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动车组车体的新型抗侧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544阅读:7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动车组车体的新型抗侧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中,高速动车组车体的新型抗侧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各大中车集团所推出的各款抗侧滚扭杆装置,连接在转向架和车体之间,主要由扭杆和扭臂,扭杆组成及轴承座三部分组成。其中扭杆臂是主要受力原件,工作过程中扭杆发生扭转而产生反扭矩,从而抵抗车体侧滚。在此,两扭杆臂有的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压装在防侧滚扭杆上,有的则通过高压焊接在防侧滚扭杆左右两侧,这样对于机车高速运行过程中车体大位移侧滚对应的大侧滚角,则在车体横向与垂向上的位移没有足够缓解的空间,从而直接导致扭杆臂与抗侧滚扭杆相连接的部位受力,大大降低了各零部件的强度寿命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而且目前高速列车所采用的抗侧滚装置,在车体的垂向运动过程中没有安全位移限制,即没有限定车体离开转向架的最大安全位移,安全系数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高速动车组车体的新型抗侧滚装置,该抗侧滚扭杆装置,不仅使得车体在突发情况下发生大位移侧滚时,能够有水平地分位移量得以缓冲,降低了零部件的受力强度,提高工作寿命,并且对列车的浮沉振动,垂向位移增加安全位移,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系数。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高速动车组车体的新型抗侧滚装置,包括一扭杆,所述扭杆的两端在水平方向上分别垂直连接一第一连杆臂和第二连杆臂,所述第一连杆臂在竖直方向上垂直连接一第一扭臂,所述第一扭臂与所述第一连杆臂之间通过第一拉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杆臂在竖直方向上连接垂直连接一第二扭臂,所述第二扭臂与所述第二连杆臂之间通过第二拉杆连接;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扭杆上的两个橡胶轴承,其中一个橡胶轴承在所述扭杆上靠近所述第一连杆臂设置,另一个橡胶轴承在所述扭杆上靠近所述第二连杆臂设置。

优选的,所述扭杆设有一左端部和一右端部,所述左端部和所述右端部均沿着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平键部。

优选的,所述左端部上在其平键部的左侧设有一径向设置的左销挡孔;所述右端部上在其平键部的右侧设有一径向设置的右销挡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臂包括一第一中间连接部,由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一端向前延伸而成的相对设置的两叉部,由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的另一端向前延伸而成的套接部;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靠近所述套接部的位置上向上延伸两个相对设置的拉杆幅板。

优选的,所述套接部具有一穿孔,所述穿孔内壁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凹设有多个键槽,所述平键部设置于所述键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扭臂包括一第二中间连接部,套设于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两端的上扭杆转动头部和下扭杆转动头部,所述下扭杆转动头部设置于所述两叉部之间,下扭杆转动头部与所述两叉部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贯穿起来。

优选的,所述第一扭臂上靠近所述上扭杆转动头部下方设有一上挡止端,所述第一扭臂上靠近所述下扭杆转动头部上方设有一下挡止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套设一滑动套筒;所述滑动套筒包括一中空的本体部,以及由所述中空的本体部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的两相对设置的套筒幅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拉杆具有一中间杆部,位于所述中间杆部两端的上拉杆转动头部和下拉杆转动头部,所述上拉杆转动头部通过转轴与所述两个套筒幅板连接;所述下拉杆转动头部通过转轴与两个拉杆幅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抗侧滚扭杆装置中扭杆、第一连杆臂、第二连杆臂是主要的受力件,使用过程中扭杆发生扭转而产生反扭矩,从而降低车辆的侧滚,保证了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扭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滑动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扭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橡胶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扭杆1;第一连杆臂2;第二连杆臂3;第一扭臂4;第一拉杆5;第二扭臂6;第二拉杆7;转轴8;滑动套筒9;橡胶轴承10;左端部11;右端部12;平键部13;左销挡孔14;右销挡孔15;第一中间连接部21;叉部22;套接部23;穿孔24;键槽25;拉杆幅板26;第一转轴27;第二中间连接部41;上扭杆转动头部42;下扭杆转动头部43;上挡止端44;下挡止端45;本体部91;套筒幅板92;中间杆部51;上拉杆转动头部52;下拉杆转动头部53;橡胶轴套101;翼板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速动车组车体的新型抗侧滚装置,连接在转向架和车体之间,用以控制车辆的过度摇摆和侧滚,其抗侧滚扭杆中装有橡胶元件,提供一个抗磨损的支承。

