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电子恒温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2231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电子恒温手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配件领域,具体是一种车用电子恒温手套。
现有技术中,摩托车、电瓶车的速度比自行车的速度要快得多,冬天骑车时,两手紧握车把,在高速的冷风吹过时,两手常常被冻僵,而带上一般的皮手套或棉手套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人们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保温效果好的车用电子恒温手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电子恒温手套,由电源(E1)、握把连接器(K1)、恒温电热手套依次通过导线连接而成,其中,握把连接器(K1)为开关,其与电源(E1)连接部分(A)固定在车把上,与恒温电热手套相连部分(B)固定于恒温电热手套的手掌部分。
上述方案中,电源(E1)为车用蓄电瓶或干电池。
上述方案中,握把连接器(K1)分为A、B两部分,分别由软绝缘体(1)和软扁导体(2)组成,其中,软扁导体(2)装在软绝缘体(1)表面,由铆钉(3)固定,导线(4)经铆钉(3)引出;A、B两部分的软扁导体(2)互成十字形对应。
上述方案中,恒温电热手套内装有电子恒温电路,其中,从握把连接器(K1)的B部分引出VDD、GND两点,VDD点分别与发热元件HOT的一端和稳压集成块U1的Vin端相连,稳压集成块U1的+5V端分别与电解电容C1的正极、电阻R1、R2的一端、恒温集成电路U2的7脚、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POWER的正极相连,R2的另一端、恒温集成电路U2的2脚、三极管Q2的基极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电阻R3的一端与恒温集成电路U2的6脚相连,另一端与可调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另一端与发光二二极管WORK的正极相连;发热元件HOT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相连;稳压集成块U1的GND端、电解电容C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POWER的负极、恒温集成电路U2的3脚、可调电阻R4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WORK的负极、场效应管Q1的源极分别与GND点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从安装在车上的蓄电瓶或干电池E1引出电源线与握把连接器K1的A部分的导线连接,A部分固定在车把上,握把连结器K1的B部分固定于恒温电热手套的手掌部分,B部分的导线与手套内的电子恒温电路的电源端VDD、GND两点相连。当手握住车把时,握把连接器A、B两部分的软扁导体重合即开关接通,车用蓄电瓶的电源与手套内的电路连通,电子恒温电路的U1输出稳定的5V直流电压,电源指示灯POWER点亮,指示电源接通,电压加到恒温集成电路U2上,U2开始工作,检测手套内的温度,并与通过可调电阻R4预设的温度比较。当手套内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其输出控制电压控制场效应管Q1,使Q1导通,手套内的发热元件HOT接入电路发热,同时控制Q2导通,工作指示灯WORK点亮,指示正在加热,手套内的温度开始升高。当U2检测到手套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U2输出控制电压,控制场效应管Q1使Q1截止,手套内的发热元件HOT停止发热,手套内的温度开始下降,同时控制电压控制Q2截止,工作指示灯WORK熄灭。当温度下降到设定温度以下,重复以上过程,使手套内的温度恒定。当手离开握把时,相当于K1断开,U1停止输出直流电压,电源指示灯POWER熄灭,指示电源断开,电路停止工作。
本实用新型采用车用蓄电瓶供电,供电电压低,安全可靠,手套内的恒温控制电路与电瓶采用专用设计的握把连接器,可以随意分合。该电路电压适应范围宽,温度可随意设定,智能恒温控制。发热元件采用贴片元件体积小,适合安装在手套内。是解决摩托车,电瓶车冻手的最佳方案,对手部的关节炎,冻伤等疾病具有辅助疗效,对减少冬季车辆事故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保温效果好的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附图所示实施例。


图1是实施例的握把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1中,握把连接器分为A、B两部分,分别由软绝缘体1和软扁导体2组成,其中,软扁导体2装在软绝缘体1表面,由铆钉3固定,导线4经铆钉3引出;A、B两部分的软扁导体2互成十字形对应。使用时,重合AB部分,使软扁导体互相重合,连通两部分的导线。
图2中,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电子恒温手套,由电源E1、握把连接器K1、恒温电热手套依次通过导线连接而成,其中,握把连接器K1为开关,其与电源E1连接部分A固定在车把上,与恒温电热手套相连部分B固定于恒温电热手套的手掌部分。
