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用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73149发布日期:2020-10-09 22:08阅读:91来源:国知局
方向盘用气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膨胀完毕时能够大致遍及整面地将方向盘的上表面侧覆盖的方向盘用气囊。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方向盘用气囊,存在如下结构的方向盘用气囊,如日本特开2017-65394公报所示,在膨胀完毕时配置于驾驶者侧的驾驶者侧的区域,朝向方向盘侧凹陷的凹部配置于中央侧部位与外周缘侧部位之间。

对于该当前的方向盘用气囊而言,是由凹部挡住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而施加保护的结构,该凹部形成为仅使得中央侧部位与外周缘侧部位之间凹陷,因此在稳定地挡住驾驶者这一点上存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稳定地挡住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的方向盘用气囊。

本发明涉及下述结构的方向盘用气囊。

一种方向盘用气囊,其在膨胀完毕时能够大致遍及整面地将方向盘的上表面侧覆盖,

在膨胀完毕时配置于驾驶者侧而挡住驾驶者的驾驶者保护部的区域形成有:中央侧凸出部,其配置于中央侧、且向驾驶者侧凸出;以及外周缘侧凸出部,其配置于外周缘侧、且向驾驶者侧凸出,

小凸部配置为介于中央侧凸出部与外周缘侧凸出部之间,该小凸部向驾驶者侧凸出,并且向驾驶者侧的凸出量设定为小于中央侧凸出部以及外周缘侧凸出部的凸出量。

对于本发明的方向盘用气囊而言,以如下方式构成,即,构成为小凸部配置于在驾驶者侧保护部形成的中央侧凸出部与外周缘侧凸出部之间,该小凸部的向驾驶者侧的凸出量设定为小于中央侧凸出部以及外周缘侧凸出部的凸出量。换言之,对于本发明的方向盘用气囊而言,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中央侧凸出部与外周缘侧凸出部之间形成有与当前的方向盘用气囊相比而设定为更大的开口宽度尺寸的凹状的部位。因此,在车辆的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即使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相对于小凸部的区域(凹状的部位)而与多少在左右方向侧错开的位置接触,也能够可靠地将驾驶者的头部引导为进入中央侧凸出部与外周缘侧凸出部之间的宽度较大的凹状的部位,能够将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引导至凹状的区域,然后,能够由较高地隆起的外周缘侧凸出部挡住驾驶者而稳定地施加保护。当然,对于本发明的方向盘用气囊而言,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以直行的方式朝向前方移动的驾驶者能够由隆起的中央侧凸出部稳定地挡住。

因此,对于本发明的方向盘用气囊而言,能够稳定地挡住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方向盘用气囊而言,如果构成为小凸部在膨胀完毕时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的至少左右两侧的位置,则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通常朝向左右方向的斜前方移动,因此能够使得驾驶者的头部可靠地进入小凸部的区域,而且,能够由外周缘侧凸出部挡住驾驶者的头部,从而为优选。

并且,对于上述结构的方向盘用气囊而言,优选地,构成为具有:气囊主体;以及系带,其配置于气囊主体内而限制气囊主体的膨胀完毕形状,

系带构成为具有:中央侧系带,其将中央侧凸出部和小凸部的边界部位以及气囊主体的方向盘侧区域连结;以及外侧系带,其将外周缘侧凸出部和小凸部的边界部位以及气囊主体的方向盘侧区域连结。

如果方向盘用气囊形成为上述结构,则通过变更中央侧系带或外侧系带的长度尺寸、连结位置而能够容易地设定中央侧凸出部、外周缘侧凸出部、以及小凸部的膨胀完毕时的凸出量,因此容易实施设计变更。

另外,在方向盘用气囊形成为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如果中央侧系带及外侧系带共用在方向盘侧区域配置的车身侧部位而形成为以两岔状延伸,则能够减少系带本身的部件数量,另外,还能够实现轻量化以及折叠形状的紧凑化,从而为优选。

并且,对于上述结构的方向盘用气囊而言,优选地,构成为具有:气囊主体;以及系带,其配置于气囊主体内而限制气囊主体的膨胀完毕形状,

系带构成为具有:

中央侧系带,其将中央侧凸出部和小凸部的边界部位、以及气囊主体的方向盘侧区域连结;以及

外侧系带,其将外周缘侧凸出部和小凸部的边界部位、以及气囊主体的方向盘侧区域连结,

中央侧系带或外侧系带的至少一者构成为在从上方侧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主体的状态下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的左侧和右侧的2个部位。

如果方向盘用气囊形成为这种结构,则能够利用中央侧系带或外侧系带直接对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的至少左右两侧的位置的小凸部进行牵引,从而能够在膨胀完毕时相对于外周缘侧凸出部或中央侧凸出部稳定地凹陷,因此能够使得朝向左右方向的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的头部稳定地进入小凸部的区域,而且,能够利用外周缘侧凸出部挡住驾驶者的头部而施加保护。

