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折叠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7585发布日期:2018-10-02 19:44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折叠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按形状可分为分开式座椅、长座椅;按功能可分为固定式、可卸式、调节式;按乘座人数可分为单人、双人、多人椅。根据座椅的使用性能,有固定式座椅、气垫座椅、电动座椅等。按材质分为真皮座椅和绒布座椅等。还有一些特殊使用对象的座椅,如儿童座椅和赛车座椅等。对于轻型客车、轻型双排载货汽车的乘客座椅的用途,但是,由于现有的社会产品的座椅结构及类同,乘客座椅只能满足载客乘坐要求,而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所用,从而不能满足该车型在社会上多样化的需求。因此现有结构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可折叠座椅,其正常状态可以满足载客乘坐要求,翻转起来可提高车身内部空间的最大利用率,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用折叠座椅,包括坐垫、靠垫、坐垫骨架、靠垫骨架和座椅框架;所述坐垫设置在所述坐垫骨架上,所述靠垫设置在所述靠垫骨架上;

所述坐垫骨架通过第一翻转机构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上;

所述靠垫骨架通过第二翻转机构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上并与坐垫骨架相互垂直设置;坐垫骨架与靠垫骨架之间还通过拉线机构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翻转机构、第二翻转机构和拉线机构,第一翻转机构可让坐垫骨架相对于座椅框架翻转,第二翻转机构可让靠垫骨架相对于座椅框架翻转,坐垫骨架和靠垫骨架在相互翻转的过程中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面,坐垫骨架可以与靠垫骨架相互交换功能,同时,拉线机构用于固定连接住坐垫骨架与靠垫骨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转机构包括前侧板、第一把手、第一连杆、第一调角器和第一回弹扭簧;所述前侧板为两块且分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前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调角器的数量与所述前侧板相同并与前侧板对应安装,所述坐垫骨架可转动的安装在两个第一调角器之间,所述第一回弹扭簧为两个且分别可转动的对应安装在两个第一调角器之间,两个第一调角器和第一回弹扭簧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一把手与第一调角器上的转轴连接并位于前侧板的外侧。

使用者通过转动第一把手,可以实现对第一调角器的转动,进而实现对坐垫骨架的转动,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回弹扭簧受力产生形变,确保了在后续过程中坐垫骨架可以自动回弹,避免了折叠座椅在打开调角器不带锁止功能出现意外摔伤的隐患。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包括后侧板、第二把手、第二连杆、第二调角器和和第二回弹扭簧;所述后侧板为两块且分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后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调角器的数量与所述后侧板相同并与前侧板对应安装,所述靠垫骨架可转动的安装在两个第二调角器之间,所述第二回弹扭簧为两个且分别可转动的对应安装在两个第二调角器之间,两个第二调角器和第二回弹扭簧均通过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二把手与第二调角器上的转轴连接并位于后侧板的外侧。

使用者通过转动第二把手,可以实现对第二调角器的转动,进而实现对靠垫骨架的转动,在这个过程中,第二回弹扭簧受力产生形变,确保了在后续过程中靠垫骨架可以自动回弹,避免了折叠座椅在打开调角器不带锁止功能出现意外摔伤的隐患。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拉线机构包括第一拉线、第二拉线、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一拉线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第一拉线的后端通过所述第一调节板与所述第二连杆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第二拉线的上端设有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二调节板可与第一连杆可拆卸的连接。

当第一拉线、第二拉线、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的连接方式如上述所示时,此时靠垫骨架呈直立安装在坐垫骨架的后端,当第一拉线的后端不再通过第一调节板与第二连杆连接,第二拉线通过第二调节板与第一连杆连接时,此时坐垫骨架呈直立安装在靠垫骨架的前端。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呈开口向下的钝角状,并且第一把手的施力部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口端呈斜口状。

