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藏车防撞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3216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藏车防撞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藏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冷藏车防撞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车厢采用目前国际流行的新型玻璃钢板材做厢体侧壁,但在放置货物后,导致厢板容易被撞坏或刮花,因此会在购买后加装防撞架,但加装的防撞架会破坏厢板结构,需要加固在厢板上,甚至会影响制冷系统,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能方便快速安装在传统厢体内,以提供防护,避免厢体内壁被刮花的冷藏车防撞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冷藏车防撞架,包括方体形厢体,厢体包括分别位于上下左右前后侧的顶板、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后侧板铰接在厢体后侧,前侧板四角位置和后侧板四角位置在厢体内形成共八个直角定位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厢体内的防撞架,防撞架包括方体形框架结构的支架,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十二根架杆,十二根架杆连接处形成分别顶在八个定位角上的八个定位部,还包括若干防撞杆,且部分防撞杆两端分别弯折,并与贴合前侧板内侧面的架杆连接,并形成与前侧板内侧面平行间隔设置的前防撞面,部分防撞杆两端分别弯折,并与贴合左侧板内侧面的架杆连接,并形成与左侧板内侧面平行间隔设置的左防撞面,部分防撞杆两端分别弯折,并与贴合右侧板内侧面的架杆连接,并形成与右侧板内侧面平行间隔设置的右防撞面。

放置货物前,首先将防撞架放在厢体内,利用支架的八个定位部分别顶在厢体内的八个定位角上,以利用支架快速定位安装防撞架,且架杆依次在厢体前侧和左右两侧形成前防撞面、左防撞面和右防撞面,因此在放置货物后,能在厢体内壁形成防护结构,避免货物直接撞击厢体内壁,使得厢体内壁变形或刮花,同时拆装也十分方便,无需在厢体内钻孔破坏厢体结构。

在上述的一种冷藏车防撞架中,所述的架杆上设有开孔方向与架杆垂直的螺纹孔,还包括螺接在螺纹孔上的顶紧螺栓,且顶紧螺栓端部分别顶在与对应架杆相贴合的厢体内壁上。

因此可以利用顶紧螺栓顶在厢体内壁上,以加固防撞架,避免防撞架摇晃。

在上述的一种冷藏车防撞架中,所述的防撞杆与底板垂直,且两端分别与架杆焊接固定。

在上述的一种冷藏车防撞架中,所述的顶紧螺栓端部固定有橡胶块,所述的防撞杆上包覆有橡胶护套。

因此能进一步提高防护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放置货物前,首先将防撞架放在厢体内,利用支架的八个定位部分别顶在厢体内的八个定位角上,以利用支架快速定位安装防撞架,且架杆依次在厢体前侧和左右两侧形成前防撞面、左防撞面和右防撞面,因此在放置货物后,能在厢体内壁形成防护结构,避免货物直接撞击厢体内壁,使得厢体内壁变形或刮花,同时拆装也十分方便,无需在厢体内钻孔破坏厢体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防撞架使用状态后视图。

图2是本防撞架侧视图。

图中,

1、厢体;11、顶板;12、底板;13、左侧板;14、右侧板;15、前侧板;

2、支架;21、架杆;22、防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冷藏车防撞架,包括方体形厢体1,厢体1包括分别位于上下左右前后侧的顶板11、底板12、左侧板13、右侧板14、前侧板15和后侧板,后侧板铰接在厢体1后侧,前侧板15四角位置和后侧板四角位置在厢体1内形成共八个直角定位角,还包括位于厢体1内的防撞架,防撞架包括方体形框架结构的支架2,支架2包括依次连接的十二根架杆21,十二根架杆21连接处形成分别顶在八个定位角上的八个定位部,还包括若干防撞杆22,且部分防撞杆22两端分别弯折,并与贴合前侧板15内侧面的架杆21连接,并形成与前侧板15内侧面平行间隔设置的前防撞面,部分防撞杆22两端分别弯折,并与贴合左侧板13内侧面的架杆21连接,并形成与左侧板13内侧面平行间隔设置的左防撞面,部分防撞杆22两端分别弯折,并与贴合右侧板14内侧面的架杆21连接,并形成与右侧板14内侧面平行间隔设置的右防撞面。

进一步的,架杆21上设有开孔方向与架杆21垂直的螺纹孔,还包括螺接在螺纹孔上的顶紧螺栓,且顶紧螺栓端部分别顶在与对应架杆21相贴合的厢体1内壁上。防撞杆22与底板12垂直,且两端分别与架杆21焊接固定。顶紧螺栓端部固定有橡胶块,防撞杆22上包覆有橡胶护套。

放置货物前,首先将防撞架放在厢体1内,利用支架2的八个定位部分别顶在厢体1内的八个定位角上,以利用支架2快速定位安装防撞架22,且架杆21依次在厢体1前侧和左右两侧形成前防撞面、左防撞面和右防撞面,因此在放置货物后,能在厢体1内壁形成防护结构,避免货物直接撞击厢体1内壁,使得厢体1内壁变形或刮花,同时拆装也十分方便,无需在厢体1内钻孔破坏厢体1结构。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厢体1、顶板11、底板12、左侧板13、右侧板14、前侧板15、支架2、架杆21、防撞杆2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