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72094发布日期:2021-10-24 10:07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


背景技术:

2.调角器是一种安装于汽车座椅上,实现座椅靠背角度调节的装置。该装置一般由椅背联接板、椅座联接板、核心件、手轮或调节手柄、回复弹簧等部分组成(在一些低成本座椅中,一般将椅背联接板,椅座联接板整合到靠背骨架和座椅骨架上)。按角度调节的连续性可分为有级调节调角器和无级调节调角器。
3.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能够将靠背竖直设置或向后倾斜,从而便于使用者进行倚靠,在不使用的时候,能够向前折叠靠背,并使得靠背能够靠近或贴合在座椅上,从而增加座位位置的空间,从而能够放置一些物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旨在达到快速调节的目的。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包括,
6.相对转动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正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中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两侧分别连通所述限位环的外侧和内侧;
7.联动柱,所述联动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转动连接,且所述联动柱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侧或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侧相齐平;
8.活动体,所述活动体活动位于所述限位槽中,所述活动体正对所述第一连接板外缘的一端设置有锁定齿,所述联动柱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活动体位置的控制机构;
9.定位环,所述定位环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正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所述活动体正对于所述定位环的内壁,且所述定位环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活动体的锁定齿相啮合或分离的定位齿。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柱的外壁上设置有棱柱形的凸出部,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的中部开设有与所述凸出部相配合的配合孔,且所述配合孔贴合于所述凸出部的外壁,所述控制板的边缘活动抵触于所述活动体背离所述锁定齿的一端,所述控制板包括位于边缘的第一推动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推动体侧部的第一让位槽,所述活动体的端部包括有第二推动体和第二让位槽,所述活动体包括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11.当所述活动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推动体位于所述第二让位槽中时,所述第二推动体位于所述第一让位槽中,且所述锁定齿与所述定位齿相啮合;
12.当所述活动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锁定齿与所述定位齿相分离,所述第一让位槽和所述第二让位槽位于所述第一推动体和所述第二推动体之间,且所述第一让位槽
和内壁贴合与所述第二让位槽的内壁。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转动设置于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的呈环形的驱动环,所述驱动环的轴心所在的直线与所述联动柱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共线,所述驱动环的中部开设有镂空孔,所述控制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柱,所述镂空孔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驱动柱相配合的被动槽;
14.所述驱动环上开设有相通的第一驱动槽和第二驱动槽,所述第一驱动槽与所述驱动柱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驱动槽与所述驱动柱之间的最大距离,且所述第一驱动槽与所述第二驱动槽之间呈圆弧形过渡连接;
15.所述活动体上设置有从动体,转动所述驱动环可使所述从动体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槽或所述第二驱动槽中,当所述活动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从动体贴合于所述第一驱动槽远离所述联动柱的一侧;当所述活动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从动体贴合于所述第二驱动槽远离所述联动柱的一侧。
1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环的外壁上设置有驱动体,所述驱动体与所述驱动环的外壁之间呈圆弧形过渡连接,所述活动体靠近所述从动体的一侧还设置有从动件,所述从动件可贴合于所述驱动体的外壁或所述驱动环的外壁,当所述活动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从动件抵触于所述从动件的外壁,当所述活动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从动件抵触于所述驱动环的外壁。
1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柱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棱柱形的复位部,所述复位部的截面大于所述凸出部的截面,所述复位部位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壁上开设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中活动设置有复位蜗簧,所述复位蜗簧的中部与所述复位部相配合,且扣合于所述复位部的外壁,所述复位蜗簧的外端弯折设置有防转部,所述收容槽的内壁开设有与所述防转部相配合的防转槽。
