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7102发布日期:2020-05-01 22:12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通风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总体涉及车辆座椅总成,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通风的车辆座椅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乘客进行长途旅行,车辆座椅舒适性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座椅总成中提供通风可以增加乘客的舒适性。已知提供乘员的通风冷却的各种车辆座椅总成。然而,当前用于提供冷却气流的解决方案可能通常太过庞大,以至于不能在仍然有效地使座椅通风的同时与它们所适用的座椅相符。期望提供一种座椅总成,其向多个座椅区域提供通风冷却。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内的空气增流器。入口通道从乘员座椅靠背表面延伸至所述空气增流器并且包括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空气增流器选择性地且替代地使空气从入口通道移动到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中的一者。第一出口通道包括靠近头枕定位的排气口。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一者或组合:

·所述排气口居中地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顶部上并且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顶部与所述头枕之间,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出口通道从所述空气增流器延伸至所述排气口;

·第一出口通道居中地设置在座椅靠背中;

·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顶部中的罩板,其中所述罩板容纳所述排气口;

·所述罩板包括用于接收所述头枕的一个或多个孔;

·所述一个或多个孔包括设置在所述排气口的相应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的第一孔和第二孔;

·所述排气口可选择性地定位在打开位置、闭合位置以及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闭合位置之间的多个位置;

·所述入口通道包括从所述乘员座椅靠背表面延伸至所述空气增流器的多个管;

·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可选择性地操作以将空气排出至所述排气口,并且所述第二出口通道可选择性地操作以将空气排出至座椅靠背内部中;

·用于选择性地阻挡从所述空气增流器到所述第一出口通道的气流的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

·用于选择性地阻挡从所述空气增流器到所述第二出口通道的气流的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和

·辅助入口通道,其中所述辅助入口通道从座椅靠背底部延伸至所述空气增流器,并且其中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辅助入口通道可选择性地且替代地操作以将空气输送至所述空气增流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通风系统包括保持在罩板中的排气口。入口通道将空气从座椅表面输送至空气增流器。第一出口通道将空气从空气增流器输送至排气口。第二出口通道将空气从空气增流器输送至座椅靠背内部。罩板居中设置在座椅靠背的顶部。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一者或组合:

·头枕,其中头枕附接到座椅靠背,并且其中罩板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与头枕之间;

·头枕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和第二杆延伸至座椅靠背的上部中,并且其中罩板设置在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

·排气口可选择性地定位以将空气引向座椅靠背的面向乘员部分和头枕的面向乘员部分中的至少一者;

·头枕包括延伸构件,所述延伸构件延伸穿过罩板并进入座椅靠背的上部中;并且

·延伸构件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并且其中排气口设置在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一种车辆座椅总成的通风系统包括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具有乘员支撑表面、面向上的表面和空气增流器。入口通道将空气从所述乘员支撑表面移动到所述空气增流器。第一出口通道将空气从所述空气增流器移动到设置在所述面向上的表面上的排气口。第二出口通道将空气从所述空气增流器释放到所述座椅靠背中。控制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激活入口通道。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且替代地激活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和所述第二出口通道。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一者或组合: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激活所述入口通道、所述空气增流器和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和

·辅助入口通道,所述辅助入口通道用于将空气从座椅靠背底表面移动到空气增流器,其中控制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且替代地激活入口通道和辅助入口通道。

通过参考以下说明书、权利要求和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和理解本公开的这些和其他方面、目标和特征。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在车辆中具有座椅总成的乘员环境的侧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具有设置在罩板中的排气口的座椅总成的侧透视图;

图2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具有设置在罩板中的排气口和头枕杆的图2的座椅总成的替代方面的侧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罩板和排气口的剖视图;

图3a是根据本公开的替代方面的罩板和排气口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沿图3的线iv-iv截取的罩板和排气口的剖视图;

图4a是根据本公开的替代方面的沿图3a的线iva-iva截取的罩板和排气口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沿图2的线v-v截取的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空气增流器的前透视图;

图7是图6的空气增流器的后透视图;

