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了热通量传感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28782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部分形成为从绝缘基材100露出。并且,背面图案121的从绝缘基材100露出的部分构成作为与控制部2连接的端子发挥作用的部分。
[0037]以上是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热通量传感器10的结构。并且,这种热通量传感器10向控制部2输出与沿厚度方向通过热通量传感器10的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引起电压)。这是因为若热通量发生变化,则在交替地串联连接的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产生的引起电压发生变化。此外,热通量传感器10的厚度方向是指绝缘基材100、表面保护部件110、背面保护部件120的层叠方向。
[0038]在此,参照图5对上述热通量传感器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0039]首先,如图5的(a)所示,准备绝缘基材100,通过钻孔机、激光等形成多个第一通孔 101。
[0040]接下来,如图5的(b)所示,向各第一通孔101填充第一导电性膏131。此外,作为向第一通孔101填充第一导电性膏131的方法(装置),能够采用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 - 50356号所记载的方法(装置)。
[0041]简单来讲,经由吸附纸160在未图示的保持台上以背面100b与吸附纸160对置的方式配置绝缘基材100。并且,边使第一导电性膏131熔融,边向第一通孔101内填充第一导电性膏131。由此,第一导电性膏131的有机溶剂的大部分被吸附于吸附纸160,合金的粉末密接配置于第一通孔101。
[0042]此外,吸附纸160是能够吸收第一导电性膏131的有机溶剂的材质的纸即可,能够使用一般的优质纸等。另外,第一导电性膏131能够使用如下材料,S卩,对金属原子维持规定的结晶构造的Bi — Sb — Te合金的粉末加入熔点是43°C的石蜡等有机溶剂并膏化了的材料。因此,在填充第一导电性膏131时,在绝缘基材100的表面100a被加热至约43°C的状态下进行。
[0043]接着,如图5的(c)所示,在绝缘基材100通过钻孔机、激光等形成多个第二通孔102。如上所述,该第二通孔102以与第一通孔101相互不同并与第一通孔101 —同构成交错图案的方式形成。
[0044]接下来,如图5的(d)所示,向各第二通孔102填充第二导电性膏141。此外,该工序可以以与上述图5的(b)相同的工序进行。
[0045]S卩,再次,经由吸附纸160在未图示的保持台上以背面100b与吸附纸160对置的方式配置绝缘基材100,之后向第二通孔102内填充第二导电性膏141。由此,第二导电性膏141的有机溶剂的大部分被吸附于吸附纸160,合金的粉末密接配置于第二通孔102。
[0046]第二导电性膏141能够使用如下材料,即,对与构成第一导电性膏131的金属原子不同的金属原子维持规定的结晶构造的Bi — Te合金的粉末加入熔点是常温的松脂等有机溶剂并膏化了的材料。即,构成第二导电性膏141的有机溶剂使用比构成第一导电性膏131的有机溶剂的熔点低的材料。并且,在填充第二导电性膏141时,在绝缘基材100的表面100a保持在常温的状态下进行。换言之,在第一导电性膏131所包含的有机溶剂固化的状态下,进行第二导电性膏141的填充。由此,抑制第二导电性膏141混入至第一通孔101。
[0047]此外,第一导电性膏131所包含的有机溶剂固化的状态是指在上述图5的(b)的工序中,不吸附于吸附纸160而残留在第一通孔101的有机溶剂。
[0048]并且,如图5的(e)及图5的(f)所示,在与上述各工序不同的其他工序中,在表面保护部件110和背面保护部件120的与绝缘基材100对置的一面110a、120a形成铜箔等。并且,通过将铜箔适当图案化,来准备形成有相互分离的多个表面图案111的表面保护部件110和形成有相互分离的多个背面图案121的背面保护部件120。
[0049]之后,如图5的(g)所示,依次层叠背面保护部件120、绝缘基材100、表面保护部件110来构成层叠体170。
[005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保护部件120与绝缘基材100相比,长边方向的长度较长。并且,背面保护部件120被配置成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从绝缘基材100突出。
[0051]接着,如图5的(h)所示,将该层叠体170配置在未图示的一对加压板之间,从层叠方向的上下两面在真空状态下进行加热并进行加压,由此将层叠体170 —体化。具体而言,以第一、第二导电性膏131、141被固相烧结而形成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并且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与表面图案111及背面图案121连接的方式进行加热并进行加压,从而将层叠体170 —体化。
[0052]此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也可以在将层叠体170 —体化时,在层叠体170和加压板之间配置石棉纸等缓冲材料。如上述那样制造上述热通量传感器10。
[0053]如图1所示,板式加热器20配置有热通量传感器10,例如使用配置成折线状的镍铬合金线收容于保护盖体内的公知的加热器。并且,板式加热器20通过从控制部2通电而发热,从而使温度变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板式加热器20相当于本发明的温度变化体,板式加热器20的外形呈平面矩形状。
[0054]中间部件40将板式加热器20的热扩散、传递,被配置成覆盖热通量传感器10的与同板式加热器20接触的部分不同的部分。具体而言,在热通量传感器10中,背面保护部件120中的与一面120a相反侧的一面与板式加热器20接触,因此中间部件40被配置成覆盖热通量传感器10的除该一面以外的部分。换言之,中间部件40被配置成覆盖热通量传感器10的与板式加热器20侧相反侧的部分及将该部分和与板式加热器20接触的部分相连的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部件40相当于本发明的热扩散层,使用热扩散性较尚的不镑钢、树脂等构成。
[0055]盖体30被配置在中间部件4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盖体30也使用热扩散性较高的不锈钢、树脂等构成。此外,也可以不具备盖体30。
[0056]温度传感器50是测定具备有热通量传感器10的周围的温度并将测定值输出至控制部2的传感器,例如使用热敏电阻等。
[0057]控制部2是使用CPU、构成存储单元的各种存储器、周边设备等而构成的车辆EOT等,与热通量传感器10、板式加热器20、温度传感器50等连接。并且,控制部2基于温度传感器50的测定值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并基于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的传感器信号调整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
[0058]以上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的结构。这种车辆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在被搭载于汽车(四轮车)的车厢内,在具有座面部(座垫)201及靠背部(椅背)202的座椅200内,在座面部201内配置加热部1,在用温度传感器50测定座椅200的周围的温度的状态下使用。
[0059]此外,加热部1以如下方式配置:从座面部201的乘客就坐时所接触的表皮201a侧起依次设置盖体30、中间部件40、热通量传感器10、板式加热器20。另外,用温度传感器50测定座椅的周围的温度是指,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隔着表皮201a与板式加热器20侧相反侧的温度(车厢内的温度)。
[0060]接下来,参照图7对上述车辆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的控制部2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控制部2例如在车辆的点火开关被接通时开始进行下述处理。
[0061]首先,控制部2判定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是否在阈值以下(S300)。然后,在判定为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在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300:是),控制部2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来使板式加热器20发热,通过来自盖体30(中间部件40)的辐射热加热座面部201的表皮201a(S310)。此外,此处,大于阈值的区域相当于本发明的规定范围。
[0062]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盖体30及中间部件40由热扩散性较高的材料构成,所以从盖体30向表皮201a的传热量在每个部分几乎相等。因此,能够抑制表皮201a的温度在每个部分产生偏差。
[0063]另外,控制部2在判定为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大于阈值的情况下(S300:否),再次判定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和阈值的大小关系。这是因为,在车厢内的温度充分高的情况下,即使不加热座椅200的表皮201a,乘客感到不适的可能性也较低。
[006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判定为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