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充电功率的充电推送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706919发布日期:2020-05-12 16:3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充电功率的充电推送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充电桩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充电功率的充电推送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因此充电桩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用户在驾驶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着行驶距离的增加,电动汽车的电量会逐渐下降,若不能得到及时补充,电动汽车的电量耗尽后,就不能继续前进,将会用户带来很大的困扰。

现有技术中,用户当发现电动汽车的电量不足时,可在app等软件上寻找充电站进而为电动汽车充电。一个充电桩的充电功率是一定的,若充电站中充电桩的一个充电枪已经在为电动汽车充电,则剩余充电枪的充电功率不足,就会导致充电时间延长;若电动汽车的剩余电量又不能支撑用户重新驶入到其它充电站,那用户有可能在中途停车,这样将会给用户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用户不能准确找到充电站从而导致充电时间较长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充电功率的充电推送系统和方法,通过采集电动汽车的剩余电量和需求充电时间,并分析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从而将合适的充电站推送给用户,以减低充电时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方便用户出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充电功率的充电推送系统,包括用户信息采集模块、充电功率分配模块、充电桩信息采集模块、匹配模块以及信息推送模块;其中,

所述用户信息采集模块,用于用户输入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信息;

所述充电功率分配模块,用于根据充电需求信息为用户分配所需充电功率;

所述充电桩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充电桩中充电枪的信息,包括充电枪的位置、编号、充电功率;

所述匹配模块,用于将采集的充电枪的信息和充电功率分配模块分配的所需充电功率进行匹配;

所述信息推送模块,用于将匹配成功的充电桩推送给用户。

优选的,还包括服务器,用于存储和处理用户的个人信息、充电信息、充电枪的信息。

优选的,还包括定位模块,用于对用户的位置进行实时定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充电功率的充电推送系统的推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用户的充电需求信息和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

s2:根据充电信息为用户分配所需充电功率w,并采集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y;

s3:将用户所需充电功率w和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y进行匹配,若y≥w即表明该充电桩符合用户的充电需求,则推送对应的充电桩给用户。

优选的,所述s1中的充电信息包括电动汽车的剩余电量、需求充电时间、需求充电电量。

优选的,所述s2中所需充电功率的分配方案为:

当剩余电量x为0%≤x<20%时,充电功率为最大功率pmax;当剩余电量x为20%≤x<50%时,充电功率为0.7pmax;当剩余电量x为50%≤x<80%时,充电功率为0.4pmax;当剩余电量x为80%≤x<90%时,充电功率为0.1pmax。

优选的,所述s3中,先根据电动汽车的剩余电量计算安全行驶距离,再将安全行驶距离内符合用户充电需求的充电站推送给用户。

优选的,当安全行驶距离内没有符合用户充电需求的充电站时,把具有最大剩余充电功率的充电桩所属的充电站推送给用户。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采集用户的充电信息从而为用户分配合适的充电功率,再通过和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进行匹配,从而将最优的充电桩推送给用户,起到了充电引流的作用,避免了充电站的交通;同时降低了充电时间,提高了用户的充电体验,便于出行计划的安排。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充电功率的充电推送系统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充电功率的充电推送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充电功率的充电推送系统,包括服务器10、用户信息采集模块11、充电功率分配模块12、充电桩信息采集模块13、匹配模块14以及信息推送模块15。用户信息采集模块11、充电功率分配模块12、充电桩信息采集模块13、匹配模块14以及信息推送模块15均与服务器有线/无线连接。

用户信息采集模块11,用于用户输入电动汽车的充电信息,包括剩余电量、需求充电时间、需求充电电量等。

充电功率分配模块12,用于根据充电信息计算分配用户的所需充电功率。具体的需求充电功率分配方案为:当剩余电量x为0%≤x<20%时,充电功率为最大功率pmax;当剩余电量x为20%≤x<50%时,充电功率为0.7pmax;当剩余电量x为50%≤x<80%时,充电功率为0.4pmax;当剩余电量x为80%≤x<90%时,充电功率为0.1pmax。例如用户输入的剩余电量为20%,且需要在30分钟内充电到60%,所需充电功率就为0.7pmax,这样即可通过提高充电功率实现了降低充电时间的目的,为用户的出行节约了时间,同时也给其它用户节省了充电时间,起到了充电的引流作用。