图8是图6的空气增流器的平面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沿图8的线ix-ix截取的图8的空气增流器的剖视图,其示出了空气进入入口通道并离开第一出口通道;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沿图8的线x-x截取的图8的空气增流器的剖视图,其示出了空气进入入口通道并离开第二出口通道;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示出座椅通风系统的第一设置的座椅靠背的气流示意图,其中空气进入入口通道、移动通过空气增流器并离开第一出口通道;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示出座椅通风系统的第二设置的座椅靠背的气流示意图,其中空气进入入口通道、移动通过空气增流器并离开第二出口通道;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示出座椅通风系统的第三设置的座椅靠背的气流示意图,其中空气进入辅助入口通道、移动通过空气增流器并离开第一出口通道;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示出处于打开位置的入口气流调节器、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和辅助入口气流调节器的空气增流器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示出处于闭合位置的入口气流调节器、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和辅助入口气流调节器的图14的空气增流器的示意图;并且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在第一设置、第二设置和第三设置中的座椅通风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出于本文描述的目的,术语“上”、“下”、“右”、“左”、“后”、“前”、“竖直”、“水平”、“内部”、“外部”和它们的派生词应按照图1所取向的那样来与本公开联系起来。然而,应当理解,除非明确地指出为相反,否则本公开可以采用各种替代取向。还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的以及以下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创造性概念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除非权利要求另外明确地说明,否则与本文公开的实施例相关的特定尺寸和其他物理特性不应被视为限制性的。

参考图1至图16,附图标记10通常表示车辆座椅总成(座椅),其具有设置在座椅靠背18内的空气增流器14。座椅总成10可还包括从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乘员表面)26延伸至空气增流器14的入口通道22。空气增流器14可以包括第一出口通道30和第二出口通道34,并且空气增流器14可以选择性地并且替代地将空气从入口通道22移动到第一出口通道30或第二出口通道34中的一者。

参考图1,可以将乘员座椅总成10和乘客座椅总成38设置在诸如手动操作或自主车辆之类的车辆46的车厢42中。乘员座椅总成10可包括用于使乘员54降温的通风系统50。在所示的示例中,入口通道22可包括多个管58,其可从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也称为乘员支撑表面)延伸至空气增流器14。在所示的方面,入口通道22被示为多个管58,其将空气(箭头62)从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输送至空气增流器14。第一出口通道30可将空气从空气增流器14释放到设置在座椅靠背18的上部68上的排气口66。如箭头70所示,空气可以从排气口66朝向乘员54释放。因此,箭头62所示的进入座椅的空气可以使乘员的背部区域降温,并且箭头70所示的离开排气口66的空气可以使乘员的颈部区域降温。

继续参考图1,在某些情况下,当温度和大气条件在乘员54的舒适范围之外时,座椅总成10可能会令人不舒服地变暖,使得座椅总成10可能无法向乘员54提供车辆46中的舒适运输。乘员54可能希望箭头62所示的冷却气流从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流动通过座椅靠背垫116且流到空气增流器14。类似地,在某些情况下,当温度和大气条件超出乘客的舒适范围时,乘客可能会不舒服地变暖,使得乘客可能希望箭头70所示的冷却气流从设置在座椅总成10的上部68上的排气口66朝向乘员54的颈部流动。在各个方面,座椅通风系统50可将环境空气或经调节的空气引导通过座椅总成10。

进一步参考图1,车辆气候控制系统75可以设置在仪表板74中。车辆气候控制系统75可以通过设置在仪表板74、顶篷76或其他车厢区域中的排气口72将环境空气或经调节的空气释放到车厢42中。在某些情况下,车辆乘员在进入车辆时可能需要更方便的舒适性。气候控制系统75可以被激活以向车辆46的乘员提供舒适性。另外,座椅通风系统50可以被激活以进一步使乘员变得舒适。

座椅通风系统50可以用于各种车辆中,诸如汽车、飞机、火车、拖拉机和其他机动车辆。

座椅通风系统50可以为自主车辆46的乘员提供舒适性。一些自主车辆46可能具有相对短的预计使用时间(5-15分钟),在此期间应该不断地排放车厢空气。当仅气候控制系统75被激活时,舒适性在自主车辆46的车厢42中可能难以维持。即使当气候控制系统75被激活时,坐在自主车辆46的座椅总成10中的乘员也可能太热。因此,除了由车辆气候控制系统75提供的通风和温度控制之外,由座椅通风系统50提供的冷却还可以提高自主车辆46的乘员54的舒适水平。

