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6879发布日期:2018-08-21 10:0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交通运输工具用的乘客座椅,特别是适用于客机、旅客列车和长途客车使用的一种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



背景技术:

现乘客长途旅行备感疲惫,主要原因是:1、座椅靠背只能有小角度倾斜,不能半卧或平卧休息影响睡眠。2、坐位时间长,人体臀部及腰部承受过多的躯体重量,易造成腰腿部不适。3、小腿下垂时间长,易造成血流不畅甚至小腿肿胀不适。3、乘客并肩列坐,乘客进出及肩肘部活动都易造成相互干扰影响休息。

舒适的乘坐出行方式的座椅应是能坐、能卧、无明显相互干扰利于睡眠,但能调节为平卧的座椅或卧铺占用厢(舱)面积大,增加了单椅(铺)使用成本,现长途客车、高铁及客机的商务舱普遍采用了可调节为半卧的电动座椅解决乘客的休息问题。但要让椅背放倒平卧,一定要有足够的前后椅间距(多为2000mm左右),必然增加每座椅占用面积,可平卧的客机头等舱价格高昂,只有少数乘客负担得起,而平卧或接近平卧才是最好的休息状态,能使人的大脑、身体肌肉和各个系统都得到完全放松,有利于精神及体力的恢复。

小腿托板也是平卧条件的重要组成部份,上述的可半卧电动座椅多自有电动折叠(或伸缩)式小腿托板,座椅及其小腿托板只可调节为半卧位的固定模式,这样乘客身体未能处于小腿平卧位的最佳休息状态,但当前椅背升起坐位时,小腿托板是有上升空间的,这就浪费了前椅背侧中部空间。

现也有固定在椅背下部结构简单的折叠式小腿托板,但只在椅背后倾角不大的座椅上使用,因椅背后倾角变大时,椅背的遮挡使足部够不着小托板了。

综上所述,如何充分利用椅后空间,构建一前椅背在平卧或接近平卧位时都能使用的小腿托板,要有一全新的设计理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使用尽量短的前后椅间距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椅背空间,构建一种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供乘客使用。它的小腿托板会随前椅背升起,并在前椅背下降为平卧或接近平卧位时,小腿托板仍能让小腿伸入承托。它增加了乘坐舒适感,改善小腿血液循环,票价能让多数乘客接受,也增加公司效益,形成一双赢局面。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加长现有的椅后小腿托板,即使椅背的遮挡足部也能够着托板。2、小腿托板前部有高度空间,让足部能伸入及深入。3、让小腿托板独立位于或连接于椅背中部,使其随椅背连动升降,在椅背升起时小腿托板能处于平卧或接近平卧位,在椅背下降时小腿托板虽下降,但也能让小腿承托于高位。4、伸腿位置利用前椅头枕部的提升空间,让小腿尽量靠近前椅背承托于高位。5、增加一上椅头部隔离板,分隔及保护前后两乘客,也利于设置屏幕及折叠式小桌板。

本发明充分利用了椅背及头枕部后侧空间,创新了小腿托板结构、连接固定及运行模式,它的有益效果是:1、使用相对短的前后椅间距,实现了小腿及人体的平卧或接近平卧。2、能与现有的座椅一样安装使用。3、座椅主体结构没大改变,对座椅的安全要求没大影响。

当然,本发明的可卧座椅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在前座乘客坐起或半卧时才是完整平卧,否则只能是足半垂的一种平卧方式,这可以与前座乘客友好协商,协商或可多添一个好朋友,若前座乘客是家人或朋友,沟通更易了。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第一种实施例的平面结构及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椅背(4)下降时小腿托板(7)的结构及位置状态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中导轨(12)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小腿托板(7)第二种实施例的连接固定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小腿托板(7)第三种实施例的连接固定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第二种实施例的平面结构及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小腿托板(7)第四种实施例的升降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小腿托板(7)第五种实施例的升降机构平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第一种实施例其中一种使用状态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第一种实施例另一种使用状态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的椅脚(14)、保护板(28)及其弯形脚(29)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实施例在舱(厢)内列置使用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小腿托板随前椅背升降的可卧座椅实施例在舱(厢)内列置的另一种使用形式示意图。

