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双音车用电喇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4034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体双音车用电喇叭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电喇叭,特别是一种触点式电喇叭。
目前触点式车用电喇叭都是单体单音喇叭,要实现高音、低音及复合音必须在车辆上安装二个喇叭,占体积大而且音质也不理想;而新出现的部分非触点式电喇叭虽然通过其特有的振荡控制电路只用一个喇叭也可以实现高音、低音可调,但却不可能实现复合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单体双音的车用电喇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车用电喇叭包括壳体、壳体内二套各自独立的发声装置和共振盘,每套发声装置均由衔铁及线圈、触点簧片及支架、音柱及挡块和音板组成,二音板上下平行放置,且其中包含上音板的发声装置的音柱及挡块自由地穿过属于另一个发声装置的下音板;二发声装置共用一个共振盘,共振盘的中心与上音板固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从整体看为一个单体电喇叭,但因其内部安装有二套各自独立的发声装置,故既使体积缩小、成本降低,又能分别实现高音、低音和音质较好的复合音,方便了安装使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剖视)。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车用电喇叭包括壳体、壳体内二套发声装置和共振盘,壳体由上壳体(1)和下壳体(2)包合而成,发声装置Ⅰ位于壳体内的一侧,由衔铁(11)、线圈(13)、触点簧片(14)、触点支架(15)、音板(16)、挡块(17)和音柱(18)组成,衔铁(11)、线圈(13)固定在壳体(1)底部,其中衔铁(11)可以通过与之螺纹连接的螺母(12)上下微调,用以调节音调高低;音柱(18)及挡块(17)与音板(16)相固定,音板(16)的边缘则被上下壳体(1)、(2)的包边相夹固定,挡块(17)下端面与固定在壳体(1)底座上的触点簧片(14)相抵,触点支架(15)也与壳体(1)底座相固定;发声装置Ⅱ相对于发声装置Ⅰ并排对称地位于壳体内的另一侧,其结构与发声装置Ⅰ类似,由衔铁(21)、线圈(23)、触点簧片(24)、触点支架(25)、音板(26)、挡块(27)和音柱(28)组成,只是其音柱(28)及挡块(27)穿过音板(16)上的圆孔,能自由地上下振动而不带动音板(16);音板(16)与音板(26)上下平行;共振盘(3)在其中心通过铆钉(4)固连在音板(26)的上方;共振盘(3)是一截面为翅状的圆盘,为两套发声装置所共用。
工作时,线圈(13)、(23)与控制电路相连,通过各自通以电流或同时通以电流,即可使电喇叭发出高音、低音或复合音。
权利要求1.一种车用电喇叭,包括壳体、壳体内二套各自独立的发声装置和共振盘,壳体由下壳体(1)、上壳体(2)组成,其特征在于发声装置Ⅰ由衔铁(11)、线圈(13)、触点簧片(14)、触点支架(15)、音板(16)、挡块(17)和音柱(18)组成,发声装置Ⅱ由衔铁(21)、线圈(23)、触点簧片(24)、触点支架(25)、音板(26)、挡块(27)和音柱(28)组成,二发声装置并排位于壳体内,音板(26)与音板(16)上下平行放置,音柱(18)及挡块(17)自由地穿过音板(2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喇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发声装置共用一个所述的共振盘(3),其中心与音板(26)固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电喇叭,包括壳体、壳体内二套各自独立的发声装置和共振盘,每套发声装置均由衔铁及线圈、触点簧片及支架、音柱及挡块和音板组成,二音板上下平行放置,且其中包含上音板的发声装置的音柱及挡块自由地穿过属于另一个发声装置的下音板;二发声装置共用一个共振盘,共振盘的中心与上音板固连。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特的单体双音结构,故既使体积缩小、成本降低,又能分别实现高音、低音和音质较好的复合音,方便了安装使用。
文档编号B60Q5/00GK2202679SQ9324394
公开日1995年7月5日 申请日期1993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1993年10月27日
发明者陈林春 申请人:陈林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