后方向重叠在支撑件5的卡止部57的外表面。前端部62具备通孔,通过使该通孔与卡止部57的螺孔571重叠来使卡止部57与前端部62对位。所述通孔及螺孔571让第一固定螺钉s1穿通,从而将支撑件5和支撑支架6固定。

支撑支架6的后端部63也具备通孔。以使该通孔与仪表板加强件3的支撑片32所具有的支撑孔321及支撑件5的下凸缘部54所具有的固定孔541重叠的方式,来使支撑片32、后端部63及下凸缘部54在前后方向上重叠。所述通孔、支撑孔321及固定孔541让第二固定螺钉s2穿通,从而使支撑件5及支撑支架6固定于仪表板加强件3。而且,如图5所示,水平部61具备窗部611。支撑件5的卡止片522被嵌入到该窗部611的前缘。

[空调导管]

空调导管7是用于将车辆1所具备的空调装置(省略图示)产生的供暖、供冷或除湿时的空调风供应到车室内的导管。图13是表示空调导管7与hud装置4及支撑件5之间的设置关系的立体图。参照图11至图13,空调导管7包含设置在仪表板11内部的部分,在支撑件5的周边具备上游部71和下游部72。

上游部71及下游部72是用于将空调风引导到左导管终端73的导管部分。左导管终端73设置在下游部72的终端,与设置在仪表板11的左端附近的左吹出口171连通。此外,图12及图13中还表示了中央导管终端74,该中央导管终端74的空调风由别的导管部分来引导。中央导管终端74与设置于中央控制台部121的中央吹出口172连通。

如图11所示,空调导管7的上游部71及下游部72以沿着支撑件5的侧面亦即hud装置4的箱体40的侧面迂回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详细而言,上游部71隔着支撑件5的右壁56而与箱体40的右侧面45(第一侧面)在左右方向上相向。下游部72隔着夹左壁55而与左侧面46(第二侧面)在左右方向上相向,左侧面46与右侧面45在车宽方向上彼此相向。此外,连接上游部71与下游部72的导管亦即迂回部711隔着前壁51而与前侧面41在前后方向上相向。上游部71沿着右侧面45而比较接近该右侧面45。另一方面,下游部72通过左侧面46的附近而比较离开左侧面46。

沿箱体40的右侧面45的上游部71具备面对部75,该面对部75以能够与设置在右侧面45后侧的散热部47进行热交换的方式与该散热部47相向。上游部71以面对部75相对于散热部47隔开指定的间隙g而相向的方式而与右侧面45并列设置。支撑件5的右壁56的切除部561为了不阻碍面对部75与散热部47之间的热交换而设。

在空调导管7内流通的热媒(空调风)的温度即使在供暖运行时充其量也只是30℃以下的温度。该空调风的温度充分地低于投影光源4a所产生的热的温度。因此,若投影光源4a的热通过散热件4b而从散热部47释放,则该热便被通过面对部75而往左导管终端73流动的空调风所吸收。因此,能够使hud装置4良好地散热。

面对部75是在空调导管7上最接近hud装置4(箱体40)的平板状的部分。上述的间隙g可设为数mm至20mm左右。在间隙g太小或面对部75与散热部47抵接的情况下,从热交换的观点来看较为理想,但存在着如下担忧:当车辆1发生振动时,该振动会被传递到hud装置4,从而在该相向的部分产生振动噪音,或导致投影图像发生摆动。另一方面,若间隙g太大,则面对部75与散热部47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下降,因此,存在着不能充分地进行hud装置4的散热的倾向。

[hud装置的装拆]

如图13所示,在hud装置4被安装于仪表板主体12(支撑件5)的指定位置的状态下,在其上侧,右上支架411及左上支架412与支撑件5的上凸缘部53在前后方向上重叠。此时,两支架411、412的固定孔413、414与上凸缘部53的支撑孔532(图9)分别被对位。第四固定螺钉s4将两支架411、412和上凸缘部53固定。

在hud装置4的下方侧,右下支架421在右延出部583的前方位置处与仪表板主体12的支撑板部124在前后方向上重叠,而且左下支架422与下凸缘部54的左方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右下支架421的固定孔423与支撑板部124的螺孔被对位,通过第三固定螺钉s3两者被紧固。图6是该右下支架421的被第三固定螺钉s3固定的固定部分的剖视图。此外,左下支架422的固定孔424与下凸缘部54的支撑孔542被对位,通过第三固定螺钉s3两者被紧固。

如图3所示,hud装置4通过侧方开口123相对于仪表板主体12装拆。如上所述,上凸缘部53相对于箱体40的前侧面41的上端向上方较高地延伸。而且,右上及左上支架411、412也是从箱体40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因此,在开口盖16被取下后的状态下,作业者能够通过上方开口122进行第四固定螺钉s4的紧固作业。此外,在仪表盘2及仪表盘盖15被取下后的图13的状态下,作业者能够通过侧方开口123来进行第三固定螺钉s3的紧固作业。

从仪表板11取下hud装置4时,作业者首先从仪表板主体12取下开口盖16、仪表盘2及仪表盘盖15。此后,作业者从上方开口122访问并取下第四固定螺钉s4,而且从侧方开口123访问并取下第三固定螺钉s3。然后,将hud装置4经由侧方开口123取出。

[作用效果]

