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紧急呼救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3442阅读:6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紧急呼救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救通信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紧急呼救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当今轨道交通作为日常旅途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对于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轨道交通的急救系统尤为重要,其紧急呼救的速度以及范围为评定急救系统的重要标准。

现有的轨道交通急救方式多为乘客向工作人员进行求助,工作人员相列车长反应,进而由列车长通过语音设备向列车其他乘客以及路经的火车站工作人员进行求助,呼救速度较慢,使得最终急救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紧急呼救通信系统,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完成各部件之间的远程通信,并采用警报、语音求助以及无线通信求助手段进行紧急呼救,能够获得迅速且范围广的呼救效果,具有高效的呼救效率。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紧急呼救通信系统,包括:呼救主机,所述呼救主机内置有无线通信模块、操作显示平台;

多个座椅,所述座椅两侧分别设置有扶手,所述座椅的一侧所述扶手上铰接设置有身份采集装置,所述扶手上设置有警报按钮,所述座椅的靠背顶部设置有警报装置;

紧急呼救系统,所述紧急呼救系统包括:

多个紧急呼救控制器;

多个与所述紧急呼救控制器一一配对连接的呼救喇叭,所述呼救喇叭数量与所述座椅数量一致,所述呼救喇叭与所述座椅一一对应设置;同时,

所述身份采集装置、所述警报按钮、所述紧急呼救控制器均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身份采集装置铰接设置在所述扶手上的固定凹槽内,所述身份采集装置的顶面不高于所述扶手的顶面;

所述警报按钮嵌设在所述固定凹槽的底面上,所述警报按钮的顶面不高于所述固定凹槽的底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身份采集装置的翻转方向与所述扶手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警报装置包括:

设置在所述靠背内部的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与所述警报按钮;

可充气式气囊,所述可充气式气囊两端嵌入所述靠背顶部,所述可充气式气囊通过所述可充气式气囊内部的充气圆孔与所述充气装置连通,

圆柱形警示灯,所述圆柱形警示灯通过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的连接圆筒设置在所述充气圆孔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圆筒的内径与所述充气圆孔的内径一致,所述连接圆筒的顶部与所述圆柱形警示灯的底部连接,所述连接圆筒的底部与所述充气圆孔的顶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呼救喇叭设置在所述座椅底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靠背的背面嵌设有急救箱。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身份采集装置为接触式读卡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完成各部件之间的远程通信,并采用警报、语音求助以及无线通信求助手段进行紧急呼救,能够获得迅速且范围广的呼救效果,具有高效的呼救效率。

(2)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凹槽用于对身份采集装置以及警报按钮进行保护。

(3)本实用新型的显示控制装置控制声呐换能器、激光成像装置以及旋转云台的转动电机的工作。

(4)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圆筒的内径与充气圆孔的内径一致,从而使得连接圆筒的底部与充气圆孔的顶部能够紧密地进行连接。

(5)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利用座椅对呼救喇叭进行遮挡,避免呼救喇叭因外部碰撞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呼救喇叭位于座椅底部,声音能够在座椅底部传播,避免对呼救喇叭正对方向的乘客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呼救主机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紧急呼救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扶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靠背的背部示意图;

图中:1、呼救主机;101、无线通信模块;102、操作显示平台;2、座椅;201、扶手;2011、固定凹槽;202、身份采集装置;203、警报按钮;204、靠背;2041、急救箱;205、警报装置;2051、充气装置;2052、可充气式气囊;2053、充气圆孔;2054、圆柱形警示灯; 2055、连接圆筒;3、紧急呼救系统;301、紧急呼救控制器;302、呼救喇叭。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紧急呼救通信系统,包括:呼救主机1,呼救主机1内置有无线通信模块101、操作显示平台102;多个座椅2,座椅2两侧分别设置有扶手201,座椅2的一侧扶手201上铰接设置有身份采集装置202,扶手201上设置有警报按钮203,座椅2的靠背204顶部设置有警报装置205;紧急呼救系统3,紧急呼救系统3包括:多个紧急呼救控制器301;多个与紧急呼救控制器301一一配对连接的呼救喇叭302,呼救喇叭302数量与座椅2数量一致,呼救喇叭302与座椅2一一对应设置;身份采集装置202、警报按钮203、紧急呼救控制器301均与无线通信模块10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呼救主机1具有数据处理以及数据传输功能,可以是常用的计算机,而呼救主机1内置的无线通信模块101则使得呼救主机1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并且通过无线通信模块101,本实用新型能够与乘客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传输,必要时,无线通信模块101还能够向车站以及周围救助部门进行求助信息的发布;操作显示平台102能够进行指令输入以及数据显示;座椅2以及座椅2上的扶手201、靠背204为乘客提供舒适的使用环境,身份采集装置202用于对乘客的车票或身份证信息进行采集,从而获得乘客的身份信息;警报按钮203用于在紧急呼救情况下,向呼救主机1、警报装置205发送电信号,一方面向呼救主机1告知紧急呼救情况,另一方面利用警报装置205进行实施呼救;紧急呼救控制器301用于接收呼救主机1的指令,控制呼救喇叭302进行语音呼救;本实用新型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完成各部件之间的远程通信,并采用警报、语音求助以及无线通信求助手段进行紧急呼救,能够获得迅速且范围广的呼救效果,具有高效的呼救效率。

