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荷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0490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重载荷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提出有如下的重载荷用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沟以及 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沟划分而成的多个花纹块(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这样的轮胎,通过 主沟和横沟而有效地提高了湿地性能。
[0003] 然而,这样的轮胎存在在胎面部容易产生不均匀磨损的问题。尤其是这样的轮胎, 存在在胎肩主沟的两侧的端缘容易产生不均匀磨损的问题。
[0004] 专利文献1 :国际公开W02010/055659号公报
[0005] 发明人们反复专心研宄的结果发现:通过在通过胎肩主沟的沟底的轮胎径向线 上,确定从带束层的外表面到轮胎的内腔面的距离,从而能够使胎肩主沟的两侧的端缘的 磨损均匀。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持湿地性能, 并且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
[0007]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具有:胎体,其从胎面部经过胎侧部而到达胎圈部;以及 带束层,其配置在所述胎体的径向外侧且在所述胎面部的内部,所述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 在于,通过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个外侧并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 一对中央主沟、和配置于各所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并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 胎肩主沟,由此在所述胎面部划分出:一对所述中央主沟之间的中央陆地部、所述中央主沟 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位于所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 肩陆地部,在包含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所述带束层从轮胎赤道面至少延伸到 比各所述胎肩主沟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在经过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底的轮胎径向线上, 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的外表面到轮胎的内腔面的距离tl为15~23mm,各所述胎肩主 沟的沟宽度大于所述中央主沟的沟宽度,所述中央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平均宽度Wc、所述 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平均宽度Wm、以及所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平均宽度Ws的 比Wc : Wm : Ws为1.00 : 1.00~1.08 : 1.03~1.13,在所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相对于 轮胎轴向倾斜的多条中间横沟,在所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多条胎肩 横沟,所述胎肩横沟的沟宽度大于所述中间横沟的沟宽度,所述胎肩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 的角度Θ s大于所述中间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0 m。
[0008]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优选为,所述中央主沟和所述胎肩主沟分别为锯齿状。
[0009]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优选为,设置于一方的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间横沟 与设置于另一方的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间横沟向相反方向倾斜,设置于一方的所述胎 肩陆地部的所述胎肩横沟与设置于另一方的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所述胎肩横沟向相反方向 倾斜。
[0010]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优选为,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截面近似三角形状的带束 层缓冲胶,该带束层缓冲胶对所述带束层的轮胎轴向的外端部与所述胎体之间的间隙进行 填埋,所述带束层缓冲胶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设置在至少比所述胎肩主沟靠轮胎轴向内侧 的位置,所述带束层缓冲胶在所述轮胎径向线上的厚度t2为2. Omm以上。
[0011]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优选为,所述带束层缓冲胶的复弹性模量E *为3. 5~ 4. 5MPa〇
[0012]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优选为,在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加 载正规载荷而使轮胎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的加载正规载荷的状态下,所述中间陆地部 的接地压Pm与所述中央陆地部的接地压Pc的比Pm/Pc为0. 85~1. 00。
[0013]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具有:胎体,其从胎面部经过胎侧部而到达胎圈部;带束 层,其配置在所述胎体的径向外侧且在所述胎面部的内部。另外,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 通过在胎面部设置有: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个外侧并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中央主 沟、和配置于各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并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 在胎面部划分出:一对中央主沟之间的中央陆地部、中央主沟与胎肩主沟之间的一对中间 陆地部、以及位于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
[0014] 在包含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带束层从轮胎赤道面至少延伸到比各胎 肩主沟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在经过胎肩主沟的沟底的轮胎径向线上,从带束层的轮胎 径向的外表面到轮胎的内腔面的距离tl为15~23mm。由此,能够均衡地抑制以胎肩主沟 的沟底部为支点的中间陆地部与胎肩陆地部之间的弯曲。因此,使作用于胎肩主沟的两侧 的端缘的接地压以及所述端缘与路面的滑动量均匀。因此抑制胎肩主沟的两侧的端缘的不 均匀磨损。
[0015] 各胎肩主沟的沟宽度大于中央主沟的沟宽度。由此,在湿地行驶时,将轮胎与路面 之间的水有效地向轮胎外侧排出。
[0016] 中央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平均宽度Wc、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平均宽度Wm、以 及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平均宽度Ws的比Wc : Wm : Ws为1.00 : 1.00~1.08 : 1.03~1. 13。由此,使作用于中央陆地部、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的接地压均匀,有效 地抑制不均匀磨损。
[0017] 在中间陆地部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多条中间横沟。在胎肩陆地部设置有 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多条胎肩横沟。这样的中间横沟以及胎肩横沟提高湿地性能。
[0018] 胎肩横沟的沟宽度大于中间横沟的沟宽度。在湿地行驶时,这样的胎肩横沟将轮 胎与路面之间的水有效地向轮胎外侧排出。
[0019] 胎肩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 S大于中间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0 m。 这样的胎肩横沟,能够提高胎肩陆地部以及中间陆地部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平衡,从而提高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0020] 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2]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23] 图3是图1的胎面部的放大剖视图。
[0024] 图4是图2的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0025] 图5是中间横沟的放大剖视图。
[0026] 图6是中央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0027] 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3…胎侧部;4…胎圈部;6…胎体;7…带束层;11···中 央主沟;12···胎肩主沟;20···中央陆地部;30…中间陆地部;31···中间横沟;40···胎肩陆地 部;41···胎肩横沟。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0029]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的正规状态下 包含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图2是图1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2的 A-A剖视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轮胎1是安装于锥度为15°的轮辋Rt的无 内胎型轮胎的情况。
[0030] 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 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该正规状态下测量的值。
[0031] 上述"正规轮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来规 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是TRA,则为"Design Rim",若是 ETRTO,则为" Measuring Rim"〇
[0032] 上述"正规内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来规 定各规格的空气压力,若是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U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 ETRT0,则为 "INFLATION PRESSURE"。
[0033]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I具有胎体6和带束层7。
[0034] 胎体6是从胎面部2经过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的环状。胎体6由 胎体帘布层6A构成,该胎体帘布层6A是将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80~90°的 角度排列而成的。胎体帘布层6A在跨越胎圈芯5、5之间的主体部6a的两端,具有绕胎圈 芯5的周围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返的一系列折返部6b。
[0035] 在主体部6a与折返部6b之间配置有由硬质的橡胶构成的胎圈三角胶8。胎圈三 角胶8是从胎圈芯5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截面三角形状。由此,加强胎侧部3以及胎圈 部4的弯曲刚性。
[0036] 胎圈芯5为扁平横长的截面六边形状,通过使该轮胎径向内表面相对于轮胎轴向 以12~18°的角度倾斜,由此大范围提高其与上述轮辋Rt之间的嵌合力。
[0037] 带束层7配置在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且在胎面部2的内侧。带束层7例如由使 用了钢制的带束层帘线的多张带束帘布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带束层7包括:最内侧的带束 帘布层7A、和依次配置在其外侧的带束帘布层7B、7C以及7D。带束帘布层7A例如是将带 束层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60± 10°左右的角度排列而成的。带束帘布层7B、7C以及 7D例如是将带束层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15~35°左右的小角度排列而成的。带束层 7通过将带束层帘线在帘布层之间相互交叉的位置设置1个位置以上,由此提高带束层刚 性,牢固地加强胎面部2的大致整个宽度。
[0038] 如图2所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