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总成以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38270发布日期:2020-02-28 11:35阅读:759来源:国知局
换挡总成以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仪表总成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换挡总成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中通常在换挡中控台设置机械手动排挡、机械电子排挡、电子旋钮排挡,或者在汽车方向盘上设置电子怀档?来进行换挡,在上述结构中,会造成换挡中控台没有把手,使得副驾驶的左手方向没有可以握持的部件,缺乏安全性。

而且,换挡区域作为乘员手触核心区域及车内核心使用区域,对功能及外观的要求与日俱增,传统的换挡机构功能单一,模块体积大,对布置要求高。由于较大的模块体积也限制了副仪表总成的装配,导致装配工时的上升。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挡总成以及汽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换挡总成以及汽车,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通过拱形把手集成车内辅助拉手以及换挡把手的作用,替代了棚拉把手的功能,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汽车整体成本。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挡总成,设置于汽车的车身内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之间,包括:

换挡中控台,连接所述车身;

拱形把手,包括第一连接杆、把手以及第二连接杆,所述把手的延展方向平行与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杆分别连接所述把手朝向所述驾驶座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换挡中控台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连接所述把手的朝向所述副驾驶座的第二端以及所述换挡中控台的第二侧,环绕所述把手设置沿所述把手同轴转动的旋转换挡件,所述把手的外周的表面设有多个不同档位的档位触点,所述旋转换挡件的内周设有与一所述档位触点接触的选择触点,随所述旋转换挡件沿所述把手转动,所述汽车被配制于不同档位。

优选地,所述旋转换挡件为筒状件,所述筒状件的旋转轴平行于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

优选地,所述旋转换挡件设置于所述把手的中央至第一端的外周,所述把手的中央至第一端形成换单区域;

所述把手的中央至第二端的外周外露,所述把手的中央至第二端形成把手区域。

优选地,所述把手朝向驾驶座的一端设有一驻车按键,所述驻车按键的按压形成平行于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

优选地,所述拱形把手设置于所述换挡中控台的上方,且所述拱形把手自所述换挡中控台朝向车头方向的一侧悬空。

优选地,所述拱形把手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与所述换挡中控台的骨架卡扣连接件多点卡合。

优选地,所述拱形把手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与所述换挡中控台的骨架沿反重力方向具有多点螺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背离所述把手的外侧设有一第一盖板,基于所述第一盖板集成氛围灯;

所述第二连接杆背离所述把手的外侧设有一第二盖板,基于所述第二盖板集成氛围灯。

优选地,所述把手的档位触点以及所述旋转换挡件的选择触点分别通过线缆连接到所述汽车的变速箱。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的换挡总成。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换挡总成以及汽车,能够通过拱形把手集成车内辅助拉手以及换挡把手的作用,替代了棚拉把手的功能,体积小,对布置要求低,组装便捷,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汽车整体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换挡总成设置于汽车内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换挡总成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换挡总成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换挡总成的基于驾驶座视角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a-a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拱形把手基于驾驶座视角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拱形把手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种拱形把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车身

20换挡中控台

30驾驶座

40副驾驶座

21拱形把手

211第一连接杆

212把手

213第二连接杆

214旋转换挡件

215驻车按键

216卡扣连接件

21a换挡区域

21b把手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换挡总成设置于汽车内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换挡总成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换挡总成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换挡总成的基于驾驶座视角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图5中a-a向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拱形把手基于驾驶座视角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种拱形把手的立体图。如图1至8所示,其中,x方向为车身的长度方向,y方向为车身的宽度方向,z方向为反重力方向。本发明的换挡总成,设置于汽车的车身10内驾驶座30与副驾驶座40之间,包括:换挡中控台20和拱形把手21。换挡中控台20连接车身10。拱形把手21包括第一连接杆211、把手212以及第二连接杆213,把手212的延展方向平行与车身的宽度方向y,第一连接杆211分别连接把手212朝向驾驶座30的第一端以及换挡中控台20的第一侧,第二连接杆213分别连接把手212的朝向副驾驶座40的第二端以及换挡中控台20的第二侧,环绕把手212设置沿把手212同轴转动的旋转换挡件214,把手212的外周的表面设有多个不同档位的档位触点,旋转换挡件214的内周设有与一档位触点接触的选择触点,随旋转换挡件214沿把手212转动,汽车被配制于不同档位。本发明通过基于把手212旋转旋转换挡件214(类似于摩托车油门的操作方式),可以实现汽车的换挡操作。把手212的档位触点以及旋转换挡件214的选择触点分别通过线缆连接到汽车的变速箱。本实施例中,旋转换挡件214为筒状件,筒状件的旋转轴平行于车身的宽度方向,符合司机右手手掌的自然握持习惯,基于人体工程学,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拱形把手21的第一连接杆211和第二连接杆213与换挡中控台20的骨架卡扣连接件216多点卡合。拱形把手21的第一连接杆211和第二连接杆213与换挡中控台20的骨架沿反重力方向z具有多点螺接。

