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后拨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683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用后拨链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拨链器,特别涉及安装在自行车的车架上并用于将链条 择一地桂设在安装于后轮轮毂轴上的多个链轮中的任一个上的自行车 用后拨链器。
背景技术
在自行车特别是运动型公路赛车和山地自行车上安装有构成外装变速装置的后拨链器。后拨链器具备安装在车架上的安装部件、一 端安装在安装部件上的连杆机构(移动机构的一个实例)、安装在连 杆机构的另一端且能相对于安装部件移动的可动部件、摆动自如地安 装在可动部件上的导链器。导链器使链条移动以便将链条挂设在任一 后链轮上。导链器具有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可动部件上的外侧板部件 (第一板部件的一个实例)、与外侧板部件对置配置的内侧板部件(第 二板部件的一个实例)、在两个板部件的一端侧旋转自如地安装在两 个板部件之间并能与链条啮合的引导轮、以及能与链条啮合且在两个 板部件的另 一端側旋转自如地安装在两个板部件之间的张紧轮。现有的后拨链器中,在内侧板部件的两轮的支承部分之间,通过使条脱落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现有的防链条脱落部件宽度较窄 地形成。这是因为,要防止链条脱落,本来就不需要太大的宽度。此 外,防链条脱落部的接近引导轮的端部与正交于将两轮连接的直线且 和将引导轮的齿顶连接的假想圆相切的直线相比,配置在张紧轮侧。 即,现有的防链条脱落部从引导轮离开较大距离地配置。另外,现有的内側板部件的引导轮支承部分形成为直径是将引导轮 的齿顶连接的假想圆的50~60%左右的圆弧状,以便支承引导轮,并 且使得在变速时链条易于脱轨(脱离当前传动路径),内侧板部件的 外缘具有从该圆弧状部分直线状地延伸进而从此处向防链条脱落部延 伸的直线状的弯曲部分。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 69878号公报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方案中,例如,在前后的最大直径的链轮上桂设链条、作用在链条上的张力变大时,从外侧观察,有时导链器会较大 地逆时针向前摆动而配置。如果如此摆动,则由于链轮的齿的间隔为10mm左右,所以有时内侧板部件上设置的防链条脱落部的两端会进入 大直径的链轮的齿间并啮入。在防链条脱落部啮入齿间的状态下链轮 向前进方向旋转时,会由链轮强制地使内侧板部件运动从而存在后拨 链器损坏的可能。另一方面,现有的内侧板部件上设置的防链条脱落部在上述的位置 关系下从引导轮较大地远离,所以在特别的条件下,会有一旦链条从 引导轮脱落便不能返回的情况。即,在曲柄没有旋转的状态下进行增 档的变速操作、从而导链器向小直径侧的链轮移动了的时候,使曲柄 反转,在这一条件下,链条有时会从引导轮的齿顶脱落。虽然从引导 轮脱落的链条在防链条脱落部的端部作用下会回到内外两板之间,但 由于防链条脱落部的端部从引导轮较大地远离,所以从引导轮脱落的 部分链条位于从引导轮的齿部分较大地远离的位置。因此,即便使曲 柄向前进方向正转,链条有时也不会返回到引导轮上。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使得导链器上设置的防链条脱落部难以啮入到链 轮中。本发明的另 一 目的是使得即使链条向引导轮的内侧板部件侧脱落 也可返回到引导轮上。技术方案1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是能安装在自行车的车架上的拨 链器,包括安装部件、移动机构、可动部件、和导链器。安装部件具 有托架和基体部件,所述托架具有能固定在车架上的固定部和在固定 部固定在车架上的状态下配置于固定部的后方的支承部,所述基体部 件以能绕第一轴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支承部上。