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胞小球增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7625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圆胞小球增强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圆胞小球增强板。
【背景技术】
[0002]面临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电动汽车成为全球发展的热点。目前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有:(1)动力电池的储能密度不高,导致电池组体积大,质量大;(2)有效载重效率低,只有1/4?1/5,大部分能源消耗在移动非有效载荷。轻量化技术可以通过减轻自重来提高有效载荷率,从而延长续驶里程,尤其在当前动力电池成本高、储能水平不足时,对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化意义重大。
[0003]目前,轻量化技术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采用新材料,如碳纤维等先进复合材料来替代传统金属材料,以达到减轻重量。先进复合材料已经得到不少国外汽车厂商的青睐,并将其作为未来电动汽车的重要材料。
[0004]但是,新材料的价格昂贵,产品的成本高,如采用碳纤维的面板是采用不锈钢的8倍左右,因此这也制约了新材料的推广和运用。
[0005]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的结构以提高产品的比强度,从而间接降低产品的重量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目前现有的金属材料面板的比强度低、碳纤维等新材料的比强度虽然高但是成本高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圆胞小球增强板。
[0007]为达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8]—种圆胞小球增强板,包括上面板、若干个塑料小球、下面板,若干个所述塑料小球层固定在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所述塑料小球为空心塑料小球。
[0009]优选地,若干个所述塑料小球均匀设置在薄膜层内,薄膜层四周密封抽真空后形成塑料小球均匀固定在薄膜层内的小球薄膜层。
[0010]优选地,所述小球薄膜层四周边沿上固定粘接有泡沫条,所述泡沫条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比空心塑料小球低0.1_?1_,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分别与所述泡沫条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胶接把所述小球薄膜层固定在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
[0011]优选地,所述塑料小球在所述薄膜层内按行和按列等间距排列,且相邻两个所述塑料小球的距离不小于2倍所述塑料小球的直径。
[0012]优选地,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为碳纤维面板。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圆胞小球增强板,通过在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设置空心塑料小球,当该结构受到撞击时,空心小球通过其变形,达到卸载和吸能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比强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0018]实施例一:
[0019]如图1所示的一种圆胞小球增强板,包括上面板1、若干个塑料小球、下面板2,若干个塑料小球层固定在上面板1和下面板2之间,塑料小球为空心塑料小球3。
[0020]在本实施例中,上面板1和下面板2采用不锈钢板,空心塑料小球3通过在上其上顶部和下底部涂胶的方式,固定粘接在上面板1和下面板2上。
[0021]实施例二:
[002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在于:空心塑料小球3固定到上面板1和下面板2的方式不同。
[0023]在本实施例中,圆胞小球增强板是厚度均一板材,因此空心塑料小球3的大小相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使整个生产过程适合工业化生产,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空心塑料小球3均匀设置在薄膜层4内,薄膜层4四周密封抽真空后形成塑料小球均匀固定在薄膜层4内的小球薄膜层。小球薄膜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生产方法得到:
[0024]首先,制作相配对的上模和下模,上模和下模上对应均匀设置有用于容纳塑料空心小球的半球孔;接着,上模和下模安装到设备上,生产时,把塑料薄膜覆盖在下模的上表面上,根据生产的需要塑料薄膜可以采用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或聚酯薄膜等,然后把空心塑料小球3放置到对应的半球孔中,再在空心塑料小球3的上方盖上另一层塑料薄膜,上模合模后,对塑料薄膜的周边进行热封并抽真空,即可得到小球薄膜层。采用小球薄膜层的方式,能大大提高把空心塑料小球3固定到上面板1和下面板2上的效率,在实际生产时,我们可以按照上面板1和下面板2的尺寸规格,直接生产出相应大小的小球薄膜层,这样,我们只需固定一片小球薄膜层就可达到把所需的小球都固定在上面板1和下面板2之间的效果。从另一方面,实施例一中把空心塑料小球3逐个固定在上面板1和下面板2之间,除了工作效率低,成本高之外,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把这些空心塑料小球3中,有任何一个脱落时,该产品在使用时,脱落的空心塑料小球3就会晃动产生噪音,特别是把本实用新型运用到电动汽车等运动的物体上时。
[0025]如图2所示,为了把小球薄膜层固定到上面板1和下面板2上,使用时在小球薄膜层四周边沿上固定粘接泡沫条5,当小球薄膜层的尺寸较大时,我们也可以在小球薄膜层的中部位置追加固定设置泡沫条5,泡沫条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比空心塑料小球3低