1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柱的外壁上还设置有阻隔部,所述阻隔部的截面大于所述复位部的截面,且所述阻隔部的一侧抵触于所述复位蜗簧,另一侧活动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联动柱靠近所述阻隔部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连接板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转动连接。
1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柱的中部开设有驱动孔,所述驱动孔的截面呈棱柱形。
2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槽在所述限位环上均匀开设有三个。
2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呈环形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每处截面均呈c 字形,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边缘均活动扣接于所述连接套的内壁。
2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凸起。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在使用的时候,第一连接板是与座椅固定连接的,同时第二连接板是与靠背固定连接。靠背在正常使用的时候,此时锁定齿与定位齿之间是处于啮合的状态;此时如果靠背受到了向前或向后的作用力,则会带动第二连接板和定位环具有转动的趋势,但是由于定位环受到了锁定齿的啮合,而活动体又受到了限位槽内壁的限位作用,所以活动部不能活动,从而使得定位环和第二连接板都不能转动,固保持了靠背的位置稳定性,使得靠背能够稳定且正常的进行使用。
24.然后在需要调节靠背角度的时候,转动联动柱,联动柱带动活动体朝向远离定位齿的方向活动,并使得锁定齿与定位齿之间分离,此时再转动靠背时,由于定位齿与锁定齿之间是分离的,所以第二连接板就能够正常的转动,同时靠背也可以转动,当转动到合适的位置后,再通过联动柱驱动活动体,使得锁定齿与定位齿之间啮合,此时靠背的角度再次被锁定。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中第一连接板和活动体部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中第二连接板和活动体部分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31.图6是图5中b部分的放大图;
32.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中第一连接板、活动体以及驱动环部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是图7中c部分的放大图;
34.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中第一连接板和复位蜗簧部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中活动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中联动柱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中复位蜗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中控制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中驱动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中,1、第一连接板;2、第二连接板;3、限位环;4、限位槽;5、联动柱;6、活动体;7、锁定齿;8、定位环;9、定位齿;10、凸出部;11、控制板;12、配合孔;13、第一推动体;14、第一让位槽;15、第二推动体;16、第二让位槽;17、驱动环;18、镂空孔; 19、驱动柱;20、被动槽;21、第一驱动槽;22、第二驱动槽;23、从动体;24、驱动体; 25、从动件;26、复位部;27、收容槽;28、复位蜗簧;29、防转部;30、防转槽;31、阻隔部;32、驱动孔;33、连接套;34、连接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
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如图1至图14所示,包括,
43.相对转动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所述第一连接板1正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环3,所述限位环3中开设有限位槽4,所述限位槽4的两侧分别连通所述限位环3的外侧和内侧;
44.联动柱5,所述联动柱5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转动连接,且所述联动柱5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外侧或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外侧相齐平;
45.活动体6,所述活动体6活动位于所述限位槽4中,所述活动体6正对所述第一连接板1 外缘的一端设置有锁定齿7,所述联动柱5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活动体6位置的控制机构;
46.定位环8,所述定位环8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正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一侧,所述活动体6正对于所述定位环8的内壁,且所述定位环8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活动体6的锁定齿7相啮合或分离的定位齿9。
