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46893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客车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散热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客车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风机,一般都是靠发动机的输出轴与风机的输入轴皮带连接,从而实现风机的运转,此种风机运行方式,使得风机在车辆上的分布局限性较大,能耗也较大,也散热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利于合理布局,以提高散热效果。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包括水箱、中冷器、风机,所述水箱位于所述客车后端侧边;所述中冷器与所述水箱沿所述客车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风机包括针对所述水箱设置用于为所述水箱提供散热的第一风机、及针对所述中冷器设置用于为所述中冷器提供散热的第二风机;且每个所述第一风机及每个第二风机都具有独立的驱动装置。
[000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该种散热系统还包括风机智能控制装置,所述风机智能控制装置包括供电器件、传感器件、与所述传感器件电性连接有控制器件、与所述控制器件电性连接的运转器件;
[0006]所述供电器件包括
[0007]用于接收发电机工作信号的第一三极管,
[0008]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集电极与外接电源之间并能够在所述第一三极管导通时导通的第一继电器,
[0009]串联于所述第一继电器与电压端之间的二极管、电感,
[0010]并联于所述电压端与所述接地极之间的多个电容;
[0011]所述传感器件包括
[0012]相互串联的第一运放器与第二运放器,
[0013]电性连接于电压端与所述第一运放器正极输入端之间的热电阻,
[0014]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运放器负极输入端用于调节所述第二运放器输出电压值的电阻;
[0015]所述控制器件包括
[0016]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放器输出端电性连接的比较器,
[0017]电连接于所述比较器正极输入端用于设定所述比较器正极输入端电压值的电阻,
[0018]电连接于所述比较器输出端当该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时关断的第二三极管,
[0019]G极电性连接于电压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集电极之间且当所述第二三极管关断时导通的第一 MOS管,
[0020]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 MOS管D极且当所述第一 MOS管导通时导通的第二继电器;
[0021]所述运转器件包括
[0022]在关断时使所述风机相互串联且在导通使所述风机相互并联的第三继电器,
[0023]D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三继电器线圈且G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 MOS管D极的第二 MOS管。
[00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路构造简单,易于实施;每个风机都应具有独立的驱动电机,利于水箱、中冷器的合理布局;通过热电阻对环境温度的检测,实现风机的智能开通与关断;本实用新型可以随环境温度的升高使第二 MOS管由于第一MOS管D极电势的升高而导通从而实现两个风机的并联运转,以提高散热效率;且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可以更利于风机在车辆上的合理布局。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实施例电路原理图;
[0026]图2是供电器件电路原理示意图;
[0027]图3是传感器件电路原理示意图;
[0028]图4是控制器件电路原理示意图;
[0029]图5是运转器件电路原理示意图;
[0030]图6是水箱、中冷器的位置关系图。
[0031]图中,11、第一三极管,12、第二三极管,13、第三三极管,14、第四三极管,21、第一继电器,22、第二继电器,23、第三继电器,31、第一运放器,32、第二运放器,4、热电阻,5、比较器,61、第一 MOS管,62、第二 MOS管,7、风机,71、第一风机,72、第二风机,8、水箱,9、中冷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34]实施例: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如图1-6所示,包括水箱8、中冷器9、风机7,所述水箱8位于所述客车后端侧边;所述中冷器9与所述水箱8沿所述客车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风机7包括针对所述水箱8设置用于为所述水箱8提供散热的第一风机71、及针对所述中冷器9设置用于为所述中冷器8提供散热的第二风机72 ;且每个所述第一风机71及每个第二风机72都具有独立的驱动装置。
[0035]本实施例还包括风机智能控制装置,所述风机智能控制装置包括供电器件、传感器件、与所述传感器件电性连接有控制器件、与所述控制器件电性连接的运转器件。
[0036]所述供电器件,如图2所示,包括
[0037]用于接收发电机工作信号的第一三极管11,
[0038]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11集电极与外接电源之间并能够在所述第一三极管11导通时导通的第一继电器21,
[0039]串联于所述第一继电器21与电压端之间的二极管、电感,
[0040]并联于所述电压端与所述接地极之间的多个电容。
[0041]供电器件的设置使实施例整个系统随车辆发电动的启动而启动。
[0042]所述传感器件,如图3所示,包括
[0043]相互串联的第一运放器31与第二运放器32,