并且,对于上述结构的方向盘用气囊而言,如果包含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的驾驶者保护部的区域在内而配置于驾驶者侧的驾驶者侧壁部由一个基材构成,则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大,从而为优选。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的使用了气囊的方向盘用气囊装置的方向盘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用气囊装置执行动作时的沿着前后方向的概略剖视图,其与图1中的ii-ii部位对应。

图3是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用气囊装置执行动作时的沿着左右方向的概略剖视图,其与图1中的iii-iii部位对应。

图4是使实施方式的气囊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概略斜视图。

图5是使实施方式的气囊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6是图5中的vi-vi部位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图5中的vii-vii部位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中的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附近的局部放大概略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中的收缩部形成前的车身侧面板和驾驶者侧面板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部件的俯视图。

图11是对实施方式的气囊进行预折叠而形成的预折叠体的概略俯视图。

图12是对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工序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13是对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工序进行说明的概略图,表示图12之后的工序。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用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完毕时挡住驾驶者的头部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气囊的概略局部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用气囊(下面省略记作“气囊”)20用于图1~图3所示的方向盘用的气囊装置m。搭载气囊装置m的方向盘w构成为具有方向盘主体1、以及在方向盘主体1的中央的凸台部b的上部配置的气囊装置m。方向盘主体1具有:由驾驶者md把持的圆环状的盘缘部r;凸台部b,其配置于盘缘部r的中央且紧固于转向轴ss;以及4个盘辐部s,它们将凸台部b和盘缘部r连结。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只要未特别声明,则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以对搭载于车辆的方向盘w的直行转向操纵时为基准,沿着供方向盘w组装的转向轴ss(参照图2)的轴向的上下设为上下方向,作为与转向轴ss正交的方向的车辆的前后设为前后方向,作为与转向轴ss正交的方向的车辆的左右设为左右方向,由此表示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

如图1~图3所示,方向盘主体1配置为将盘缘部r、凸台部b、盘辐部s的各部分连结,具有由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的芯体3。合成树脂制的覆盖层5覆盖于芯体3的盘缘部r的部位、以及各盘辐部s的盘缘部r侧的部位。另外,在芯体3的凸台部b的部位配置有钢制的凸台4,该凸台4用于将转向轴ss插入而将螺母n固定。另外,在方向盘主体1的下部配置有将凸台部b的下方覆盖的合成树脂制的下罩6。

如图1~图3所示,气囊装置m配置于方向盘w的大致中央的凸台部b,构成为具有:折叠收纳的气囊20;充气机11,其将膨胀用气体供给至气囊20;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12,其对气囊20和充气机11进行收纳保持;气囊罩14,其将折叠的气囊20覆盖;以及保持件10,其用于将气囊20和充气机11安装于壳体12。

如图2、图3所示,充气机11构成为具有:近似圆柱状的主体部11a,其具有多个气体排出口11b;以及凸缘部11c,其用于将充气机11安装于壳体12。在凸缘部11c形成有用于使保持件10的未图示的各螺栓贯通的未图示的贯通孔。

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12由薄金属板制成,如图2、图3所示,构成为具有:近似长方形板状的底壁部12a,充气机11从下方插入安装于该底壁部12a;以及周向壁部12b,其从底壁部12a的外周缘沿上下延伸。在周向壁部12b的上端形成有向外侧延伸的安装片12c(参照图1),在该安装片12c安装有喇叭开关机构13的安装基板13a(参照图3)。而且,利用该安装基板13a将壳体12安装固定于方向盘w的芯体3,气囊装置m搭载于在转向轴ss安装完毕的方向盘主体1的凸台部b的上部。另外,利用铆钉15等将气囊罩14的侧壁部14c安装于壳体12的周向壁部12b(参照图2)。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配置于气囊20内的保持件10的未图示的螺栓作为安装单元,使该未图示的螺栓将气囊20的流入用开口25的周缘(安装部26)的安装孔26a、壳体12的底壁部12a、以及充气机11的凸缘部11c贯通,利用未图示的螺母进行固定,由此将气囊20和充气机11安装于壳体12的底壁部12a。