它包括一扭杆1,所述扭杆1的两端在水平方向上分别垂直连接一第一连杆臂2和第二连杆臂3,所述第一连杆臂2在竖直方向上垂直连接一第一扭臂4,所述第一扭臂4与所述第一连杆臂2之间通过第一拉杆5连接;所述第二连杆臂3在竖直方向上连接垂直连接一第二扭臂6,所述第二扭臂6与所述第二连杆臂3之间通过第二拉杆7连接。

请参阅图2,所述扭杆1呈中空的管状,它设有一左端部11和一右端部12,所述左端部11和所述右端部12均沿着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平键部13。所述左端部11上在其平键部13的左侧设有一径向设置的左销挡孔14。所述右端部12上在其平键部13的右侧设有一径向设置的右销挡孔15,通过左销挡孔14和右销挡孔15对第一连杆臂2和第二连杆臂3的工作过程进行安全定位。

由于该抗侧滚装置整体上呈左右对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杆臂2与所述第二连杆臂3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扭臂4和第二扭臂6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拉杆5与所述第二拉杆7结构相同,仅是位置不同,故在此仅对所述第一连杆臂2,第一扭臂4以及第一拉杆5的具体结构以及它们的连接关系进行详细描述,其余结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连杆臂2包括一第一中间连接部21,由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21一端向前延伸而成的相对设置的两叉部22,由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21的另一端向前延伸而成的套接部23。所述套接部23具有一穿孔24,所述穿孔24套设于所述扭杆1的左端部11上。所述穿孔24内壁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凹设有多个键槽25,所述平键部13设置于所述键槽25内。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21靠近所述套接部23的位置上向上延伸两个相对设置的拉杆幅板26。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扭臂4包括一第二中间连接部41,套设于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41两端的上扭杆转动头部42和下扭杆转动头部43,所述下扭杆转动头部43设置于所述两叉部22之间,下扭杆转动头部43与所述两叉部22之间通过第一转轴27贯穿起来。所述第一扭臂4上靠近所述上扭杆转动头部42下方设有一上挡止端44,所述第一扭臂4上靠近所述下转动头部43上方设有一下挡止端45,通过上挡止端44和下挡止端45对车体的垂向浮沉运动进行限定。

如图1和5所示,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21的中间位置套设一滑动套筒9。所述滑动套筒9包括一中空的本体部91,以及由所述中空的本体部91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的两相对设置的套筒幅板92。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拉杆5具有一中间杆部51,位于所述中间杆部51两端的上拉杆转动头部52和下拉杆转动头部53,所述上拉杆转动头部52通过转轴8与所述两个套筒幅板92连接,用以调节垂向最大安全位移。所述下拉杆转动头部53通过转轴8与两个拉杆幅板26连接。

如图7所示,图7为一橡胶轴承的结构示意图。该橡胶轴承10有两个,为装置提供一个抗磨损的支承。每个橡胶轴承10均包括一橡胶轴套101,以及由橡胶轴套101的外壁向外对称延伸的两个翼板102,每个翼板102上均开设有固定孔103,固定孔103与螺栓配合将所述抗侧滚装置固定在转向架上。

所述扭杆和第一连杆臂22、第二连杆臂33是主要的受力件,使用过程中扭杆1发生扭转而产生反扭矩,从而降低车辆的侧滚。在此,第一连杆臂2、第二连杆臂3与扭杆1通过键连接,且在两边留有一定的安全分位移量,扭杆1两头是左销挡孔14和右销挡孔15和橡胶轴承10,所述第一扭臂4和所述第二扭臂6上装有滑动套筒9,通过第一扭臂4连接在第一连杆臂2上,通过所述第二扭臂6连接在第二连杆臂3上,用以限定列车在浮沉振动中的垂向位移。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献中提到的左,右,前,后是以该新型抗侧滚扭杆装置的工作位置进行的定义,仅是为了方便描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文中之定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