恒温电热手套内装有电子恒温电路,其中,从握把连接器K1的B部分引出VDD、GND两点,VDD点分别与发热元件HOT的一端和稳压集成块U1的Vin端相连,稳压集成块U1的+5V端分别与电解电容C1的正极、电阻R1、R2的一端、恒温集成电路U2的7脚、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POWER的正极相连,R2的另一端、恒温集成电路U2的2脚、三极管Q2的基极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电阻R3的一端与恒温集成电路U2的6脚相连,另一端与可调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WORK的正极相连;发热元件HOT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相连;稳压集成块U1的GND端、电解电容C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POWER的负极、恒温集成电路U2的3脚、可调电阻R4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WORK的负极、场效应管Q1的源极分别与GND点相连。
E1采用12V车用蓄电瓶,稳压集成块U1的型号为78L05,恒温集成电路U2采用AD22105集成电路,电解电容C1为10μ/16V,电阻R1、R2、R3、R4、R5分别为220Ω、2.5KΩ、35KΩ、10KΩ、220Ω,发光二极管POWER、WORK分别为绿色、红色,场效应管Q1的型号为SMD15N05,三极管Q2为9014,发热元件HOT采用柔软薄膜状发热导体材料,功率取10W,阻值14Ω。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从安装在车上的蓄电瓶或干电池E1引出电源线与握把连接器K1的A部分的导线连接,A部分固定在车把上,握把连结器K1的B部分固定于恒温电热手套的手掌部分,B部分的导线与手套内的电子恒温电路的电源端VDD、GND两点相连。当手握住车把时,握把连接器A、B两部分的软扁导体重合即开关接通,车用蓄电瓶的电源与手套内的电路连通,电子恒温电路的U1输出稳定的5V直流电压,电源指示灯POWER点亮,指示电源接通,电压加到恒温集成电路U2上,U2开始工作,检测手套内的温度,并与通过可调电阻R4预设的温度比较。当手套内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其输出控制电压控制场效应管Q1,使Q1导通,手套内的发热元件HOT接入电路发热,同时控制Q2导通,工作指示灯WORK点亮,指示正在加热,手套内的温度开始升高。当U2检测到手套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U2输出控制电压,控制场效应管Q1使Q1截止,手套内的发热元件HOT停止发热,手套内的温度开始下降,同时控制电压控制Q2截止,工作指示灯WORK熄灭。当温度下降到设定温度以下,重复以上过程,使手套内的温度恒定。当手离开握把时,相当于K1断开,U1停止输出直流电压,电源指示灯POWER熄灭,指示电源断开,电路停止工作。
权利要求1.车用电子恒温手套,由电源(E1)、握把连接器(K1)、恒温电热手套依次通过导线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握把连接器(K1)为开关,其与电源(E1)连接部分(A)固定在车把上,与恒温电热手套相连部分(B)固定于恒温电热手套的手掌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用电子恒温手套,其特征在于电源(E1)为车用蓄电瓶或干电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用电子恒温手套,其特征在于握把连接器(K1)分为A、B两部分,分别由软绝缘体(1)和软扁导体(2)组成,其中,软扁导体(2)装在软绝缘体(1)表面,由铆钉(3)固定,导线(4)经铆钉(3)引出;A、B两部分的软扁导体(2)互成十字形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用电子恒温手套,其特征在于恒温电热手套内装有电子恒温电路,其中,从握把连接器(K1)的B部分引出VDD、GND两点,VDD点分别与发热元件HOT的一端和稳压集成块U1的Vin端相连,稳压集成块U1的+5V端分别与电解电容C1的正极、电阻R1、R2的一端、恒温集成电路U2的7脚、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POWER的正极相连,R2的另一端、恒温集成电路U2的2脚、三极管Q2的基极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电阻R3的一端与恒温集成电路U2的6脚相连,另一端与可调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WORK的正极相连;发热元件HOT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相连;稳压集成块U1的GND端、电解电容C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POWER的负极、恒温集成电路U2的3脚、可调电阻R4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WORK的负极、场效应管Q1的源极分别与GND点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用电子恒温手套,由电源、握把连接器、恒温电热手套依次通过导线连接而成,其中,握把连接器为开关,其与电源连接部分固定在车把上,与恒温电热手套相连部分固定于恒温电热手套的手掌部分。本实用新型采用车用蓄电瓶供电,供电电压低,安全可靠,手套内的恒温控制电路与电瓶采用专用设计的握把连接器,可以随意分合。该电路电压适应范围宽,温度可随意设定,智能恒温控制。发热元件采用贴片元件体积小,适合安装在手套内。是解决摩托车,电瓶车冻手的最佳方案,对手部的关节炎,冻伤等疾病具有辅助疗效,对减少冬季车辆事故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保温效果好的特点。
文档编号B62J33/00GK2546310SQ0222313
公开日2003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2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28日
发明者王彭华 申请人:王彭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