[0044]电性连接于电压端与所述第一运放器31正极输入端之间的热电阻4,
[0045]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运放器32负极输入端用于调节所述第二运放器32输出电压值的电阻。
[0046]传感器件的设置,有效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稳定的电压信号。
[0047]所述控制器件,如图4所示,包括
[0048]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放器32输出端电性连接的比较器5,
[0049]电连接于所述比较器5正极输入端用于设定所述比较器5正极输入端电压值的电阻,
[0050]电连接于所述比较器5输出端当该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时关断的第二三极管12,
[0051]G极电性连接于电压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12集电极之间且当所述第二三极管12关断时导通的第一 MOS管61,
[0052]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 MOS管61D极且当所述第一 MOS管61导通时导通的第二继电器22。
[0053]控制器件的设置,有利于有效实现风机在特定温度下的开启与关断。
[0054]所述运转器件,如图5所示,包括
[0055]至少两个风机7,本实施例为两个风机7,
[0056]在关断时使两个所述风机7相互串联且在导通使两个所述风机7相互关联的第三继电器23,
[0057]D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三继电器23线圈且G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 MOS管D极的第二MOS 管 62。
[0058]运转器件的设置,可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有效实现风机7的串联运转与并联运转。
【主权项】
1.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包括水箱(8)、中冷器(9)、风机(7),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8)位于所述客车后端侧边;所述中冷器(9)与所述水箱(8)沿所述客车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风机(7 )包括针对所述水箱(8 )设置用于为所述水箱(8 )提供散热的第一风机(71 )、及针对所述中冷器(9)设置用于为所述中冷器(8)提供散热的第二风机(72);且每个所述第一风机(71)及每个第二风机(72)都具有独立的驱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种散热系统还包括风机智能控制装置,所述风机智能控制装置包括供电器件、传感器件、与所述传感器件电性连接有控制器件、与所述控制器件电性连接的运转器件; 所述供电器件包括 用于接收发电机工作信号的第一三极管(11), 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11)集电极与外接电源之间并能够在所述第一三极管(11)导通时导通的第一继电器(21), 串联于所述第一继电器(21)与电压端之间的二极管、电感, 并联于所述电压端与所述接地极之间的多个电容; 所述传感器件包括 相互串联的第一运放器(31)与第二运放器(32), 电性连接于电压端与所述第一运放器(31)正极输入端之间的热电阻(4), 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运放器(32)负极输入端用于调节所述第二运放器(32)输出电压值的电阻; 所述控制器件包括 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放器(32 )输出端电性连接的比较器(5 ), 电连接于所述比较器(5)正极输入端用于设定所述比较器(5)正极输入端电压值的电阻, 电连接于所述比较器(5)输出端当该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时关断的第二三极管(12), G极电性连接于电压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12)集电极之间且当所述第二三极管(12)关断时导通的第一 MOS管(61), 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 MOS管(61) D极且当所述第一 MOS管(61)导通时导通的第二继电器(22); 所述运转器件包括 在关断时使所述风机(7)相互串联且在导通使所述风机(7)相互并联的第三继电器(23), D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三继电器(23)线圈且G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 MOS管D极的第二MOS 管(6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散热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客车散热系统。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包括水箱、中冷器、风机,所述水箱位于所述客车后端侧边;所述中冷器与所述水箱沿所述客车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风机包括针对所述水箱设置用于为所述水箱提供散热的第一风机、及针对所述中冷器设置用于为所述中冷器提供散热的第二风机;且每个所述第一风机及每个第二风机都具有独立的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利于合理布局,以提高散热效果。
【IPC分类】B60K11-06, B60K11-02, F04D25-08, F04D27-00
【公开号】CN204354807
【申请号】CN201420808604
【发明人】吴泽滨, 陈浩, 沈董董, 姚荣根
【申请人】浙江比洛德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27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