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子型履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9811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梯子型履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梯子型履带。
背景技术
在形成为环形带状的、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履带中,作为适于在沼泽等松软地带行驶的履带,众所周知的有将产生牵引力用的凸块形成为所谓的梯子状的梯子型履带(参照特开平9-58538号公报)。
图12是表示以往梯子型履带一个例子(下面称作“以往例1”)的外周侧平面图,图13是表示以往梯子型履带另一个例子(下面称作“以往例2”)的外周侧平面图。以往例1的梯子型履带,在以环形带状形成的埋设有心棒2的履带本体1的外周侧(接地面侧),沿着带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地一体突设有朝着其带宽度方向一端侧延伸的凸块3a和朝着带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延伸的凸块3b,在履带本体1的带宽度方向两侧,在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凸块3a、3a之间或者凸块3b、3b之间,一体地形成具有对称的切槽凹部的履带翼5。以往例2的梯子型履带,在以环形带状形成的埋设有心棒2的履带本体1的外周侧(接地面侧),沿着带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地、一体突设有朝着其带宽度方向两侧延伸的凸块3c和不延伸的凸块3d,在履带本体1的带宽度方向单侧(图13中的右侧),在上述凸块3c、3c之间,一体地形成具有对称的切槽凹部的履带翼5。

发明内容
包括以往例1、2的梯子型履带或特开平9-58538号公报所揭示的梯子型履带在内的一般的梯子型履带,为了提高在松软地带的通过性,而需要对牵引力的提高与接地面压力的分散进行平衡,这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课题。也就是说,如果增大剪切面面积,则向松软地带的陷入方面会好一些,因而,可容易实现牵引力的提高,但是,如果剪切面面积过大,则由于接地面积变小而变成高接地面压力,势必导致很容易陷入松软地带的问题发生。另一方面,虽然增大接地面积会很容易实现接地面压力的分散化,但是,如果接地面积过大,则向松软地带的陷入方面会劣化,导致产生不能确保必要的牵引力的问题。这样,存在着牵引力的提高与接地面压力的分散化自相矛盾的关系,无论如何,怎样平衡双方来提高松软地带的通过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发明就是鉴于此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良的松软地带通过性的梯子型履带。
本发明者在平衡牵引力与接地面压力且提高松软地带的通过性方面进行了仔细研究。在该过程中,观察行驶时的梯子型履带的接地状态,着眼于在行驶中给梯子型履带赋予大的牵引力的是凸块之间形成的履带翼切槽凹部的履带前进方向的先着地侧部分(图12、图13中的H),给梯子型履带赋予大的接地面压力的部分是凸块之间形成的履带翼切槽凹部的履带前进方向的后着地侧部分(图12、图13中的J)这一点。于是,对履带翼的切槽凹部进行各种讨论的结果是,若对应履带前进方向放置规定尺寸的非对称的切槽凹部,则会平衡牵引力与接地面压力,大幅度地提高松软地带的通过性,至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是说,本发明的梯子型履带,包括以环形带状形成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履带本体;在所述履带本体的接地面侧一体地形成、并具有沿着带长度方向交替排列具有朝着带宽度方向一端侧的延伸部分的凸块和没有该延伸部分的凸块所形成的凸块模式的凸块组;以及在上述履带本体的对应于上述凸块的延伸部分的带宽度方向范围内一体形成的履带翼,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履带翼的带宽度方向一端边缘,形成有多个偏向带长度方向一侧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该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把在同一方向上形成有延伸侧端部、并邻接的凸块之间连接在一起,且满足下述数学式(1)及数学式(2)(2P-L)/10<A<(2P-L)/2…(1)式(1)中,A是履带翼的切槽凹部的最深部分的中心位置到凸块中心位置的距离,P是邻接的凸块中心之间的距离,L是凸块延伸侧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2P-L)/10<F<(2P-L)/2…(2)式(2)中,F是凸块表面到履带翼切槽凹部的最深部分中心位置的深度,P是邻接的凸块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是凸块延伸侧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根据上述构成的梯子型履带,由于将沿着同一方向延伸的凸块之间的履带翼的切槽凹部以规定尺寸的非对称形状形成,所以,能以该切槽凹部的延缓形状实现接地面压力的分散化,以上述切槽凹部的陡峭形状提高牵引力。结果,能更高度地平衡接地面压力与牵引力。从而,与以往的梯子型履带相比,具有非常高的松软地带通过性。
在上述的梯子型履带中,还可以采用这样的构成上述履带翼的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在带长度方向上以相同朝向排列。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沿着同一方向延伸的凸块之间的履带翼的切槽凹部在带长度方向以相同朝向排列着,所以,能将履带前进方向的先着地侧部分作成延缓形状,将后着地侧部分作成陡峭形状。因此,可用先着地侧部分的延缓形状实现接地面压力的分散化,用后着地侧部分的陡峭形状实现牵引力的提高。结果,能更高度地平衡接地面压力与牵引力。因此,与以往的梯子型履带相比,具有非常高的松软地带的通过性。
在这样的梯子型履带中,还可以构成为上述履带翼的切槽凹部在带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以及上述履带翼的切槽凹部在带宽度方向的单侧形成。
