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70876发布日期:2020-05-08 17:19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双行星排传动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不光是中国汽车领域的热门,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汽车发展的热点,新能源汽车大致上分为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没有内燃机,只要是依靠车载电池对电动机供电以驱动汽车,但是电池技术问题依然是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拦路虎:(1)充电时间过长和续航能力不足导致绝大多数纯电动汽车只能在市区内驾驶或跑短途高速;(2)充电桩的数量少、分布不合理也造成了纯电动汽车车主极大不方便;(3)车载电池在使用4到5年后,电池容量出现大幅度降低;(4)在北方寒冷地区,电池的充电放电能力大打折扣,续航能力出现断崖式降低。

目前来说,电池技术在短时间内无法有大的突破,导致了纯电动汽车的驾驶体验较差,而混合动力汽车能有效规避纯电动汽车的电池问题,在充电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发动机驱动汽车,特别是具备多种驱动模式的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以两台电动机和一台发动机为主要动力源,结合高效功率分流齿轮箱实现增程式发电,保证发动机尽可能工作在最优经济区,大大提高车辆的续航能力,丰富的驱动模式保证了电动机始终在最佳效率区工作,并实现多种驱动模式,能有效应对各种应用场景,保证车辆在任何情况都具备出色的动力性和节能率。尽管如此,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非常复杂,控制难度高,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内确实可行的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乏善可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耗油少、加速强劲、驱动模式丰富的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一部发动机和两部电机,所述发动机和第一电机联合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第一行星排机构通过中间齿轮传动第二行星排机构,第二行星排机构与第二电机传动地连接并且第二行星排机构还传动差速器总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行星排机构和第二行星排机构均由太阳轮、行星轮、齿圈和行星架构成,太阳轮啮合传动行星轮,行星轮内啮合传动齿圈并且行星轮同轴地安装行星架;所述发动机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的行星架;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的太阳轮;所述第一行星排机构的齿圈外啮合传动中间齿轮,中间齿轮同轴地传动第二行星排机构的太阳轮,第二行星排机构的齿圈与第二电机传动地连接,第二行星排机构的行星架传动差速器总成以输出动力。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与第一行星排机构的行星架连接发动机轴;所述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均引出制动轴;所述发动机轴和制动轴均安装制动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行星排机构的齿圈还传动换模齿轮,换模齿轮安装制动轴,制动轴安装制动器。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与第一电机同轴地布局;所述发动机和第一电机的轴线与第二电机及差速器总成的轴线相互平行布局。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两台电动机联合一台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同时提供两组平行轴装配的行星排,第一行星排连接发动机和第一电机的动力,第二行星排连接第二电机的动力,第一行星排作为发动机功率分流机构,当配以精细的能量流控制,能同时兼顾增程式发电和车辆驱动动力,并且保证发动机工作在最佳节能转速区;电动机在多模式切换下,尽可能在最佳效率区工作,有效解决了在市区行驶发动机耗油严重、高速行驶电动机加速乏力、电动机耗能严重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通过选择控制多组制动器的闭合和释放,可以实现纯电动驱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发动机单独驱动、发动机功率分流式驱动、发动机和第一电机联合ecvt驱动、发动机和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发动机和双电机三者联合ecvt驱动、发动机和双电机增程式联合ecvt驱动模式、驻车发电、发动机快速启动、制动能量回收等多种工作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原理图。

图中:1-发动机,2-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4-弹性减震器,5-发动机轴,6-第四制动盘,7-第一行星架,8-第一行星轮,9-第一太阳轮,10-第一齿圈,11-第一电机轴,12-第二电机轴,13-第二太阳轮,14-第二行星轮,15-第二齿圈,16-中间轴,17-中间齿轮,18-第二行星架,19-第二电机齿轮,20-换模齿轮,21-第一制动轴,22-第二制动轴,23-第三制动轴,24-第一制动盘,25-第二制动盘,26-第三制动盘,27-第一制动器,28-第二制动器,29-第三制动器,30-第二行星架齿轮,31-差速器齿轮,32-差速器总成,33-左半轴,34-右半轴,35-第四制动器,a-第一行星排,b-第二行星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主要由发动机1、弹性减震器4、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行星排a、第二行星排b、第二电机齿轮副、中间齿轮副、差速器总成齿轮副以及四组制动机构组成。发动机1、弹性减震器4、第一行星排a以及第一电机2同轴安装;第二行星排b、第二电机3、第二电机齿轮副、中间齿轮副以及差速器总成齿轮副相互间平行轴安装。