如图2~图7所示,气囊20具有:气囊主体21;系带50、53,它们配置于气囊主体21内且限制气囊主体21的膨胀完毕形状;以及整流布72,其对流入至气囊主体21内的膨胀用气体进行整流。气囊主体21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袋状,如图5~图7所示,构成为膨胀完毕形状成为从上方观察呈近似圆形的近似圆柱状。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主体21构成为具有:车身侧壁部23,其配置于方向盘主体1侧(车身侧);以及驾驶者侧壁部32,其配置于驾驶者md侧。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车身侧壁部23在膨胀完毕时具有:底壁24,其配置于方向盘主体1侧;以及下侧周向壁28,其配置为从底壁24的外周缘延伸,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形成为近似圆柱状的箱形(参照图6、图7)。车身侧壁部23由图9a及图10所示的近似十字形状的车身侧面板80形成,使得以将车身侧面板80的切口部83封闭的方式形成的收缩部(折缝)30在外周缘23a侧配置于以后述的流入用开口25为中心呈放射状的4个部位而形成为近似箱形。将充气机11的主体部11a从下方插入于车身侧壁部23的底壁24的大致中央,用于使从充气机11的气体排出口11b排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至内部的流入用开口25形成为以近似圆形而开口。另外,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主体21而言,将底壁24的流入用开口25的周缘作为安装部26,在该安装部26形成有用于使保持件10的未图示的螺栓插入的4个安装孔26a(参照图10)。在车身侧壁部23的下侧周向壁28,在膨胀完毕时配置于前表面侧的区域,用于将流入至气囊主体21内的剩余的膨胀用气体排出的通气孔29在左右对称的2个部位形成为以圆形而开口。即,通气孔29构成为在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主体21配置于以从盘缘部r立起的方式配置的区域(参照图2)。

驾驶者侧壁部32在膨胀完毕时具有:作为驾驶者保护部的顶板33,其配置于驾驶者md侧;以及上侧周向壁45,其从顶板33的外周缘延伸,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形成为近似圆柱状的箱形(参照图6、图7)。驾驶者侧壁部32由图9b及图10所示的近似十字形状的驾驶者侧面板86形成,使得以将驾驶者侧面板86的切口部89封闭的方式形成的收缩部(折缝)46在外周缘32a侧配置于呈放射状的4个部位而形成为近似箱形。该收缩部(折缝)46相对于在车身侧壁部23形成的收缩部(折缝)30形成为配置位置相同,配置为与收缩部(折缝)30连接。如图4~图7所示,在驾驶者侧壁部32的顶板33的区域(驾驶者保护部的区域)形成有:中央侧凸出部35,其配置于中央侧、且向驾驶者侧凸出;外周缘侧凸出部36,其配置于外周缘侧、且向驾驶者侧凸出;以及小凸部37,其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与外周缘侧凸出部36之间。小凸部37形成为向驾驶者侧凸出,并且向驾驶者侧的凸出量设定为小于中央侧凸出部35以及外周缘侧凸出部36的凸出量。中央侧凸出部35构成为中心与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心大致一致,使得从上表面侧(驾驶者md侧)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主体21的状态下的外形形状形成为近似圆形,小凸部37和外周缘侧凸出部36在从上表面侧(驾驶者md侧)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主体21的状态下构成为形成同心圆的近似圆环状。即,小凸部37和外周缘侧凸出部36在中央侧凸出部35的周围大致遍及整周地连续地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中央侧凸出部35、外周缘侧凸出部36以及小凸部37的凹凸由配置于气囊主体21内的中央侧系带50和外侧系带53形成。

如图6、图7所示,中央侧系带50配置为将中央侧凸出部35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以及作为气囊主体21的方向盘侧区域的流入用开口25的周缘(安装部26)连结。外侧系带53配置为将外周缘侧凸出部36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以及作为气囊主体21的方向盘侧区域的流入用开口25的周缘(安装部26)连结。即,中央侧凸出部35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构成为由中央侧系带50向车身侧壁部23侧牵引而凹陷的凹部38,外周缘侧凸出部36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构成为由外侧系带53向车身侧壁部23侧牵引而凹陷的凹部39。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中央侧系带50和外侧系带53分别构成为使得系带主体51、54配置于以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央(与流入用开口25的中央一致)为中心而呈近似放射状的4个部位。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中央侧系带50以及外侧系带53的系带主体51、54分别形成于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央的左斜前方、右斜前方、左斜后方、右斜后方的位置(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右侧的斜前方、左右侧的斜后方的位置)。换言之,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中央侧系带50以及外侧系带53的系带主体51、54分别形成于在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央的周围分别大致错开90°的位置、且形成于在从上方侧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主体21的状态下大致一致的位置。

