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颖型的新能源汽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3368发布日期:2018-06-30 07:2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颖型的新能源汽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颖型的新能源汽车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于节能环保的大力提倡,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量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使用之前需要给新能源汽车中的蓄电池充电,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主要是将与新能源汽车连接的充电枪插入到充电部的联电腔中卡紧,这种卡紧的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充电部的联电腔与市电连接会一直处于通电状态,在新能源汽车不充电时,充电枪往往是从联电腔中拔出的,这样就会造成联电腔的裸露,由于联电腔外没有设置任何防护部件,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颖型的新能源汽车设备,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新颖型的新能源汽车设备,包括充电桩体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充电桩体左上端的充电部,所述充电桩体底端面还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充电部的左端面上设置有插合腔,所述插合腔右端壁上设有联电腔,所述充电部内设置有滑移腔,所述滑移腔左侧前端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滑移腔连通的连腔,所述滑移腔右侧前端壁上设置有向前伸展的插合槽,所述滑移腔的右端壁中设置有与所述滑移腔连通的驱移腔,所述滑移腔中设置有可前后滑移且与所述滑移腔滑移连接的滑移板,所述滑移腔的中间设置有穿过所述滑移板且与所述滑移板滑移配合连接的第一导移杆,所述滑移板前端面左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连腔滑移配合连接的遮板,所述滑移板前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插合槽滑移配合连接的推移板,所述滑移板右端设置有顶入所述驱移腔且与所述驱移腔滑移配合连接的带移块,所述驱移腔中设置有前后伸展且与所述带移块螺状配合连接的螺状杆,所述螺状杆后端与设置在所述驱移腔后端壁中的驱使机连接,所述插合槽前端的所述充电部中设置有与所述插合槽连通的收缩槽,所述收缩槽左侧后端壁中设置有向后伸展且与所述联电腔相对的导移腔,所述导移腔后端位置处的左右两端壁上分别互称设置有左触块和右触块,所述收缩槽中设置有可前后滑移的收缩板以及与所述收缩板滑移配合连接的第二导移杆,所述收缩槽的前端壁中设置有与所述收缩槽连通的凹槽,所述凹槽中设置有与所述收缩板固定连接的弹压件,所述收缩板后端面左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导移腔滑移配合连接的联电块,所述收缩板后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用以顶入到所述插合槽中的顶推块,所述联电块后端位置处的左右两端面上分别互称设置有左联电片和右联电片,所述充电桩体上还设置有手提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移杆前后伸展设置,所述第一导移杆的前端与所述滑移腔的前端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移杆的后端与所述滑移腔的后端壁固定连接,所述滑移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导移杆穿过的第一穿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螺状杆前端与所述驱移腔的前端壁可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带移块上设置有供所述螺状杆穿过的螺状孔,所述螺状杆与所述第一导移杆的直径相同。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收缩板与所述收缩槽滑移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导移杆前后伸展设置,所述第二导移杆的前端顶入到所述凹槽中且与所述凹槽的前端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移杆的后端与所述收缩槽的后端壁固定连接,所述收缩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导移杆穿过的第二穿槽,所述弹压件绕起在所述第二导移杆外周且一端与所述收缩板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另外一端与所述凹槽的前端壁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遮板、滑移板和推移板固定连接,所述遮板与所述推移板的宽度相同,所述收缩板、联电块和顶推块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插合腔与所述连腔的高度相同,所述遮板的高度与所述插合腔的高度相同,所述插合腔与所述连腔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遮板的宽度,所述推移板与所述插合槽的宽度相同,所述联电块与所述导移腔的宽度相同,所述收缩板与所述顶推块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收缩槽的宽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左触块与所述联电腔电路连接,所述右触块与市电路连接,所述左联电片和右联电片电路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推块的后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护垫。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提装置包括前后互称的固定安装在所述充电桩体前后端面中心处的手提架,所述手提架中设置有上下贯通的手提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带移块位于驱移腔的最前端,使得滑移板处于滑移腔的最前端,使得遮板向前顶入到插合腔中与插合腔的前端壁抵接以将插合腔封闭,推移板则顶入到插合槽中配合连接,而将顶推块向前推压处于收缩槽中,使得收缩板的前端面与收缩槽的前端壁处于抵接状态,弹压件则处于压缩在凹槽中,联电块在导移腔中被向前拉动一段距离而使得左联电片和右联电片分别脱离与左触块和右触块的抵接,此时联电腔处于封闭状态,也处于断电状态,增加了本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2.通过控制驱使机提供动力驱动带移块向后滑移,从而使得遮板以及推移板均向后滑移,当带移块滑移到驱移腔的最后端位置时,遮板向后滑移脱离插合腔并缩回到连腔中,从而将插合腔打开,收缩板则由于弹压件的弹性力而被向后顶压,从而使得联电块向后滑移与导移腔的后端壁抵接,从而使得左联电片和右联电片分别与左触块和右触块的抵接,联电腔处于通电状态且处于打开状态,从而方便将需要通电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枪顶入到联电腔中通电,即可完成新能源汽车的通电工作,操作简便,在新能源汽车不需要充电时,只需要控制驱使机工作驱动带移块向前滑移即可将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状态,整个装置运行稳定安全。

