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平台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39940发布日期:2020-10-28 11:34阅读:92来源:国知局
检测平台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驾驶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检测平台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背景技术:

在智能驾驶车辆中,通常需要设置多个检测相机,以对车身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测。

在现有的智能驾驶车辆,各个检测相机多采用直接安装在车身上的设置方式,检测相机缺乏有效的防护,例如:

在智能驾驶车辆使用过程中,检测相机的镜头处会出现积尘,需要频繁地擦拭检测相机的镜头,容易使镜头刮花;检测相机缺乏有效的防水措施,容易因进水或受潮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平台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智能驾驶车辆中对检测相机的防护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平台,用于安装在智能驾驶车辆上,检测平台包括:外壳,外壳内部具有防护腔;外壳上设有沿外壳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外壳的内部具有多组相机安装位置,各组相机安装位置与各个透明视窗一一对应地设置;多组检测相机,各组检测相机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组相机安装位置处;各组检测相机均朝向相应的透明视窗设置。

进一步地,多组检测相机中的一组检测相机包括多个检测相机,该组检测相机中的多个检测相机沿预设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与该组检测相机相对应的透明视窗为平板结构。

进一步地,检测平台包括雷达,雷达的工作面凸出于外壳的顶部设置。

进一步地,外壳包括:主壳体,主壳体为底部封闭设置的筒形结构,多个透明视窗设置在筒形结构的侧壁上;顶盖,顶盖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的顶部,以对筒形结构的内腔进行遮挡。

进一步地,检测平台包括连接件,连接件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和定位孔;雷达上设有第二连接孔和定位凸起,定位凸起插设在定位孔内,雷达与连接件之间通过穿设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连接;顶盖上设有安装槽,连接件设置在安装槽内;连接件上设有第三连接孔;顶盖上设有第四连接孔,连接件与顶盖之间通过穿设在在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内的第二紧固件连接。

进一步地,顶盖上设有第一穿线孔,主壳体上设有第二穿线孔,第二穿线孔与防护腔之间隔离设置;在顶盖安装在主壳体上时,第一穿线孔与第二穿线孔连通,以使与雷达连接的线束经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穿设至主壳体的底部;其中,顶盖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延伸至第一穿线孔处。

进一步地,检测平台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置于防护腔的内部,支撑件与主壳体连接,支撑件上设有第五连接孔;连接件,连接件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雷达上设有第二连接孔,雷达与连接件之间通过穿设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连接;连接件与支撑件之间通过穿设在第三连接孔和第五连接孔内的第三紧固件连接;其中,顶盖上设有雷达避让孔,当顶盖安装在主壳体上时,雷达穿设在雷达避让孔内。

进一步地,顶盖上设有线束避让孔,线束避让孔为条形孔,线束避让孔延伸至雷达避让孔。

进一步地,支撑件上设有多个支撑部,多个支撑部凸出于支撑件的主体部分设置;多个支撑部围成环形结构;相邻的两个支撑部之间均设有让位槽;顶盖上设有多个连接部,各个连接部上均设有第七连接孔,多个连接部设置在雷达避让孔的内壁,多个连接部凸出于雷达避让孔的内壁面设置;当顶盖安装在主壳体上时,各个连接部一一对应地插设在各个让位槽内。

进一步地,支撑件上设有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内装有第一密封条;当顶盖安装在主壳体上时,顶盖压设在第一密封条上;其中,第一环形凹槽环绕雷达避让孔设置。

进一步地,主壳体上设有凸起部,凸起部远离主壳体的主体部分的一端的边缘设有定位槽;支撑件上设有与定位槽的形状相匹配的定位凸起,定位凸起插设在定位槽内。

进一步地,支撑件上设有第一排水孔,第一排水孔设置在多个支撑部之间;主壳体的主体部分上设有第二排水孔,第二排水孔的第一端延伸至主壳体的底部,第二排水孔的第二端延伸至凸起部靠近支撑件的一面;和/或,支撑件上设有第三穿线孔;主壳体的主体部分上设有第四穿线孔,第四穿线孔的第一端延伸至主壳体的底部,第四穿线孔的第二端延伸至凸起部靠近支撑件的一面。

进一步地,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124m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受拉屈服强度不小于55.2m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弹性模量不小于68.9g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弯曲屈服强度不小于103m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布氏硬度的范围为90hbw至95hbw。