图1中显示,a为前椅,b为后椅,两椅结构相同,(1)为地板,两椅间有下腿空间(2),椅的主要构件有:坐盆(3),椅背(4),椅背(4)与坐盆(3)间有转轴(5)连接,椅背(4)头枕部有一提升空间(6),空间(6)的高度以50~70mm为宜,椅背(4)可调节为坐至平卧或接近平卧位。

图1中也显示,在a椅背(4)背侧中部,连接有半斗状、纵向垂直剖面为“l”形的小腿托板(7),小腿托板(7)前有与其成角连接的端板(8),端板(8)高度以250~350mm为宜,使小腿托板(7)前部有伸足空间(9),端板(8)上部通过转轴关节(10)与椅背(4)中部背侧连接。端板(8)下端有滑轮(11),滑轮(11)有略向后倾斜的滑槽(12)连接及承托,滑槽(12)上下通过连杆(13)固定于椅脚(14)后侧。小腿托板(7)的长度为460mm左右,以360~520mm为宜。

图1中a椅椅背(4)为坐位,端板(8)的上连下托使小腿托板(7)处于平卧或接近平卧位,乘客小腿可承托上面。

图2中a椅椅背(4)下降为接近平卧位,带动端板(8)下降,小腿托板(7)下降位于能让后排乘客足部及小腿伸入的角度,并尽量上靠让小腿承托于高位,小腿托板(7)离地有一定的高度空间(15),让乘客足部着地时伸入。图中小腿半垂置于小腿托板(7)上,这时,伸腿位置利用了空间(6),使小腿及膝部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及足部更易伸入。

图3显示的是现有的一种电动半卧椅实施例,它在椅背(4)下降同时坐盆(3)向前移动,这时滑槽(12)可调整为近乎垂直状(或弧形),使小腿托板(7)有正确的运行轨迹。

上述的滑轮(11)与滑槽(12)可是卡槽式连接,可使小腿托板(7)不至被手动向上掀起。

图4显示的小腿托板(7)是转轴关节(10)加弹簧(16)的弹性连接模式,弹簧(16)连接于端板(8)下端与椅背(4)下部之间,小腿托板(7)有上限位止件(17)及下限位止件(18),当椅背(4)升起时,小腿托板(7)止于平卧位,弹簧(16)被压缩少许,椅背(4)下降时,小腿托板(7)下降止位于能让足部及小腿伸入的角度,弹簧(16)被拉长。

图5显示的小腿托板(7)的连接固定模式是其通过一侧折弯下行的连杆(19)与自椅转轴(5)连接,在坐盆(3)与连杆(19)之间有拉力弹簧(20)相连。这时,在端板(8)上方椅背(4)中部,固定有下缘为弧形面的压迫件(21),当椅背(4)升起时,在拉力弹簧(20)的作用下,托板(7)止于平卧位,椅背(4)下降时,压迫件(21)压迫端板(8)使小腿托板(7)下降,并止位于能让后排乘客足部及小腿伸入的角度,弹簧(20)被拉长。当然,也可用一装在转轴(5)上的扭力弹簧(未图示)代替拉力弹簧(20),连杆(19)也可连接于椅脚(14)上。

