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夹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17325发布日期:2021-03-12 10:50阅读:98来源:国知局
车用夹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夹子。



背景技术:

汽车驾驶室的空调出风口,由若干纵向叶片和横向叶片组成,一般的,横向叶片在外而纵向叶片在内。露在外面的横向叶片上可以固定车用夹子,车用夹子可以用于承载移动设备支架,移动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

目前,车用夹子的两个夹臂一般是通过同一转轴枢接在一起,然而,这种车用夹子结构由于自身的厚度有限,通常只能夹持一个叶片,导致在夹持到出风口叶片时,其夹持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夹持稳定性较高的车用夹子,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夹子,包括:

主体;

第一夹臂,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主体的一侧;

第二夹臂,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主体的与所述第一夹臂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用于夹持不同的出风口叶片;及

回复件,设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之间,或者设于所述主体和所述第一夹臂之间及所述主体和所述第二夹臂之间,以使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之间具有回复力。

进一步地,所述车用夹子还包括:

抵压件,设于所述主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用于抵压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的出风口叶片的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靠近所述抵压件的一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车用夹子还包括:

滑动件,一端与所述抵压件连接,另一端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及

弹性件,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滑动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臂包括:

第一按压部,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主体的一侧;

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一按压部连接,用于在按压所述第一按压部后夹持出风口叶片;及

第一卡持部,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一按压部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二夹臂的一侧,用于卡持所述第一夹持部夹持的出风口叶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臂包括:

第二按压部,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主体的与所述第一夹臂相对的另一侧;

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连接,用于在按压所述第二按压部后夹持出风口叶片;及

第二卡持部,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二按压部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二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一夹臂的一侧,用于卡持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的出风口叶片。

进一步地,所述抵压件位于所述主体和所述第一卡持部之间,或者位于所述主体和所述第二卡持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一卡持部之间的夹角及所述第二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卡持部之间的夹角均小于等于90度。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包括:

主体部,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设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所述抵压件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之间,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抵压件的一侧设有收容槽,所述回复件设于所述收容槽内;及

连接部,设于所述主体部背离所述抵压件的一侧,用于承载移动设备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具有一长度方向和一宽度方向,所述长度方向与所述宽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中轴线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臂还包括:

第一转动部;及

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三转动部间隔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远离第二夹臂的一侧,所述第一转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三转动部靠近所述连接部设置,所述第三转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部靠近第二夹臂设置;

所述第二夹臂包括:

第二转动部;及

第四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和所述第四转动部间隔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一夹臂的一侧,所述第二转动部相对于所述第四转动部靠近所述连接部设置,所述第四转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部靠近所述第一夹臂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三转动部的连线同所述第二转动部和所述第四转动部的连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夹子通过分别设于主体相对两侧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夹持在不同的出风口叶片上,且回复件可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间具有回复力,从而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稳定的夹持出风口叶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车用夹子在夹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车用夹子在松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用夹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车用夹子沿iv-iv线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车用夹子100

出风口叶片200

主体10

主体部11

连接部12

连接柱13

容置槽14

收容槽15

中轴线16

第一夹臂20

第一按压部21

第一夹持部22

第一转动部23

第三转动部24

第一卡持部25

第二夹臂30

第二按压部31

第二夹持部32

第二转动部33

第四转动部34

第二卡持部35

回复件40

抵压件50

固定槽51

螺钉52

滑动件60

弹性件7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他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他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用夹子100,用于夹持到汽车的出风口叶片200上,移动设备支架可装设到车用夹子100上,从而使得移动设备可被安置在汽车的出风口处,以方便使用者进行取放和操作。所述移动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或相机,但不限于此。

请参见图2,车用夹子100至少包括主体10、第一夹臂20、第二夹臂30及回复件40。

具体地,第一夹臂20可转动地设于主体10的一侧。第二夹臂30可转动地设于主体10的与第一夹臂20相对的另一侧,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用于夹持不同的出风口叶片200。回复件40设于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之间,或者设于主体10和第一夹臂20之间及主体10和第二夹臂30之间,以使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之间具有回复力。

请参见图3,主体10包括相连接的主体部11和连接部12。

主体部11大致为板状。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设于主体部11的相对两侧,抵压件50设于主体部11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之间,其中主体部11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该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均与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的中轴线16垂直设置。

连接部12设于主体部11背离抵压件50的一侧,用于承载移动设备支架。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为一万向球结构,该连接部12可以通过一个连接柱13固定于主体部11。

第一夹臂20包括第一按压部21、第一夹持部22、第一转动部23及第三转动部24。

第一按压部21大致为片状。第一按压部21可转动地设于主体10的一侧。

第一夹持部22大致为片状。第一夹持部22与第一按压部21连接,用于在按压第一按压部21后夹持出风口叶片2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按压部21和第一夹持部22为一体结构。