进一步地,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抗拉强度不小于520m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条件屈服强度σ0.2不小于205m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伸长率δ5不小于40%;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断面收缩率ψ不小于60%;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布氏硬度不大于187hbw。

进一步地,主壳体的底面装有外迫式接头,以使与各个检测相机相连的线束通过外迫式接头穿出至防护腔的外部;和/或,主壳体的底面装有防水透气阀,以使位于防护腔外部的空气经防水透气阀进入防护腔内,或使位于防护腔内部的空气经防水透气阀流出防护腔。

进一步地,外壳的外侧与各组相机安装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均设有凸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车辆,智能驾驶车辆包括设置于其车身顶部的检测平台,检测平台为上述的检测平台。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检测平台用于安装在智能驾驶车辆上,检测平台包括:外壳,外壳内部具有防护腔;外壳上设有沿外壳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外壳的内部具有多组相机安装位置,各组相机安装位置与各个透明视窗一一对应地设置;多组检测相机,各组检测相机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组相机安装位置处;各组检测相机均朝向相应的透明视窗设置。通过设置外壳,并在外壳上设置多个沿外壳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当将各组检测相机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外壳内的各个相机安装位置时,各组检测相机可通过各个相应的透明视窗获取外部的图像信息,从而在保证各个检测相机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检测相机的有效防护。在使用时,只需定期擦拭各个透明视窗即可,避免出现检测相机镜头刮花的情况,且检测相机位于外壳的内部可有效地避免出现进水或受潮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智能驾驶车辆中对检测相机的防护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的第一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的第一实施例卸除雷达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图2中的检测平台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的第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的第二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的第二实施例卸除雷达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的第二实施例卸除雷达和连接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的第二实施例卸除雷达、连接件、顶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图8中的检测平台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的第二实施例卸除雷达、连接件、顶盖、支撑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的第二实施例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外壳;11、主壳体;111、第二穿线孔;112、定位槽;113、第二排水孔;114、第四穿线孔;115、凸台;116、凸起部;12、顶盖;121、第一穿线孔;122、导向槽;123、雷达避让孔;124、线束避让孔;125、连接部;2、透明视窗;3、检测相机;4、雷达;5、连接件;51、第一连接孔;52、定位孔;53、第三连接孔;6、支撑件;61、支撑部;62、让位槽;63、第一环形凹槽;64、第一排水孔;65、第三穿线孔;7、外迫式接头;8、防水透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测平台,用于安装在智能驾驶车辆上,检测平台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具有防护腔;外壳1上设有沿外壳1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2;外壳1的内部具有多组相机安装位置,各组相机安装位置与各个透明视窗2一一对应地设置;多组检测相机3,各组检测相机3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组相机安装位置处;各组检测相机3均朝向相应的透明视窗2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用于安装在智能驾驶车辆上,检测平台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具有防护腔;外壳1上设有沿外壳1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2;外壳1的内部具有多组相机安装位置,各组相机安装位置与各个透明视窗2一一对应地设置;多组检测相机3,各组检测相机3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组相机安装位置处;各组检测相机3均朝向相应的透明视窗2设置。通过设置外壳1,并在外壳1上设置多个沿外壳1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2,当将各组检测相机3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外壳1内的各个相机安装位置时,各组检测相机3可通过各个相应的透明视窗2获取外部的图像信息,从而在保证各个检测相机3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检测相机3的有效防护。在使用时,只需定期擦拭各个透明视窗2即可,避免出现检测相机3镜头刮花的情况,且检测相机3位于外壳1的内部可有效地避免出现进水或受潮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智能驾驶车辆中对检测相机的防护效果差的问题。

多组检测相机3中的一组检测相机3包括多个检测相机3,该组检测相机3中的多个检测相机沿预设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与该组检测相机3相对应的透明视窗2为平板结构。将透明视窗2设置为平板结构可有效地避免透明视窗2对多个检测相机3的对焦造成的影响,有利于确保多个检测相机3工作的精确性。

优选地,该组检测相机3包括3个检测相机,3个检测相机3的工作频段不同,以获取更全面的图像信息;各个透明视窗均为平板结构。

具体地,检测平台包括雷达4,雷达4的工作面凸出于外壳1的顶部设置。

外壳1包括:主壳体11,主壳体11为底部封闭设置的筒形结构,多个透明视窗2设置在筒形结构的侧壁上;顶盖12,顶盖12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11的顶部,以对筒形结构的内腔进行遮挡。通过拆卸顶盖12可方便地安装、拆卸、维护各个检测相机3。