座椅通风系统50可独立于气候控制系统75使用。可以设想,当气候控制系统75未被激活或不存在于车辆中时,可以使用座椅通风系统50。

再次参考图1,应当理解,具有座椅通风系统50的座椅总成10可以位于车辆46的任何座椅区域中。乘员致动器80、传感器84或其他输入可以激活座椅通风系统50。在所描绘的方面,乘员致动器80可以在乘员座椅总成10附近。传感器84可以位于车顶内衬88或车厢42的其他部分中。

参考图2和图2a,座椅通风系统50可包括罩板100或罩板100a。罩板100和100a容纳排气口66,空气(箭头70)流动通过排气口66以使乘员的头部、颈部和上身降温。现在参考图2,通风系统50可以提供冷却气流进入座椅总成10(箭头62)和流出(箭头70)座椅总成10。座椅总成10可包括座椅底部92和座椅靠背18。座椅靠背18可以可枢转地联接到座椅底部92。座椅底部92可包括座垫112,并且座椅靠背18可包括垫116。如图所示,空气在箭头62处进入座椅靠背18,在箭头70处离开排气口66。在各个方面,空气也可以进入座椅底部92,如箭头96所示,并且空气可以在箭头70处离开排气口66。

继续参考图2,排气口66可以容纳在罩板100中。在所描绘的方面,罩板100可以居中地设置在座椅靠背18的上部68的顶表面104处。在所描绘的方面,头枕106可以联接到座椅靠背18的上部68。头枕106可以安装在延伸构件120上。延伸构件120可包括第一杆124和第二杆128。第一杆124和第二杆128可以支撑面包状件132。延伸构件120可以是竖直可调的。

现在参考图2a,示出了图2的罩板100的替代方面。罩板100的替代方面被指定为100a。图2a中的罩板100a可被设计成接收头枕延伸构件120,该头枕延伸构件120延伸穿过罩板100a并进入座椅靠背18的上部68。排气口66可以设置在罩板100a的中心部分136中并且在头枕106的第一杆124与第二杆128之间。

参考图2和图2a中所示的排气口66,排气口66可以可选择性地定位以将空气引向乘员54。排气口66可通过调节排气口66中竖直设置的叶片144的位置来选择性地定位。此外,用于调节气流的水平设置的叶片(未示出)可以位于排气口66中。这样,座椅通风系统50可以包括可包括排气口66的罩板100或者可包括排气口66并且可接收第一头枕杆124和第二头枕杆128的罩板100a。

参考图3至图4a,示出了罩板100和罩板100a的另外的视图。参考图3,示出了罩板100的前视图。罩板100可以是细长的以沿座椅靠背18的顶表面104适配。罩板100可以包括两个孔洞150,以用于接收将罩板100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或其他支撑结构的紧固件。罩板100可以包括圆形的顶部圆顶部分154,该顶部圆顶部分154将箭头70所示的气流从第一出口通道30引导到乘员颈部区域。罩板100可以包括到第一出口通道30的接头151。接头151可以包括到第一出口通道30的附件。在所示的方面,罩板100包括管道部分152。管道部分152包括可以从管道部分152向外突出的倒钩153或搭扣。第一入口通道30包括用于接收倒钩153或搭扣的凹口155。倒钩153或搭扣和凹口155可以形成过盈配合,该过盈配合可以将第一入口通道30固定到罩板100的管道部分152。密封件156可以设置在第一入口通道30和罩板100的管道部分152之间。密封件156可以由泡沫材料制成。密封件156可以使罩板100的管道部分152与第一入口通道30之间的空间隔绝,以使流入和流出接头151的气流最小化。叶片144可以设置在排气口66中。通过操纵气流70的方向,排气口66可用于向乘员54的上身的各个部分提供空气。这种配置也可以考虑不同体型和身体大小的乘员54。

参考图3a,示出了罩板100的替代方面。该替代方面被指定为100a。罩板100a包括排气口66以及用于接收第一头枕杆166和第二头枕杆170的第一孔166和第二孔170。第一孔166和第二孔170可以设置在罩板100a的第一端158和第二端162处。

参考图4,示出了沿图3的线iv-iv截取的罩板100的剖视图。示出了用于紧固件的孔洞150。示出了用于将气流(箭头70)引导出第一出口通道30的罩板100的圆形的顶部圆顶部分154(图1)。