47.所述联动柱5的外壁上设置有棱柱形的凸出部10,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板11,所述控制板11的中部开设有与所述凸出部10相配合的配合孔12,且所述配合孔12贴合于所述凸出部10的外壁,所述控制板11的边缘活动抵触于所述活动体6背离所述锁定齿7的一端,所述控制板11包括位于边缘的第一推动体13和位于所述第一推动体13侧部的第一让位槽 14,所述活动体6的端部包括有第二推动体15和第二让位槽16,所述活动体6包括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48.当所述活动体6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推动体13位于所述第二让位槽16中时,所述第二推动体15位于所述第一让位槽14中,且所述锁定齿7与所述定位齿9相啮合;
49.当所述活动体6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锁定齿7与所述定位齿9相分离,所述第一让位槽14和所述第二让位槽16位于所述第一推动体13和所述第二推动体15之间,且所述第一让位槽14和内壁贴合与所述第二让位槽16的内壁。
50.还包括有转动设置于所述控制板1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之间的呈环形的驱动环17,所述驱动环17的轴心所在的直线与所述联动柱5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共线,所述驱动环17的中部开设有镂空孔18(镂空孔18用于凸出部10进入,且镂空孔18较大,不会与凸出部10和联动柱5之间产生相对的作用),所述控制板11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柱 19,所述镂空孔18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驱动柱19相配合的被动槽20;
51.所述驱动环17上开设有相通的第一驱动槽21和第二驱动槽22,所述第一驱动槽21与所述驱动柱19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驱动槽22与所述驱动柱19之间的最大距离,且所述第一驱动槽21与所述第二驱动槽22之间呈圆弧形过渡连接;
52.所述活动体6上设置有从动体23,转动所述驱动环17可使所述从动体23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槽21或所述第二驱动槽22中,当所述活动体6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从动体23贴合于所述第一驱动槽21远离所述联动柱5的一侧;当所述活动体6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从动体23贴合于所述第二驱动槽22远离所述联动柱5的一侧。
53.所述驱动环17的外壁上设置有驱动体24,所述驱动体24与所述驱动环17的外壁之间呈圆弧形过渡连接,所述活动体6靠近所述从动体23的一侧还设置有从动件25,所述从动件25可贴合于所述驱动体24的外壁或所述驱动环17的外壁,当所述活动体6处于所述第一
状态时,所述从动件25抵触于所述从动件25的外壁,当所述活动体6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从动件25抵触于所述驱动环17的外壁。
54.所述联动柱5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棱柱形的复位部26,所述复位部26的截面大于所述凸出部10的截面,所述复位部26位于所述凸出部10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侧壁上开设有收容槽27,所述收容槽27中活动设置有复位蜗簧28,所述复位蜗簧28 的中部与所述复位部26相配合,且扣合于所述复位部26的外壁,所述复位蜗簧28的外端弯折设置有防转部29,所述收容槽27的内壁开设有与所述防转部29相配合的防转槽30。
55.所述联动柱5的外壁上还设置有阻隔部31,所述阻隔部31的截面大于所述复位部26的截面,且所述阻隔部31的一侧抵触于所述复位蜗簧28,另一侧活动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所述联动柱5靠近所述阻隔部31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连接板1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 转动连接。
56.所述联动柱5的中部开设有驱动孔32,所述驱动孔32的截面呈棱柱形。所述限位槽4 在所述限位环3上均匀开设有三个。还包括有呈环形的连接套33,所述连接套33的每处截面均呈c字形,所述第一连接板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边缘均活动扣接于所述连接套33 的内壁。所述第一连接板1背离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2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凸起34。
5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首先在使用的时候,第一连接板1是与座椅固定连接的,同时第二连接板2是与靠背固定连接。靠背在正常使用的时候,此时锁定齿7与定位齿9之间是处于啮合的状态;此时如果靠背受到了向前或向后的作用力,则会带动第二连接板2和定位环8具有转动的趋势,但是由于定位环8受到了锁定齿7的啮合,而活动体6又受到了限位槽4内壁的限位作用,所以活动部不能活动,从而使得定位环8和第二连接板2都不能转动,固保持了靠背的位置稳定性,使得靠背能够稳定且正常的进行使用。
58.然后在需要调节靠背角度的时候,转动联动柱5,联动柱5带动活动体6朝向远离定位齿9的方向活动,并使得锁定齿7与定位齿9之间分离,此时再转动靠背时,由于定位齿9 与锁定齿7之间是分离的,所以第二连接板2就能够正常的转动,同时靠背也可以转动,当转动到合适的位置后,再通过联动柱5驱动活动体6,使得锁定齿7与定位齿9之间啮合,此时靠背的角度再次被锁定。