在具体实施时,主壳体11靠近顶盖12的一端的边缘设有第三环形凹槽,第三环形凹槽内装有第二密封条;当顶盖12安装在主壳体11上时,第二密封条夹设在主壳体11与顶盖12之间。

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保证雷达4安装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检测平台包括连接件5,连接件5上设有第一连接孔51和定位孔52;雷达4上设有第二连接孔和定位凸起,定位凸起插设在定位孔52内,雷达4与连接件5之间通过穿设在第一连接孔51和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连接;顶盖12上设有安装槽,连接件5设置在安装槽内;连接件5上设有第三连接孔53;顶盖12上设有第四连接孔,连接件5与顶盖12之间通过穿设在在第三连接孔53和第四连接孔内的第二紧固件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定位孔52为多个,多个定位孔52环绕第一连接孔51设置;优选地,定位孔52为两个,两个定位孔对应地设置在第一连接孔51的相对两侧。

具体地,顶盖12上设有第一穿线孔121,主壳体11上设有第二穿线孔111,第二穿线孔111与防护腔之间隔离设置;在顶盖12安装在主壳体11上时,第一穿线孔121与第二穿线孔111连通,以使与雷达4连接的线束经第一穿线孔121和第二穿线孔111穿设至主壳体11的底部;其中,顶盖12上设有导向槽122,导向槽122延伸至第一穿线孔121处。

检测平台还包括支撑件6,支撑件6设置于防护腔的内部,支撑件6与主壳体11连接,支撑件6上设有第五连接孔;连接件5,连接件5上设有第一连接孔51和第三连接孔53,雷达4上设有第二连接孔,雷达4与连接件5之间通过穿设在第一连接孔51和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连接;连接件5与支撑件6之间通过穿设在第三连接孔53和第五连接孔内的第三紧固件连接;其中,顶盖12上设有雷达避让孔123,当顶盖12安装在主壳体11上时,雷达4穿设在雷达避让孔123内。

具体地,顶盖12上设有线束避让孔124,线束避让孔124为条形孔,线束避让孔124延伸至雷达避让孔123。这样,在安装时,可先将支撑件6、连接件5、雷达4连接固定,然后再安装顶盖12,在安装顶盖12的过程中,雷达4穿过雷达避让孔123,并通过线束避让孔124对与雷达4连接的线束进行避让,实现了先安装雷达4在安装顶盖12的目的,有利于保证雷达4的安装精度。并且可在不拆卸雷达4的情况下,实现对顶盖12的拆卸,避免对雷达4进行反复的拆卸、安装、定位、校准等操作,方便对检测平台内部进行维护。

具体地,支撑件6上设有多个支撑部61,多个支撑部61凸出于支撑件6的主体部分设置;多个支撑部61围成环形结构;相邻的两个支撑部61之间均设有让位槽62;顶盖12上设有多个连接部125,各个连接部125上均设有第七连接孔,多个连接部125设置在雷达避让孔123的内壁,多个连接部125凸出于雷达避让孔123的内壁面设置;当顶盖12安装在主壳体11上时,各个连接部125一一对应地插设在各个让位槽62内。

在具体实施时,让位槽62的槽底设有第六连接孔,各个连接部125上均设有第七连接孔,顶盖12与支撑件6之间通过穿设在第六连接孔和第七连接孔内的第四紧固件连接,从而保证顶盖12安装的稳定性。连接件5的上设有用于对连接部125进行避让的避让槽;优选地,避让槽设置在连接件5的边缘;避让槽为多个,多个避让槽沿连接件5的边缘间隔设置。

为了防止防护腔内部进水,支撑件6上设有第一环形凹槽63,第一环形凹槽63内装有第一密封条;当顶盖12安装在主壳体11上时,顶盖12压设在第一密封条上;其中,第一环形凹槽63环绕雷达避让孔123设置。

主壳体11上设有凸起部116,凸起部116远离主壳体11的主体部分的一端的边缘设有定位槽112;支撑件6上设有与定位槽112的形状相匹配的定位凸起,定位凸起插设在定位槽112内。通过采用凸起部116、支撑件6、连接件5,可实现雷达4与主壳体11之间的稳定连接,保证雷达4安装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在具体实施时,支撑件6与凸起部116之间通过螺钉连接;优选地,定位槽112为第二环形凹槽,定位凸起为环形凸起。