参考图4a,示出了罩板100a的替代方面的剖视图。罩板100a可以包括第一孔166和第二孔170,以用于接收头枕106的相应的第一杆124和第二杆128。

虽然罩板100、100a可以设置在座椅靠背18的顶表面104上,但是座椅通风系统50的其他方面设置在座椅靠背18内。图5示出了图2的座椅靠背18的剖视图。在所描绘的方面,入口通道22被示为多个管58和气室180。多个管58可从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延伸至与空气增流器14相邻的气室180。第一出口通道30的第一端184可联接到空气增流器14。第一出口通道30的第二端188可以联接到排气口66。第二出口通道34可设置在空气增流器14附近。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座椅靠背垫116可以是泡沫材料,且多个管58可以模制到座椅靠背垫116中。在各个方面,座椅靠背垫116中的多个管58可包括分开的塑料结构。装饰罩192可以示为围绕座椅靠背18设置。装饰罩192可包括允许空气行进穿过装饰罩192、座椅靠背垫116中的多个管58以及空气增流器14以使乘员54降温的穿孔。这样,座椅通风系统50可以集成在座椅靠背18中。

座椅通风系统50可以包括空气增流器14,该空气增流器14用于选择性地使空气移动通过座椅靠背18。参考图6至图10,示出了空气增流器14的各个视图。在所描绘的方面,空气增流器14可为鼓风机总成。图6是空气增流器14的前透视图。空气增流器14的前部200可被布置成在座椅靠背18内面向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在各个方面,空气增流器14可以安装到座椅靠背18中的框架或其他支撑结构。图7是空气增流器14的后透视图。图8是空气增流器14的后平面图。

图9是沿图8的线ix-ix截取的空气增流器14的剖视图。图9示出了从入口通道22进入空气增流器14中到达第一出口通道30的气流方向(箭头220)。在所描绘的方面,入口气流调节器224可包括蝶阀228。入口气流调节器224被示出为处于打开位置。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232可包括蝶阀236。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232被示出为处于打开位置。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240可包括蝶阀244。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240被示出为处于闭合位置。

图10是沿图8的线x-x截取的空气增流器14的剖视图。图10示出了从入口通道22进入空气增流器14中到达第二出口通道34的气流方向(箭头252)。在所描绘的方面,入口气流调节器224和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240被示出为处于打开位置。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232被示出为处于闭合位置。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空气增流器14可具有在从大约每米9.25立方英尺(cfm)到大约37.0cfm的范围内的排气值。在各个方面,空气增流器14的排气值可以大约为18.5cfm。这样,空气增流器14可以被选择性地激活以通过座椅靠背18中的各种路线引导空气。

参考图11至图16,座椅通风系统50的示意图(图11至图13)、空气增流器14的示意图(图14至图15)以及车辆座椅通风系统50(包括控制器300)的框图示出了座椅通风系统50的各种设置。参考图11至图13,示出了处于第一设置、第二设置和第三设置中的座椅通风系统50的示意图。座椅总成10可包括座椅靠背18,其具有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顶表面104和座椅靠背内部260。空气增流器14可设置在座椅靠背18内。座椅靠背18可包括用于将空气从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移动到空气增流器14的入口通道22、用于将空气从空气增流器14移动到排气口66的第一出口通道30以及用于将空气从空气增流器14释放到座椅靠背内部260中的第二出口通道34。示出了辅助入口通道264,其用于将空气从靠近座椅靠背底部268的区域移动到空气增流器14。基部272可以将座椅总成10联接到地板276。可选的辅助入口通道264可以位于座椅总成10中的任何位置,并且可选的辅助入口通道264可以在入口通道22的远侧。

图11示出了座椅通风系统50的第一设置304的示意图。当乘员54可能需要对背部和颈部的降温效果时,箭头70所示的空气可以流动通过座椅靠背18并流出排气口66。箭头62所示的空气可从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流动通过入口通道22且进入空气增流器14中。箭头70所示的空气可通过第一出口通道30和排气口66流出空气增流器14。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240被示出为处于闭合位置。辅助入口气流调节器280也被示出为处于闭合位置,以阻止空气从辅助入口通道264进入空气增流器14。入口气流调节器224和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232被示出为处于打开位置。