59.首先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都是扣接在连接套33中的,即第一连接板1活动抵触在连接套33的一侧内壁上,第二连接板2抵触在连接套33的另一侧的内壁上,所以连接套 33能够使得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位置上,但是二者可以保持相对的转动;同时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是相互贴合的,所以二者可以稳定的进行转动,不会产生欢动,也不会产生过大的间隙使得部分结构分离或脱离;其中联动柱5的两端都是圆柱形的,且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转动连接;但是同时由于凸出部10的横截面是小于复位部26的横截面的,所以位置不定的控制板11能够防止联动柱5从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之间脱出,保证了联动柱5的位置稳定性,和整个调角器的使用稳定性。
60.然后在使用的时候,在驱动孔32中具备解锁把手(图中未标出),解锁把手上具有解锁杆(图中未标出),解锁杆穿过了位于靠背两侧的两个调节器上的驱动孔32(联动柱5的两端贯穿了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同时驱动孔32贯穿了联动柱5,所以一根解锁杆能
够同时穿过两个驱动孔32);且由于驱动孔32是棱柱形的,优选为正方形,也可以是三角形或六边形等,如此与驱动孔32形状相配合的解锁杆只需插入驱动孔32中即可,简单方便。
61.需要调节靠背角度的时候,转动驱动把手,驱动把手带动两个驱动孔32转动,驱动孔 32带动联动柱5转动,当联动柱5转动的同时,也带动了凸出部10、复位部26和阻隔部31 转动;凸出部10转动的过程中,带动了控制板11转动,控制板11上的三个均匀分布的驱动柱19也转动,此时由于三个驱动柱19分别卡合在三个被动槽20中的,所以被动槽20也被带动转动,因此开设有被动槽20的驱动环17也就被带动着转动,驱动环17上的第一驱动槽 21和第二驱动槽22也同时转动,而且控制板11在转动的时候,其边缘的第一推动体13和第一让位槽14也被带动着进行转动;
62.首先第一状态下时,由于从动体23是位于第一驱动槽21中的,但是随着驱动环17的转动,而活动体6不能转动(受到了限位槽4内壁的限位),所以从动体23逐渐从第一驱动槽 21中过渡到了第二驱动槽22中(第一驱动槽21和第二驱动槽22之间是圆弧形过渡的结构,因此可以逐步过渡过去,而不会被阶梯形的结构卡住);
63.当从动体23到达第二驱动槽22中时,由于第二驱动槽22与联动柱5之前的距离小于第一驱动槽21与联动柱5之间的距离,所以从动体23所表现的行为为朝向联动柱5的方向活动,那么同时在该过程中,锁定齿7便与定位齿9之间分离,所以能够正常的转动第二连接板2以及与第二连接板2连接的靠背。
64.当靠背转动到合适的位置后,放开解锁手柄;其中在整个调角器使用的过程中,复位蜗簧28都是出于被压缩的状态,而在解锁手柄转动联动柱5后,复位蜗簧28的压缩程度更大;然后在解锁手柄松开后,复位蜗簧28具有反向转动的趋势作用力,同时复位蜗簧28的中部由于是卡接在棱柱形的复位部26上的,而边缘是通过防转部29卡接在防转槽30中的,所以复位蜗簧28能够驱动复位部26进行转动,而不是与复位部26之间发生相对的转动;在复位部26转动的过程中,联动柱5带动了控制板11和驱动环17反向转动;在该反向转动的过程中,弧形的第一推动体13过渡到第二让位槽16中,弧形的第二推动体15过渡到第一让位槽 14中,由于第一推动体13和第二推动体15都是凸出的形态,所以控制板11能够驱动活动体6朝向远离联动柱5的方向活动,直到最后锁定齿7与定位齿9相啮合,实现了再次将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固定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对靠背的固定;其中在该过程中,从动体23再次从第二驱动槽22活动进入到第一驱动槽21中,等待下次角度的调节。
65.在活动体6与定位环8分离的过程中,第一推动体13和第一让位槽14都相对于活动体 6发生相对的转动,直到第一让位槽14和第二让位槽16的内壁相互贴合,此时第一让位槽 14和第二让位槽16提供了空间使得活动体6能够朝向联动柱5方向进行活动,最终当第一让位槽14和第二让位槽16的内壁相互贴合后,从动体23也抵触到了第二驱动槽22的末端,所以第二驱动槽22不能继续转动,同时也使得驱动环17和控制板11不能继续转动,所以第一驱动槽21使得第二连接板2和靠背不能无限转动,而是只能转动一定的角度,在该角度时,第一驱动槽21的内壁能够很好的贴合在第二驱动槽22的内壁上,所以防止了活动体6过度的朝向联动柱5方向活动,便于反向转动控制板11时,第一推动体13再将活动体6推动到向外活动;
66.同样,在活动体6与定位环8卡接之后,第一驱动槽21的内壁也可以防止驱动环17过度的发生转动,而是使得第一推动体13能稳定的位于第二让位槽16中,第二推动体15能
稳定的位于第一让位槽14中,而且在该状态时,复位蜗簧28也能够持续保持有较好的弹力。
67.其中,在从动体23朝向靠近和远离联动柱5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从动件25也是朝向靠近和远离联动柱5的方向进行活动;其中当从动件25朝向靠近联动柱5的反向活动时,从动件25从驱动体24上移动到驱动环17的外壁上,此时驱动体24不影响从动件25的正常活动;而当活动体6朝向远离联动柱5的方向活动时,驱动体24还能够同时也驱动从动件25进行活动,所以对活动体6的驱动作用,既有其端部的第二推动体15和第二让位槽16,同时也有侧部的从动体23和从动件25,所以使得活动体6的活动稳定性更佳。
68.其中,在联动柱5的轴线方向上,阻隔部31是位于复位部26与第一连接板1之间的,所以当联动柱5在发生转动的时候,阻隔部31能够防止复位蜗簧28与第一连接板1之间发生相对的转动,减慢了对复位蜗簧28的磨损,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同时,复位部26的截面是大于凸出部10的,所以复位部26还能够对控制板11起到一个限位的作用,较好的防止了控制板11与复位蜗簧28之间产生相对的摩擦;虽然控制板11也会发生转动,但是复位蜗簧 28发生的是形变,所以还是会与控制板11之间产生相对的活动,但是由于二者能够通过复位部26实现一定的分离,所以也减少了复位蜗簧28的磨损。
69.其中连接凸起34便于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与外部的结构实现连接,比如焊接,即第一连接板1与座椅焊接,第二连接板2与靠背焊接,由于连接凸起34是凸出在第一连接板1或第二连接板2的外部的,所以使得焊接加工的操作便捷性更高。
70.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71.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