即,在实施方式中,构成中央侧凸出部35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的凹部38、以及构成外周缘侧凸出部36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的凹部39并未在整个区域由中央侧系带50、外侧系带53牵引,构成为利用系带主体51、54直接仅将设置有大致相等间隔的间隙的4个部位向车身侧壁部23侧牵引。然而,在实施方式中,使中央侧系带50的后述的驾驶者侧部位60的近似圆板状的连结部位61的外周缘61a结合的结合部位41、以及使外侧系带53的后述的驾驶者侧部位64的近似圆板状的连结部位65的外周缘65a结合的结合部位42以同心圆状形成于驾驶者侧壁部32(顶板33)(参照图8),因此各凹部38、39形成为以上述结合部位41、42为起点而凹陷的方式,使得未配置系带主体51、54的区域与系带主体51、54的配置部位相比凹陷量略小,但配置为遍及整周地凹陷(参照图6、图7)。另外,在未配置系带主体51、54的区域,小凸部37与系带主体51、54的配置区域相比配置为宽度尺寸更大(参照图6、图7)。而且,在未配置系带主体51、54的区域,与系带主体51、54的配置区域相比,外周缘侧凸出部36构成为内侧(小凸部37侧)的区域平缓地倾斜。在从上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0的状态下,上述结合部位41、42配置为使配置有系带主体51、54的区域向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央侧凹陷(参照图5)。即,由结合部位41的内侧区域构成的中央侧凸出部35并非严格的圆形,由结合部位41、42之间的区域构成的小凸部37、以及由结合部位42的外侧区域构成的外周缘侧凸出部36也并非严格的圆环状。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中央侧凸出部35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以及外周缘侧凸出部36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的各凹部38、39的凹陷量大致相同(参照图6、图7)。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中央侧凸出部35以如下方式构成,即,气囊主体21的膨胀完毕时向驾驶者md侧的凸出量(凹部38、39的凹陷的前端38a、39a与上端35a的隔离距离)小于外周缘侧凸出部36向驾驶者md侧的凸出量(凹部38、39的凹陷的前端38a、39a与上端36a的隔离距离),并且大于小凸部37向驾驶者md侧的凸出量(凹部38、39的凹陷的前端38a、39a与上端37a的隔离距离)。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系带主体51、54的配置部位的小凸部37的凸出量h1、中央侧凸出部35的凸出量h2、以及外周缘侧凸出部36的凸出量h3之比设定为2/4/5左右(参照图6)。

作为配置于气囊主体21内而限制气囊主体21的膨胀完毕形状的系带,如上所述,配置有中央侧系带50以及外侧系带53。如上所述,中央侧系带50将中央侧凸出部35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凹部38的凹陷的前端38a)、以及作为气囊主体21的方向盘侧区域的流入用开口25的周缘(安装部26)连结,如上所述,外侧系带53将外周缘侧凸出部36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凹部39的凹陷的前端39a)、以及作为气囊主体21的方向盘侧区域的流入用开口25的周缘(安装部26)连结。该中央侧系带50以及外侧系带53分别构成为具有:驾驶者侧部位60、64,它们配置于驾驶者侧壁部32侧;以及车身侧部位68,其配置于车身侧壁部23侧(方向盘侧区域),在实施方式中,共用车身侧部位68而形成为以两岔状延伸(参照图6)。

如图10所示,构成中央侧系带50的驾驶者侧部位60具有:近似圆形的连结部位61;以及从连结部位61的外周缘61a以放射状延伸的4个带状的系带构成部62。系带构成部62形成为相对于连结部位61的中心大致错开90°,在驾驶者侧部位60平整地展开的状态下,形成为朝向连结部位61的左斜前方、右斜前方、左斜后方、右斜后方延伸。如图10所示,构成外侧系带53的驾驶者侧部位64具有近似圆形的连结部位65、以及从连结部位65的外周缘65a以放射状延伸的4个带状的系带构成部66。构成外侧系带53的驾驶者侧部位64的连结部位65设定为外径尺寸大于构成中央侧系带50的驾驶者侧部位60的连结部位61的外径尺寸。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结部位65的外径尺寸d1设定为连结部位61的外径尺寸d2的3/2左右(参照图10)。外侧系带53的驾驶者侧部位64的系带构成部66形成于与中央侧系带50的驾驶者侧部位60的系带构成部62一致的位置(参照图9b)。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侧系带53的驾驶者侧部位64的系带构成部66的长度尺寸l1设定为中央侧系带50的驾驶者侧部位60的系带构成部62的长度尺寸l2的1.5倍左右(参照图10)。如图10所示,构成中央侧系带50以及外侧系带53的车身侧部位68具有近似圆形的连结部位69、以及从连结部位69的外周缘69a以放射状延伸的4个带状的系带构成部70。与流入用开口25以及安装孔26a对应地在连结部位69形成有开口(省略附图标号),连结部位69构成为使得外周缘69a遍及整周地与流入用开口25的周缘的安装部26结合。系带构成部70形成为与各驾驶者侧部位60、64的系带构成部62、66对应。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如果以使得各连结部位61、65的外周缘61a、65a与驾驶者侧壁部32结合、且使得连结部位69的外周缘69a与车身侧壁部23的安装部26结合的方式,利用缝合线将对应的各系带构成部62、66、70的前端62a、66a、70a彼此缝接(结合),则在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主体21内能够形成以近似y字形状分支配置为两岔状的中央侧系带50以及外侧系带53。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中央侧系带50以及外侧系带53的系带主体51、54配置于与在气囊主体21形成的收缩部(捏手)30、46对应的位置,外侧系带53的系带主体54配置于在驾驶者侧壁部32形成的收缩部(捏手)46的末端46a的附近。因此,在气囊主体21膨胀完毕时,因附近部位由外侧系带53的系带主体54牵引而能够限制在驾驶者保护部(顶板33)的区域配置的收缩部(捏手)46的末端46a的部位以局部性地向上方凸出的方式膨胀,不会使位于比外周缘侧凸出部36的凸出端(上端36a)靠小凸部37侧的位置的收缩部(捏手)46的末端46a附近的部位局部性地凸出,能够使其平缓地与小凸部37连接。