第一行星排机构a由第一太阳轮9、第一行星轮8、第一行星架7和第一齿圈10组成,第一齿圈10的内圆周加工有内齿圈、外圆周加工有外齿圈,第一行星轮8与第一齿圈10的内齿圈内啮合,第一行星轮8安装在第一行星架7上,第一太阳轮9与第一行星轮8外啮合,第一太阳轮9通过第一电机轴11与第一电机2的转子固定连接,第一行星架7固定连接或直接加工于发动机轴5,发动机1通过弹性减震器4与发动机轴5连接,第四制动盘6固定安装在发动机轴5上,第四制动盘6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四制动器35的左右摩擦块之间,第四制动器35负责第四制动盘6的制动和释放。

第二制动轴22置于第一电机2背部并与第一电机2的转子固定连接,第二制动盘25与第二制动轴22固定连接,第二制动盘25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二制动器28的左右摩擦块之间,第二制动器28负责第二制动盘25的制动和释放。

多个换模齿轮20均匀分布在第一齿圈10的外齿圈圆周上,换模齿轮20与第一齿圈10的外齿圈外啮合,组成换模齿轮副,换模齿轮20通过第一制动轴21与外置的第一制动盘24固定连接,第一制动盘24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一制动器27的左右摩擦块之间,第一制动器27负责第一制动盘24的制动和释放。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制动盘24制动和释放的目的是对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进行制动和释放,并不限于使用换模齿轮副结合制动盘对第一齿圈10进行制动和释放的方法,对上述三者其中之一进行制动和释放均可。

第二行星排机构b由第二太阳轮13、第二行星轮14、第二行星架18和第二齿圈15组成,其中,第二齿圈15的内圆周加工有内齿圈、外圆周加工有外齿圈,第二电机齿轮19与第二齿圈15的外齿圈外啮合,组成第二电机齿轮副,第二电机齿轮19通过第二电机轴12与第二电机3的转子固定连接,第二行星轮14与第二齿圈15的内齿圈内啮合,第二行星轮14安装在第二行星架18上,第二太阳轮13与第二行星轮14外啮合,第二太阳轮13通过中间轴16与中间齿轮17固定连接,中间齿轮17与第一齿圈10的外齿圈外啮合,组成中间齿轮副。第一行星排a的齿圈外齿轮通过中间齿轮17与第二行星排机构b的太阳轮实现动力衔接和无级变速功能。

第三制动轴23置于第二电机3背部并与第二电机3的转子固定连接,第三制动盘26与第三制动轴23固定连接,第三制动盘26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三制动器29的左右摩擦块之间,第三制动器29负责第三制动盘26的制动和释放。

第二行星架齿轮30固定安装或直接加工于第二行星架18上,第二行星架齿轮30与差速器齿轮31外啮合,组成差速器齿轮副,差速器齿轮31固定安装在差速器总成32上,差速器总成32通过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输出动力。

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能够实现多种驱动模式。

1、发动机快速启动模式。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锁止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第四制动器35释放第四制动盘6,第三制动器29根据实际情况制动或释放均可,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锁止状态。

第一电机2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一电机轴11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力经第一行星轮8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经弹性减震器4传递给发动机1至最佳启动转速,实现快速启动发动机模式。

2、空挡模式。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释放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释放第一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根据实际情况制动或释放均可,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第二太阳轮13和第二齿圈1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实现空挡模式。

