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载荷管理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664568发布日期:2022-01-26 20:54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车辆载荷管理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1.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管理车辆内的载荷,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管理载荷,使得副车架朝向车辆的牵引电池的移动受到限制。


背景技术:

2.车辆可以包括设计成当载荷施加到车辆时,部分地管理车辆结构的运动的结构。包括牵引电池的电动化车辆可能需要管理牵引电池周围结构的运动。


技术实现要素:

3.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方面的车辆载荷管理系统尤其包括:牵引电池,其安装到车辆的车身底部结构;车辆的后副车架;以及后副车架的衬套套筒。衬套套筒具有凸形外表面。所述系统还包括车辆的后纵梁(rail)和阻挡件,所述阻挡件沿着车辆的纵向轴线设置在衬套套筒和牵引电池的至少一部分之间。阻挡件具有邻近衬套套筒的凸形外表面的凹形表面。
4.在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阻挡件的凹形表面被配置为当载荷导致后副车架和牵引电池沿着纵向轴线移动得更近时接触衬套套筒。
5.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阻挡件的凹形表面模仿衬套套筒的凸形外表面。
6.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衬套套筒的凸形外表面被配置为当超过阈值载荷的载荷施加到车辆的后部时接触阻挡件的凹形表面以传递能量。
7.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阻挡件是后纵梁的向下延伸部。
8.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阻挡件是后纵梁的连续的整体部分。
9.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阻挡件是作为后纵梁的一部分的铸铝阻挡件。
10.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包括衬套和机械紧固件。衬套设置在衬套套筒内。机械紧固件延伸穿过衬套和衬套套筒以接合后纵梁并且相对于后纵梁固定后副车架。
11.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衬套套筒包括接收衬套的圆柱形开口。
12.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到后副车架和阻挡件。
13.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支架抵靠衬套套筒的面向下的表面和阻挡件的面向下的表面设置。
14.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衬套套筒的面向下的表面和阻挡件的面向下的表面彼此竖直对准。
15.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支架通过一个机械紧固件固定到后副车架,并且支架通过一个以上的机械紧固件固定到阻挡件。
16.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阻挡件和衬套套筒在车辆的后轮轴的前向。
17.在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中,车辆是电动化车辆。
18.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方面的车辆载荷管理系统尤其包括:牵引电池,其安
装到车辆的车身底部结构;车辆的后副车架;以及后副车架的衬套套筒。衬套套筒具有凸形外表面。所述系统还包括车辆的后纵梁和阻挡件,所述阻挡件沿着车辆的纵向轴线设置在衬套套筒和牵引电池的至少一部分之间。阻挡件是后纵梁的连续的整体部分。阻挡件是后纵梁的向下延伸部。
19.根据本公开的又一示例性方面的车辆载荷管理方法尤其包括,在电动化车辆中,在后副车架的衬套套筒和牵引电池的至少一部分之间提供阻挡件。阻挡件具有邻近衬套套筒的凸形外表面的凹形表面。衬套套筒被配置为接触凸形外表面以将施加到车辆的后部的载荷从衬套套筒引导到阻挡件。
20.在前述方法的另一个示例中,阻挡件是后纵梁的连续的整体部分。
21.任一前述系统的另一个示例包括将支架邻近衬套套筒的面向下的表面和阻挡件的面向下的表面两者固定。
22.任一前述方法的另一个示例包括使用阻挡件来抑制衬套套筒朝向牵引电池的移动。
23.前述段落、权利要求或以下描述和附图的实施例、示例和替代方案(包括它们的各种方面或相应各个特征中的任一者)可独立地或以任何组合采用。结合一个实施例描述的特征适用于所有实施例,除非此类特征是不兼容的。
附图说明
24.根据具体实施方式,所公开示例的各种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显而易见。随附于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可简要地描述如下:
25.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方面的具有载荷管理系统的电动化车辆的透视图。
26.图2示出了图1的载荷管理系统的驾驶员侧区域的特写视图。
