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0542发布日期:2019-03-16 01:0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提高耐槽裂纹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装接于卡车、公共汽车等的重载荷用子午线轮胎中,存在要抑制最外周向主槽的槽底的裂纹的产生的课题。作为涉及该课题的现有的充气轮胎,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801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槽裂纹性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层和配置在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带束层,并且在胎面表面具备多条周向主槽和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出的多个环岸部,其特征在于,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所述周向主槽定义为最外周向主槽,将由所述最外周向主槽划分出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环岸部定义为胎肩环岸部,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定义出从到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所述最外周向主槽侧的边缘部的点pe通过并平行于轮胎赤道面的直线与胎体轮廓的交点p1,定义出位于从轮胎赤道面轮胎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dtw的95[%]的位置的所述胎体轮廓上的点p2,定义出从点p2到所述胎体轮廓的最大宽度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d2,定义出位于距点p2距离d2的50[%]的位置的所述胎体轮廓上的点p3,并且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5[%]的气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从交点p1到点p2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a与从点p2到点p3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b具有db≤da的关系。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胎面部胎肩区域的胎体轮廓的形状得到优化,充气后的最外周向主槽的槽底的最大形变会减少。由此,具有抑制最外周向主槽的槽裂纹的产生、使轮胎的耐槽裂纹性能提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图1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部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图1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图2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2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维持发明的统一性并且能够置换且明显能置换的要素。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可以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

[充气轮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该图示出了轮胎径向的一侧区域的剖面图。此外,作为充气轮胎的一个例子,该图示出了装接于长距离运输用的卡车、公共汽车等的重载荷用子午线轮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对后述的周向增强层145标注了阴影线。

在该图中,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是指以包括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的平面切割轮胎时的剖面。此外,符号cl是轮胎赤道面,是指从轮胎旋转轴方向的轮胎的中心点穿过并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平面。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

充气轮胎1具有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的环状构造,具备: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边芯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一对侧壁橡胶16、16;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以及内衬18(参照图1)。

一对胎圈芯11、11是捆绑多条胎圈钢丝而成的环状构件,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胎边芯12、12包括下部芯121以及上部芯122,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构成胎圈部。

胎体层13呈环状架设于左右胎圈芯11、11之间,构成轮胎的骨架。此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包住胎圈芯11以及胎边芯12的方式,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卷回并卡定。此外,胎体层13是通过涂层橡胶来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例如尼龙、聚酯、人造丝等)形成的多条胎体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在85[deg]以上95[deg]以下的胎体角度(定义为胎体帘线的长尺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

带束层14由多个带束帘布层141~145层叠而成,以包围在胎体层13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关于带束层14的具体构成,将在下文加以叙述。

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以及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侧壁橡胶16、16分别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构成左右的侧壁部。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分别配置于左右的胎圈芯11、11以及胎体层13的卷回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构成左右的胎圈部与轮辋凸缘的接触面。

内衬18是配置于轮胎内腔面来覆盖胎体层13的防透气层,例如由带状的橡胶片构成。该内衬18会抑制由胎体层13的露出导致的氧化,并防止填充至轮胎的空气的泄漏。

[主槽以及环岸部]

此外,充气轮胎1在胎面表面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周向主槽21~24、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多个环岸部31~34(参照图1)。

主槽是具有由jatma规定的磨耗指示器的显示功能的槽,在重载荷用子午线轮胎中,一般而言,具有4.0[mm]以上的槽宽以及6.5[mm]以上25.5[mm]以下的槽深。

测定在将轮胎装接至规定轮辋并填充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槽开口部的左右的槽壁的距离的最大值来做为槽宽。在环岸部在边缘部具有切口部、倒角部的构成中,在以槽长度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以胎面踏面与槽壁的延长线的交点为基准,来测定槽宽。此外,在槽在轮胎周向呈锯齿状或波状延伸的构成中,以槽壁的振幅的中心线为基准,来测定槽宽。

