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和平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1291发布日期:2019-03-14 00:21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和平地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和采用该循环系统的平地机。



背景技术:

平地机用于土石方平整作业,经常在高粉尘污染的环境中施工,外部环境的有害粉尘容易进入到驾驶室内部,对操作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现有技术中有通过大功率空调主机或外部空气压缩机压缩空气进入驾驶室空气循环,但空调主机和外部空气压缩机的空气循环路线是分开设计,结构不紧凑,没能有效地将两者集成,操作分散、不便,且目前国内空调主机和外部空气压缩机不能同时具备过滤功能,造成部分粉尘进入驾驶室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和平地机,以实现驾驶室增压外循环、空调内循环、内外循环同步进行的三种控制模式,每种模式都能保证驾驶室内空气处于流动循环状态,并能不断增压、过滤,提供操作员舒适干净的操作环境。

本发明提供一种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包括进风口设置在驾驶室外的增压器、接管、风仓组件、进风口设置在驾驶室内的空调主机和风道组件。增压器与接管相连通,接管与风仓组件相连通,空调主机也与风仓组件相连通,风仓组件将空气导流进入风道组件,风道组件(5)释放出的空气在驾驶室内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其增压器可给对进入其中的驾驶室外部的空气压缩、增压。增压器的进风口设有过滤网,过滤掉空气中的粉尘颗粒。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其空调主机可给对进入其中的驾驶室内部的空气压缩、增压。空调主机的进风口设有过滤网,过滤掉空气中的粉尘颗粒。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其驾驶室外部空气通过增压器压缩、增压,并经接管、风仓组件和风道组件形成驾驶室空气外循环。

驾驶室内部空气通过空调主机压缩、增压,风仓组件和风道组件形成驾驶室空气内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增压器(1)和空调主机(2)的进风口同时开启或仅开启其中之一。其增压器和空调主机的进风功能可集成控制,空气可从增压器和空调主机同时进入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实现内外循环同时进行,也可通过关闭其中一个进风口,单独实现内循环或者外循环,共三种空气循环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其风仓组件包含与空调主机(4)内部连通的外循环进风仓、左出风仓、右出风仓、和后出风仓;增压器(1)经接管(2)与外循环进风口(6)连通,用于向空调主机(4)输入驾驶室外部的空气;通过空调主机(4)的进风口向空调主机(4)输入驾驶室内部的空气;空调主机(4)中的空气由左出风仓(8)、右出风仓(9)和后出风仓(11)流出。

驾驶室外部的空气经增压器(1)、接管(2)和外循环进风口(6)进入空调主机(4);驾驶室内部的空气经空调主机进风口进入空调主机(4),分别从左出风仓、右出风仓和后出风仓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其风道组件包含左风道、右风道和后风道,分别对应与风仓组件中的左出风仓、右出风仓和后出风仓连通。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地机,包括以上任一项提供的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基于本发明提供的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和平地机,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包括增压器、接管、风仓组件、空调主机和风道组件,其增压器和空调主机可集成控制,实现驾驶室增压外循环、空调内循环、内外循环同步进行的三种控制模式,每种模式都能保证驾驶室内空气处于流动循环状态,并能不断过滤,提供操作员舒适干净的操作环境,并且在驾驶室密封良好情况下,保持驾驶室内大气压力高于外界大气压力,避免外部粉尘进入驾驶室内。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1-增压器;2-接管;3-风仓组件;4-空调主机;5-风道组件;6-外循环进风仓;7-左风仓护板;8-左出风仓;9-右出风仓;10-右风仓护板;11-后出风仓;12-左风道;13-右风道;14-后风道;15-驾驶室框架;16-驾驶室底板;17-空调主机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外形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外形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外形。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本发明实施例的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包括增压器、接管、风仓组件、空调主机和风道组件。增压器与接管相连,接管与风仓组件相连,驾驶室外部空气从增压器进风口进入,经增压器增压后,从接管、风仓组件进入到空调主机。空调主机自身有一个进风口,驾驶室内部空气可通过该进风口进入到空调主机内。空气进入空调主机后,经风仓组件导流,进入到驾驶室内的风道组件中,并经出风口进入驾驶室内流通。增压器进风口和空调主机进风口均有过滤功能,可同时进风,也可单独控制实现一个风口进风。本发明的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增压器和空调主机可集成控制,实现驾驶室增压外循环、空调内循环、内外循环同步进行的三种控制模式,每种模式都能保证驾驶室内空气处于流动循环状态,并能不断过滤,提供操作员舒适干净的操作环境,并且在驾驶室密封良好情况下,保持驾驶室内大气压力高于外界大气压力,避免外部粉尘进入驾驶室内。

下面根据图1、图2和图3对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包括增压器1、接管2、风仓组件3、空调主机4和风道组件5。增压器1与接管2相连通,接管2与风仓组件3相连通,空调主机4也与风仓组件3连通,风仓组件3将空气导流进入风道组件5,从而进入驾驶室内流通。

增压器1和接管2设置在驾驶室框架15的其中一侧。风仓组件3和空调主机4设置在驾驶室底板16上。风道组件5分布在风仓组件3周围的驾驶室空间中。

具体地,增压器1和空调主机4均可给空气压缩、增压,并有过滤网,过滤掉空气中的粉尘颗粒。

在本实施例中,驾驶室外部空气通过增压器1压缩、增压,并经接管2、风仓组件3、风道组件5形成驾驶室空气外循环。驾驶室内部空气通过空调主机4压缩、增压,风仓组件3、风道组件5形成驾驶室空气内循环。

具体地,增压器1和空调主机4的进风功能可集成控制,空气可从增压器1和空调主机4同时进入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实现内外循环同时进行,也可通过关闭其中一个进风口,单独实现内循环或者外循环,共三种空气循环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风仓组件3包含外循环进风仓6、左风仓护板7、左出风仓8、右出风仓9、右风仓护板10和后出风仓11。空气经空调主机2的进风口进入空调主机4后再分别从左出风仓8、右出风仓9和后出风仓11流出。增压器1经接管2与风仓组件3的外循环进风仓6相连通,驾驶室外部空气通过增压器1压缩、增压,并经接管2、外循环进风仓6进入空调主机4中,并分别从与空调主机(4)内部连通的左出风仓8、右出风仓9和后出风仓11流出。驾驶室内部的空气通过空调主机进风口17进入空调主机(4)内进行压缩、增压,并分别从与空调主机(4)内部连通的左出风仓8、右出风仓9和后出风仓11流出;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5包含左风道12、右风道13和后风道14。左风道12、右风道13和后风道14分别对应与风仓组件3中的左出风仓8、右出风仓9和后出风仓11连通。空气从左出风仓8、右出风仓9和后出风仓11流出后,分别对应进入左风道12、右风道13和后风道14后释放,从而进入驾驶室循环。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