移动机构是一端连接 在基体部件上且能相对于基体部件移动的机构。可动部件是连接在移 动机构的另一端的部件。导链器是绕第二轴芯摆动自如地连接在可动 部件上的引导件。导链器具有 一端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可动部件上的 第一板部件;与第一板部件隔开间隙地对置配置的第二板部件;在第 一及第二板部件的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两板部件上的引导轮;在 第一及第二板部件的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两板部件上的张紧轮;以及在引导轮的附近配置于第一及第二板部件之间且宽度为10mm以上50mm以下的防链条脱落部。根据该后拨链器,在变速时通过变速缆线和致动器等使移动机构移 动。通过移动机构的移动,导链器移动到与在轮毂轴方向上排列配置 的多个后链轮中的任一个相对置的位置上并将链条引导到任一后链轮 上。此时,导链器绕笫二轴芯摆动。在链条桂设在前后的最大直径的 链轮上时,导链器摆动到最前方。其结果,配置在引导轮附近的防链 条脱落部有时会接触到最大直径的后链轮的齿。通常使用的后链轮的两个齿间的间隙为10mm左右。这里,防链条 脱落部的宽度为10mm以上50mm以下,所以即4吏防链条脱落部的一 端接触后链轮的齿的间隙,另一端也难以进入齿的间隙。再有,如果 防链条脱落部的宽度不满10mm,则防链条脱落部易于进入链轮的齿的 间隙中,如果超过50mm,则导链器的重量变重。基体部件的摆动中心 所在的第一轴芯在安装部件固定在自行车上时位于固定部的后方。由 于第一轴芯配置于固定部的后方而从链轮的旋转中心较大地远离,所 以后链轮的旋转方向和由基体部件绕第一轴芯的摆动引起的导链器的 摆动的方向较大地偏离。其结果,即使防链条脱落部的一端接触后链 轮的齿间,如果向前进方向蹬踏踏板而使后链轮向前进方向旋转,则 也可使防链条脱落部容易地从齿间脱出。这里,由于使导链器上设置 的防链条脱落部的宽度为10mm以上50mm以下,宽度较宽,所以不 会有防链条脱落部的两端进入链轮的齿的间隙中的情况。此外,由于 对摆动的基体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配置于固定部的后方,所以作为 基体部件的摆动中心的第一轴芯从车架的固定部向后方较大地偏离。 因此,即使防链条脱落部的一端接触齿间,在使链轮向前进方向旋转 时,由基体部件绕第一轴芯的摆动引起的导链器的摆动的方向也会相 对于链轮的旋转方向向链轮的径向外方较大地偏离。其结果,即使防 链条脱落部的一端接触齿的间隙,也可将防链条脱落部容易地从齿的 间隙拔出。因此,防链条脱落部难以啮入到链轮中。技术方案2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后拨链器 中,托架在固定部通过具有第三轴芯的轴部件固定在车架上,在托架 固定在车架上的状态下,从第一轴芯到防链条脱落部的最小距离比从 第三轴芯到防链条脱落部的最小距离大。该情况下,在任何变速位置 上,基体部件绕第一轴芯摆动时防链条脱落部所描绘的圓弧都比基体部件直接固定在车架上的情况大,进而笫一轴芯(支承部)位于固定 部后方,这两点的协同效果使得基体部件绕第一轴芯的摆动所引起的 导链器的摆动的方向相对于链轮的旋转方向向链轮的径向外方更大地 偏离。因此,防链条脱落部更加难以啮入到链轮中。技术方案3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在技术方案l或2记载的后拨链器中,引导轮的旋转中心与第二轴芯一致。该情况下,由于导链器的 摆动中心与引导轮的旋转中心一致,所以可用同 一部件将引导轮和导链器支承在可动部件上,并可使引导轮和导链器的支承结构简化。技术方案4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在技术方案1 - 3任一项记载的 后拨链器中,防链条脱落部从第一及第二板部件中的任一个向另一个 弯曲地形成。该情况下,由于仅通过将任一个板部件弯曲便可构成防 链条脱落部,所以防链条脱落部的结构变简单。