测定在将轮胎装接至规定轮辋并填充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从胎面踏面到槽底的距离的最大值来做为槽深。此外,在槽在槽底具有局部的凹凸部、刀槽花纹的构成中,将它们除外在外来测定槽深。

规定轮辋是指,由jatma规定的“适用轮辋”、由tra规定的“designrim”、或者由etrto规定的“measuringrim”。此外,规定内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高气压”、由tra规定的“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inflationpressures(充气压力)”。此外,规定载荷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由tra规定的“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loadcapacity(负荷能力)”。其中,在jatma中,在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规定内压为气压180[kpa],规定载荷为最大负荷能力的88[%]。

在以轮胎赤道面cl为边界的一个区域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的周向主槽21、21定义为最外周向主槽。一般而言,从轮胎赤道面cl到最外周向主槽的槽中心线的距离(省略图中的尺寸标记)在轮胎接地宽度tw的38[%]以上43[%]以下的范围。

测定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放置并施加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的轮胎轴向的最大直线距离来做为轮胎接地宽度tw。

定义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放置并施加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位置来做为轮胎接地端t。

此外,将由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多个环岸部31~34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环岸部31定义为胎肩环岸部。胎肩环岸部31是由最外周向主槽21划分出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在踏面具有轮胎接地端t。此外,将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起第二列的环岸部32定义为第二环岸部。第二环岸部32是由最外周向主槽21划分出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环岸部,隔着最外周向主槽21与胎肩环岸部31邻接。

[带束层]

图2是表示图1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部的放大图。图3是表示图1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该图示出了带束层14的层叠构造,此外,各带束帘布层141~145中的细线示意地示出了带束帘线的配置结构。

带束层14由高角度带束141、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带束覆盖层144、以及周向增强层145层叠而成,以包围在胎体层13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参照图2)。

高角度带束141是通过涂层橡胶来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在45[deg]以上70[deg]以下并优选54[deg]以上68[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定义为带束帘线的长尺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此外,高角度带束141配置为层叠在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外侧。

一对交叉带束142、143是通过涂层橡胶来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在10[deg]以上55[deg]以下并优选14[deg]以上28[deg]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相互具有不同符号的带束角度,使带束帘线的长尺寸方向相互交叉层叠(所谓的斜交构造)。在此,将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交叉带束142称为内径侧交叉带束,将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交叉带束143称为外径侧交叉带束。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配置为层叠在高角度带束141的轮胎径向外侧。

此外,带束覆盖层144是通过涂层橡胶来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在10[deg]以上55[deg]以下并优选14[deg]以上28[deg]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带束覆盖层144配置为层叠在交叉带束142、143的轮胎径向外侧。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带束覆盖层144具有与外径侧交叉带束143相同的带束角度,此外,配置在带束层14的最外层。

周向增强层145是将由涂层橡胶覆盖的钢制的带束帘线沿轮胎周向呈螺旋状卷绕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在5[deg]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周向增强层145配置为夹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之间。此外,周向增强层145配置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左右的边缘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具体而言,一根或者多根金属线沿内径侧交叉带束142的外周呈螺旋状卷绕从而形成周向增强层145。此外,周向增强层145横穿轮胎赤道面cl地在轮胎宽度方向连续。该周向增强层145增强了轮胎周向的刚性,由此,轮胎的耐久性能会提高。

[胎体轮廓]

如图2所示,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定义从胎肩环岸部31的最外周向主槽21侧的边缘部的点pe通过并平行于轮胎赤道面cl的直线(图中的符号省大致)与胎体轮廓的交点p1。

点pe是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宽的测定点,在最外周向主槽21具有锯齿形状的情况下,定义为锯齿形状的振幅的中心线上的点。此外,在胎肩环岸部31在边缘部具有倒角部的情况下,点pe定义为胎肩环岸部31的踏面的延长线与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壁的延长线的交点。

胎体轮廓定义为将胎体层13的胎体帘线的剖面的中心点连接而成的曲线。

此外,定义位于从轮胎赤道面cl到轮胎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dtw的95[%]的位置的胎体轮廓上的点p2。在一般的胎面花纹中,距离dtw为轮胎接地宽度tw的半宽。