图1、3、4及5显示的小腿托板(7)与椅背(4)的连接实施例都是机械形式。

图6显示的小腿托板(7)与椅背(4)的连接实施例是一电动联动形式,小腿托板(7)的升降是推杆加导轨模式。小腿托板(7)独立于椅背(4),无直接连接,端板(8)上端两侧有滑轮(22),下端两侧有滑轮(11),滑轮(22)与滑轮(11)与向后弧形倾斜的滑槽(12)卡槽式连接及承托,滑槽(12)上下通过连杆(13)固定于椅脚(14)后侧。在端板(8)上部,通过转轴(23)连接有电推杆(24),推杆(24)下端通过转轴(25)直接或间接连接于下连杆(13)或是后椅脚(14)上,推杆(24)可通过推动端板(8)使小腿托板(7)升起及下降,推杆(24)可两侧各一或中置一只。另椅背(4)有升降电机及传动装置(26),椅背(4)与小腿托板(7)有联动操控按钮(27),乘客操控按钮(27)时,椅背(4)与小腿托板(7)同步升降,小腿托板(7)在升降过程中始终靠近背板(4),保持尽量高位的承托状态。滑槽(12)向后弧形倾斜使下降的小腿托板(7)后端略有翘起,使小腿有良好的承托。

图7进一步显示了图6实施例各组件的连接关系。

图8显示小腿托板(7)的升降是常见的剪叉模式,它有电推杆(24),剪叉升降机构(28),端板(8)上端有关节(10)与椅背(4)相连,操控按钮(27)控制椅背(4)与小腿托板(7)同步升降。

相信还有其它的升降机构模式,同样可用于小腿托板(7)的升降。

图9显示:在椅前下腿空间(2)上方,固定有a、b椅间的隔离保护板(29),保护板(29)通过一弯形脚(30)固定于地板(1)上,当然也可与椅脚(14)连接一起。图4中的上限位止件(17)及下限位止件(18)可固定在弯形脚(30)上。脚呈弯形是为后椅留宽进腿空间,保护板(29)后面固定有屏幕(31)及折叠式小桌板(32)。

图9也显示:乘客a椅背(4)升起时,乘客b可为完全平卧位,这时,椅背(4)顶部暴露于保护板(29)下的伸腿空间处,所以椅背(4)顶部固定有一保护挡板(33)。

图10实施例显示:座椅a、b的背板(4)是限制调节至接近平卧位,即椅背(4)及小腿托板(7)在接近平卧位取得一相对平衡位置,让前后乘客a、b都有一接近平卧的休息状态。当然,在前椅坐起时,后椅小腿托板(7)能升起在平卧位。

图11进一步显示座椅a、b与小腿托板(7)及保护板(29)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2实施例显示:座椅的椅脚(14)、保护板(29)及其弯形脚(30)联为一体形成一侧板(34),使座椅更为美观及牢固可靠,滑槽(12)也固定在两侧板(34)内侧,坐盆(3)、椅背(4)及小腿托板(7)均位于两侧板(34)之间,使乘客得到更安全的保护。

图13显示:舱(厢)壁(35),座椅a、b横列4置,(36)为通道,座椅设置在通道(36)旁,乘客能便捷进出。这种列置形式适合列车或小型客机,客车可用1+1+1横列3置形式。

图14显示的是大型客机设置形式,舱壁(35),(36)为通道,座椅a、b横列8置(或>8置),不同的是横列4置(或6、8置)中间设置一能过人的小过道(37),宽为现有过道1/3左右,在减少使用面积不大的前提下,减少内座乘客进出的影响。

按图1实施例,制做所取参数是:1、平卧型:前后椅间距1420mm,坐盆(3)高500mm,小腿托板(7)长460mm,端板(8)高260mm,滑槽(12)长350mm,得到的效果是:椅背(4)后倾至180°平卧位,当乘客b椅背升起时,达到图7乘客b平卧的效果,这时,小腿托板(7)高度480mm,可卧长度1900mm。2、接近平卧型:前后椅间距1320mm,其它参数同上,椅背(4)后倾至165°,接近平卧,达到图8的效果。

本发明的可平卧座椅背升降最好是电动形式,这可保证了小腿托板(7)运行的平稳性,减少对后排乘客小腿承托的影响。

本发明的座椅是更为舒适的一种乘座方式,特别适合在长途客车、列车及长途客机的商务舱及经济舱内设置,可吸引更多的乘客热爱长途旅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