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05260发布日期:2020-04-14 21:19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池开始逐渐代替传统燃料成为汽车的主要能量来源。为了能更有效地发挥电池的功用,通常需要为电池配备电池信息检测模块,电池信息监测模块外侧设置有壳体,壳体能有效地保护电池信息检测模块不受外界干扰。

市面上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壳体的上壳体和底座无法完美匹配,而随着车辆行驶时产生的颠簸,上壳体容易从底座上脱落,进一步的使电池信息检测模块脱露在外,从而容易造成电池信息监测模块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其方便了上壳体的安装固定,且增强了安装固定后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在使用过程中上壳体从底座上脱落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包括:上壳体和底座,所述上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上壳本体,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相对的垂直固定在所述上壳本体的两侧;

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底板和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上的围板,所述围板与所述第一底板围成用于容置电池信息检测模块的容置槽,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上;且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所述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的第一安装孔;

所述围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限位板的第一限位台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台相抵且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相贴合;

所述围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限位板的第二限位台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台相抵且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贴合。

上述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所述围板包括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和第四围板;所述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围板、所述第三围板和所述第四围板顺次垂直相连围成闭环体。

上述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所述第一限位台垂直于所述第一围板,所述第一挡板垂直于所述第一限位台且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围板平行;

所述第二限位台垂直于所述第三围板,所述第二挡板垂直于所述第二限位台且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三围板平行。

上述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所述第一限位台向靠近所述第三围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限位台向靠近所述第一围板的方向延伸。

上述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所述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的第二安装孔。

上述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均为腰型孔。

上述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固定电池信息检测模块的压铆螺母柱。

上述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上均设置有定位孔,在定位孔的孔口位置设置有挡板压铆螺母柱,且所述挡板压铆螺母柱的螺母孔与所述定位孔相对;

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相对的螺栓孔。

上述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上壳体和所述底座的材料均为q235普通碳素结构钢。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上述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将上壳体上的第一限位板定位到第一挡板和第一限位台组成的限位空间内,同时将上壳体上的第二限位板定位到第二挡板与第二限位台组成的限位空间内,从而实现了上壳体安装定位到底座上,然后通过螺栓将第一限位板与第一挡板固定连接,将第二限位板与第二挡板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了上壳体与底座的安装固定。通过上述的限位结构能够更方便上壳体的安装固定,且增强了安装固定后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在使用过程中上壳体从底座上脱落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中底座的第一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中底座的第二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中底座的第一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中底座的第二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上壳体,11-第一限位板,12-第二限位板,13-上壳本体,

2-底座,20-容置槽,21-第一底板,210-第一安装孔,211-压铆螺母柱22-围板,220-线束孔,221-第一限位台,222-第一挡板,223-第二限位台,224-第二挡板,225-第一围板,226-第二围板,227-第三围板,228-第四围板,229-挡板压铆螺母柱23-第二底板,230-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包括:上壳体1和底座2,所述上壳体1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2上;上壳体1可以采用可拆卸式的安装固定在底座2上,采用上述安装方式方便了上壳体1的拆卸。

所述上壳体1包括第一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2和上壳本体13,所述第一限位板11与所述第二限位板12相对的垂直固定在所述上壳本体13的两侧。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2位于上壳本体13的同一侧,这样第一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2和第三上壳本体13形成一个凹槽。

如图3-4所示,所述底座2包括第一底板21和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21上的围板22,所述围板22与所述第一底板21围成用于容置电池信息检测模块的容置槽20,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21上。在这里第一底板21实际上是容置槽20的槽底,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底座21上。所述第一底板2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所述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的第一安装孔210。第一底板21用于将整个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安装固定在相应的车架上。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围板22上设置有用于线束穿过的线束孔220,用于连接到电池信息检测模块上的线束穿过线束孔220连接到电池信息检测模块。

所述围板2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限位板11的第一限位台221和第一挡板222,所述第一限位板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台221相抵且所述第一限位板11与所述第一挡板222相贴合。通过第一挡板222和第一限位台221的配合实现了对第一限位板11的限位,其中第一限位板11与第一限位台221相抵后限制了第一限位板11的向下移动,第一挡板222与第一限位板11相贴合限制了第一限位板11向靠近第一挡板222的方向的移动。也就是通过第一限位台221和第一挡板222对第一限位板11进行了定位限位以方便后续的安装固定,且保证了安装固定后的稳定性。

同样的,所述围板2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限位板12的第二限位台223和第二挡板224,所述第一限位板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台223相抵且所述第二限位板12与所述第二挡板224相贴合。其中第二限位板12与第二限位台223相抵后限制了第二限位板12的向下移动,第二挡板224与第二限位板12相贴合限制了第二限位板12向靠近第二挡板224的方向的移动。也就是通过第二限位台223和第二挡板224对第二限位板12进行了定位限位以方便后续的安装固定,且保证了安装固定后的稳定性。