此外,定义从点p2到胎体轮廓的最大宽度位置psec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d2,定义位于距点p2距离d2的50[%]的位置且位于点psec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胎体轮廓上的点p3。

此外,作为第一测定条件,定义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5[%]的气压的无负荷状态。施加该规定内压时的胎体轮廓的形状最接近轮胎硫化成型模具内的轮廓形状,即充气前的自然的轮廓形状。

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上述施加5[%]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从交点p1到点p2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a与从点p2到点p3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b具有db≤da的关系。此外,距离da、db优选具有1.05≤da/db≤1.6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1.20≤da/db≤1.50的关系。

此外,作为第二测定条件,定义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以下,对施加规定内压时测定的尺寸附加符号“'”。

此外,在施加5[%]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从点p1到轮胎赤道面cl的区域的胎体轮廓的曲率半径r1与从点p1、p2、以及p3通过的圆弧的曲率半径r2具有r2≤r1的关系。此外,曲率半径r1、r2优选具有0.70≤r2/r1≤0.95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75≤r2/r1≤0.90的关系。

例如,测定从轮胎赤道面cl与胎体轮廓的交点pcc(省略图示)、位于距离dtw的50[%]的位置的胎体轮廓上的点p4(省略图示)、以及点p1通过的圆弧的曲率半径来做为曲率半径r1。

此外,在施加5[%]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从点p1、p2、以及p3通过的圆弧的曲率半径r2与从点p3到胎体轮廓的最大宽度位置的点psec的区域的胎体轮廓的曲率半径r3具有r3<r2的关系。此外,曲率半径r2、r3优选具有0.40≤r3/r2≤0.8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50≤r3/r2≤0.75的关系。

例如,测定从点p3、点psec、以及位于距点p2距离d2的50[%]的位置且位于点psec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胎体轮廓上的点p5(省略图示)通过的圆弧的曲率半径来做为曲率半径r3。

例如,在图2的构成中,从轮胎赤道面cl到胎体最大宽度位置(点psec)的区域的胎体轮廓由分别具有曲率半径r1、r2、r3的三个圆弧构成。此外,曲率半径r1、r2、r3具有r3<r2<r1的关系。并且,这些圆弧在点p1以及点p3相互平滑连接,形成轮胎赤道面cl至胎体最大宽度位置psec的胎体轮廓。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施加规定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曲率半径r1、r2、r3也具有r3<r2<r1的关系。由此,胎体轮廓的形状得到优化。

此外,在施加5[%]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轮胎接地宽度tw与胎体剖面宽度wca优选具有0.72≤tw/wca≤0.93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78≤tw/wca≤0.89的关系(参照图1)。由此,比tw/wca得到优化。

定义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并且设为无负荷状态时的胎体层13的左右的最大宽度位置的直线距离来做为胎体剖面宽度wca。

图4~图6是表示图2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这些图提取出现有例以及实施例的试验轮胎的胎体层13以及胎面表面的轮郭线来示意地进行表示。此外,图4示出了现有例以及实施例的施加5[%]内压时的比较说明图,图5以及图6分别示出了现有例以及实施例的充气前后的比较说明图。此外,图5以及图6的图中的箭头表示充气前后胎体层13的轮郭线的扩径方向和扩径量。

此外,对于现有例以及实施例的试验轮胎,将275/70r22.5的轮胎装接于22.5×8.25的轮辋,并对轮胎施加jatma的规定内压或者5[%]内压来设为无负荷状态。通过fem(finiteelementmethod:有限元法)充气计算来计算此时的各试验轮胎的胎体层13以及胎面表面的轮郭线。

实施例的试验轮胎具有图1以及图2中所记载的构造,在施加5[%]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从交点p1到点p2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a与从点p2到点p3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b满足da/db=1.50的条件,曲率半径r1、r2、r3满足r2/r1=0.80、r3/r2=0.60且r2=150[mm]的条件。