3、驻车模式和驻车高效发电模式。当整车处于驻车模式,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锁止第一制动盘24、第三制动器29锁止第三制动盘26、第二制动器28和第四制动器35根据实际情况制动或释放均可,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第二太阳轮13和第二齿圈15处于锁止状态,且发动机1、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均处于关闭状态,实现驻车模式。

当整车处于驻车模式时,车载电源电量低于该模式的预设值,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执行发动机快速启动模式以此指示第一电机2启动发动机1,执行完发动机快速启动模式后,第一电机2转换成发电模式,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经过第一行星轮8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力经第一电机轴11传递给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将动力转换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存储到车载电源中,实现驻车高效发电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轴5与第一电机轴11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4、第二电机单独驱动模式。当整车处于中低速大扭矩行驶工况,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锁止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释放第三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释放第四制动盘6,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锁止状态,且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2处于关闭状态。

第二电机3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1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9,第二电机齿轮1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通过第二行星轮14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通过第二行星架齿轮30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31,差速器齿轮31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32传递给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实现第二电机单独驱动模式。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32与第二电机轴12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z1表示第一太阳轮9的齿数;z2表示第一齿圈10的内齿数;z3表示第一齿圈10的外齿数;z4表示第二太阳轮13的齿数;z5表示第二齿圈15的内齿数;z6表示第二齿圈15的外齿数;z7表示中间齿轮17的齿数;z8表示第二电机齿轮19的齿数;z9表示第二行星架齿轮30的齿数;z10表示差速器齿轮31的齿数;n1表示第一电机轴11的转速;ne表示发动机轴5的转速;n2表示第二电机轴12的转速;n3表示差速器总成32的转速。

5、增程式混合驱动模式。当整车处于中低速大扭矩行驶工况,且车载电源电量低于该模式预设值时,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锁止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释放第三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释放第四制动盘6,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锁止状态。同时,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执行发动机快递启动模式以此指示第一电机2启动发动机1,执行完发动机快速启动模式后,第一电机2转换成发电模式。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经过第一行星轮8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力经第一电机轴11传递给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将动力转换成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优先供给第二电机3运行,剩余电能存储到车载电源中。第二电机3由第一电机2和车载电源联合供电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1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9,第二电机齿轮1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通过第二行星轮14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通过第二行星架齿轮30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31,差速器齿轮31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32传递给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实现增程式混合驱动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轴5与第一电机轴11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32与第二电机轴12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6、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当整车处于中高速较大功率行驶工况,且车载电源电量高于预设值时,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释放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锁止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锁止第三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释放第四制动盘6,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太阳轮9、第二电机齿轮19和第二齿圈15处于锁止状态,且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处于关闭状态。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经过第一行星轮8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力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力经中间轴16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3,第一太阳轮13将动力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通过第二行星架齿轮30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31,差速器齿轮31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32传递给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实现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32与发动机轴5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7、发动机功率分流式驱动模式。当整车处于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但车载电源电量低于该模式的预设值时,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释放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锁止第三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释放第四制动盘6,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太阳轮9、第二电机齿轮19和第二齿圈15处于锁止状态,且第一电机2转换为发电模式、第二电机3仍处于关闭状态。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8,整车控制器根据整车行驶车况调节第一电机2的发电状态,第一电机2由此形成相应的负载从而引导发动机实现功率分流,第一行星轮8将一部分分流的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力经第一电机轴6传递给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将动力转换成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存储到车载电源中。第一行星轮8将另一部分分流的动力经第一齿圈10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力经中间轴16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3,第一太阳轮13将动力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通过第二行星架齿轮30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31,差速器齿轮31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32传递给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实现发动机功率分流式驱动模式。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32、发动机轴5和第一电机轴11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8、第一电机单独驱动模式。当整车处于中速中等功率行驶工况,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释放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锁止第三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锁止第四制动盘6,进而,第一齿圈10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行星架7、第二电机齿轮19和第二齿圈15处于锁止状态,且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3处于关闭状态。