具体地,支撑件6上设有第一排水孔64,第一排水孔64设置在多个支撑部61之间;主壳体11的主体部分上设有第二排水孔113,第二排水孔113的第一端延伸至主壳体11的底部,第二排水孔113的第二端延伸至凸起部116靠近支撑件6的一面;和/或,支撑件6上设有第三穿线孔65;主壳体11的主体部分上设有第四穿线孔114,第四穿线孔114的第一端延伸至主壳体11的底部,第四穿线孔114的第二端延伸至凸起部116靠近支撑件6的一面。这样,由雷达避让孔123流入防护腔内的水可沿第一排水孔64和第二排水孔113流出至防护腔的外部,避免防护腔内部集水。优选地,第一排水孔64和第三穿线孔65均位于第一环形凹槽63内;也就是说,第一环形凹槽63环绕第一排水孔64和第三穿线孔65设置。

具体地,主壳体11、顶盖12、连接件5以及支撑件6的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124mpa;主壳体11、顶盖12、连接件5以及支撑件6的受拉屈服强度不小于55.2mpa;主壳体11、顶盖12、连接件5以及支撑件6的弹性模量不小于68.9gpa;主壳体11、顶盖12、连接件5以及支撑件6的弯曲屈服强度不小于103mpa;主壳体11、顶盖12、连接件5以及支撑件6的布氏硬度的范围为90hbw至95hbw。

具体地,主壳体11、顶盖12、连接件5以及支撑件6的抗拉强度不小于520mpa;主壳体11、顶盖12、连接件5以及支撑件6的条件屈服强度σ0.2不小于205mpa;主壳体11、顶盖12、连接件5以及支撑件6的伸长率δ5不小于40%;主壳体11、顶盖12、连接件5以及支撑件6的断面收缩率ψ不小于60%;主壳体11、顶盖12、连接件5以及支撑件6的布氏硬度不大于187hbw。

为了使与各个检测相机3连接的线束顺利地穿出外壳1,并保证外壳1的防水效果,主壳体11的底面装有外迫式接头7,以使与各个检测相机3相连的线束通过外迫式接头7穿出至防护腔的外部;和/或,主壳体11的底面装有防水透气阀8,以使位于防护腔外部的空气经防水透气阀8进入防护腔内,或使位于防护腔内部的空气经防水透气阀8流出防护腔。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保证外迫式接头7与主壳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检测平台还包括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外迫式接头穿设在安装孔内,安装板通过螺钉与主壳体11的底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外侧与各组相机安装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均设有凸台115。优选地,凸台115设置在主壳体11上,当检测平台安装座智能驾驶车辆上时,凸台115与智能夹持车辆的车体接触。首先,通过设置凸台115,可通过凸台对各个检测相机3产生的热量及时地进行传导,提高对各个检测相机3的散热效果,避免因设置外壳1而导致检测相机3散热不良。其次,通过设置凸台115,可将外壳1的主体部分撑起,使主壳体11的底面与车身脱离接触,从而有利于由第二排水孔113排出的水顺利地流出。再次,通过设置凸台115可提高外壳1上与各组相机安装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厚度,从而可方便地使用螺钉将各组检测相机3与外壳1连接,避免螺钉将外壳1穿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车辆,智能驾驶车辆包括设置于其车身顶部的检测平台,检测平台为上述的检测平台。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平台用于安装在智能驾驶车辆上,检测平台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具有防护腔;外壳1上设有沿外壳1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2;外壳1的内部具有多组相机安装位置,各组相机安装位置与各个透明视窗2一一对应地设置;多组检测相机3,各组检测相机3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组相机安装位置处;各组检测相机3均朝向相应的透明视窗2设置。通过设置外壳1,并在外壳1上设置多个沿外壳1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2,当将各组检测相机3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外壳1内的各个相机安装位置时,各组检测相机3可通过各个相应的透明视窗2获取外部的图像信息,从而在保证各个检测相机3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检测相机3的有效防护。在使用时,只需定期擦拭各个透明视窗2即可,避免出现检测相机3镜头刮花的情况,且检测相机3位于外壳1的内部可有效地避免出现进水或受潮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智能驾驶车辆中对检测相机的防护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