现有例的试验轮胎与实施例具有相同构造,在施加5[%]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从交点p1到点p2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a与从点p2到点p3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b满足da/db=0.75的条件,曲率半径r1、r2、r3满足r2/r1=0.50、r3/r2=0.60且r2=120[mm]的条件。

如图4所示,在充气前(施加5[%]内压时),现有例以及实施例的胎面表面的轮郭线相互一致。此外,现有例以及实施例的胎体层13的轮郭线从轮胎赤道面cl至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下附近(图2的点p1附近)相互一致。然而,在最外周向主槽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即胎肩环岸部31的下方的区域,实施例的胎体轮廓的比da/db(参照图2)较大,因此,实施例的胎体层13的外径以比现有例更陡峭的坡度减小。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的试验轮胎中,胎体层13的轮郭线在充气前后(填充气压从规定内压的5[%]增加至100[%]时,以下相同)整体上扩径。特别是,胎肩环岸部31的接地区域的胎体层13的轮郭线在充气前后向扩径侧变形。其结果是,胎肩环岸部31的踏面的轮郭线在充气前后遍及胎肩环岸部31的整个区域地向扩径侧变形。具体而言,充气前后的轮胎接地端t的扩径量xt为xt=0[mm],轮胎接地端t在充气前后没有位移。此外,充气前后的胎肩环岸部31以及第二环岸部32的最外周向主槽21侧的边缘部的扩径量(省略图中的尺寸标记)均为正。因此,充气前后的胎肩环岸部31的踏面的扩径量从胎肩环岸部31的最外周向主槽21侧的边缘部的点pe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逐渐减小并在轮胎接地端t处为零(xt=0[mm])。因此,胎肩环岸部31的踏面在充气前后遍及整个区域地向扩径侧变形。

与此相对,如图6所示,在现有例的试验轮胎中,充气前后的胎体层13的轮郭线以胎肩环岸部31的中央部附近为边界在轮胎赤道面cl侧的整个区域扩径,并在轮胎接地端t侧缩径。其结果是,充气前后的轮胎接地端t的扩径量xt为xt<0[mm],轮胎接地端t向缩径侧位移。另一方面,充气前后的胎肩环岸部31以及第二环岸部32的最外周向主槽21侧的边缘部的扩径量与图5的情况同样,均为正。因此,可知胎肩环岸部31的踏面与图5的实施例相比,在充气前后大幅度变形。

根据fem充气计算的计算结果,在图5的实施例中,与图6的现有例相比,充气前后的胎体轮廓的形状的变化较小。由此,充气后的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最大形变减小,最外周向主槽21中的槽裂纹的产生得到抑制。

[附加事项]

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施加规定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轮胎接地宽度tw'与胎体剖面宽度wca'优选具有0.82≤tw'/wca'≤0.92的关系(参照图1)。由此,比tw'/wca'得到优化,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压分布会均匀化。特别是,在带束层14具有周向增强层145的构成中,通过周向增强层145,会抑制胎面部中心区域的径增大。此时,通过使比tw'/wca'处于上述的范围内,胎面部中心区域与胎肩区域的径增大差得到缓和,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接地压分布会均匀化。由此,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形变量减小。

此外,在施加规定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胎体层13的最大高度位置的径ya'与胎体层13的最大宽度位置的径yc'优选具有0.65≤yc'/ya'≤0.90的关系(参照图1)。由此,胎体层13的剖面形状得到优化,轮胎的接地压分布会均匀化。

此外,在施加规定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胎体层13的最大高度位置的径ya'与胎体轮廓的点p1(相当于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附近的点)的胎体层13的径yd'优选具有0.95≤yd'/ya'≤1.02的关系。由此,胎体层13的形状得到优化,轮胎接地时的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下的胎体层13的变形量减小。

测定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并且设为无负荷状态时从轮胎旋转轴到胎体轮廓的各测定点的距离来做为胎体层13的径ya、yc、yd。

此外,在施加规定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轮胎赤道面cl上的胎面轮廓的外径hcc'与轮胎接地端t处的胎面轮廓的外径hsh'优选具有0.006≤(hcc'-hsh')/hcc'≤0.015的关系(参照图1)。由此,胎面部胎肩区域的胎肩落差量δh'(=hcc'-hsh')得到优化,轮胎的接地压分布会均匀化。

