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高速安全防震道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0973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铁路高速安全防震道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铁路轨道线路上使用的道岔装置,具体说是一种可使列车高速通过的安全防震铁路道岔。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各国在高速铁路上普遍使用可动心道岔,通过尖轨在铁路直道和岔道之间的移动实现道岔转换,其缺点是,列车在通过道岔时的震动非常大,并且列车直行通过道岔时的最高允许速度为每小时约110公里,列车岔道行驶通过道岔时的最高允许速度约每小时95公里,使高速列车在通过道岔时不得不减速运行,严重制约了高速列车在线路上的运行速度,降低运营效率,同时还增加了列车的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通过在道岔下方的轨枕中设置滑枕,通过移动滑枕,使滑枕上设置的过渡轨,在直道路轨和岔道路轨中进行连接转换,从而实现线路上的道岔转换,使列车可高速通过,并且震动小安全性高的铁路道岔。
本发明主要由道岔轨枕、滑枕、钢轨接头和过渡轨组成,其中滑枕通过导杆安装在道岔轨枕中的滑槽中,滑枕上安装的直道过渡轨和岔道过渡轨位于道岔轨枕上固定安装的直道钢轨接头或岔道钢轨接头之间,钢轨接头与钢轨之间可采用无缝连接,或在二者之间留有钢轨的伸缩间隙;同时滑枕可由液压装置或电动机械装置推动在道岔轨枕的滑槽中运动,将直道过渡轨移动至直道钢轨接头之间,或将岔道过渡轨移动至直道钢轨接头与岔道钢轨接头之间,实现直道线路与岔道线路的转换,使列车可快速通过道岔,并且道岔还可在架设顶轨的三轨高速线路上应用,只需在路轨道岔上方的门架上同时设立由顶轨道岔轨枕、滑枕、顶轨接头和过渡轨组成的,工作原理和路轨道岔相同的顶轨道岔,并且顶轨道岔与路轨道岔同时工作,即可完成三轨线路的道岔转换,使带有上驱动轮运行在三轨线路中的高速轻轨车辆顺利高速的通过道岔。
本发明的突出优点是,由于过渡轨与其二端的钢轨接头之间连接顺畅、间隙小,使列车在通过道岔时平稳安全,同时轮轨之间的冲击震动大幅下降,从而使列车无需减速即可高速安全地通过道岔,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缩短运行时间,降低噪音,节约能耗。当其在三轨线路中使用时,相对于目前三轨线路中的平移道岔,道岔长度、宽度和高度均大幅减小,移动行程缩短,成本大幅下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自重轻,安装简便。


图1为铁路高速安全防震道岔的应用示意图。
图2和图2-1为图1中道岔的动作示意图。
图2-2为图2中滑枕在道岔轨枕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道岔在三轨线路中门架上应用的仰视示意图。
图3-1为道岔在三轨线路中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实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参见图1,图中所示,在铁路轨道线路中的道岔部分的下方设道岔轨枕2,同时在一侧岔道路轨穿越另一侧直道路轨处的下方设道岔轨枕7,在道岔轨枕2和道岔轨枕7的滑槽中分别设有滑枕6和滑枕8,并且在滑枕6上同时设有二条直道过渡轨4和二条岔道过渡轨5;在滑枕8上同时设有一条直道过渡轨和一条岔道过渡轨,滑枕6和8分别通过导杆9和螺杆11安装在道岔轨枕的滑槽中,螺杆11一端通过齿轮组与电机10相连,电机10通过齿轮组驱动螺杆带动滑枕中的内螺纹,使滑枕可在滑槽中移动。
固定安装在道岔轨枕上方的钢轨接头,与钢轨之间采用无缝伸缩连接,当钢轨由于环境温度变化而发生长度变化时,钢轨的前端沿钢轨接头尾部的斜面伸缩,不会对钢轨接头在道岔轨枕上的位置产生影响;而钢轨接头自身长度很小,其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长度变化也很小,对钢轨接头的使用不产生影响,所以钢轨接头与滑枕上过渡轨之间所需的活动间隙也很小,从而使列车通过道岔的接头间隙时轮轨之间产生的冲击震动大幅下降。应用中,也可在钢轨接头与钢轨之间预留间隙(伸缩缝),给钢轨伸缩空间,代替钢轨接头与钢轨之间的无缝连接(主要适用于车速较低的线路,如城市地铁和轻轨等)。
应用中,当轨道线路需将道岔的直道通行状态(图2所示),转换到岔道通行状态时(图2-1所示),接通道岔轨枕中安装的电磁铁14电源(图2-2所示),电磁铁工作将卡入在滑枕键槽中的卡键15吸出,同时接通电机10电源通过齿轮箱带动螺杆11将滑枕在滑槽中推移,使滑枕上位于直道钢轨接头之间的直道过渡轨4移开,同时将滑枕上的岔道过渡轨5移入至直道钢轨接头3与岔道钢轨接头12之间(图2-1所示),当直道钢轨接头3与岔道钢轨接头12由岔道过渡轨5连接完成后,滑枕压动道岔中所设的触点行程开关,断开电机10和电磁铁14的电源,电机停止工作,滑枕停止移动;电磁铁也同时将卡键15释放,使卡键在拉簧16的作用下重新卡入滑枕上所设的键槽中,将滑枕固定在道岔轨枕的滑槽中,不能移动。并且线路中道岔轨枕2和道岔轨枕7中的滑枕6和滑枕8均同步工作,使滑枕6和滑枕8上的岔道过渡轨同时接入在直道钢轨接头与岔道钢轨接头之间,完成线路由图2中的直行状态,改变为图2-1中的岔道通行状态。滑枕6和滑枕8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相同。应用中滑枕也可由液压装置驱动或手动扳动。
