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5385发布日期:2020-10-28 15:4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一般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座椅舒适度的了解与进步,发现传统的认为一把舒适的座椅具有包覆式符合人体工程的良好造型以及柔软透气性与支撑性外又逐步认识到座椅表面的软硬程度可实现智能化调节对舒适度的应用提升与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现有的通过空气来调节座椅软硬度的结构具有以下缺点:充气时气袋的鼓涨形状与座椅表面不随形,破坏了椅面的造型结构,在增加硬度的时候,降低了乘坐人员的舒适度。

当道路颠簸或者乘用者突然给椅面施加力时,尤其时上述情况密集出现时,软充气袋会受到压力突然形变,人体会随着突然形变感受到震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可集成在座椅中的软充气袋;所述软充气袋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所述软充气袋内充入有气体;所述软充气袋内设有用于限定所述软充气袋充气时局部膨胀高度的限高结构;所述软充气袋上还通过连接管路连接有减震机构,用于在所述软充气袋受到突变挤压力时,释放所述软充气袋内的压力。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充气袋连接有至少一个气路和通过所述气路给所述软充气袋充气的气源;所述软充气袋通过所述气路充入或排出气体以调节座椅表面的软硬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减震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弹性密封囊;所述连接管路将所述密封囊的腔体和所述软充气袋的腔体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减震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连接管路将软充气袋的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互通;所述气缸的活塞的伸出端与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结构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连接管路内的流量大小的流量调节机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流量调节机构包括套在所述连接管路外的卡箍;所述卡箍包括设有开口的环形部,所述环形部的两个活动端分别向外平行伸出有第一调节片和第二调节片;所述第一调节片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二调节片上对应所述螺纹孔开设有光滑通孔;穿过光滑通孔后的螺杆手柄螺纹固定在所述螺纹孔内。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杆手柄轴向固定连接;所述微型电机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正转或反转;

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用于:根据输入模块的输入信号控制所述微型电机转动将所述连接管路的气流量调大或调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充气袋内设有限高结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限高结构为穿透式限高带和/或内置型限高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充气袋设有若干贯穿袋体的导风孔道,所述导风孔道与所述软充气袋的腔体隔绝,用于将所述软充气袋两侧的气体导通。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的靠背和/或座垫和/或侧翼上集成有上述的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所述气源由微型气泵或汽车车身内的压缩空气提供。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座椅的软硬度调节区相邻叠加或间隔叠加设有至少两层所述软充气袋;所述软硬度调节区为所述汽车座椅内设有软充气袋的区域;所述软充气袋位于所述汽车座椅的泡棉结构的表面时,位于该表面的软充气袋外铺设有柔性衬垫。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座椅的泡棉结构上设有用于放置软充气袋的软充气袋容留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充气袋容留槽的开口侧设有遮盖体容留槽,用于放置遮盖体;所述遮盖体容留槽与所述软充气袋容留槽呈梯形结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座椅的泡棉结构与座椅面套之间设有加热垫。

本申请通过设计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该装置主要由软充气袋组成,软充气袋内设有柔性填充物,柔性填充物可避免当软充气袋中气体完全排除状态时,袋体发生过度坍缩,进而形成椅面坍缩不平的情况出现。软充气袋内充入有气体,由于软充气袋上还连接有减震机构,当道路频繁颠簸时,软充气袋不断受到压力的反复冲击机力时可暂时通过减震机构释放压力,一部分空气压缩至缓冲减震机构内,软充气袋的压力变化被减小,软硬度变化减小,减缓整个过程,从而起到减震的作用,增加人体乘坐的舒适感;也避免了软充气袋内压力得不到释放,损耗软充气袋的承压能力;通过设计限高结构,可约束软充气袋上下两层袋体的间距,避免充气时,软充气袋出现圆鼓状,造成座椅表面的异常突出形变,使得软充气袋在充气时可与座椅的表面随形,进一步提高了座椅表面的美观和舒适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软充气袋通过气路连接有气源,通过软充气袋的充放气可以实现座椅表面各个部位的软硬度调节。满足了不同乘坐者的软硬度需求;由于本装置独立设置,不影响整个座椅的支撑性能。