充电桩信息采集模块13,用于采集充电桩中充电枪的信息,包括充电枪的位置、编号、充电功率等。

匹配模块14,用于将采集的充电枪的信息和充电功率分配模块12为用户分配的充电功率进行匹配。

信息推送模块15,用于将匹配成功的充电桩推送给用户。

服务器10,用于存储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接收发送各个模块处理的信息,方便进行调用,响应速度快。

现有技术中,用户在行驶过程中,周围有多个充电站,用户一般会选择距离较近的充电站,但若选择的充电站正在为其它车辆进行充电,导致剩余的充电功率较小,则该用户的充电时间就会较长。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用户需要充电时,输入充电信息后,系统将根据充电信息计算分配所需充电功率,且同时采集多个充电桩中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来和所需充电功率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将充电桩的信息发送给用户。

例如用户的所需充电功率为100kw,第一充电站中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只有80kw,第二充电站中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为150kw,即第二充电站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系统将第二充电站推送给用户。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定位模块,用于对用户的位置进行定位,便于计算用户到充电站的距离,以及规划行驶路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充电功率的充电推送方法,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用户的充电信息和定位用户的位置。

本实施中,当用户需要为电动汽车充电时,通过用户信息采集模块输入充电信息,充电信息包括剩余电量、需求充电时间、需求充电电量等;同时将对用户进行定位以获取用户的实时地理位置。

s2:根据充电信息为用户分配所需充电功率w,并采集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y。

本实施例中,用户输入充电信息后,充电功率分配模块将根据充电信息和充电桩的分配方案为用户分配所需充电功率,以满足用户的充电要求。同时充电桩信息采集模块将实时地采集多个充电站中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并存储在服务器中。

充电桩的分配方案具体为:

当剩余电量x为0%≤x<20%时,充电功率为最大功率pmax;当剩余电量x为20%≤x<50%时,充电功率为0.7pmax;当剩余电量x为50%≤x<80%时,充电功率为0.4pmax;当剩余电量x为80%≤x<90%时,充电功率为0.1pmax

s3:将用户所需充电功率w和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y进行匹配,若y≥w,则推送对应的充电桩给用户。

本实施例中,匹配模块将会对用户所需充电功率w和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y进行比对,当y≥w时表示该充电桩能满足用户的充电要求,即该充电桩能在用户的需求充电时间内将电动汽车的电量充到需求充电电量,便于用户的出行;当y<w时表示该充电桩不能满足用户的充电要求,即该充电桩不能在用户的需求充电时间内将电动汽车的电量充到需求充电电量,间接提高了充电时间,影响用户后续的时间安排,降低了用户的舒适感。即当y≥w时,信息推送模块将会把该充电桩的信息推送给用户,用户根据导航可驶入该充电桩进行充电,充电桩的信息包括充电桩所述充电站的位置、充电桩的编号以及充电枪的编号。

例如用户的所需充电功率w为100kw,第一充电站中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y1只有80kw,第二充电站中充电桩的剩余充电功率y2为150kw;则可知第二充电站可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系统将第二充电站中的充电桩推送给用户。

本实施例中,当有多个充电站中充电枪均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时,将会按照充电站与用户的距离由近到远推送给用户,以便用户选择充电站。或根据用户的剩余电量计算安全行驶距离(即用户可将电动汽车正常驶入充电站的行驶距离),从而将安全行驶距离内符合用户充电需求的充电站推送给用户,避免用户选择较远的充电站从而造成中途没电导致停车的问题,提高了行驶的安全性。

若在安全行驶距离内没有符合用户充电需求的充电站,则优选将具有最大剩余充电功率的充电站推送给用户,以降低用户的充电时间,避免用户长时间的等待。

本发明通过上述系统和方法,为用户进行了最优的充电分配,为不同的用户制定了不同的充电方案,避免用户拥堵在同一个充电站内造成时间的浪费,同时做到了充电引导分流,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