第一电机2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一电机轴6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此时,由于第一行星架7处于锁止状态,来自第一电机2的动力由第一太阳轮9将动力经第一行星轮8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力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力经中间轴16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3,第一太阳轮13将动力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通过第二行星架齿轮30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31,差速器齿轮31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32传递给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实现第一电机单独驱动模式。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32与第一电机轴11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9、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当整车处于中低速超大扭矩或中速较大功率行驶工况时,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释放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释放第三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锁止第四制动盘6,进而,第一行星架7处于锁止状态,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且发动机处于关闭状态。

第一电机2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一电机轴11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此时,由于第一行星架7处于锁止状态,来自第一电机2的动力由第一太阳轮9将动力经第一行星轮8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力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力经中间轴16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14,第二电机3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1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9,第二电机齿轮1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14,第二行星轮14将来自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的动力叠加后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将动力经第二行星架齿轮30传递给差速器齿轮31,差速器齿轮31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32传递给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实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32、第一电机轴11和第二电机轴12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10、发动机与第一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当整车处于中高速较大功率行驶工况时,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释放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锁止第三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释放第四制动盘6,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电机齿轮19和第二齿圈15处于锁止状态,且第二电机3处于关闭状态。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8。另外,第一电机2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一电机轴11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8,第一行星轮8将来自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2的动力叠加后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力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力经中间轴16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3,第一太阳轮13将动力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通过第二行星架齿轮30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31,差速器齿轮31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32传递给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实现发动机与第一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32、发动机轴5和第一电机轴11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11、发动机与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当整车处于高速大功率行驶工况,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释放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锁止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释放第三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释放第四制动盘6,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太阳轮9处于锁止状态,且第一电机2处于关闭状态。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经过第一行星轮8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力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力经中间轴16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3,第一太阳轮13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14,第二电机3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1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9,第二电机齿轮1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14,第二行星轮14将来自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3的动力叠加后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将动力经第二行星架齿轮30传递给差速器齿轮31,差速器齿轮31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32传递给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实现发动机与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32与第二电机轴12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12、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当整车处于发动机与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但输出功率仍不满足行驶工况时,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释放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释放第三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释放第四制动盘6,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转换为驱动模式。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8,第一电机2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一电机轴6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8,第一行星轮8将来自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2的动力叠加后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力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力经中间轴16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3,第一太阳轮13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14,第二电机3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1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9,第二电机齿轮1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14,第二行星轮14将来自发动机1、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的动力叠加后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将动力经第二行星架齿轮30传递给差速器齿轮31,差速器齿轮31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32传递给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实现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32、发动机轴5、第一电机轴11和第二电机轴12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13、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增程式联合ecvt驱动模式。当整车处于高速大功率行驶工况,且车载电源电量低于该模式的预设值时,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27释放第一制动盘24、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第三制动器29释放第三制动盘26,第四制动器35释放第四制动盘6,进而,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且第一电机2处于发电模式。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8,整车控制器根据整车行驶车况调节第一电机2的发电功率,第一电机2由此形成相应的负载从而引导发动机实现功率分流,第一行星轮8将一部分分流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力经第一电机轴6传递给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将动力转换成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优先供给第二电机3运转,剩余电能存储到车载电源中。第一行星轮8将另一部分分流动力经第一齿圈10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力经中间轴16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3,第一太阳轮13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14。另外,第二电机3获得电能后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1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9,第二电机齿轮1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14,第二行星轮14将来自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3的动力叠加后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将动力经第二行星架齿轮30传递给差速器齿轮31,差速器齿轮31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32传递给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实现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增程式联合ecvt驱动模式。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32、发动机轴5、第一电机轴11和第二电机轴12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14、制动能量回收模式(整车在减速、制动、滑行时,可以进行制动能量回收)。当整车处于第二电机单独驱动模式、增程式混合驱动模式时,第二电机3转换为发电模式,各制动器保持原来状态,整车动能由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传递给差速器总成32,差速器总成32经差速器齿轮31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由于第二太阳轮处于制动状态,第二行星架18将动能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将动能经第二电机齿轮19传递给第二电机轴12,第二电机轴12带动第二电机转子高速转动,第二电机3将动能转换为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储存到车载电源中,完成对整车制动能量回收。