3.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简单,联电腔的断电和通电以及关闭和打开的操作简单方便,通过一个驱使机即可实现,有效减少了了意外触电事故的发生,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且生产制造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新颖型的新能源汽车设备的充电部结构示意图,其中,联电腔处于关闭状态;

图2为图1中联电腔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新颖型的新能源汽车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新颖型的新能源汽车设备,包括充电桩体100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充电桩体100左上端的充电部10,所述充电桩体100底端面还固定安装有底座101,所述充电部10的左端面上设置有插合腔11,所述插合腔11右端壁上设有联电腔12,所述充电部10内设置有滑移腔13,所述滑移腔13左侧前端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滑移腔13连通的连腔14,所述滑移腔13右侧前端壁上设置有向前伸展的插合槽15,所述滑移腔13的右端壁中设置有与所述滑移腔13连通的驱移腔16,所述滑移腔13中设置有可前后滑移且与所述滑移腔13滑移连接的滑移板19,所述滑移腔13的中间设置有穿过所述滑移板19且与所述滑移板19滑移配合连接的第一导移杆22,所述滑移板19前端面左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连腔14滑移配合连接的遮板20,所述滑移板19前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插合槽15滑移配合连接的推移板21,所述滑移板19右端设置有顶入所述驱移腔16且与所述驱移腔16滑移配合连接的带移块23,所述驱移腔16中设置有前后伸展且与所述带移块23螺状配合连接的螺状杆17,所述螺状杆17后端与设置在所述驱移腔16后端壁中的驱使机18连接,所述插合槽15前端的所述充电部10中设置有与所述插合槽15连通的收缩槽24,所述收缩槽24左侧后端壁中设置有向后伸展且与所述联电腔12相对的导移腔25,所述导移腔25后端位置处的左右两端壁上分别互称设置有左触块34和右触块35,所述收缩槽24中设置有可前后滑移的收缩板26以及与所述收缩板26滑移配合连接的第二导移杆31,所述收缩槽24的前端壁中设置有与所述收缩槽24连通的凹槽29,所述凹槽29中设置有与所述收缩板26固定连接的弹压件30,所述收缩板26后端面左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导移腔25滑移配合连接的联电块27,所述收缩板26后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用以顶入到所述插合槽15中的顶推块28,所述联电块27后端位置处的左右两端面上分别互称设置有左联电片32和右联电片33,所述充电桩体100上还设置有手提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导移杆22前后伸展设置,所述第一导移杆22的前端与所述滑移腔13的前端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移杆22的后端与所述滑移腔13的后端壁固定连接,所述滑移板19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导移杆22穿过的第一穿槽。

其中,所述螺状杆17前端与所述驱移腔16的前端壁可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带移块23上设置有供所述螺状杆17穿过的螺状孔,所述螺状杆17与所述第一导移杆22的直径相同。

其中,所述收缩板26与所述收缩槽24滑移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导移杆31前后伸展设置,所述第二导移杆31的前端顶入到所述凹槽20中且与所述凹槽20的前端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移杆31的后端与所述收缩槽24的后端壁固定连接,所述收缩板26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导移杆31穿过的第二穿槽,所述弹压件30绕起在所述第二导移杆31外周且一端与所述收缩板26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另外一端与所述凹槽29的前端壁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遮板20、滑移板19和推移板21固定连接,所述遮板20与所述推移板21的宽度相同,所述收缩板26、联电块27和顶推块28固定连接,从而增加了整体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插合腔11与所述连腔14的高度相同,所述遮板20的高度与所述插合腔11的高度相同,所述插合腔11与所述连腔14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遮板20的宽度,所述推移板21与所述插合槽15的宽度相同,所述联电块27与所述导移腔25的宽度相同,所述收缩板26与所述顶推块28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收缩槽24的宽度,从而方便所述遮板20向前顶入到所述插合腔11中与所述插合腔11的前端壁抵接以将所述插合腔11封闭而使得所述联电腔12封闭。