27.图3示出了图1的载荷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28.图4示出了图3中示出的载荷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29.图5示出了图3中示出的载荷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的仰视透视图。
30.图6示出了在载荷被施加到电动化车辆的后部之后图1的载荷管理系统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本公开详细描述了可以帮助管理和引导通过电动化车辆的载荷的示例性载荷管理系统和方法。例如,当载荷施加到电动化车辆的后部时,所述系统和方法可以帮助限制副车架朝向牵引电池组的移动。例如,载荷可能是由于另一个辆车撞击了电动化车辆。可以理解,副车架接触牵引电池组可能是不期望的。
32.参考图1至图3,电动化车辆10包括牵引电池14、后副车架18和后纵梁22。牵引电池14安装到电动化车辆10的车身底部结构26,大体上在电动化车辆10的前轮30和后轮34之间。
33.电动化车辆不同于常规的机动车辆,因为电动化车辆选择性地使用由牵引电池(诸如牵引电池14)供电的一个或多个电机来驱动。电机可以代替内燃发动机或作为内燃发动机的补充来驱动电动化车辆的车轮。示例电动化车辆包括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插电
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phev)、燃料电池车辆(fcv)和电池电动车辆(bev)。
34.示例性牵引电池14不同于12伏附件电池,尤其是因为牵引电池14可以用于提供用于驱动前轮30、后轮34或两者的动力。
35.后副车架18与后轮34相关联并且是电动化车辆10的后副车架。后副车架18沿着电动化车辆10的纵向轴线a在牵引电池14之后。
36.后副车架18包括至少一个衬套套筒。图2和图3示出了示例性衬套套筒38,所述示例性衬套套筒是在电动化车辆10的后轮轴40前向的驾驶员侧衬套套筒。
37.衬套套筒38提供接收衬套42的圆柱形开口或孔。机械紧固件46可以延伸穿过衬套42和衬套套筒38,以螺纹接合后纵梁22,并且相对于电动化车辆10保持后副车架18。
38.后纵梁22包括阻挡件50,所述阻挡件从后纵梁22的其他部分竖直向下延伸。阻挡件50沿着电动化车辆10的纵向轴线a设置在衬套套筒38和牵引电池14之间。阻挡件50在衬套套筒38的前向,在此示例中在衬套套筒38的正前面。
39.出于本公开的目的,向下和向前是参考在车辆的正常操作期间电动化车辆10的总体取向。
40.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阻挡件50是后纵梁22的连续的整体部分。后纵梁22可以是铸铝后纵梁。
41.支架54固定到后副车架18和后纵梁22的阻挡件50。在此示例中,机械紧固件46延伸穿过支架54中的孔以将支架54邻近衬套套筒38的面向下的表面58固定。
42.至少另外两个紧固件62将支架54固定到阻挡件50的面向下的表面66。机械紧固件62可以螺纹接合阻挡件50内的相应螺纹孔以将支架54固定到阻挡件50的面向下的表面66。阻挡件50的面向下的表面66和衬套套筒38的面向下的表面58大体上竖直对准。也就是说,支架54不附接到后纵梁22然后竖直向下弯曲或步进以连接到后副车架18。
43.在图4和图5中,支架54和紧固件46、62被移除,以示出阻挡件50的面向下的表面66和衬套套筒38的面向下的表面58。阻挡件50具有凹形表面70,所述凹形表面沿着衬套套筒38的凸形外表面74延伸。在此示例中,凹形和凸形是参考竖直延伸的轴线。
44.在电动化车辆10的正常操作期间,凹形表面70邻近衬套套筒38的凸形外表面74,但是与衬套套筒38的凸形外表面74间隔开一段距离。在凹形表面的一些上,如图4中示出的,当从下方观察时,凹形表面70的弧大体上跟踪或模仿凸形外表面74的弧。
45.当衬套套筒38抵靠阻挡件50移动时,凹形表面70可以帮助保持衬套套筒38抵靠阻挡件50定位。保持衬套套筒38抵靠阻挡件50定位可以限制衬套套筒38和后副车架18朝向牵引电池14的移动。如果凹形表面70被省略,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衬套套筒38可以潜在地相对于阻挡件50向外侧滑动,并且朝向牵引电池14向前滑过阻挡件50。
46.图6示出了在超过阈值载荷的载荷l(图1)已经施加到电动化车辆10的后部之后的后副车架18。载荷l可能是由于另一个车辆撞击电动化车辆10的后部。如图中示出的,载荷l已经将后副车架18向前推向电动化车辆10的牵引电池14。阻挡件50阻挡衬套套筒38和后副车架18的其他部分向前移动到足以抵靠牵引电池14移动,这可能是不期望的。
47.阻挡件50的凹形表面70有助于阻挡件50“抓住”衬套套筒38。由于载荷l,衬套套筒38的凸形外表面74直接接触阻挡件50的凹形表面70。然后能量可以从衬套套筒38传递到阻挡件50并且进入后纵梁22的其他部分,而不是能量从衬套套筒38传递到牵引电池14。
48.可以理解的是,从后纵梁22省略阻挡件50将在后副车架18的衬套套筒38和牵引电池14之间提供开放区域。因此,在没有阻挡件50的情况下,载荷l可以潜在地驱动衬套套筒38向前到衬套套筒38接触牵引电池14的位置。因此,阻挡件50抑制衬套套筒38朝向牵引电池14的移动。
49.前文描述在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对所公开的示例作出的变化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能变得显而易见,所述变化和修改不一定脱离本公开的本质。因此,赋予本公开的法律保护范围只能通过研究所附权利要求来确定。
50.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载荷管理系统,其具有:牵引电池,其安装到车辆的车身底部结构;车辆的后副车架;后副车架的衬套套筒,所述衬套套筒具有凸形外表面;车辆的后纵梁;以及阻挡件,其沿着车辆的纵向轴线设置在衬套套筒和牵引电池的至少一部分之间,阻挡件是后纵梁的连续的整体部分,阻挡件是后纵梁的向下延伸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