根据本身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减震机构在软充气袋受到的冲击力消失时,软充气袋的压力减小,减震机构复位,使得软充气袋内的压力恢复,软充气袋恢复至原始的软硬度状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软充气袋上开设导风孔道,使得本申请的座椅可集成通风和软硬度调节功能;通过在软充气袋的上方设置加热垫,进一步集成通风和/或加热及软硬度调节功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计梯形的遮盖物容留槽和袋体容留槽,可对袋体的边缘进行完全遮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座椅上的软充气袋进行多层设置,实现了不同硬度的软硬度调节,进一步提高了座椅软硬度调节的范围,满足更多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座椅上的软充气袋分别独立控制,可以实现对座椅不同部位的不同的软硬度调节;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座椅上的软充气袋也可分组设置,以实现同一个区域的多个软充气袋的分组控制,实现同一区域的软硬度同时调节,避免出现调节不同时造成的座椅表面凹凸不平的现象,同时,分组调节还可降低调节阀的使用数量,降低控制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至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软充气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至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电磁阀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软充气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卡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软充气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汽车座椅在软充气袋硬度较低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汽车座椅在软充气袋硬度较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至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六中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6至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八中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0、软充气袋;11、气路;12、导风孔道;13、连接管路;20、柔性填充物;30、限高结构;40、电磁阀模组;50、气源;60、控制模块;31、穿透式限高带;32、内置型限高带;70、汽车座椅;70-1、通风孔;71、靠背;71-1、肩部;72、座垫;73、侧翼;74、座椅面套;75、泡棉结构;80、驾乘人员;76、软充气袋容留槽;76-1、上软充气袋容留槽;76-2、下软充气袋容留槽;17、第一软充气袋;14、第二软充气袋;15、第三软充气袋;16、第四软充气袋;77、柔性衬垫;78、支撑骨架;90、遮盖体;100、加热垫;70-1、通风孔;110、导风结构;120、减震机构;121、密封囊;122、气缸;123、第一腔体;124、第二腔体;125、活塞;126、复位弹簧;41、两位两通电磁阀;42、两位三通电磁阀;132卡箍;130、流量调节机构;134、第二调节片;133、第一调节片;135、螺杆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可集成在座椅中的软充气袋10;所述软充气袋10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20;所述软充气袋10内充入有气体;所述软充气袋10上还通过连接管路13连接有减震机构120,用于在所述软充气袋10受到突变挤压力时,释放所述软充气袋10内的压力。

本实施例中的软充气袋10如图1所示,其腔体内充入有气压,其内的气压一般大于外界的大气压,使得软充气袋10具有一定的硬度。

减震机构120可选地采取以下任何一种方式:

1.如图2所示,所述减震机构120包括至少一个弹性密封囊121;所述连接管路13将所述密封囊121的腔体和所述软充气袋10的腔体连通;由于软充气袋10内已经预充好了气体,因此,此时软充气袋10内的腔体和弹性密封囊121连通的腔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密封腔;

一般的密封气袋在道路频繁颠簸时,不断受到压力的反复冲击力,其内压力得不到释放,对于气袋的承压能力将造成耗损,另外反复冲击时,气袋会骤然增压变硬,骤然变软,突然的硬度变化人体会产生不适的颠簸震动感;而本实施例中的软充气袋10连接有减震机构120,会减缓这个过程,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囊121的材质为可变性弹性体,如图3所示,当软充气袋10的气体一部分压力大于可变形力时,弹性的密封囊121内进入气体,囊体体积增大,当冲击力消失,软充气袋10形变消失,弹性密封囊121的收缩力大于软充气袋10的压力,弹性密封囊121体积缩小,恢复至原来状态,将气体压缩回软充气袋10,软充气袋10恢复至原来的软硬度;因此弹性的密封囊121在汽车座椅颠簸的过程中,根据软充气袋10内压力的变化,及时地释放软充气袋内的气压或者回复其气压,减小了软充气袋内气压的突变量及突变速度,增加人体乘坐的舒适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囊121的材质例如可以为橡胶或者硅橡胶。

