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9356发布日期:2020-05-22 22:12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汽车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人们生活出行和身份象征的必需品。在常规的汽车架构中,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都需要通过汽车悬置总成连接到车身,从而,利用汽车悬置总成所具备的吸能和隔振特性,即可抑制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产生的振动激励向车身传递。

悬置总成的布置影响了汽车动力总成安装稳定性以及吸能、隔振效果。现有的汽车动力总成装配过程中往往由于安装点布置不合理,导致安装稳定性较差,且对悬置的吸能、隔振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动力总成安装点布置不合理导致安装稳定性差,以及影响吸能隔振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

一种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包括机舱附件支架和固定在所述机舱附件支架下端的电驱动总成,所述电驱动总成包括电机和固定于所述电机上的减速器,所述电机和所述减速器分别通过第一固定支架以及第二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机舱附件支架上,所述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还包括分别固定在所述机舱附件支架两端的两个侧端悬置总成,以及固定在所述电驱动总成下端的后悬置总成,所述后悬置总成包括第一筒套、固定于所述第一筒套内的第一弹性内衬、穿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内衬上的固定杆,以及分别与所述固定杆两端连接的两个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用于连接汽车的前副车架总成。

进一步的,上述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其中,所述后悬置总成通过第一连接支架与所述电驱动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包括连接板和固定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固定板包括连接部和分别固定于所述连接部两端的两个固定部,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与所述固定杆的两端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内侧。

进一步的,上述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筒套的两端面封闭,且分别开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的尺寸大于所述固定杆的截面尺寸。

进一步的,上述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其中,所述侧端悬置总成包括第二筒套和固定于所述第二筒套内的第二弹性内衬,所述第二筒套一侧的一侧封闭,且连接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用于连接车身,所述第二筒套的另一侧开放,且设置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弹性内衬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连接杆和固定于所述连接杆一端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于所述机舱附件支架上。

进一步的,上述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二筒套的边缘对称固定两个第三安装支架,两个所述第三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呈三角形排布。

进一步的,上述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包括两个垂直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机舱附件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上开始有三个固定孔,所述三个固定孔与减速器上边缘设置的三个安装柱适配。

进一步的,上述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筒套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上开设有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驱动总成可通过后悬置总成与前副车架总成连接,电驱动总成通过两个固定支架与机舱附件支架连接,机舱附件支架连通过两个侧端悬置与车身连接。本实施例中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安装点布局合理,能实现电驱动总成的稳定安装,且采用两个侧端悬置总成和一个后悬置总成形成三点钟摆式悬置结构,该结构可以实现电驱动总成和悬置的整体安装,在保证良好的吸能和隔振特性下提高电驱动总成在汽车中的安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区域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后悬置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侧端悬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该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汽车动力总成连接组件,包括机舱附件支10架、固定在机舱附件支架10下端的电驱动总成20,和分别固定在机舱附件支架10两端的两个侧端悬置总成30,以及固定在电驱动总成20下端的后悬置总成40。该机舱附件支架10包括一矩形框架,和固定在该矩形框架内的多个支杆,两个侧端悬置总成30分别固定在矩形框架的两端,该电驱动总成20固定在支杆上。该电驱动总成20可通过后悬置总成40与汽车的前副车架总成连接,电驱动总成20与机舱附件支架10连接,机舱附件支架10通过侧端悬置总成30与车身连接。该两个侧端总30成以及后悬置总成40呈点钟摆式分布以实现汽车动力总成和悬置的整体安装,并且三个悬置总成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吸能隔振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该后悬置总成40包括第一筒套41、固定于第一筒套41内的第一弹性内衬42、穿设于第一弹性内衬42上的固定杆43,以及分别固定于固定杆43两端连接的两个第一安装板44。该第一筒套41的两端面封闭,且分别开设有避让孔411。该第一弹性内衬42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例如可采用橡胶材质。该固定杆43穿过第一弹性内衬42的中心,且从第一筒套41两端面的避让孔延伸出来。该避让孔411大于固定杆43的截面尺寸,以为固定杆43的微量移动形成一定的避让空间。

两个第一安装板44可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杆43的两端,该第一安装板44的自由末端开设有安装孔,以便于安装在汽车的前副车架总成上。

该后悬置总成4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安装板44与汽车的前副车架总成连接,一方面可实现吸能和隔振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电驱动总成与前副车架总成的安装稳定性。

该后悬置总成40可通过第一连接支架50与电驱动总成20固定连接。该第一连接支架50包括连接板51和固定板52,该连接板51的一端与电驱动总成20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52连接。该连接板51平行于电驱动总成20的长度方向,且通过固定件(例如螺栓)与电机驱动总成20连接。

该固定板52包括一体成型的连接部522和两个固定部521,两个固定部521分别垂直固定在连接部522的两端。两个固定部522分别与固定杆43的两端连接,该固定板52固定在第一安装板44的外侧。

进一步的,该第一筒套41的侧壁上固定第二连接支架60,该第二连接支架60为平板状结构,且镂空设计,该第二连接支架上开设有安装孔,以用于连接前副车架总成。通过第一安装板44以及第二连接支架60的合理分布可保证后悬置总成与前副车架总成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4所示,该两个侧端悬置总成3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包括第二筒套31和固定于第二筒套31内的第二弹性内衬32。该第二筒套31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该第二筒套31封闭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支架33,该第二筒套31开放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支架34,且该第二安装支架34固定于第二弹性内衬32上。该第一安装支架33上开设有安装孔以便于与汽车车身连接。

具体的,该第二安装支架34包括连接杆341和固定于该连接杆341一端的第二安装板342,该连接杆341固定在第二弹性内衬32上,该第二安装板342上开设有两个安装孔.以通过该第二安装支架34将侧端悬置总成30固定于机舱附件支架上,从而能够确保汽车侧端悬置总成与机舱附件支架的连接可靠性。

该第二筒套31的边缘对称固定两个第三安装支架35,该第三安装支架35上开设有安装孔,以便于连接汽车车身。该两个第三安装支架35和第一安装支架33呈三角形排布,以使侧端悬置总成30与车身稳定连接,从而提高电驱动总成与汽车车身的连接稳定性。

该电驱动总20成包括电机21和固定于电机21上的减速器22,该电机21和减速器22分别通过第一固定支架23以及第二固定支架24安装在机舱附件支架上10的支杆上。如图5所示,该第二固定支架24包括两个垂直连接的第一板体241和第二板体242。该第一板体与机舱附件支架连接,该第二板体242上开始有三个固定孔,该三个固定孔与减速器22上边缘设置的三个安装柱适配。

本实施例中电驱动总成可通过后悬置总成与前副车架总成连接,电驱动总成通过两个固定支架与机舱附件支架连接,机舱附件支架连通过两个侧端悬置与车身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侧端悬置总成和一个后悬置总成形成三点钟摆式悬置结构,该结构可以实现电驱动总成和悬置的整体安装,在保证良好的吸能和隔振特性下提高电驱动总成在汽车中的安装稳定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