如图6、图7所示,在气囊主体21膨胀完毕时,配置于气囊主体21内的整流布72配置为将流入用开口25的上方覆盖,并且形成为以能够对从流入用开口25流入的膨胀用气体向前后两侧进行整流的方式使得前后方向的两端开口的近似筒形。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整流布72由图10所示的整流布用材料92构成。整流布用材料92构成为具有中央侧部位92a、以及以从中央侧部位92a向左右侧伸出的方式形成的近似扇形的左侧部位92b、右侧部位92c,使得该中央侧部位92a与流入用开口25的周缘结合(缝接)且对左侧部位92b和右侧部位92c的外周缘彼此进行缝接(结合),由此构成在前后方向侧具有开口72a、72b的整流布72。

实施方式的气囊主体21构成为包含构成车身侧壁部23的车身侧面板80、以及构成驾驶者侧壁部32的驾驶者侧面板86。

如图9a及图10所示,车身侧面板80的外形形状形成为近似十字形状,构成为具有中央侧的近似正方形的中央部81、从该中央部81的四边分别延伸的近似长方形的4个外缘部82。即,在实施方式中,对于车身侧面板80而言,外缘部82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切口部83,车身侧面板80构成为具有4个切口部83。在中央部81形成有流入用开口25以及安装孔26a。在配置于中央部81前侧的外缘部82形成有通气孔29。

如图9b及图10所示,驾驶者侧面板86的外形形状形成为近似十字形状,构成为具有中央侧的近似正方形的中央部87、以及从该中央部87的四边分别延伸的近似长方形(近似梯形)的4个外缘部88。即,在实施方式中,对于驾驶者侧面板86而言,外缘部88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切口部89,驾驶者侧面板86构成为具有4个切口部89。对于驾驶者侧面板86的各外缘部88而言,配置于远离中央部87一侧的前端缘88a构成驾驶者侧壁部32的外周缘32a,外形形状构成为与车身侧面板80的各外缘部82的远离中央部81一侧的前端缘82a(车身侧壁部23的外周缘23a)大致相同。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驾驶者侧面板86和车身侧面板8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使平整地展开的状态下的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以及左右方向侧的宽度尺寸大致一致,切口部83、89的形状不同。对于驾驶者侧面板86而言,在各外缘部88构成切口部89的周缘的侧缘88b以趋向作为中央部87侧的基部侧而彼此接近的方式弯曲地形成,中央部87构成为宽度尺寸比各外缘部88的宽度尺寸略小。因此,以将驾驶者侧面板86的切口部89封闭的方式使外缘部88的侧缘88b、88b彼此结合而形成收缩部(折缝)46,由此形成的近似箱形的驾驶者侧壁部32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从上侧周向壁45至顶板33形成为平缓地弯曲,并且在顶板33的区域内进入收缩部(折缝)46(参照图6、图7)。对于车身侧面板80而言,中央部81的宽度尺寸大于各外缘部82的长度尺寸,各外缘部82形成为扁平的近似长方形,因此以将车身侧面板80的切口部83封闭的方式使外缘部82的侧缘82b、82b彼此结合而形成收缩部(折缝)30,由此形成的近似箱形的车身侧壁部23形成为增大了底壁24而减小了相对于底壁24的立起程度(降低了下侧周向壁28的高度)的扁平的箱形。另外,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如图9、图10所示,在各收缩部30、46的部位、以及通气孔29的周缘配置有加强布95、96、97。