测定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并且设为无负荷状态时从轮胎旋转轴到各测定点的距离来做为胎面轮廓的外径hcc、hsh。

此外,在施加规定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中宽幅的交叉带束(参照图2。在该图中为内径侧交叉带束142)的宽度wb2'与胎体层13的剖面宽度wca'(参照图1)具有0.73≤wb2'/wca'≤0.89的关系。由此,宽幅的交叉带束的宽度wb2'得到优化,轮胎周向的刚性得到优化。

此外,在施加规定内压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周向增强层145的宽度ws'与胎体层13的宽度wca'优选具有0.60≤ws'/wca'≤0.70的关系(参照图1)。由此,周向增强层145的宽度ws'得到优化,轮胎周向的刚性得到优化。

此外,如图3所示,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中宽幅的交叉带束(参照图2。在该图中为内径侧交叉带束142)的宽度wb2与周向增强层145的宽度ws优选具有ws<wb2的关系。此外,周向增强层145的左右的端部位于宽幅的交叉带束142的左右的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由此,周向增强层145的宽度ws得到优化,轮胎周向的刚性得到优化。

此外,上述施加5[%]内压时的胎体轮廓的形状优选应用于周向增强层145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位于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构成(参照图1以及图2)。在该构成中,在周向增强层145的配置区域的内外轮胎周向的刚性会产生差,因此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形变量有增大的趋势。因此,通过将该构成作为应用对象,会有效地得到通过优化胎体轮廓的形状实现的减小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形变量的作用。

带束帘布层142、143、145的宽度wb2、wb3、ws为各带束帘布层142、143、145的左右的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是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并且设为无负荷状态进行测定的。

[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该充气轮胎1具备胎体层13和配置在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带束层14,并且在胎面表面具备多条周向主槽21~24和由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多个环岸部31~34(参照图1)。此外,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5[%]的气压的无负荷状态下,在定义图2所示的胎体轮廓上的点p1、p2、以及p3时,从交点p1到点p2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a与从点p2到点p3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b具有db≤da的关系。

