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转运门窗玻璃的移动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9855发布日期:2018-10-13 00:29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门窗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转运门窗玻璃的移动小车。



背景技术:

门窗按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围护构件或分隔构件,有不同的设计要求要分别具有保温、隔热、隔声、防水、防火等功能,门和窗是建筑物围护结构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状、尺寸、比例、排列、色彩、造型等对建筑的整体造型都要很大的影响;但是在门窗的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玻璃门窗进行运输,例如从A车间运输到B车间,传统的运输方式是通过托盘然后使用叉车运输,而这样运输及其不方便,而且运输效率低,容易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转运门窗玻璃的移动小车,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广泛的应用于玻璃门窗生产领域,通过移动小车实现大批量玻璃门窗的快速运输转运,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转运门窗玻璃的移动小车,包括驾驶部分和运输部分,驾驶部分和运输部分活动铰接在一起,驾驶部分设置有前置车轮,运输部分设置有后置车轮,后置车轮设置在运输部分中段,其特征在于,运输部分包括设置在后置车轮上的车厢,车厢上面设置有底座,底座上设置有托盘,托盘上斜向设置有若干组支撑板,每组支撑板之间间隔一段距离设置,底座与车厢之间设置有纵向支撑,纵向支撑设置有若干组,底座与车厢的两侧还配合设置有横向导轨,底座与车厢之间还配合设置有横向气缸。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操作人员将装满玻璃门窗的托盘放置到地上,然后操作人员开动移动小车,通过控制纵向支撑将底座降下来,降下来之后,再通过控制横向气缸使得底座再伸出去,伸出去之后就会直接伸到托盘的下面然后通过纵向支撑稍微托起装载有玻璃门窗的托盘,完毕再收缩横向气缸,收缩到位之后,此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驾驶部分开车离去;到达目的地之后,操作人员再将横向气缸伸出去,伸出去之后再适当的降下纵向支撑,直到托盘降到地面为止,此时操作人员再收回底座,这样可以完成整个工作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广泛的应用于玻璃门窗生产领域,通过移动小车实现大批量玻璃门窗的快速运输转运,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玻璃门窗放置在移动小车上进行运输时比较安全可靠;若干组支撑板直接焊接在托盘上,支撑板与托盘之间的角度为60°-80°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液压气缸进行上下移动时候支撑稳定;纵向支撑为液压气缸,液压气缸设置有四组,液压气缸分别设置在车厢内部的四个角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底座在移出去的时候能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横向气缸设置有两组,横向气缸分别设置在底座的两侧,横向气缸固定在车厢的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支撑板能够长时间的坚固耐用,不容易损坏;支撑板采用高强度耐磨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小车装载门窗玻璃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卸载门窗玻璃示意图。

其中,1驾驶部分、2横向导轨、3运输部分、4纵向支撑、5底座、6支撑板、7后置车轮、8托盘、9横向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转运门窗玻璃的移动小车,包括驾驶部分1和运输部分3,驾驶部分1和运输部分3活动铰接在一起,驾驶部分1设置有前置车轮,运输部分3设置有后置车轮7,后置车轮7设置在运输部分3中段,运输部分3包括设置在后置车轮7上的车厢,车厢上面设置有底座5,底座5上设置有托盘8,托盘8上斜向设置有若干组支撑板6,每组支撑板6之间间隔一段距离设置,底座5与车厢之间设置有纵向支撑4,纵向支撑4设置有若干组,底座5与车厢的两侧还配合设置有横向导轨2,底座5与车厢之间还配合设置有横向气缸9;若干组支撑板6直接焊接在托盘8上,支撑板6与托盘8之间的角度为60°-80°之间;纵向支撑4为液压气缸,液压气缸设置有四组,液压气缸分别设置在车厢内部的四个角落;横向气缸9设置有两组,横向气缸9分别设置在底座5的两侧,横向气缸9固定在车厢的侧面;支撑板6采用高强度耐磨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操作人员将装满玻璃门窗的托盘8放置到地上,然后操作人员开动移动小车,通过控制液压气缸将底座5降下来,降下来之后,再通过控制横向气缸9使得底座5再伸出去,伸出去之后就会直接伸到托盘8的下面然后通过液压气缸稍微托起装载有玻璃门窗的托盘8,完毕再收缩横向气缸9,收缩到位之后,此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驾驶部分1开车离去;到达目的地之后,操作人员再将横向气缸9伸出去,伸出去之后再适当的降下液压气缸,直到托盘8降到地面为止,此时操作人员再收回底座5,这样可以完成整个工作过程。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