构成气囊主体21的驾驶者侧面板86、车身侧面板80、构成整流布72的整流布用材料92、构成中央侧系带50以及外侧系带53的驾驶者侧部位60、64、车身侧部位68、以及加强布95、96、97分别由如下纺织布构成,即,该纺织布由聚酯线、聚酰胺纤维线等构成且具有挠性。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气囊20的制造进行说明。使加强布95、整流布用材料92的中央侧部位92a、以及构成中央侧系带50和外侧系带53的车身侧部位68与车身侧面板80的规定部位重叠,利用缝合线对它们进行缝接。然后,通过开孔加工而形成流入用开口25、安装孔26a、以及通气孔29。而且,使车身侧面板80的各外缘部82的相邻的侧缘82b、82b彼此的加强布96重叠、且利用缝合线对它们进行缝接,由此设置收缩部(折缝)30而形成车身侧壁部23。接下来,使外侧系带53的驾驶者侧部位64的连结部位65、以及中央侧系带50的驾驶者侧部位60的连结部位61以中心一致的方式与驾驶者侧面板86的中央部87重叠而分别形成结合部位41、42,利用缝合线对外周缘61a、65a进行缝接。然后,使驾驶者侧面板86的各外缘部88的相邻的侧缘88b、88b彼此的加强布97重叠且利用缝合线对它们进行缝接,由此设置收缩部(折缝)46而形成驾驶者侧壁部32。接下来,使车身侧壁部23和驾驶者侧壁部32的气囊主体21的外周面侧彼此接触,如果以形成结合部位47的方式利用缝合线对外周缘23a、32a彼此进行缝接,则气囊主体21能够形成为袋状。然后,利用流入用开口25使其翻转,如果将对应的系带构成部62、66、70从流入用开口25拉出并使得前端62a、66a、70彼此结合,则能够形成外侧系带53及中央侧系带50。另外,如果使得整流布用材料92的左侧部位92b、右侧部位92c的周缘彼此结合则能够形成整流布72,能够制造气囊20。

接下来,对气囊20的折叠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未图示的螺栓从各安装孔26a凸出,在将保持件10配置于内部的状态下,经由预折叠工序、使得通过预折叠工序形成的预折叠体100的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缩小的前后缩小折叠工序、以及使得左右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缩小的左右缩小折叠工序而对气囊20进行折叠。

在预折叠工序中,以形成图11所示的预折叠体100的方式对气囊20进行折叠。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预折叠体100以如下方式形成,即,车身侧壁部23的中央侧的区域(底壁24)设为下表面构成部101,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央侧的区域(顶板33)设为上表面构成部102,将下表面构成部101和上表面构成部102分别大致平整地展开,并且使得车身侧壁部23以及驾驶者侧壁部32的外周缘23a、32a侧的区域(收缩部30、46的配置区域,下侧周向壁28以及上侧周向壁45的区域)以前端朝向流入用开口25侧的方式向内周侧折入,与上表面构成部102和下表面构成部101之间重叠。详细而言,预折叠体10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央(中央侧系带50的连结部位61的中心)、和车身侧壁部23的中央(流入用开口25的中心)大致一致,主折入部104、104配置于流入用开口25的左右侧,折入量小于主折入部104的副折入部105、105配置于流入用开口25的前后侧。由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央侧的区域构成的上表面构成部102、以及由车身侧壁部23的中央侧的区域构成的下表面构成部101的外形形状形成为近似六边形。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表面构成部101构成为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大于左右方向侧的宽度尺寸,上表面构成部102构成为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略大于下表面构成部101的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且左右方向侧的宽度尺寸小于下表面构成部101的左右方向侧的宽度尺寸。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收缩部30未配置于下表面构成部101的区域内(参照图12a)。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于流入用开口25的左右侧的主折入部104、104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以使得车身侧壁部23和驾驶者侧壁部32的外周缘23a、32a彼此结合的结合部位47为起点,将该结合部位47作为前端而折入。这种预折叠体100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对驾驶者侧壁部32和车身侧壁部23的边界部位(结合部位47)的前端侧和后端侧进行把持而对气囊20进行拉伸,以结合部位47为起点将流入用开口25的左右两侧的部位折入而形成主折入部104、104,然后,对外形形状进行调整而形成副折入部105、105。另外,预折叠体100形成为近似左右对称的形状。

接下来,通过前后缩小折叠工序以使得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缩小的方式对预折叠体100进行折叠。首先,如图12a、图12b所示,对于预折叠体100而言,以从前端侧向车身侧壁部23侧(下表面构成部101侧)卷绕的方式分别对比流入用开口25靠前侧的前侧部位110、以及比流入用开口25靠后侧的后侧部位111进行卷折而形成卷折部位112、113,如图13a、图13b所示,对于该卷折部位112、113使其以位于流入用开口25的正上方的方式进入上表面构成部102与下表面构成部101之间而形成前侧折叠部位114、后侧折叠部位115,由此形成能够收纳于壳体12内而将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缩小的前后缩小折叠气囊117。接下来,通过左右缩小折叠工序对前后缩小折叠气囊117进行折叠。对于前后缩小折叠气囊117而言,如图13b、图13c所示,以朝向车身侧壁部23侧卷绕的方式分别对比流入用开口25靠左侧的左侧部位118、以及比流入用开口25靠右侧的右侧部位119进行卷折而形成卷折部位120、121,然后,如图13d所示,如果将上述卷折部位120、121载置于流入用开口25上,则能够完成气囊20的折叠,从而能够形成折叠完成体125。