第一转动部23及第三转动部24间隔设置于主体部11远离第二夹臂30的一侧,其中第一转动部23相对于第三转动部24靠近连接部12设置,第三转动部24相对于第一转动部23靠近第二夹臂30设置,也即是说,第一转动部23与第三转动部24的连线相对于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的中轴线16倾斜设置,第一按压部21通过第一转动部23及第三转动部24可转动地设于主体1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23和第三转动部24均为转杆。

进一步地,第一夹臂20还包括第一卡持部25。

第一卡持部25大致为片状。第一卡持部25设于第一夹持部22远离第一按压部21的一端,且位于第一夹持部22靠近第二夹臂30的一侧,用于卡持第一夹持部22夹持的出风口叶片200。

其中,参见图4,第一夹持部22和第一卡持部25之间的夹角为α,α小于等于90度。如此,第一卡持部25能够稳定地卡持第一夹持部22夹持的出风口叶片200。然而,当α大于等于90度时,汽车因路况较差而晃动时第一卡持部25易脱离第一夹持部22夹持的出风口叶片200。

第二夹臂30包括第二按压部31、第二夹持部32、第二转动部33及第四转动部34。

第二按压部31大致为片状。第二按压部31可转动地设于主体10的与第一夹臂20相对的另一侧。

第二夹持部32大致为片状。第二夹持部32与第二按压部31能够稳定地夹持住出风口叶片20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按压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为一体结构。

第二转动部33及第四转动部34间隔设置于主体部11远离第一夹臂20的一侧,其中第二转动部33相对于第四转动部34靠近连接部12设置,第四转动部34相对于第二转动部33靠近第一夹臂20设置,也即是说,第二转动部33和第四转动部34的连线相对于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的中轴线16倾斜设置,其中,第一转动部23与第三转动部24的连线同第二转动部33和第四转动部34的连线相对于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的中轴线16对称设置。第二按压部31通过第二转动部33及第四转动部34可转动地设于主体1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33和第四转动部34均为转杆。

进一步地,第二夹臂30还包括第二卡持部35。

第二卡持部35大致为片状。第二卡持部35设于第二夹持部32远离第二按压部31的一端,且位于第二夹持部32靠近第一夹臂20的一侧,用于卡持第二夹持部32夹持的出风口叶片200。

其中,第二夹持部32和第二卡持部35之间的夹角均为β,β小于等于90度,如此,第二卡持部35与卡持第二夹持部32能够稳定地夹持住出风口叶片200。然而,当β大于等于90度时,汽车因路况较差而晃动时第二卡持部35易脱离第二夹持部32夹持的出风口叶片200。

在本实施例中,回复件40为弹簧。回复件40的一端连接第三转动部24,另一端连接第四转动部34。在车用夹子100的使用过程中,回复件40的两端可分别相对第三转动部24、第四转动部34转动。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回复件40为两个扭簧,其中一个扭簧的一端连接第三转动部24,另一端连接主体部11;另一个扭簧的一端连接主体部11,另一端连接第四转动部34。

在一实施例中,车用夹子100还包括抵压件50。抵压件50设于主体10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之间,用于抵压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之间的出风口叶片200的侧面,如此,通过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夹持不同的出风口叶片200,抵压件50抵压在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之间的出风口叶片200的侧面,移动设备在移动(推拉)过程中车用夹子100不易脱落及摇摆,并且取放方便。其中,抵压件50位于主体10和第一卡持部25之间,或者位于主体10和第二卡持部35之间,以保证抵压件50抵压在出风口叶片200的侧面时,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能够夹持出风口叶片200。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3和图4,主体10靠近抵压件50的一侧开设有容置槽14,容置槽14大致为圆柱状,容置槽14自主体部11远离连接部12的表面朝向连接部12凹陷,并凹陷至连接部12内部。

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11背离连接部12的一侧开设有与容置槽14连通的收容槽15,收容槽15大致为圆柱状,且收容槽15的延伸方向与容置槽15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回复件40收容于该收容槽15内。

车用夹子100还包括滑动件60和弹性件70。

滑动件60的一端与抵压件50连接,另一端可滑动地设于容置槽14内。具体地,抵压件50表面开设有一固定槽51,滑动件60的一端通过螺钉52固定于固定槽51中。在本实施例中,滑动件60为销钉。

弹性件70设于容置槽14内,弹性件70的一端抵接于容置槽14的槽底,另一端抵接于滑动件60。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70为弹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夹子100通过分别设于主体10相对两侧的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夹持在不同的出风口叶片200上,且回复件40可使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之间具有回复力,从而使得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稳定地夹持住出风口叶片200。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夹持不同的出风口叶片200,抵压件50抵压在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之间的出风口叶片200的侧面,移动设备在移动(推拉)过程中车用夹子100不易脱落及摇摆,并且取放方便。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