根据如上所说明的车辆1的内装结构,利用设置在仪表板11内部的空调导管7,能够达成良好的hud装置4的散热。即,hud装置4在箱体40的右侧面45具备散热部47,空调导管7具备能够与散热部47进行热交换地与该散热部47相向的面对部75。因此,能够使在空调导管7内流通的热媒吸收散热部47发出的热,能够使hud装置4的热良好地释放。空调导管7作为用于将空调风从仪表板11朝着车室内吹出的仪表板导管等,通常被组装于车辆1的仪表板11内。因此,无需为了hud装置4的冷却而另外追加冷却功能部件。

面对部75与散热部47隔开指定的间隙g而相向。亦即,采用了如下结构:在面对部75与散热部47相向的部位,两者没有抵接。因此,即使车辆1发生振动,在该相向的部位也不会发生振动噪音。

此外,面对部75与具备散热部47的右侧面45并列设置。亦即,面对部75以在散热部47的侧方横向排列的方式设置。因此,即使空调导管7发生了结露,结露水也不会滴落到hud装置4的箱体40。

hud装置4的箱体40包含在车宽方向上彼此相向的右侧面45(第一侧面)和左侧面46(第二侧面),散热部47被设置于右侧面45。空调导管7具备:具有面对部75且沿右侧面45的上游部71;通过左侧面46附近的下游部72;设置在下游部72终端的左导管终端73(吹出口)。因此,不是在设置左导管终端73的下游部72处进行散热部47与面对部75的热交换,而是在相对于下游部72往空调风的流通方向上游离开距离的上游部71处进行所述热交换。因此,能够避免所述热交换对被控制后的空调风的影响。例如,能够防止所述热交换后的暖气混合到即将从左导管终端73吹出的供冷风之中那样的情况。

上述的内装结构包括:支撑件5,被组装于仪表板11,以收容hud装置4的状态将该hud装置4固定地支撑。由此,即使是重量大的hud装置4,也能够由支撑件5牢固地将其支撑。此外,由于支撑件5在散热部47与面对部75相向的部位具有切除部561。因此,不会阻碍散热部47与面对部75之间的热交换。

[变形实施方式的说明]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还能够采用如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面对部75与散热部47隔开指定的间隙g而相向的例子。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也可以采用使面对部75与散热部47抵接的实施方式。此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将hud装置4的箱体40和空调导管7牢固地固定,以抑制振动噪音的发生。

(2)作为提高热交换效率的其它手段,也可以将导热性优异的具有缓冲性的间隔部件介设在间隙g中。或者也可以将金属片等受热部件粘贴或卷绕于面对部75,以便容易吸收来自散热部47的辐射热。

(3)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面对部75为设置在空调导管7上的平板状的部分的例子。较为理想的是,面对部75的形状与散热部47的外表面的形状相匹配。例如,若散热部47是呈凸形状的部分,则较为理想的是面对部75为凹形状。

(4)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应用了以收容hud装置4的状态将该hud装置4固定地支撑的支撑件5的例子。也可以不使用支撑件5而将hud装置4的箱体40直接地安装于仪表板主体12。

最后,对上述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特征结构及其作用效果作总结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车辆的内装结构,其包括:仪表板,设置在前窗的下方;空调导管,设置在所述仪表板的内部;以及平视显示装置,具备箱体结构,被组装于所述仪表板,且将信息投影到所述前窗;其中,所述平视显示装置在所述箱体的外周面具备散热部,所述空调导管具备面对部,该面对部以能够与所述散热部进行热交换的方式与该散热部相向。

根据该内装结构,平视显示装置的散热部与空调导管的面对部进行热交换。因此,基于在空调导管内流通的热媒(空调风),能够使平视显示装置的箱体内的热良好地释放。此外,空调导管作为用于将空调风从仪表板朝着车室内吹出的仪表板导管等,通常被组装于车辆的仪表板内。因此,无需另外追加冷却功能部件。

上述的内装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面对部与所述散热部隔开指定的间隙而相向。

根据该内装结构,在所述面对部与所述散热部相向的部位,两者没有抵接,因此,即使车辆发生振动,在该相向的部位也不会发生噪音。

上述的内装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箱体具备侧面,所述散热部设置在所述侧面,所述面对部与设置有所述散热部的所述侧面并列地设置。

根据该内装结构,所述面对部在所述散热部的侧方并列地设置。因此,即使空调导管发生了结露,结露水也不会滴落到平视显示装置的箱体。

上述的内装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箱体包含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彼此相向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设置有所述散热部的侧面是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空调导管还具备:具有所述面对部且沿所述第一侧面的上游部;通过所述第二侧面的附近的下游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下游部的终端的吹出口。

根据该内装结构,由于不是在设置空调导管的吹出口的下游部处与平视显示装置的散热部进行热交换,而是在相对于所述下游部离开距离的上游部处进行所述热交换。因此,能够避免所述热交换对被控制后的空调风的影响。例如,能够防止所述热交换后的暖气混合到即将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供冷风之中那样的情况。

上述的内装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支撑件,被组装于所述仪表板,以收容所述平视显示装置的状态将该平视显示装置固定地支撑;其中,所述支撑件在所述散热部与所述面对部相向的部位具有切除部。

根据该内装结构,即使是重量大的平视显示装置,也能够由支撑件牢固地将其支撑。此外,由于所述支撑件具有切除部,因此,不会阻碍所述散热部与所述面对部之间的热交换。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辆的内装结构:无需追加冷却功能部件便能够使被组装在仪表板中的平视显示装置的散热性良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