2.如图4所示,所述减震机构120包括气缸122;所述气缸122具有第一腔体123和第二腔体124;所述连接管路13将软充气袋10的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123互通;所述气缸122的活塞125的伸出端与复位弹簧12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126的另一端与固定结构127连接。固定结构例如可以为座椅中固定结构,例如座椅骨架。

当突然增压时,如图5所示,软充气袋10内的一部分空气会被压缩至第一腔体123内,第一腔体123内突增的压力会推动活塞125往第二腔体124的方向移动,复位弹簧126被挤压,软充气袋10的压力变化被减小,软硬度变化减小,减缓整个过程,增加人体乘坐的舒适感。

并且当冲击力消失时,软充气袋10的压力减小,在复位弹簧126的恢复力的作用下,活塞125往第一腔体123的方向移动,活塞125会挤压第一腔体123的气体回流至软充气袋10内,直至复位弹簧126复位,软充气袋10恢复至原始的软硬度状体。

上述只是减震机构120的两种示例说明,还可以采取其他可行的功能类似的方案。

本实施例中,柔性填充物20可选地为海绵,泡棉等柔性物质。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和图6所示,限高结构30包括分布式排列设置的穿透式限高带31和/或内置型限高带32。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横截面可以是点状、条状、圆形或者蜂窝状等多种形状。

穿透式限高带31的纵截面为工字型,其两端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其竖直部分略长于软充气袋10泄气时的正常高度,当软充气袋10充气时,其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的端部可对软充气袋10表面施加压力,避免其单点膨胀过高;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中部开设有开口,用于导通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两侧的气体。开口的设置利于软充气袋内气体的流通。

所述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材质为柔性材质,可选的为,尼龙、聚酯薄膜、编制带、编织布、无纺布材料、软塑胶透气膜、带孔洞的塑料片等。

穿透式限高带31的纵截面为工字型,其两端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其竖直部分略长于软充气袋10泄气时的正常高度,当软充气袋10充气时,其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的端部可对软充气袋10表面施加压力,避免其单点膨胀过高;

穿透式限高带31由于其穿过软充气袋10的袋体,因此为了保证充气时,其穿透处的密封性,其伸出于软充气袋10外的端部与软充气袋10相邻的表面设有密封圈或者涂有密封胶或者将端部焊接在袋体上,以避免气体从穿透处溢出。

内置型限高带3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软充气袋内的上下表面,内置型限高带32的两端可选择地采用以下方式固定在软充气袋内:超声波焊接、胶黏、铆接、穿接等方式。

不管是上述何种方式,内置型限高带32通过将软充气袋10袋体内部的上部和下部拉紧的方式,限定软充气袋10在该处的鼓胀高度。

限高结构30可以单独采用穿透式限高带31或者内置型限高带32的方式;同时采用穿透式限高带31和内置型限高带32的方式;不管是哪种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均匀分布式设计的限高结构30使得软充气袋10充气时各个部位的臌胀外形与汽车座椅的泡棉结构的外形一致,与其泄气时的外形也一致,也即实现了与座椅表面原始状态的随形,保证了充气时座椅表面的美观性和舒适性,同时,增加了乘坐人员与软充气袋10对应区域的座椅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安全性;同时气体在软充气袋10内不受限高结构30的隔绝,可自由流动。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软充气袋10连接有至少一个气路11和通过所述气路11给所述软充气袋10充气的气源50;所述软充气袋10通过所述气路11充入或排出气体以调节座椅表面的软硬度。

本实施例中,软充气袋10内的气压不是固定的,软充气袋10内气体量的多少均可以通过气路的充气和泄气来实现调节;如图7为软充气袋不充气时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为软充气袋10充入气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和实施例一对应的,本实施例中,减震机构120也可以相应地采取密封囊121或者气缸组件的形式:

1、如图9为软充气袋10内充入气体后且减震机构120为密封囊12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当座椅颠簸时,弹性的密封囊121内进入气体,囊体体积增大,当冲击力消失,软充气袋10形变消失,弹性密封囊121的收缩力大于软充气袋10的压力,弹性密封囊121体积缩小,恢复至原来状态;