另外,在上述梯子型履带中,还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履带本体的带宽度方向单侧或两侧,在带长度方向交替排列有偏向带长度方向一方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和偏向其相反侧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在这种情况下,将沿着同一方向延伸的凸块之间的履带翼的切槽凹部以规定尺寸的非对称形状形成,在带长度方向上交替排列着偏向带长度方向一方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及偏向其相反侧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所以,不管是针对单向或双向的行进(前进、后退),都能更高度地平衡牵引力与接地面压力,提高了松软地带的通过性。
进一步,在上述梯子型履带中,还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履带本体的带宽度方向的一侧,沿着带长度方向以相同的朝向排列有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在上述履带本体的带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以与上述一侧的切槽凹部相反的朝向排列有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同一方向延伸的凸块之间的履带翼的切槽凹部以规定尺寸的非对称形状形成,在上述履带本体的带宽度方向的一侧,沿着带长度方向以相同的朝向排列有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在上述履带本体的带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以与上述一侧的切槽凹部相反的朝向排列有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所以,不管是针对单向或双向的行进(前进、后退),都能更好地平衡牵引力与接地面压力,提高松软地带的通过性。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履带翼上形成有以特定尺寸设定的非对称的切槽凹部,所以,能提供一种平衡接地面压力与牵引力的、松软地带通过性优良的梯子型履带。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2是图1所示梯子型履带的X-X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梯子型履带变形例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梯子型履带变形例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梯子型履带变形例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梯子型履带变形例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梯子型履带变形例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梯子型履带一个例子的外周侧平面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梯子型履带另一个例子的外周侧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的外周侧平面图,图2是其X-X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K1是卷挂在农业机械或施工机械等履带式行驶装置的驱动轮、从动轮等的转轮上使用的履带,其构成包括环形带状的履带本体11;埋设在履带本体11内部的心棒12与抗拉体14;一体地突设在该履带本体11的接地面侧(外周面侧)上的牵引力发生用的凸块13a、13b;以及一体地形成在履带本体11的带宽度方向两侧的履带翼15。
考虑到低噪音、乘坐舒服感好、路面保护性的程度方面等,履带本体11使用了具有弹性的橡胶、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并以环形带状形成。并且,为了提高梯子型履带K1的强度及接地支持性,在履带本体11的内部埋设有多根心棒12。详细地说,多根心棒12由金属、强化合成树脂等刚性材料形成为例如在中央部分具有突起部分的棒状。在带长度方向(梯子型履带K1的周向)等间隔地并列埋设各心棒12。另外,在各心棒12的下方侧(接地面侧),沿着履带本体11的带长度方向,在带宽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列埋设有由多根钢线等组成的抗拉体14,以提高相对梯子型履带K1的带长度方向的抗拉力。
在履带本体11的外周侧(接地面侧),在带长度方向并列且一体地突设有多个沿着带宽度方向曲折延伸的凸块13a、13b。详细地说,凸块组中的各凸块13a在带宽度方向一端侧(图1的左侧)曲折地延伸形成,各凸块13b在带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图1的右侧)曲折地延伸形成。而且,在各凸块13a、13b上,在各自大致中央一个一个地均形成有凸块切槽凹部31。另外,考虑到外观的改善及泥土的排出等,朝向凸块切槽凹部31或者凸块13a、13b的长度方向端部倾斜而曲折延伸地形成。并且,各凸块13a和各凸块13b以下述方式形成,沿着带长度方向交替配置,并以相同的间隔配置成位于多根心棒12的正下方。
在履带本体11的带宽度方向两侧,在对应于各凸块13a、13b的延伸部分的带宽度方向范围内,一体形成有履带翼15。在该履带翼15的带宽度方向一端边缘(图1的左侧),形成有连接邻接的凸块13a的延伸侧端部23a彼此之间的、且朝向非接地面侧切去的规定形状的切槽凹部15a。另一方面,在履带翼15的带宽度方向的另一端边缘(图1的右侧),形成有连接邻接的凸块13b的延伸侧端部23b彼此之间的、且朝向非接地面侧切去的规定形状的切槽凹部15a。
而且,履带翼15的切槽凹部15a按照下述方式形成使其最深部分(最接近非接地面侧的部分)的中心位置到凸块中心位置的带长度方向的距离A满足下述数学式(1),同时,使其最深部分(最接近非接地面侧的部分)的中心位置到凸块表面的深度F满足下述数学式(2)。另外,在两个数学式中,P是邻接的凸块之间的中心距离。L是凸块延伸侧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2P-L)/10<A<(2P-L)/2…(1)(2P-L)/10<F<(2P-L)/2…(2)即是说,履带翼15的邻接凸块13a、13a之间或者凸块13b、13b之间的切槽凹部15a在其中心不成为对称的形状,而是偏向带长度方向一方的规定尺寸的非对称形状。