其中,由于多个与紧急呼救控制器301一一配对连接的呼救喇叭 302,因此,紧急呼救控制器301与呼救喇叭302的数量一致,而紧急呼救控制器301也具备无线通信的功能。

实施例2

参见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紧急呼救通信系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身份采集装置202铰接设置在扶手201上的固定凹槽2011内,身份采集装置202的顶面不高于扶手201的顶面;警报按钮203嵌设在固定凹槽2011的底面上,警报按钮203的顶面不高于固定凹槽2011的底面;

身份采集装置202的顶面不高于扶手201的顶面,能够在乘客不使用身份采集装置202时,身份采集装置202的高度不至于影响乘客对扶手201的使用;

固定凹槽2011用于对身份采集装置202以及警报按钮203进行保护。

本实施例中,身份采集装置202的翻转方向与扶手201的长度方向垂直;

乘客在需要进行身份信息采集时,可将身份采集装置202翻转至扶手201的一侧,而不会对从座椅2走过的行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具有合理利用空间的优势。

实施例3

参见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紧急呼救通信系统,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警报装置205包括:

设置在靠背204内部的充气装置2051,充气装置2051与警报按钮203;

可充气式气囊2052,可充气式气囊2052两端嵌入靠背204顶部,可充气式气囊2052通过可充气式气囊2052内部的充气圆孔2053与充气装置2051连通,

圆柱形警示灯2054,圆柱形警示灯2054通过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的连接圆筒2055设置在充气圆孔2053上;

充气装置2051可以是鼓风机或其他充气设备,用于在接收到警报按钮203的电信号后,向可充气式气囊2052充气;可充气式气囊 2052的两端嵌入靠背204顶部,当可充气式气囊2052内部充气后,可充气式气囊2052中段鼓起,此时可充气式气囊2052中段明显高于靠背204顶部,具有明显的警示效果;而圆柱形警示灯2054则在可充气式气囊2052内部进行灯光警示,将圆柱形警示灯2054通过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的连接圆筒2055设置在充气圆孔2053上,连接圆筒 2055的高度能够使得圆柱形警示灯2054具有一定的警示高度,且通过连接圆筒2055进行连接,具有较牢固的连接效果,而充气圆孔2053 的气体可以通过连接圆筒2055上的充气圆孔2053进入可充气式气囊 2052,在实际设置时,可将多个通孔均匀地设置在连接圆筒2055的侧壁,从而获得均匀的充气效果。

本实施例中,连接圆筒2055的内径与充气圆孔2053的内径一致,连接圆筒2055的顶部与圆柱形警示灯2054的底部连接,连接圆筒 2055的底部与充气圆孔2053的顶部连接;

从而使得连接圆筒2055的底部与充气圆孔2053的顶部能够紧密地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呼救喇叭302设置在座椅2底部;

一方面利用座椅2对呼救喇叭302进行遮挡,避免呼救喇叭302 因外部碰撞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呼救喇叭302位于座椅2底部,声音能够在座椅2底部传播,避免对呼救喇叭302正对方向的乘客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中,靠背204的背面嵌设有急救箱2041;

将急救箱2041设置在靠背204的背面,以便位于靠背204的背面的乘客在需要时,及时获取并进行急救措施。

本实施例中,身份采集装置202为接触式读卡器;以便及时对乘客的身份证或车票的信息进行采集,从而得知乘客的个人信息。

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