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喷水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8647发布日期:2018-06-19 21:14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体式喷水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一体式喷水电机。



背景技术:

汽车喷水电机又称汽车雨刮器喷水电机,主要用于配合雨刮动作对汽车玻璃进行 清洗。汽车喷水电机结构简单,技术含量相对简单,有很多汽车喷水电机生产厂家为汽车厂 家配套,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从汽车喷水电机在技术手段和市场上的应用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电机的出水率低,只有一个出水接管,二是汽车喷水电机工作时的密封可靠性较差,不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密封。所以,从技术方案及质量上对汽车喷水电机进行改进是必要的,也是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出水率高的一种喷水式电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体式喷水电机,包括呈圆柱形设置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一端连接有插接端,另一端连接有通水端,所述外壳体与通水端之间设有通孔,所述外壳体内安装有马达,所述马达的轴头穿设过通孔后延伸至通水端内,并连接有叶轮,所述通孔内安装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分别扣合于通孔两端的开口处,所述密封环的外环壁上设有凸环,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与凸环相适配的环形槽,所述密封环的内环壁上设有外凸的密封线,所述通水端相对接近叶轮的一端上设有进水接管,另一端上设有出水接管一和出水接管二,所述出水接管一和出水接管二分别位于通水端的上下两个端面上,且管口朝向不同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水端相对连接有出水接管一和出水接管二处设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朝向通水端外呈圆盘状凸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接管的外表面一周设有至少五根凸筋,所述凸筋延伸至通水端上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水接管一和出水接管二的同时设置,可以增加喷水电机的出水率,使得出水量更高更快。在最易发生泄漏的通孔内安装改良后的密封环,可以使得马达轴头与通孔之间的密封性更好,避免发生泄漏的情况,提升整体喷水电机的使用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通水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2中a处放大图。

1、外壳体;10、通孔;11、马达;12、叶轮;13、环形槽;2、插接端; 20、进水接管;21、出水接管一;22、出水接管二;23、储水腔;24、凸筋;3、通水端;4、密封环;40、环形凸缘;41、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喷水电机 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一体式喷水电机,包括呈圆柱形设置的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的一端连接有插接端2,另一端连接有通水端3,所述外壳体1与通水端3之间设有通孔10,所述外壳体1内安装有马达11,所述马达11的轴头穿设过通孔10后延伸至通水端3内,并连接有叶轮12,所述通孔10内安装有密封环4,所述密封环4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环形凸缘40,所述环形凸缘40分别扣合于通孔10两端的开口处,所述密封环4的外环壁上设有凸环41,所述通孔10的内壁上设有与凸环41相适配的环形槽13,所述密封环4的内环壁上设有外凸的密封线,所述通水端3相对接近叶轮12的一端上设有进水接管20,另一端上设有出水接管一21和出水接管二22,所述出水接管一21和出水接管二22分别位于通水端3的上下两个端面上,且管口朝向不同方向设置。所述通水端3相对连接有出水接管一21和出水接管二22处设有储水腔23,所述储水腔23朝向通水端3外呈圆盘状凸起。所述进水接管20的外表面一周设有至少五根凸筋24,所述凸筋24延伸至通水端3上固定。

将出水接管一21和出水接管二22的同时设置,可以增加通水端3的出水率,保证高效的出水量,提升使用质量。在外壳体1与通水端3之间的通孔10内安装有密封环4,密封环4上的环形凸缘40能牢牢扣合在通孔10两端的开口处,起到防止密封环4的固定位置发生偏移的作用。在密封环4上还设有凸环41,凸环41与通孔10内壁上的环形槽13相配合,可以提升密封环4与通孔10内壁之间的紧密性,待转轴穿设过密封环4后,与密封环4内环壁紧密贴合,密封线的设置可以提升马达11轴头与密封环4之间的密封性。从而提升整体喷水电机的密封性能,提升工作时的质量。

储水腔23的设置,在通水后,可以使得出水接管一21和出水接管二22处的储备水达到最多,在对外喷射时,能保证出水接管一21和出水接管二22内有水量,提升喷水的工作质量。

在进水接管20的外表面设凸筋24,可以起到增强牢固性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