此外,使上述非对称的切槽凹部15a位于对应于履带的前进方向的位置。详细地说,在履带本体11的带宽度方向两侧的任一履带翼15上,各切槽凹部15a都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其履带行进方向(朝向图1的上方)的先着地侧部分H为延缓的形状,其后着地侧部分J为陡峭形状。借此,先着地侧部分H比后着地侧部分J的接地面积大,能实现接地面压力的分散化,另外,由于后着地侧部分J为陡峭形状,所以,能实现牵引力的提高。
上述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K1,由于把沿着同一方向延伸的凸块13a、13a之间或者凸块13b、13b之间的履带翼15的切槽凹部15a做成规定尺寸的非对称形状,同时,该非对称的切槽凹部15a位于与履带行进方向对应的位置,因此,更高度地平衡了牵引力与接地面压力,能发挥优良的松软地带的通过性。更详尽地说,在松软地带行驶之际,借助于切槽凹部15a的位于后着地侧部分J的陡峭形状,使向松软地带的陷入性能良好,能得到大的牵引力。另一方面,借助于切槽凹部15a的位于先着地侧部分H的延缓形状,增大了朝向松软地带的接地面积,能实现接地面压力的分散化。即是说,由切槽凹部15a的先着地侧部分H承担接地面压力的分散化功能,切槽凹部15a的后着地侧部分J承担牵引力提高的功能,所以,与以往的梯子型履带相比,更高度地平衡了牵引力与接地面压力,结果,能发挥优良的松软地带的通过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K1,由于切槽凹部15a的后着地侧部分J整体为陡峭面,所以,陷入性特别良好,具有旋转性或直行性特别好的优点。并且,因切槽凹部15a而能够减少橡胶的使用量,因而,还具有这样的优点随着轻量化或弯曲刚性的降低,优化了低燃料消耗的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的外周侧平面图。本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K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其不同点在于,只在带宽度方向单侧上形成满足上述数学式(1)及数学式(2)的非对称切槽凹部15a。详细地说,只在带宽度方向单侧(图3的左侧)上形成规定尺寸的非对称切槽凹部15a,并以下述方式形成将该切槽凹部15a的先着地侧部分H的形状做成延缓形状,将其后着地侧部分J的形状做成陡峭形状,并使先着地侧部分H的接地面积大于后着地侧部分J的接地面积。这样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与以往的梯子型履带相比,更高度地平衡了牵引力与接地面压力,能发挥优良的松软地带通过性。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K2只在带宽度方向单侧上形成非对称切槽凹部15a,所以,对降低制造成本方面十分有利。
第三实施方式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的外周侧平面图。本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K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比,其不同点在于,沿着带长度方向交替配置有向带宽度方向两侧延伸的凸块13c和朝带宽度方向两侧不延伸的凸块13d。从而,针对邻接的凸块13c之间的带宽度方向两侧的履带翼15形成满足上述数学式(1)及数学式(2)的非对称切槽凹部15a,同时,该切槽凹部15a的先着地侧部分H的形状为延缓形状,其后着地侧部分J的形状为陡峭形状,并且先着地侧部分H的接地面积大于后着地侧部分J的接地面积。采用这样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与以往的梯子型履带相比,能更高度地平衡牵引力与接地面压力,从而能发挥优良的松软地带通过性。
第四实施方式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的外周侧平面图。本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K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比,其不同点在于,沿着带长度方向交替变换地配置有满足上述数学式(1)及数学式(2)的非对称切槽凹部15a。具体来说,在带宽度方向单侧(图5的右侧),针对切槽凹部15a的履带前进方向(图5的上侧)的先着地侧部分H1为延缓形状、其后着地侧部分J1的形状为陡峭形状的非对称切槽凹部15a,将带长度方向上邻接的非对称的切槽凹部15a做成这样的结构,使其先着地侧部分H变为陡峭形状,其后着地侧部分J2成为延缓形状,并且,使在带长度方向上邻接的非对称的切槽凹部15a为彼此不同的朝向。另外,在其带宽度方向相反侧(图5的左侧)也同样地形成非对称切槽凹部15a。采用这样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与以往的梯子型履带相比,更高度地平衡了牵引力与接地面压力,能发挥优良的松软地带通过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K4因为也在带宽度方向两侧的任意侧沿带长度方向以不同朝向的方式形成非对称切槽凹部15a,所以,相对两个方向(图5的上下方向)的行进,松软地带的通过性没有大的差异,另外,还具有无安装方向性的优势。
再者,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作为凸块组,使在带长度方向相互邻接的凸块交替地朝向不同的带宽度方向单端延伸的情况,但是,毫无疑问,在交替地配置朝向带宽度方向两端侧延伸的凸块与非延伸的凸块的凸块组的情况下,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的外周侧平面图。本实施方式的梯子型履带K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比,其不同点在于,在带宽度方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形成不同的满足上述数学式(1)及数学式(2)的非对称切槽凹部15a。详细地说,在带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图6的左侧),沿带长度方向并列形成有非对称切槽凹部15a,该切槽凹部15a的履带前进方向(图6的上侧)的先着地侧部分H3的形状为延缓形状,其后着地侧部分J3的形状为陡峭形状;在带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图6的右侧),沿带长度方向并列形成有非对称切槽凹部15a,该切槽凹部15a的履带前进方向的先着地侧部分H4的形状为陡峭形状,后着地侧部分J4的形状为延缓形状。采用这样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平衡了牵引力与接地面压力,能发挥优良的松软地带通过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带宽度方向两侧配置有不同的非对称切槽凹部15a,所以,针对双向(图6的上下方向)的行进,松软地带的通过性没有大的差异,而且,具有无安装方向性的优点。与第四实施方式相比,由于在带宽度方向单侧形成同一非对称切槽凹部15a,所以,还有易于制造的优点。