然后,在将未图示的防止折叠散开用的包装材料卷绕于折叠完成体125的周围之后,将折叠完成体125收纳于壳体12,使充气机11的主体部11a从下方插入,利用从底壁部12a凸出的未图示的螺栓和螺母将充气机11和气囊20安装于壳体12。并且,使气囊罩14覆盖于壳体12,利用铆钉15等将气囊罩14安装于壳体12,然后,如果将喇叭开关机构13组装于壳体12的安装片12c,则能够组装成气囊装置m。如果利用喇叭开关机构13的安装基板13a而将该气囊装置m安装于预先紧固于转向轴ss的方向盘主体1,则能够将其搭载于车辆。

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而言,如果将膨胀用气体从充气机11的气体排出口11b排出,则气囊20(气囊主体21)因膨胀用气体流入至内部而膨胀,将气囊罩14的门部14b、14b推开,从壳体12凸出,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以及图2、图3、图14所示,以大致遍及整面地将方向盘w的上表面覆盖的方式完成膨胀。

而且,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构成为在形成于驾驶者侧保护部(驾驶者侧壁部32的顶板33的区域)的中央侧凸出部35与外周缘侧凸出部36之间配置有小凸部37,该小凸部37构成为向驾驶者md侧的凸出量设定为小于中央侧凸出部35以及外周缘侧凸出部36的凸出量。换言之,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在中央侧凸出部35与外周缘侧凸出部36之间,由小凸部37构成凹陷的底部,与当前的方向盘用气囊相比,构成为形成有开口宽度尺寸设定得较大的凹状部位40。因此,在车辆的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如图14a所示,即使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md的头部h相对于小凸部37的区域(凹状部位40)与多少向左右方向侧错开的位置接触,也能够可靠地将驾驶者md的头部h引导为进入中央侧凸出部35与外周缘侧凸出部36之间的宽度较大的凹状部位40,将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md的头部h向凹状部位40引导,然后,由较高地隆起的外周缘侧凸出部36挡住驾驶者md的头部h,由此能够稳定地施加保护(参照图14b)。当然,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如图14b所示,以直行的方式朝向前方移动的驾驶者md能够由隆起的中央侧凸出部35稳定地挡住。

因此,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能够稳定地挡住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md。

另外,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小凸部37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膨胀完毕时,包含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右两侧在内,大致遍及整周地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的周围。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md通常朝向左右方向的斜前方移动,因此如果构成为在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小凸部37,则能够使驾驶者md的头部h可靠地进入小凸部37的区域(凹状部位40)并由外周缘侧凸出部36挡住驾驶者md的头部h。此外,如果未考虑到这一点,则也可以构成为未在中央侧凸出部的左右两侧配置小凸部。

并且,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构成为在气囊主体21的内部配置有中央侧系带50以及外侧系带53,中央侧系带50构成为将中央侧凸出部35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以及作为气囊主体21的方向盘侧区域的安装部26的部位连结,外侧系带53构成为将外周缘侧凸出部36和小凸部37的边界部位、以及作为气囊主体21的方向盘侧区域的安装部26的部位连结。因此,通过变更中央侧系带50或外侧系带53的长度尺寸、连结位置,能够容易地设定中央侧凸出部35、外周缘侧凸出部36、以及小凸部37的膨胀完毕时的凸出量,因此容易实施设计变更。在实施方式中,以使得配置于小凸部37的两侧的凹部38、39的凹陷量大致相同的方式设定中央侧系带50的驾驶者侧部位60的系带构成部62、以及外侧系带53的驾驶者侧部位64的系带构成部66的长度尺寸。通过变更该系带构成部62、66的长度尺寸、或者变更与中央侧系带50以及外侧系带53的驾驶者侧壁部32的连结位置(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结合部位41、42的位置),能够任意地变更中央侧凸出部35、外周缘侧凸出部36、以及小凸部37的凸出量、外形形状。