把手212朝向驾驶座30的一端设有一驻车按键215,驻车按键215的按压形成平行于车身的宽度方向。本发明中的驻车按键215可以在司机右手手掌握持旋转换挡件214的情况下,右手的拇指自然按压在驻车按键215,更加符合司机右手手掌以及右手拇指的自然握持习惯,使得用户可以在自然的握持姿态下完全控制驻车按键215以及旋转换挡件214的一体化操控动作,完全遵循人体工程学,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拱形把手21设置于换挡中控台20的上方,且拱形把手21自换挡中控台20朝向车头方向的一侧悬空。第一连接杆211背离把手212的外侧设有一第一盖板,基于第一盖板集成氛围灯。第二连接杆213背离把手212的外侧设有一第二盖板,基于第二盖板集成氛围灯。

本发明的换挡总成采用高模量复合材料代替铸铝,降本的同时避免a面夹线,实现外观处理多样化选择。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种拱形把手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第二换挡总成,设置于汽车的车身10内驾驶座30与副驾驶座40之间,包括:换挡中控台20和拱形把手21。换挡中控台20连接车身10。拱形把手21包括第一连接杆211、把手212以及第二连接杆213,把手212的延展方向平行与车身的宽度方向,第一连接杆211分别连接把手212朝向驾驶座30的第一端以及换挡中控台20的第一侧,第二连接杆213分别连接把手212的朝向副驾驶座40的第二端以及换挡中控台20的第二侧,环绕把手212设置沿把手212同轴转动的旋转换挡件214,把手212的外周的表面设有多个不同档位的档位触点,旋转换挡件214的内周设有与一档位触点接触的选择触点,随旋转换挡件214沿把手212转动,汽车被配制于不同档位。把手212的档位触点以及旋转换挡件214的选择触点分别通过线缆连接到汽车的变速箱。本实施例中,旋转换挡件214设置于把手212的中央至第一端的外周,把手212的中央至第一端形成换单区域21a,使得把手212靠近驾驶座30的左侧部分可以形成换挡把手。把手212的中央至第二端的外周外露,把手212的中央至第二端形成把手区域21b,把手212靠近副驾驶座40的右侧部分可以形成供副驾驶座40的乘客握持的把手。其他技术特征如前,此处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的换挡总成。其他技术特征如前,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的汽车采用高集成换挡电子模块替代传统机械模块,采用拱形把手集成剥扭电子换挡的形式有别于上述传统换挡形式,拱形把手集成装饰及车内辅助拉手的作用,潜在替代顶棚拉手功能间接降本。

本发明中的集成电子换挡模块的拱形把手需承载一定的刚度滥用要求,拱形把手的壳体选用了铝合金材质,即提供了可靠的力学新能还能通过拉丝等表面处理手法满足装饰性。拱形把手两侧与换挡中控台的骨架螺钉y向连接以保证力学性能,其中底部螺钉与车身钣金、支架螺钉连接,确保悬臂把手所受应力有效传递至车身,从而保证局部和整体刚强度和模态满足设计预设要求。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为螺钉盖板集成装饰件功能,可以选择喷漆、镀铬、膜片等主流装饰,也可以集成氛围灯,为后市场提供了选装接口及个性化定制的可能。

综上,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换挡总成以及汽车,能够通过拱形把手集成车内辅助拉手以及换挡把手的作用,替代了棚拉把手的功能,体积小,对布置要求低,组装便捷,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汽车整体成本。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