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一底板21将底座2固定在电池箱箱体内,将电池检测模块固定到底座2的第一底板21上,线束穿过线束孔220,将上壳体1固定到底座2上,具体的,上壳体1上的第一限位板11定位到第一挡板222和第一限位台221组成的限位空间内,同时上壳体1上的第二限位板12定位到第二挡板224与第二限位台223组成的限位空间内,从而实现了上壳体1安装定位到底座2上,然后通过螺栓将第一限位板11与第一挡板222固定连接,第二限位板12与第二挡板224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了上壳体1与底座2的安装固定。采用上述安装方式通过限位结构的设置能够更方便上壳体1的安装固定,且增强了安装固定后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在使用过程中上壳体1从底座2上脱落的情况。电池信息检测模块与底座2互相固定,底座2再与上壳体1互相固定,这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即使发生再大的颠簸,电池信息检测模块都能被很好地固定在壳体结构上,很安全地发挥功用。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围板22包括第一围板225、第二围板226、第三围板227和第四围板228;所述第一围板225、所述第二围板226、所述第三围板227和所述第四围板228顺次垂直相连围成闭环体。这里所说的闭环体是指四个围板首位相连拼合成的长方体结构。

所述第一限位台221垂直于所述第一围板225,所述第一挡板222垂直于所述第一限位台221且所述第一挡板222与所述第一围板225平行。第一挡板222、第二围板225和第一限位台221形成的阶梯状结构用于对第一限位板11起到定位的作用。

所述第二限位台223垂直于所述第三围板227,所述第二挡板224垂直于所述第二限位台223且所述第二挡板224与所述第三围板227平行。所述第二限位台223、第二挡板224与所述第三围板227形成的阶梯状结构用于对第二限位板12起到定位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台221向靠近所述第三围板227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限位台223向靠近所述第一围板225的方向延伸。这样分别用于限制第一限位板11和第二限位板12的阶梯状结构呈中心对称分布。此时第一限位板11的内侧与第一挡板222的外侧相贴合,第二限位板12的内侧与第二挡板224的外侧相贴合,使上壳体1盖在底座2的外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板222的内侧指第一挡板222朝向第二挡板224的一侧,同样的第二挡板224的内侧指第二挡板224与第一挡板222相对的一侧。而第一限位板11的内侧指与第二限位板12相对的一侧,第二限位板12的内侧指与第一限位板11相对的一侧。

当然第一限位台221可以朝着远离所述第三围板227的方向延伸,第二限位台223也朝着远离所述第一围板225的方向延伸,此时第一限位板11的外侧与第一挡板222的内侧相贴合,第二限位板12的外侧与第二挡板224的内侧相贴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台221还可以朝着远离所述第三围板227的方向延伸,而第二限位台223则朝着靠近第一围板225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考虑到目前电池信息检测模块通常只能以“卧式”放置在电池箱中,也就是第一底板21设置在围板22围成的长方体盒体结构的底面,采用卧式安装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对于一些电池箱的体积较小的情况并不适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述底座2上还设置有第二底板23,所述第二底板23与所述第一底板21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底板23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所述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的第二安装孔230。通过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230将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安装固定到相应的电池箱内。

第二底板23设置在围板22围成的长方形盒体结构的侧面,具体的第二底板23所在的平面与第三围板227所在的平面相重叠,第二安装孔230位于第三围板227的延伸面上。通过第二底板23安装固定占用了较少的空间结构,节省了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底板21和第二底板23的设置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的多种安装方式,既可以采用卧式安装也可以采用立式安装,卧式安装能够使安装的稳固性增强,适用于对稳定性要求高的情况。而立式安装能够使安装占用较少的空间,适用于空间较小的电池箱。

其中第一底板21上的第一安装孔210共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一安装孔210设置在第一底板21的边沿位置,且第一安装孔210设置在容置槽20的外侧。采用四个第一安装孔210安装定位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其安装的稳定性。

为了方便安装固定后的底座2的调整,所述第一安装孔210和所述第二安装孔230均为腰型孔,采用腰型孔方便了底座2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先将固定底座2的螺栓拧松,然后使底座2沿着腰型孔的延伸方向前后移动,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后再次将螺栓拧紧。

所述第一底板21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固定电池信息检测模块的压铆螺母柱2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铆螺母柱211共设置有五个,其中四个压铆螺母柱211分布在容置槽20的槽底的四个边角,压铆螺母柱211用于安装固定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并确保其稳固且不易变形。压铆螺母柱211上安装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后,使电池信息检测模块与容置槽20的槽底之间形成一定空间,防止电池信息检测模块上焊接的电子元件接触到容置槽20的槽底,以免因撞击或短路而损坏。

具体的,所述第一挡板222和所述第二挡板224上均设置有定位孔,在定位孔的孔口位置设置有挡板压铆螺母柱229,且所述挡板压铆螺母柱229的螺母孔与所述定位孔相对。所述第一限位板11和所述第二限位板12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相对的螺栓孔。螺栓穿过螺栓孔与所述挡板压铆螺母柱229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第一限位板11与第一挡板222的固定,以及第二限位板12与第二挡板224的安装固定。通过挡板压铆螺母柱229与螺栓的配合方便了上壳体1的安装与拆卸。

其中上壳体1和所述底座2的材料均为q235普通碳素结构钢。其厚度可以选用0.8mm。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电池信息检测模块壳体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