此外,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作为凸块组,使在带长度方向相互邻接的凸块交替地朝向不同的带宽度方向单端延伸的情况,但是,毫无疑问,在交替地配置朝向带宽度方向两端侧延伸的凸块与非延伸的凸块的凸块组的情况下,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当然,还可以是例如,如图7~图11所示,将凸块13a、13b、13c、13d以一直线状形成。另外,在不违背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还可以对履带翼的形状作出适宜的变更。进一步,还可以在履带本体上形成链轮孔,适当地变更心棒的形状或有无、抗拉体的材质等,还可以在履带本体的内部埋设增强纤维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梯子型履带,包括以环形带状形成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履带本体;在所述履带本体的接地面侧一体形成、并具有在带长度方向交替排列具有朝着带宽度方向一端侧的延伸部分的凸块和没有该延伸部分的凸块所形成的凸块模式的凸块组;以及在所述履带本体的对应于所述凸块的延伸部分的带宽度方向范围内一体形成的履带翼,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履带翼的带宽度方向一端边缘,形成有多个偏向带长度方向一侧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该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把在同一方向上形成有延伸侧端部、并邻接的凸块之间连接在一起,且满足下述数学式(1)及数学式(2)(2P-L)/10<A<(2P-L)/2…(1)式(1)中,A是履带翼的切槽凹部的最深部分的中心位置到凸块中心位置的距离,P是邻接的凸块中心之间的距离,L是凸块延伸侧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2P-L)/10<F<(2P-L)/2…(2)式(2)中,F是凸块表面到履带翼切槽凹部的最深部分中心位置的深度,P是邻接的凸块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是凸块延伸侧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梯子型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翼的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在带长度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梯子型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翼的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在带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梯子型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翼的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在带宽度方向单侧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梯子型履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履带本体的带宽度方向单侧或两侧,在带长度方向交替排列有偏向带长度方向一方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和偏向其相反侧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梯子型履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履带本体的带宽度方向的一侧,在带长度方向以相同的朝向排列有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在所述履带本体的带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以与所述一侧的切槽凹部相反的朝向排列有各非对称形状的切槽凹部。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优良的松软地带通过性的梯子型履带。本发明的梯子型履带K1具有配置成所谓梯子状的多个凸块13a、13b。另外,在履带翼15上,在邻接的凸块13a、13a之间和/或13b、13b之间,形成有多个满足下述数学式(1)及数学式(2)的非对称的切槽凹部15a。而且,设置各非对称的切槽凹部15a,使得履带前进方向的先着地侧部分H形成为延缓形状、其后着地侧部分J形成为陡峭形状。(2P-L)/10<A<(2P-L)/2…(1);(2P-L)/10<F<(2P-L)/2…(2)式中,A是履带翼切槽凹部的最深部分的中心位置到凸块中心位置的距离,F是凸块表面到履带翼切槽凹部的最深部分的中心位置的深度,P是邻接的凸块中心之间的距离,L是凸块延伸侧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文档编号B62D55/253GK1673017SQ20051005579
公开日2005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2日
发明者片山照幸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