2、如图11为软充气袋10内充入气体后且减震机构120为气缸122等相关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当座椅颠簸时,当突然增压时,软充气袋10内的一部分空气会被压缩至第一腔体123内,第一腔体123内突增的压力会推动活塞125往第二腔体124的方向移动,复位弹簧126被挤压;当冲击力消失时,软充气袋10的压力减小,在复位弹簧126的恢复力的作用下,活塞125往第一腔体123的方向移动,活塞125会挤压第一腔体123的气体回流至软充气袋10内,直至复位弹簧126复位,软充气袋10恢复至原始的软硬度状体。

本实施例中,减震机构120对于软充气袋10的减震调节适用于软充气袋10内气压已经稳定,即在气路10处于关闭的状态进行。

其中,气路泛指给软充气袋10提供气源11的气路结构,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气路包括固定在软充气袋上的气嘴,与气嘴固定连接的气管;气管的端部连接在电磁阀模组40的出气口,电磁阀模组40的进气口连接有气源50;如图13所示,电磁阀模组40例如包括串联的两位两通电磁阀41和两位三通电磁阀42,即两位两通电磁阀41的进气口充当整个电磁阀模组40的进气口,两位两通电磁阀41的出气口与两位三通电磁阀42的进气口连通;两位三通电磁阀42的出气口与气管连接,两位三通电磁阀42的泄气口充当整个电磁阀模组40的泄气口;当只给两位两通电磁阀41上电时,给软充气袋10充气,当只给两位三通电磁阀42上电时,给软充气袋10泄气;当不给任何一个电磁阀上电时,软充气袋10处于保压的状态。电磁阀模组40的上电和断电由控制模块60控制,控制模块60例如可以是以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组成的控制电路。当气源为气泵时,气泵和电磁阀模组40集成为一体,控制模块60可以为该集成零件内的控制电路。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磁阀模组40也可以由手动阀代替,此时手动阀包括一个按压气囊,按压气囊的出气口设置有一个出气单向阀,其进气口设置一个进气单向阀;当手动挤压按压气囊时,气囊内压力增加,出气单向阀打开,给软充气袋10充气;当松开按压气囊时,气囊内压力小,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单向阀进入到气囊内;如此往复按压气囊即可实现对软充气袋10的充气。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软充气袋10上设有一个气路11,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软充气袋10也可以设置多个气路11,使得软充气袋10各个部位软硬度均匀。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连接管路13内的流量大小的流量调节机构13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所述流量调节机构130包括套在所述连接管路13外的卡箍132;所述卡箍132包括设有开口的环形部,所述环形部的两个活动端向外平行伸出有第一调节片133和第二调节片134;所述第一调节片133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二调节片134上对应所述螺纹孔开设有光滑通孔;穿过光滑通孔后的螺杆手柄135螺纹固定在所述螺纹孔内。

上述流量调节机构130通过调节环形部的大小来调节连接管路13的流量;如图16所示,当顺时针转动螺杆手柄135时候,螺杆手柄135往第一调节片133的方向移动,将第一调节片133和第二调节片134拉近,进而使得卡箍132的环形部的的孔径变小,连接管路13在该处的口径也变小,从而实现了将连接管路的流量调小;反之,当逆时针转动螺杆手柄135时,可将连接管路的流量调大。

当乘坐人员对于座椅的硬度较高时,将连接管路13的流量调小可使软充气袋10的硬度变化较小,避免突然从高硬度变软,保持乘坐人员对座椅的高硬度的需求;当乘坐人员对座椅的硬度要求较低时,将连接管路13的流量调大可使得软充气袋10内的气压快速释放,且不影响乘坐人员的软度需求。

上述流量调节机构130的调节方式为手动调节,在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电动调节,此时流量调节机构130进一步包括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杆手柄135轴向固定连接;所述微型电机由所述控制模块60控制正转或反转;

电动调节的方式可选地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设置输入模块,例如输入面板,该面板上具有大流量按钮和小流量按钮;当使用者点按大流量按钮后,控制模块60控制微型电机带动螺杆手柄135转动,将卡箍132张大,以将连接管路13的流量调大;当使用者点按小流量按钮后,控制模块60控制微型电机带动螺杆手柄135转动,将卡箍132缩小,以将连接管路13的流量调小;