其中,所述左触块34与所述联电腔12电路连接,所述右触块35与市电路连接,所述左联电片32和右联电片33电路连接,从而使得供电通电安全稳定。

其中,所述顶推块28的后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护垫,通过设置护垫可防止所述顶推块28的后端面长时间受所述推移板21推动而磨损。

其中,所述手提装置包括前后互称的固定安装在所述充电桩体100前后端面中心处的手提架102,所述手提架102中设置有上下贯通的手提孔103,通过手提装置的设置从而方便将所述充电桩体100提起搬运。

其中,宽度为本发明中前后方向的长度,高度为本发明中上下方向的长度。

在初始位置状态时,所述驱使机18处于断电状态,所述带移块23位于所述驱移腔16的最前端,从而使得所述滑移板19处于所述滑移腔13的最前端,此时所述遮板20向前顶入到所述插合腔11中与所述插合腔11的前端壁抵接以将所述插合腔11封闭,从而使得所述联电腔12封闭,而所述推移板21则顶入到所述插合槽15中配合连接,而将所述顶推块28向前推压处于所述收缩槽24中,使得所述收缩板26的前端面与所述收缩槽24的前端壁处于抵接状态,而所述弹压件30处于压缩在所述凹槽29中,所述联电块27在所述导移腔25中被向前拉动一段距离而使得所述左联电片32和右联电片33分别脱离与所述左触块34和所述右触块35的抵接,此时所述联电腔12也处于断电状态;

当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时,控制所述驱使机18工作转动,所述驱使机18工作转动带动所述螺状杆17转动,所述螺状杆17转动驱动所述带移块23向后滑移,所述带移块23向后滑移带动所述滑移板19向后滑移,所述滑移板19向后滑移使得所述遮板20以及所述推移板21均向后滑移,当所述带移块23滑移到所述驱移腔16的最后端位置时,控制所述驱使机18停止工作,此时,所述遮板20向后滑移脱离所述插合腔11并缩回到所述连腔14中,从而将所述插合腔11打开,所述收缩板26则由于所述弹压件30的弹性力而被向后顶压,从而使得所述顶推块28顶入到所述插合槽15中以定位,而所述联电块27则向后滑移与所述导移腔25的后端壁抵接,从而使得所述左联电片32和右联电片33分别与所述左触块34和所述右触块35的抵接,此时,所述联电腔12处于通电状态且处于打开状态,而后将需要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枪顶入到所述联电腔12中通电,即可完成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工作,在新能源汽车不需要充电时,先拔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枪,而后控制所述驱使机18工作驱动所述带移块23向前滑移到所述驱移腔16的最前端位置即可将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带移块位于驱移腔的最前端,使得滑移板处于滑移腔的最前端,使得遮板向前顶入到插合腔中与插合腔的前端壁抵接以将插合腔封闭,推移板则顶入到插合槽中配合连接,而将顶推块向前推压处于收缩槽中,使得收缩板的前端面与收缩槽的前端壁处于抵接状态,弹压件则处于压缩在凹槽中,联电块在导移腔中被向前拉动一段距离而使得左联电片和右联电片分别脱离与左触块和右触块的抵接,此时联电腔处于封闭状态,也处于断电状态,增加了本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2.通过控制驱使机提供动力驱动带移块向后滑移,从而使得遮板以及推移板均向后滑移,当带移块滑移到驱移腔的最后端位置时,遮板向后滑移脱离插合腔并缩回到连腔中,从而将插合腔打开,收缩板则由于弹压件的弹性力而被向后顶压,从而使得联电块向后滑移与导移腔的后端壁抵接,从而使得左联电片和右联电片分别与左触块和右触块的抵接,联电腔处于通电状态且处于打开状态,从而方便将需要通电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枪顶入到联电腔中通电,即可完成新能源汽车的通电工作,操作简便,在新能源汽车不需要充电时,只需要控制驱使机工作驱动带移块向前滑移即可将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状态,整个装置运行稳定安全。

3.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简单,联电腔的断电和通电以及关闭和打开的操作简单方便,通过一个驱使机即可实现,有效减少了了意外触电事故的发生,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且生产制造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