图12示出了座椅通风系统50的第二设置308的示意图。在第二设置308中,乘员54可能只希望在背部获得降温效果。箭头62所示的气流从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流动通过空气增流器14。箭头288所示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出口通道34流出到座椅靠背内部260中。箭头288所示的空气可以通过座椅靠背内部260的各种出口点离开座椅靠背内部260。作为示例,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座椅靠背垫116可以是多孔的,且箭头288所描绘的空气可以通过座椅靠背垫116的孔隙排出。在各个方面,箭头288所描绘的空气可以通过座椅靠背垫116和穿孔装饰罩192之间的间隙行进离开座椅靠背18。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232被示出为处于闭合位置,以阻止空气离开排气口66。辅助入口气流调节器280被示为处于闭合位置,以阻止空气进入辅助入口通道264。入口气流调节器224和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240被示出为处于打开位置。

图13示出了座椅通风系统50的第三设置312的示意图。辅助入口通道264被示出为从座椅靠背底部268延伸至空气增流器14。在第三设置312中,乘员54可能不期望对背部的降温效果,并且乘员54可能期望对颈部的降温效果。箭头288所示的气流可以流入设置在座椅靠背底部268处的进气端口。箭头288所示的气流可以流入空气增流器14并从排气口66流出,以使乘员54的颈部区域降温。入口气流调节器224可阻止空气从入口通道22进入空气增流器14。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240可以处于闭合位置,以阻止空气离开第二出口通道34。辅助入口气流调节器280和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232可以处于打开位置。

参考图14和图15,示意图示出了处于打开(图14)和闭合(图15)位置的入口气流调节器224和辅助入口气流调节器280。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232和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240被示出为处于打开(图14)和闭合(图15)位置。入口气流调节器224可以设置在入口通道22处。辅助入口气流调节器280可以设置在辅助入口通道264处。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232可以设置在第一出口通道30处。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240可以设置在第二出口通道34处。入口气流调节器224和辅助入口气流调节器280可定位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232和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240可定位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现在参考图16,座椅通风系统50可以包括控制器300,该控制器300用于以第一设置304、第二设置308和第三设置312选择性地激活座椅通风系统50。示出了包括座椅通风系统50的车辆46的框图。乘员致动器80和传感器84可以向控制器300提供输入。传感器84可以检测车辆46内的状况(例如,车厢温度、乘员的存在、乘客的存在、乘员面部温度、乘客面部温度)。响应于从乘员致动器80和/或传感器84接收的信息,控制器300可以以第一设置304、第二设置308和第三设置312中的至少一者激活座椅通风系统50。在各个方面,乘员致动器80可包括座椅靠背致动器316和颈部致动器320。

参考图11和图16,在第一设置304中,空气可以从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流到空气增流器14,并且座椅靠背致动器316可以处于开启位置324。在第一设置304中,空气可以从空气增流器14流到第一出口通道30,并且颈部致动器320可以处于开启位置328。在座椅靠背致动器316处于开启位置324的情况下,可能已经激活了对乘员54的背部的降温。在颈部致动器320处于开启位置328的情况下,可能已经激活了对乘员54的颈部的降温。

参考图12和图16,在第二设置308中,空气可以从乘员支撑座椅靠背表面26流到空气增流器14,并且座椅靠背致动器316可以处于开启位置332。在第二设置308中,空气可以从空气增流器14流到第二出口通道34,并且颈部致动器320可以处于关闭位置336。在座椅靠背致动器316处于开启位置332的情况下,可能已经激活了对乘员54的背部的降温。在颈部致动器320处于关闭位置336的情况下,可能尚未激活对乘员54的颈部的降温。

参考图13和图16,在第三设置312中,空气可以从替代方面的另外的入口通道22流到空气增流器14,并且座椅靠背致动器316可以处于关闭位置340。在第三设置312中,空气可以从空气增流器14流到第一出口通道30,并且颈部致动器320可以处于开启位置344。在座椅靠背致动器316处于关闭位置340的情况下,可能尚未激活对乘员54的座椅靠背18的降温。在颈部致动器320处于开启位置344的情况下,可能已经激活了对乘员54的颈部的降温。这样,控制器300可以被配置为以各种设置来激活座椅通风系统50。

