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式三流道半主动悬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5451发布日期:2019-01-08 21:3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电磁式三流道半主动悬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式三流道半主动悬置,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NVH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动力总成的轻量化使NVH问题更加凸显。这都对动力总成悬置的设计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动力总成悬置的设计是一个相互妥协的产物。对于传统悬置低频大刚度大阻尼和高频小刚度小阻尼很难协调。在橡胶主簧满足疲劳的条件下,怠速工况希望悬置动刚度尽量低,以提升悬置的隔振性能。半主动悬置能够解决该矛盾。目前的半主动悬置主要用两种控制方式,一种是控制解耦膜的硬度,一种是控制流道的通断。控制解耦膜硬度的半主动悬置在怠速工况下,动刚度降低幅值较小。控制流道通断的半主动悬置,能够明显降低怠速工况下的动刚度,但流道通断的结构很难做到密封设计,同时需要较大的电磁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式三流道半主动悬置,该悬置使用电磁阀作为开关,结构简单实用,具有自动对中的作用,密封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电磁式三流道半主动悬置,其特征在于:主簧橡胶硫化在主簧内芯和硫化外壳之间,主簧内芯放置在上壳中,上壳下端通过钣金翻遍与硫化外壳固定连接,主簧内芯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橡胶,限位橡胶处于悬置外部,限位橡胶与主簧橡胶上部对上壳夹紧限位,主簧内芯的灌装管路上设置有钢珠;主簧橡胶的下方布置上盖板、上盖板底面覆盖解耦膜,主簧橡胶与上盖板之间形成上腔;上盖板下方的流道板与流道板下方的底膜之间形成下腔;上腔和下腔之间通过三个流道连通,第一流道直径为12mm,长度为9mm,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直径为6mm,长度为110mm;上盖板和流道板形成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第二流道的入口和第三流道的入口开在上盖板上,第二流道出口和第三流道出口开在流道板上;电磁阀通过塑料固定套过盈配合在底壳内,作动器中心为圆锥形结构开有定位销孔,作动器位于流道板和电磁阀之间,定位销穿过定位销孔将电磁阀与作动器固定,电磁阀通过作动器和底膜控制第一流道的开闭;电磁阀上盖盖在电磁阀上,第一流道孔为锥形孔,第一流道孔位于流道板中心位置,作动器和第一流道孔之间有底膜,底膜与作动器硫化固定,作动器和电磁阀之间垫有减振橡胶;底壳通过底壳定位销和螺栓固定在副车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其密封结构具有自动对中的作用,密封可靠,中间第一流道打开时,悬置动刚度明显下降,并低于悬置本身主簧的动刚度值,第一流道关闭时,在第二和第三流道的作用下该悬置具有较大的阻尼角,同时峰值频率更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流道入口布置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流道出口布置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作动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5所示,电磁式三流道半主动悬置,由主簧内芯1、主簧橡胶2、上腔3、硫化外壳4、解耦膜5、流道板6、底膜7、减振橡胶8、底壳9、底壳定位销10、限位橡胶11、钢珠12、上壳13、上盖板14、下腔15、定位销16、作动器17、电磁阀18、塑料固定套19、螺栓20组成,其特征在于:主簧橡胶2硫化在主簧内芯1和硫化外壳4之间,主簧内芯1放置在上壳13中,上壳13下端通过钣金翻遍与硫化外壳4 固定连接,主簧内芯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橡胶11,限位橡胶11处于悬置外部,限位橡胶11与主簧橡胶2上部对上壳13夹紧限位,主簧内芯1的灌装管路上设置有钢珠12;主簧橡胶2的下方布置上盖板14、上盖板14底面覆盖解耦膜5,主簧橡胶2与上盖板14之间形成上腔3;上盖板14下方的流道板6与流道板下方的底膜7之间形成下腔15;上腔3和下腔15之间通过三个流道连通,第一流道23直径为12mm,长度为9mm,第二流道21和第三流道22直径为6mm,长度为110mm;上盖板14和流道板6形成第二流道21和第三流道22,第二流道的入口21和第三流道的入口22开在上盖板14上,第二流道出口24和第三流道出口25开在流道板6上;电磁阀18通过塑料固定套19过盈配合在底壳9内,作动器17中心为圆锥形结构开有定位销孔28,作动器17位于流道板6和电磁阀18之间,定位销16穿过定位销孔28将电磁阀18与作动器17固定,电磁阀18通过作动器17和底膜控制第一流道23的开闭;电磁阀上盖27盖在电磁阀18上,第一流道孔26为锥形孔,第一流道孔26位于流道板6中心位置,作动器17和第一流道孔之间有底膜7,底膜7与作动器17硫化固定,作动器17和电磁阀18之间垫有减振橡胶8;底壳9通过底壳定位销10和螺栓20固定在副车架上。

如图1和图2所示,主簧橡胶2和上盖板14、解耦膜5形成悬置上腔3。流道板6、解耦膜5和底膜7形成悬置下腔15。上腔3和下腔15之间通过三个流道连通。第一流道23直径较大,长度较短。通过电磁阀18控制开闭。第二流道21和第三流道22直径较短,长度较长,常通于上下腔之间。

如图1、图2和图3,上盖板14和流道板6形成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第二流道的入口21和第三流道的入口22开在上盖板14上。第二流道的出口24和第三流道的出口25开在流道板6上。通过改变流道入口的位置,调整流道的长度,改变悬置最大阻尼角的峰值和峰值频率的位置及宽度。

如图1、图4和图5电磁阀18通过塑料固定套19过盈配合在底壳9内,电磁阀18的作动杆通过定位销16于作动器17固定。底膜7于作动器17硫化固定,减少硫化模具。电磁阀通过作动器17和底膜控制第一流道23的开闭。作动器17为圆锥型,第一流道孔26为锥形孔,之间有底膜7,该密封结构简单可靠。减振橡胶8处于作动器17和电磁阀18之间,保护电磁阀。

如图1,该悬置第一流道为常开模式,停车和怠速工况下,依靠重力和电磁阀18的弹簧将第一流道打开,上下腔连通,悬置动刚度降低,怠速工况下NVH性能提升。在起动和行驶工况下,电磁阀18通电,电磁力克服重力,弹簧弹力和液体压力关闭第一流道。悬置刚度和阻尼大幅提高,提升车辆起动和行驶工况的稳定性。由于停车状态电磁阀18不通电,行驶工况通电,行驶工况车辆可持续发电,因此该方案对电池影响较小,节省整车电能。

见图1,硫化外壳4内部有一层主簧橡胶2,主簧橡胶2与流道6过盈配合,同时硫化外壳通过翻边固定于底壳9上,在底膜7和主簧橡胶2之间压紧流道,防止减振液通过流道周边在上腔3和下腔15间流动。底壳9通过底壳定位销和螺栓20固定在副车架上。悬置与副车架的固定方式不限于此,也有通过硫化外壳固定于副车架或车身的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