设置的第一通孔方便对后续的拉绳进行安装,同时,由于第一把手呈开口向下的钝角状,拉绳安装方便,大幅度提高安装效率,使用者在拉动第一把手时,通过按拉方向和尺寸的调整,使其受力方向向上呈45度,符合人体操作模式,打开调角器锁止机构更加省力,同时,第一把手上部接触面加宽,极大降低拉绳磨损率,提高了拉绳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一拉绳连接。

设置的第一拉绳固定在第一把手上且无需穿过坐垫骨架,这样不会对坐垫骨架造成损害。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把手呈开口向下的钝角状,并且第二把手的施力部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口端呈斜口状。

设置的第二通孔方便对后续的拉绳进行安装,同时,由于第二把手呈开口向下的钝角状,拉绳安装方便,大幅度提高安装效率,使用者在拉动第二把手时,通过按拉方向和尺寸的调整,使其受力方向向上呈45度,符合人体操作模式,打开调角器锁止机构更加省力,同时,第二把手上部接触面加宽,极大降低拉绳磨损率,提高了拉绳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把手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二拉绳连接。

设置的第二拉绳固定在第二把手上且无需穿过靠垫骨架,这样不会对靠垫骨架造成损害。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的下端设有座椅底架。

设置的座椅底架用于支撑座椅框架,在这里,座椅框架与座椅底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方便拆卸和安装,同时方便了对座椅框架与座椅底架的托运。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座椅护板,所述第一翻转机构和第二翻转机构均位于所述座椅护板之间。

设置的座椅护板用于护住座椅框架的左右两端,在这里,座椅框架与座椅护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方便拆卸和安装,同时方便了对座椅框架与座椅护板的托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坐垫骨架与靠垫骨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第一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坐垫骨架与靠垫骨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第一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第二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表示坐垫;2表示靠垫;3表示坐垫骨架;4表示靠垫骨架;5表示座椅框架;6表示第一翻转机构;600表示前侧板;610表示第一把手;620表示第一连杆;630表示第一调角器;640表示第一回弹扭簧;7表示第二翻转机构;700表示后侧板;710表示第二把手;720表示第二连杆;730表示第二调角器;740表示第二回弹扭簧;8表示拉线机构;800表示第一拉线;810表示第二拉线;820表示第一调节板;830表示第二调节板;9表示座椅底架;10表示座椅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图1中C所在的方向表示后方向,D所在的方向表示前方向,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用折叠座椅,包括坐垫1、靠垫2、坐垫骨架3、靠垫骨架4和座椅框架5;所述坐垫1设置在所述坐垫骨架3上,所述靠垫2设置在所述靠垫骨架4上;

所述坐垫骨架3通过第一翻转机构6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5上;

所述靠垫骨架4通过第二翻转机构7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5上并与坐垫骨架3相互垂直设置;坐垫骨架3与靠垫骨架4之间还通过拉线机构8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翻转机构6、第二翻转机构7和拉线机构8,第一翻转机构6可让坐垫骨架3相对于座椅框架5翻转,第二翻转机构7可让靠垫骨架4相对于座椅框架5翻转,坐垫骨架3和靠垫骨架4在相互翻转的过程中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面,坐垫骨架3可以与靠垫骨架4相互交换功能,同时,拉线机构8用于固定连接住坐垫骨架3与靠垫骨架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如图2,所述第一翻转机构6包括前侧板600、第一把手610、第一连杆620、第一调角器630和第一回弹扭簧640;所述前侧板600为两块且分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5前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调角器630的数量与所述前侧板600相同并与前侧板600对应安装,所述坐垫骨架3可转动的安装在两个第一调角器630之间,所述第一回弹扭簧640为两个且分别可转动的对应安装在两个第一调角器630之间,两个第一调角器630和第一回弹扭簧640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杆620连接,所述第一把手610与第一调角器630上的转轴连接并位于前侧板600的外侧。