当整车处于第一电机单独驱动模式时,第一电机2转换为发电模式,发动机处于关闭状态,整车动能由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传递给差速器总成32,差速器总成32经差速器齿轮31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由于第二齿圈15处于制动状态,第二行星架18将动能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太阳轮13,第二太阳轮13将动能经中间轴16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能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能经第一行星轮8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能经第一电机轴11传递给第一电机2带动第一电机转子高速转动,第一电机2将动能转换为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储存到车载电源中,完成对整车制动能量回收。

当整车处于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时,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其余制动器保持原来状态,以及当整车处于发动机功率分流式驱动模式、发动机与第一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时,各制动器保持原来状态,第一电机2转换为发电模式,整车动能由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传递给差速器总成32,差速器总成32经差速器齿轮31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由于第二齿圈15处于制动状态,第二行星架18将动能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太阳轮13,第二太阳轮13将动能经中间轴16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能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能传递给第一行星轮8。同时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8,第一行星轮8将来自发动机1的动力和来自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的制动能量叠加后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能经第一电机轴11传递给第一电机2带动第一电机转子高速转动,第一电机2将动能转换为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储存到车载电源中,完成对整车制动能量回收。

当整车处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时,各制动器保持原来状态,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均转换为发电模式,发动机1处于关闭状态,整车动能由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传递给差速器总成32,差速器总成32经差速器齿轮31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整车控制器根据整车行驶车况调节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的发电状态,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由此形成相应的负载从而引导第二行星架18的制动能量实现能量分流,保证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处于高水平状态。第二行星架18将一部分分流动能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将动能经第二电机齿轮19传递给第二电机轴12,第二电机轴12带动第二电机转子高速转动,第二电机3将动能转换为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储存到车载电源中。第二行星架18将另一部分分流动能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太阳轮13,第二太阳轮13将动能经中间轴16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能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能经第一行星轮8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能经第一电机轴11传递给第一电机2带动第一电机转子高速转动,第一电机2将动能转换为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储存到车载电源中,从而完成双电机对整车制动能量的回收。

当整车处于发动机与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时,第二制动器28释放第二制动盘25,其余制动器保持原来状态,第二电机3转换为发电模式,整车动能由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传递给差速器总成32,差速器总成32经差速器齿轮31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第二行星架18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轮14。同时,整车控制器根据整车行驶车况调节发动机1的功率输出,保证动力系统的油耗和能量回收达到最佳范围,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经过第一行星轮8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力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力经中间轴16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3,第一太阳轮13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14,第二行星轮14将来自发动机1的动力和来自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的制动能量叠加后传递给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将动能经第二电机齿轮19传递给第二电机轴12,第二电机轴12带动第二电机转子高速转动,第二电机3将动能转换为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储存到车载电源中,完成对整车制动能量回收。

当整车处于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模式和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增程式联合ecvt驱动模式时,各制动器保持原来状态,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均转换为发电模式,整车动能由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传递给差速器总成32,差速器总成32经差速器齿轮31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8,整车控制器根据整车行驶车况调节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的发电状态,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由此形成相应的负载从而引导第二行星架18的制动能量实现能量分流,保证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处于高水平状态。第二行星架18将一部分分流动能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将动能经第二电机齿轮19传递给第二电机轴12,第二电机轴12带动第二电机转子高速转动,第二电机3将动能转换为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储存到车载电源中。第二行星架18将另一部分分流动能经第二行星轮14传递给第二太阳轮13,第二太阳轮13将动能经中间轴16传递给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17将动能传递给第一齿圈10,第一齿圈10将动能传递给第一行星轮8,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第一行星架7,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8,第一行星轮8将来自发动机1的动力和来自左半轴33和右半轴34的制动能量叠加后传递给第一太阳轮9,第一太阳轮9将动能经第一电机轴11传递给第一电机2带动第一电机转子高速转动,第一电机2将动能转换为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储存到车载电源中,从而完成双电机对整车制动能量的回收。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