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座椅通风系统50可以位于车辆中的任何座椅中。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入口通道、辅助入口通道、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可以从空气增流器延伸至各个座椅靠背表面。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将另外的入口通道添加到座椅通风系统。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将另外的出口通道添加到座椅通风系统。

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排气口的叶片可以被布置成阻挡气流流出排气口。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叶片可以被关闭,第一出口空气调节器可以处于打开位置,并且第二出口调节器可以被配置为允许将空气释放到座椅靠背内部。这样,流出排气口的气流可以被阻挡。

使用本公开,可以获得各种优点。通过向具有带排气口的鼓风机的现有座椅靠背添加管道和格栅,可以以相对较小的成本提高颈部舒适性。座椅通风系统可以用于实现使电力使用最小化的环境无害的车辆状况。排气口上的格栅的可选门关闭装置允许选择从排气口到乘员的被动或定向气流。

应当理解,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概念的情况下对前述结构做出变动和修改,并且还应当理解,除非随附权利要求用其语言明确表明另外的情况,否则此类概念意图由这些权利要求涵盖。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其具有:座椅靠背内的空气增流器;和入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从乘员座椅靠背表面延伸至所述空气增流器并具有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其中所述空气增流器选择性地且替代地使空气从所述入口通道移动到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和所述第二出口通道中的一者,其中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包括靠近头枕定位的排气口。

根据实施例,所述排气口居中地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顶部上并且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顶部与所述头枕之间,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出口通道从所述空气增流器延伸至所述排气口。

根据实施例,第一出口通道居中地设置在座椅靠背中。

根据实施例,上述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顶部中的罩板,其中所述罩板容纳所述排气口。

根据实施例,所述罩板包括用于接收所述头枕的一个或多个孔。

根据实施例,所述一个或多个孔包括设置在所述排气口的相应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的第一孔和第二孔。

根据实施例,所述排气口可选择性地定位在打开位置、闭合位置以及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闭合位置之间的多个位置。

根据实施例,所述入口通道包括从所述乘员座椅靠背表面延伸至所述空气增流器的多个管。

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可选择性地操作以将空气排出至所述排气口,并且所述第二出口通道可选择性地操作以将空气排出至座椅靠背内部中。

根据实施例,上述发明的特征还在于: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所述第一出口气流调节器用于选择性地阻挡从所述空气增流器到所述第一出口通道的气流;和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所述第二出口气流调节器用于选择性地阻挡从所述空气增流器到所述第二出口通道的气流。

根据实施例,上述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辅助入口通道,其中所述辅助入口通道从座椅靠背底部延伸至所述空气增流器,并且其中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辅助入口通道可选择性地且替代地操作以将空气输送至所述空气增流器。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通风系统,其具有保持在罩板中的排气口,用于将空气从座椅表面输送至空气增流器的入口通道,用于将空气从空气增流器输送至排气口的第一出口通道和用于将空气从空气增流器输送至座椅靠背内部的第二出口通道,其中罩板居中地设置在座椅靠背的顶部。

根据实施例,上述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头枕,其中头枕被附接到座椅靠背,并且其中罩板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与头枕之间。

根据实施例,头枕包括延伸至座椅靠背的上部中的第一杆和第二杆,并且其中罩板设置在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

根据实施例,排气口可选择性地定位以将空气引向座椅靠背的面向乘员部分和头枕的面向乘员部分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实施例,头枕包括延伸构件,该延伸构件延伸穿过罩板并进入座椅靠背的上部。

根据实施例,延伸构件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并且其中排气口设置在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座椅总成的通风系统,其具有:包括乘员支撑表面、面向上的表面和空气增流器的座椅靠背;用于将空气从乘员支撑表面移动到空气增流器的入口通道、用于将空气从空气增流器移动到设置在面向上的表面上的排气口的第一出口通道、用于将空气从空气增流器释放到座椅靠背中的第二出口通道;和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激活入口通道的控制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且替代地激活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

根据实施例,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激活所述入口通道、所述空气增流器和所述第一出口通道。

根据实施例,上述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辅助入口通道,所述辅助入口通道用于将空气从座椅靠背底表面移动到空气增流器,其中控制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且替代地激活入口通道和辅助入口通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