当线路需由岔道通行状态返回直道通行状态,只需重新接通电磁铁14电源将卡键15由滑枕的键槽中抽出,同时反向接通电机10电源,电机反转,通过齿轮箱带动螺杆11,即可通过螺杆回移滑枕,将滑枕上的岔道过渡轨由线路中的直道钢轨接头与岔道钢轨接头之间移开,并重新将滑枕上的直道过渡轨移入直道钢轨接头之间,完成直道线路的连接(图2所示),此时滑枕压动道岔轨枕滑槽中另一端的触点行程开关,断开电机和电磁铁的电源,电机停止工作,滑枕停止移动;电磁铁也同时将卡键释放,卡键重新由于拉簧的作用,卡入到滑枕中另一端的键槽中,使滑枕在滑槽中不能移动,此时线路就由图2-1中的岔道通行状态,重新返回到图2中所示的直道通行状态(滑枕6与滑枕8同步完成移动)。
实施例2参见图3和图3-1,在通过门架22架设顶轨的三轨线路中,门架22下方的路轨中和门架上方的顶轨中同时安装道岔,其中路轨中的道岔与实施例1中相同,顶轨道岔的结构工作原理也与实施例1中的道岔相同,并且顶轨道岔与路轨道岔同步工作,完成直道线路与岔道线路之间的转换。
图中所示,顶轨道岔由顶轨轨枕19和位于顶轨轨枕滑槽中的滑枕23组成,滑枕23上同时设有直道过渡顶轨20和岔道过渡顶轨21,直道过渡顶轨或岔道过渡顶轨位于顶轨轨枕上所设的直道顶轨接头18之间,或位于直道过渡顶轨18与岔道过渡顶轨24之间,通过电机和螺杆或液压装置移动滑枕23,即可将滑枕上的直道过渡顶轨20移至顶轨轨枕19中的直道顶轨接头18之间,使顶轨处直道通行状态;或反向移动滑枕23,使滑枕上的岔道过渡顶轨21移至顶轨中的直道顶轨接头18与岔道顶轨接头24之间,使顶轨线路由直道通行状态改变为岔道通行状态。
应用中,固定安装在顶轨轨枕中的顶轨接头与其另一端的顶轨之间应预留间隙,以保证顶轨由于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其长度发生变化时,顶轨的伸缩不会顶压顶轨接头,对滑枕23及滑枕上的过渡轨的移动产生影响,在直道顶轨17与直道顶轨接头18之间及在岔道顶轨25与岔道顶轨接头24之间均应预留间隙。
综上所述,由于高速安全防震道岔的过渡轨与其二端的钢轨接头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好,从而使高速列车通过道岔时的时速,由目前的岔道限速每小时95公里,直道限速每小时110公里,大幅提高到每小时200至300公里,从而使高速列车的运行效率提高,能耗下降,更加快速、稳定、安全、舒适。同时道岔还适用于地铁和轻轨,减轻地铁和轻轨在通过道岔时产生的震动摇晃和冲击噪音。
权利要求
1.铁路高速安全防震道岔,主要由道岔轨枕(2)和(7)以及滑枕(6)和(8)以及钢轨接头和过渡轨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道岔轨枕(2)位于铁路岔道处的下方,道岔轨枕(7)位于一侧岔道钢轨穿越另一侧直道钢轨处的下方;滑枕(6)位于道岔轨枕(2)的滑槽中,其上同时设有二条直道过渡轨(4)和二条岔道过渡轨(5);同时在道岔轨枕(7)滑槽中所设的滑枕(8)上分别设有一条直道过渡轨和一条岔道过渡轨;并且在道岔轨枕的上方同时固定安装有直道钢轨接头和岔道钢轨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铁路高速安全防震道岔,其特征在于在直道钢轨接头与直道钢轨之间以及岔道钢轨接头与岔道钢轨之间,可采用无缝连接;或在钢轨接头与钢轨之间留有伸缩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铁路高速安全防震道岔,其特征在于滑枕(6)和滑枕(8)分别在驱动装置作用下,同时分别在岔道轨枕(2)的滑槽中和岔道轨枕(7)的滑槽中移动,完成道岔转换。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铁路高速安全防震道岔,其特征在于在道岔轨枕(2)的上方可通过门架(22)架设顶轨轨枕(19),顶轨轨枕(19)的滑槽中设顶轨滑枕(23),顶轨滑枕(23)上同时设有直道过渡顶轨(20)和岔道过渡顶轨(21),并且顶轨轨枕(19)上还同时固定安装有直道顶轨接头(18)和岔道顶轨接头(24)。
5.根据权利要求1和4中所述的铁路高速安全防震道岔,其特征在于在直道顶轨接头(18)与直道顶轨(17)以及岔道顶轨接头(24)与岔道顶轨(25)之间均设有伸缩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和4中所述的铁路高速安全防震道岔,其特征在于顶轨轨枕(19)滑槽中的顶轨滑枕(23)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与其下方道岔轨枕中的滑枕同步动作,完成顶轨和路面线路的道岔转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由道岔轨枕、滑枕和过渡轨组成,其特征在于道岔轨枕滑槽中的滑枕,通过驱动装置在滑槽中移动,带动滑枕上方的直道过渡轨和岔道过渡轨在直道线路和岔道线路中移动,实现道岔转换。其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可靠,列车高速通过时产生的震动、摇晃和噪音小,将目前高速铁路道岔的通过限速由每小时95-110公里,大幅提高到200-300公里,使高速列车通过道岔时无需减速,缩短运行时间,降低能耗;同时还适用于地铁、轻轨及三轨高速线路,乘客乘坐舒适安全。
文档编号E01B7/00GK1730817SQ200510089289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30日
发明者李孝龙 申请人:李孝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