0.1mm,然后在泡沫条5的上下表面上涂胶,把小球薄膜层和泡沫条5摆放到上面板1和下面板2之间,再在上面板1或下面板2上施加一定的压力,待胶层固结后卸掉压力,小球薄膜层就被固定在上面板1和下面板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泡沫条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比空心塑料小球3低0.1mm的目的是为了固定后,塑料空心小球被稍微压缩变形,从而产生一定的弹力,使空心小球夹在上面板1和下面板2之间更紧更不易松动。实验表明当泡沫条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比空心塑料小球3低0.1mm?1mm时,效果较佳。
[0026]为了利于小球薄膜层的存储和搬运,空心塑料小球3在薄膜层4内按行和按列等间距排列,且相邻空心塑料小球3的距离不小于2倍空心塑料小球3的直径。这样在存储或搬运时就可以把小球薄膜层卷成筒状。
[0027]实施例三:
[0028]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圆胞小球增强板还包括一泡沫层6,若干个所述空心塑料小球3固定在泡沫层6内。
[0029]泡沫层6包括上泡沫层61和下泡沫层62,上泡沫层61和下泡沫层62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容纳空心塑料小球3的上半圆球孔和下半圆球孔,上泡沫层61和下泡沫层62胶接组装后,空心塑料小球3固定在上半圆球孔和下半圆球孔内,且空心塑料小球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比泡沫层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高出0.1_,生产经验表明该高度较佳的范围为0.1mm?1mm,因此在实际生产时该高度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在0.1mm?1mm之间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上面板1和下面板2采用碳纤维面板,泡沫层6采用聚苯乙烯板。泡沫层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涂上粘接胶后,放入上面板1和下面板2之间,再在上面板1或下面板2上施加一定的压力,待胶层固结后卸掉压力,泡沫层6就被固定在上面板1和下面板2之间。
[0030]采用泡沫层6的目的是为了先预先固定好空心塑料小球3,以提高生产的效率。另夕卜,当本实用新型的厚度不均匀时,例如,本实用新型是运用于电动汽车的车门时,采用实施例二的方式就不是很适当,这时我们便可采用本实施例的方式,即先根据车门的形状以及所容纳的不同尺寸规格的空心塑料小球3先发泡出相应的上泡沫层61和下泡沫层62,再进行组装。
[0031]实验数据表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比单纯采用传统的面板其比强度可以提高2?3倍,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产品的强度,也即是说,在相同的强度要求下,采用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降低上面板1和下面板2的厚度从而降低产品的重量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0032]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圆胞小球增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面板、若干个塑料小球、下面板,若干个所述塑料小球层固定在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所述塑料小球为空心塑料小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胞小球增强板,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塑料小球均匀设置在薄膜层内,薄膜层四周密封抽真空后形成塑料小球均匀固定在薄膜层内的小球薄膜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胞小球增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球薄膜层四周边沿上固定粘接有泡沫条,所述泡沫条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比空心塑料小球低0.1mm?1_,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分别与所述泡沫条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胶接把所述小球薄膜层固定在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圆胞小球增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小球在所述薄膜层内按行和按列等间距排列,且相邻两个所述塑料小球的距离不小于2倍所述塑料小球的直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胞小球增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为碳纤维面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圆胞小球增强板;包括上面板、若干个塑料小球、下面板,若干个所述塑料小球层固定在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所述塑料小球为空心塑料小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圆胞小球增强板,通过在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设置空心塑料小球,当该结构受到撞击时,空心小球通过其变形,达到卸载和吸能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比强度。
【IPC分类】B60R19/02, B60J5/04, B60R19/03
【公开号】CN205086834
【申请号】CN201520857671
【发明人】张燕琴
【申请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