2、本实施方式中,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软充气袋10内压力大小的压力传感器、用于关断或开启所述气路11的电磁阀模组40;所述控制模块60包括输入模块;所述输入模块配置用于输入对应所述软充气袋10的设定压力;所述控制模块60配置用于接收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并判断所述压力信号达到所述设定压力时,停止给所述软充气袋充气;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软充气袋10内的压力按需设定;而连接管路13的流量大小可根据设定压力来调节,也即智能模块60可自动根据软硬度状态的需求信息判断当前应该将流量调大还是调小。

一般软充气袋10内的压力范围为0.05mpa-0.1mpa;大于等于0.7mpa以上的气压时,为高硬度状态;小于等于03mpa的气压时,为低硬度状态;将判断所述设定压力大于等于第一设定值例如为0.7mpa时,控制所述微型电机转动使得所述连接管路13的气流量小于等于第一流量,判断所述设定压力小于等于第二设定值例如为0.3mpa时,控制所述微型电机转动使得所述连接管路13的气流量大于等于第二流量;判断所述设定压力在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之间时,控制所述微型电机转动使得所述连接管路13的气流量等于第三流量;所述第一流量、第三流量、第二流量依次变小,具体数值可根据连接管路13的管径设置。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中,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如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软充气袋10上开设有若干导风孔道12,用于将软充气袋10两侧的气流导通。所述导风孔道12与所述软充气袋10的腔体隔绝,软充气袋10的腔体即为填充有柔性填充物20的腔体,也即用于容纳充入气体的腔体。

本实施例提供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可应用于具有通风性能的汽车座椅,座椅底部向座椅表面导向的风可从导风孔道12吹出来,最终穿过椅面吹向人体,本实施例的座椅软硬度调节装置的导风孔道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

本实施例同样适用于吸风型座椅通风。

实施例五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70,所述汽车座椅70的靠背71、座垫72和侧翼73上集成有实施例一中的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设置在汽车座椅的靠背71、座垫72、侧翼73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部位。

以汽车座椅70的座垫72为例,软充气袋安装在座垫72的座椅面套75与泡棉结构74之间,软充气袋10的气路从底部穿过泡棉结构74伸出与气源连接。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汽车座椅70上各个部位的软充气袋70的气路11上均分别安装有电磁阀模组40,所述汽车座椅70上的控制模块60通过控制各个所述电磁阀模组40的通断来分别独立控制各个所述软充气袋10充放气。各个软充气袋10的独立控制使得各个软充气袋10的充放气可以独立进行,从而使得各个软充气袋10可以形成不同的充放气组合,实现多功能,多种硬度的调节。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座椅70上所有软充气袋10分组设置,每组软充气袋10的气路汇合在支气路上,所述支气路上安装有支路电磁阀模组;所述控制模块60通过控制各组所述支路电磁阀模组的通断来分别控制各组软充气袋10充放气。

软充气袋10的分组规则可以根据位置区域或者实际的使用需求或者控制需求而设定,例如以区域来分组时,所有位于侧翼73的软充气袋的气路并联设置,与一个共同的支气路连接;所有座垫72上的软充气袋并联设置,与一个共同的支气路连接;所有靠背71上的软充气袋并联设置,与一个共同的支气路连接;分组设置的软充气袋10可以实现总控制,使得同一区域的软充气袋同步动作。

以汽车座椅70的座垫72部位为例,驾乘人员80坐在安装有软充气袋10的座椅上的状态,当软充气袋10处于未充盈状态时,限高结构30弯曲塌缩。软充气袋10及其内部的柔性填充物被压缩,座椅表面处于相对软的状态,人体躯干陷入椅面较深如图20所示。当驾乘人员80坐在椅面,软充气袋10处于充盈状态时,限高结构30相对伸展。软充气袋10及其内部的柔性填充物20仅少许压缩,座椅表面处于相对硬的状态,人体躯干陷入椅面较浅如图21所示。因此本实施例的方案提供了不同软硬度可调的座椅。

实施例六

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所述座椅的软硬度调节区叠加设有多层软充气袋10,软硬度调节区为汽车座椅70上设有软充气袋10的区域;本实施例以两层软充气袋10为例进行说明。