在该构成中,胎面部胎肩区域的胎体轮廓的形状得到优化,充气后的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最大形变会减少(参照图4~图6)。由此,具有抑制最外周向主槽21中的槽裂纹的产生、使轮胎的耐槽裂纹性能提高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5[%]的气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从点p1到轮胎赤道面cl的区域的胎体轮廓的曲率半径r1与从点p1、p2、以及p3通过的圆弧的曲率半径r2具有r2≤r1的关系(参照图2)。由此,具有优化胎体轮廓的形状、减少充气后的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最大形变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5[%]的气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从点p1、p2、以及p3通过的圆弧的曲率半径r2与从点p3到胎体轮廓的最大宽度位置的区域的胎体轮廓的曲率半径r3具有r3<r2的关系(参照图2)。由此,具有优化胎体轮廓的形状、减少充气后的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最大形变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5[%]的气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轮胎接地宽度tw与胎体剖面宽度wca具有0.72≤tw/wca≤0.93的关系(参照图1)。由此,具有比tw/wca得到优化、充气前后的胎体轮廓的形状得到优化的优点。即,通过0.72≤tw/wca,能够适当地确保距离da、db的关系(db≤da)。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填充气压从规定内压的5[%]增加至100[%]时轮胎接地端t的扩径量xt满足0[mm]≤xt的条件(参照图5)。在该构成中,胎肩环岸部31的踏面(即,从最外周向主槽21侧的边缘部至轮胎接地端t的区域)的轮郭线在充气前后遍及胎肩环岸部31的整个区域地向扩径侧变形。由此,具有减少充气后的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最大形变、抑制最外周向主槽21中的槽裂纹的产生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轮胎接地宽度tw'与胎体剖面宽度wca'具有0.82≤tw'/wca'≤0.92的关系(参照图1)。在该构成中,比tw'/wca'得到优化,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接地压分布会均匀化。由此,具有减小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形变量、抑制最外周向主槽21中的槽裂纹的产生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胎体层13的最大高度位置的径ya'与最大宽度位置的径yc'具有0.65≤yc'/ya'≤0.90的关系(参照图1)。由此,具有优化胎体层13的剖面形状、使轮胎的接地压分布均匀化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胎体层13的最大高度位置的径ya'与点p1处的胎体层13的径yd'具有0.95≤yd'/ya'≤1.02的关系(参照图1)。由此,具有优化胎体层13的剖面形状、使轮胎的接地压分布均匀化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轮胎赤道面cl上的胎面轮廓的外径hcc'与轮胎接地端t处的胎面轮廓的外径hsh'具有0.006≤(hcc'-hsh')/hcc'≤0.015的关系(参照图1)。由此,具有优化胎面部胎肩区域的胎肩落差量δh'(=hcc'-hsh')、使轮胎的接地压分布均匀化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内径侧交叉带束142以及外径侧交叉带束143中宽幅的交叉带束(在图1中为内径侧交叉带束142)的宽度wb2'与胎体层13的剖面宽度wca'具有0.73≤wb2'/wca'≤0.89的关系。由此,具有优化比wb2'/wca'的优点。即,通过0.73≤wb2'/wca',会确保宽幅的交叉带束的宽度wb2,确保轮胎周向的刚性。此外,通过wb2'/wca'≤0.89,会防止轮胎周向的刚性变得过大。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施加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观察时,周向增强层145的宽度ws'与胎体层13的宽度wca'具有0.60≤ws'/wca'≤0.70的关系(参照图1)。在该构成中,通过使比ws'/wca'处于上述的范围内,使胎面部中心区域与胎肩区域的径增大差得到缓和,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接地压分布会均匀化。由此,具有减小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形变量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中宽幅的交叉带束的宽度wb2与周向增强层145的宽度ws具有ws<wb2的关系(参照图3)。由此,具有优化周向增强层145的宽度ws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周向增强层145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位于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参照图1)。通过将该构成作为应用对象,具有能够有效地得到通过优化胎体轮廓的形状实现的减小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底的形变量的作用的优点。

实施例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在图7中,对在施加规定内压时测定的尺寸附加符号“'”。

在该性能试验中,对多种试验轮胎进行了关于耐槽裂纹性能的评价。此外,将轮胎尺寸为275/70r22.5的试验轮胎组装至轮辋尺寸为22.5×8.25的轮辋,对该试验轮胎施加气压630[kpa](jatma的规定内压的80[%]的气压)以及jatma的规定载荷的120[%]的载荷。

关于耐久性能的评价是通过向试验轮胎吹入臭氧并且使用室内转鼓试验机的低压耐久试验来进行的。并且,在以50[km/h]的行驶速度行驶2万[km]之后,测定在最外周向主槽21产生的槽裂纹的个数以及长度。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以现有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越好,且105以上判断为具有优越性。

实施例1~6的试验轮胎具有图1~图3的构造。此外,规定内压时的轮胎接地宽度tw'为tw'=240[mm],胎体层13的各位置的径ya'、yc'、yd'为ya'=900[mm]、yc'=785[mm]、yd'=898[mm],胎面轮廓的各位置的外径hcc'、hsh'为hcc'=970[mm]、hsh'=960[mm]。此外,施加5[%]内压时的轮胎接地宽度tw为tw=240[mm]。

对于现有例的试验轮胎,在实施例1的试验轮胎中,距离da、db具有da<db的关系。

如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在实施例1~6的试验轮胎中,轮胎的耐槽裂纹性能提高。

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11:胎圈芯、12:胎边芯、121:下部芯、122:上部芯、13:胎体层、14:带束层、141:高角度带束、142:内径侧交叉带束、143:外径侧交叉带束、144:带束覆盖层、145:周向增强层、15:胎面橡胶、16:侧壁橡胶、17:轮辋缓冲橡胶、18:内衬、21~24:周向主槽、31~34:环岸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