并且,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中央侧系带50和外侧系带53配置于从上方侧观察气囊20的状态下大致一致的位置,并且共用配置于方向盘w侧的车身侧部位68,形成为以两岔状延伸,因此能够减少系带本身的部件件数,另外,还能够实现轻量化以及折叠形状的紧凑化。此外,如果未考虑到这一点,则可以如后述的气囊20a、20b那样将中央侧系带50、50b以及外侧系带53、53a配置于在从上方侧观察气囊20a、20b的状态下错开的位置,使得车身侧部位(省略图示)分别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并且,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包含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的驾驶者保护部的区域在内而配置于驾驶者侧的驾驶者侧壁部32由一个驾驶者侧面板86构成,因此即使是具有中央侧凸出部35、外周缘侧凸出部36以及小凸部37、且在膨胀完毕时配置有凹凸的结构,也能够由一个驾驶者侧面板86形成而抑制制造成本增大。

此外,实施方式的气囊20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中央侧系带50的系带主体51以及外侧系带53的系带主体54配置于以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央为中心而呈近似放射状的4个部位(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央的左斜前方、右斜前方、左斜后方、右斜后方的位置)、且配置于在从上方侧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主体21的状态下大致一致的位置。该中央侧系带以及外侧系带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例如,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如图15a所示的气囊20a那样,构成为与实施方式的气囊20同样地将中央侧系带50的系带主体51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右方向的斜前方以及左右方向的斜后方,将外侧系带53a的系带主体54a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侧和右侧的2个部位。相反,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如图15b所示的气囊20b那样,构成为与实施方式的气囊20同样地将外侧系带53的系带主体54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右方向的斜前方和左右方向的斜后方,将中央侧系带50b的系带主体51b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侧和右侧的2个部位。并且,还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如图15c的气囊20c那样,将中央侧系带50c的系带主体51c以及外侧系带53c的系带主体54c均以驾驶者侧壁部32的中央为中心而配置于前后左右的4个部位。

对于气囊20a而言,构成为外侧系带53a的系带主体54a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侧和右侧,对于气囊20b而言,构成为中央侧系带50b的系带主体51b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侧和右侧。另外,对于气囊20c而言,构成为中央侧系带50c的系带主体51c和外侧系带53c的系带主体54c均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侧和右侧。因此,对于这种结构的气囊20a、20b、20c而言,与实施方式的气囊20相比,利用中央侧系带50b、50c或外侧系带53a、53c直接对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的至少左右两侧的位置的小凸部37进行牵引,在膨胀完毕时,能够使其相对于外周缘侧凸出部36或中央侧凸出部35稳定地凹陷,因此能够稳定地对朝向左右方向的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的头部施加保护。特别地,在如气囊20c那样使得中央侧系带50c和外侧系带53c均配置于中央侧凸出部35的左侧和右侧的情况下,能够直接利用中央侧系带50c和外侧系带53c对驾驶者的头部接触的区域(小凸部37的左右两缘侧)进行牵引,因此能够在挡住驾驶者的头部时抑制相对于小凸部37的左右两缘侧连接的中央侧凸出部35和外周缘侧凸出部36的小凸部37侧的区域被头部按压而大幅地偏移移动,能够稳定地约束驾驶者的头部,从而优选。

另外,对于气囊20a、20b而言,构成为中央侧系带50、50b的系带主体51、51b以及外侧系带53、53a的系带主体54、54a配置于从上方侧观察的状态下彼此错开的位置、且配置于一同形成为近似放射状的6个部位。即,对于气囊20a、20b而言,与中央侧系带50、50c的系带主体51、51c以及外侧系带53、53c的系带主体54、54c配置于从上下方向侧观察而大致一致的位置的气囊20、20c相比,能够减少系带主体的配置数量,通过将系带主体配置为一同形成为近似放射状,能够稳定地对小凸部37的外周侧和内周侧进行牵引,能够使外周缘侧凸出部36以及中央侧凸出部35的凸出状态变得稳定。

此外,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气囊主体21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车身侧壁部23、驾驶者侧壁部32的外周缘23a、32a侧设置有收缩部(折缝)30、46,由此使得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近似圆柱状而蓬松地膨胀,因此即使不增大外径尺寸,也能够确保挡住朝向斜前方移动的驾驶者所需的行程,能够在驾驶者侧壁部32的区域配置凹凸(中央侧凸出部35、外周缘侧凸出部36、小凸部37)。此外,如果未考虑到这一点,则作为气囊主体也可以使用使得近似圆板状的驾驶者侧面板和车身侧面板的外周缘彼此结合的结构。另外,作为气囊主体,优选地,在使用在外周缘侧配置有收缩部(折缝)的结构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的气囊主体21相同,将收缩部(折缝)配置于与外侧系带的系带主体对应的位置。

此外,对于实施方式的气囊20而言,中央侧凸出部35构成为与外周缘侧凸出部36相比减小了凸出量,但中央侧凸出部以及外周缘侧凸出部的凸出量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可以将中央侧凸出部设定为与外周缘侧凸出部等同的凸出量,并且,可以使中央侧凸出部构成为凸出量大于外周缘侧凸出部的凸出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