两层软充气袋10的设置方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任意一种方式:

1、相邻叠加,如图22所示,所述座椅泡棉结构74的邻近座椅面套75的一侧设有用于放置软充气袋10的软充气袋容留槽76,软充气袋容留槽76有三个,分别为两个对称设置的上软充气袋容留槽76-1和一个下软充气袋容留槽76-2;两个上软充气袋容留槽76-1内并排设有第一软充气袋17和第二软充气袋14;下软充气袋容留槽76-2内设有第三软充气袋15;其中第一软充气袋17和第二软充气袋14同时控制充放气,且第一软充气袋17和第二软充气袋14与座椅面套75之间设有柔性衬垫77,限高结构30周围出现局部臌胀,产生微小的凹凸不平状态,柔性衬垫77可以弥补这个状态,提升座椅椅面的舒适平整度;当只有位于上软充气袋容留槽76-1内的第一软充气袋17和第二软充气袋14充气,或者只有第三软充气袋15工作时,可以提供中等硬度的座椅座垫硬度;当第一软充气袋17、第二软充气袋14和第三软充气袋15同时充气时,可提供更强硬度的座椅座垫硬度;且当只有第三软充气袋15工作时,乘坐人员由于不直接接触该软充气袋,硬度的调整从第三软充气袋15到乘坐人员有一定的缓冲间距,进一步提高了硬度调节的舒适性。

2、间隔叠加,如图23所示,两层软充气袋分别位于靠近座椅面套75的一侧和远离座椅面套75的一侧,由于位于底部的第三软充气袋15与座椅70的支撑骨架78直接接触,为了保护第三软充气袋15,在第三软充气袋15与支撑骨架78之间还设有柔性衬垫77。当然,如果第三软充气袋15的袋体材质较结实,如图24所示,其底部也可以不设柔性垫77。

上述遮盖体90和柔性衬垫77的材质可以是一样的,例如都为是无纺布、无纺毡、发泡、海绵垫体等柔性材质。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如图25所示,所述泡棉结构74在所述软充气袋容留槽76的靠近座椅面套75的一侧还设有遮盖体容留槽79,用于放置遮盖体90;所述遮盖体容留槽79与所述软充气袋容留槽76呈梯形结构;当软充气袋10充气时,限高结构30周围出现局部臌胀,产生微小的凹凸不平状态,遮盖体90可以弥补这个状态,提升座椅椅面的舒适平整度。

遮盖体容留槽79比软充气袋容留槽76更宽,可充分地遮盖软充气袋的边缘,保护软充气袋10。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将软充气袋的结构替换为实施例三中的软充气袋结构,此时,软充气袋10与座椅面套75之间还设有加热垫100,汽车座椅具有通风结构,通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汽车座椅70底部的导风结构110,泡棉结构74内设有通风孔道74-1,导风结构110导出的气流从通风孔道74-1内流出后继而通过软充气袋10的导风孔道12流通到座椅的设有座椅面套75的一侧。

如图26至图2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70集成了加热、通风和软硬度调节的功能,座椅70的靠背71,座垫72上设有加热垫100;功能更丰富;通风孔70-1的设置可以依据需要增加,当有通风、软硬度调节和加热功能时,加热垫的基材优选透气性好的基材,或者在加热垫上开口。加热、通风和软硬度调节可集成在一个控制模块上进行控制调节,降低成本。

优选地,如图2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软硬度调节也可以相应地采用多层调节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看出,为了配合具有通风结构的座椅,也可以采用同一层设置间隔的多个软充气袋10,在软充气袋10之间的泡棉结构74上开设通往座椅面套75方向的通风孔道74-1;上部并排设置的第一软充气袋17和第二软充气袋14之间,以及下部并排设置的第三软充气袋15和第四软充气袋16之间均预留有通风孔道74-1的位置;从该图的a部分放大图可以看出,在软充气袋充气时,限高结构30的周围会程序局部的臌胀状态,而柔性衬垫77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状态,提升座椅椅面的舒适平整度。

优选地,如图2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汽车座椅也可以为软充气袋预留槽76的上方设置遮盖体预留槽79,用于放置遮盖体90。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