使用者通过转动第一把手610,可以实现对第一调角器630的转动,进而实现对坐垫骨架3的转动,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回弹扭簧640受力产生形变,确保了在后续过程中坐垫骨架3可以自动回弹,避免了折叠座椅在打开调角器不带锁止功能出现意外摔伤的隐患。

如图2并结合图3,所述第二翻转机构7包括后侧板700、第二把手710、第二连杆720、第二调角器730和第二回弹扭簧740;所述后侧板700为两块且分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5后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调角器730的数量与所述后侧板700相同并与前侧板600对应安装,所述靠垫骨架4可转动的安装在两个第二调角器730之间,所述第二回弹扭簧740为两个且分别可转动的对应安装在两个第二调角器730之间,两个第二调角器730和第二回弹扭簧740均通过所述第二连杆720连接,所述第二把手710与第二调角器730上的转轴连接并位于后侧板700的外侧。

使用者通过转动第二把手710,可以实现对第二调角器730的转动,进而实现对靠垫骨架4的转动,在这个过程中,第二回弹扭簧740受力产生形变,确保了在后续过程中靠垫骨架4可以自动回弹,避免了折叠座椅在打开调角器不带锁止功能出现意外摔伤的隐患。

如图2,所述拉线机构8包括第一拉线800、第二拉线810、第一调节板820和第二调节板830,所述第一拉线800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620的中部,第一拉线800的后端通过所述第一调节板820与所述第二连杆720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二拉线810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720的中部,第二拉线810的上端设有第二调节板830,所述第二调节板830可与第一连杆620可拆卸的连接。

当第一拉线800、第二拉线810、第一调节板820和第二调节板830的连接方式如上述所示时,此时靠垫骨架4呈直立安装在坐垫骨架3的后端,当第一拉线800的后端不再通过第一调节板820与第二连杆720连接,第二拉线810通过第二调节板830与第一连杆620连接时,此时坐垫骨架3呈直立安装在靠垫骨架4的前端。

如图1,所述座椅框架5的下端设有座椅底架9。

设置的座椅底架9用于支撑座椅框架5,在这里,座椅框架5与座椅底架9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方便拆卸和安装,同时方便了对座椅框架5与座椅底架9的托运。

如图1,所述座椅框架5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座椅护板10,所述第一翻转机构6和第二翻转机构7均位于所述座椅护板10之间。

设置的座椅护板10用于护住座椅框架5的左右两端,在这里,座椅框架5与座椅护板1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方便拆卸和安装,同时方便了对座椅框架5与座椅护板10的托运。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把手610呈开口向下的钝角状,并且第一把手610的施力部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口端呈斜口状。

设置的第一通孔方便对后续的拉绳进行安装,同时,由于第一把手610呈开口向下的钝角状,拉绳安装方便,大幅度提高安装效率,使用者在拉动第一把手610时,通过按拉方向和尺寸的调整,使其受力方向向上呈45度,符合人体操作模式,打开调角器锁止机构更加省力,同时,第一把手610上部接触面加宽,极大降低拉绳磨损率,提高了拉绳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把手610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一拉绳(图中未示出)连接。

设置的第一拉绳固定在第一把手610上且无需穿过坐垫骨架3,这样不会对坐垫骨架3造成损害。

如图7并结合图5,所述第二把手710呈开口向下的钝角状,并且第二把手710的施力部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口端呈斜口状。

设置的第二通孔方便对后续的拉绳进行安装,同时,由于第二把手710呈开口向下的钝角状,拉绳安装方便,大幅度提高安装效率,使用者在拉动第二把手710时,通过按拉方向和尺寸的调整,使其受力方向向上呈45度,符合人体操作模式,打开调角器锁止机构更加省力,同时,第二把手710上部接触面加宽,极大降低拉绳磨损率,提高了拉绳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把手710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二拉绳(图中未示出)连接。

设置的第二拉绳固定在第二把手710上且无需穿过靠垫骨架4,这样不会对靠垫骨架4造成损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