技术方案5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是能安装在自行车的车架上的拨 链器,包括安装部件、移动机构、可动部件、导链器。安装部件是能 安装在车架上的部件。移动机构是一端连接在安装部件上且能相对于 安装部件移动的机构。可动部件是连接在移动机构的另一端的部件。 导链器摆动自如地连接在可动部件上。导链器具有 一端摆动自如地 安装在可动部件上的第一板部件;与第一板部件隔开间隙地对置配置 的第二板部件;在第一及第二板部件的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两板 部件上的引导轮;在第一及第二板部件的另 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 两板部件上的张紧轮;以及配置在笫一及第二板部件之间的防链条脱 落部,在将从张紧轮的旋转中心朝向引导轮的旋转中心的方向设为第 一方向的情况下,防链条脱落部的最向第一方向突出的第一端部配置 于比第二直线更接近引导轮的位置上,该第二直线与将引导轮的旋转 中心和张紧轮的旋转中心连接的第一直线正交,且与将引导轮的齿顶 连接的假想圓相切,在第二板部件的与张紧轮相反的一侧的外缘上, 从最接近第 一端部的第 一外缘位置到外缘和引导轮的旋转中心间的距 离为最小的第二外缘位置的第一外缘部分,呈以距旋转中心的距离连 续地缩短的方式形成的曲线状,且第二外缘位置处的距离处于从假想 圆半径的40%到假想圆的(半径-4mm)的范围。根据该后拨链器,如果在曲柄不旋转的状态下进行增档的变速操 作、从而导链器移动到小直径侧的链轮时,使曲柄反转,则链条有时会从引导轮向第二板部件外侧脱落。在该状态下,脱落的链条在防链 条脱落部的笫一端部附近回到第一及第二板之间。这里,防链条脱落 部的第一端部配置于比第二直线更接近引导轮的位置,该笫二直线与 将引导轮的旋转中心和张紧轮的旋转中心连接的第一直线正交,且与 将引导轮的齿顶连接的假想圆相切。因此,链条将在引导轮附近回到 两板之间,尽管链条从引导轮脱落,但脱落的程度也会减轻。即,脱 落的部分链条不会从引导轮的齿部分远离。此外,在第二板部件的与张紧轮相反的一侧的外缘上,从最接近第 一端部的第一外缘位置到外缘和引导轮的旋转中心间的距离为最小的 第二外缘位置的第一外缘部分,呈以距旋转中心的距离连续地缩短的方式形成的曲线状,且第二外缘位置处的距离处于从假想圆半径的40 %到假想圆的(半径-4mm)的范围。因此,在脱落的链条所接触的 第一外缘部分,距引导轮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从第一外缘位置到第二外 缘位置连续变短且第二外缘位置处的距离较大。因此,如果使曲柄向 前进方向旋转而使链条向前进方向移动,则在靠近引导轮的位置脱落 的链条由链轮牵拉而从第一外缘位置附近挂到第一外缘部分上,并由 该第一外缘部分引导而再次与引导轮卡合。其结果,暂时从引导轮脱 落的链条可返回到引导轮上。再有,如果上述距离不足假想圆的半径 的40%,则即使链条在脱落时接触第一外缘部分也难以桂到引导轮 上。此外,通常,自行车用链条的链节板的最大宽度(最大高度)为 8mm左右,所以如果第二外缘位置处距旋转中心的距离超过假想圆的 (半径-4mm),则在通常变速时链条难以越过第二板部件移动。这里,将防链条脱落部的第一端部配置在与最向笫一方向突出的引 导轮接近的位置上,并且,链条脱离时所接触的第一外缘部分构成为, 从第一外缘位置到第二外缘位置距旋转中心的距离连续变短,且即使 在第二外缘位置上,距引导轮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也处在假想圆的半径 的40%到假想圆的(半径-4mm)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即使链条从 引导轮脱落,如果使链条向前进方向移动,则链条也会被牵拉从而链 条能桂到第一外缘部分上而返回到引导轮上。技术方案6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后拨链器 中,第二板部件在第一外缘部分距旋转中心的距离处于假想圓的半径 的40%到150%的范围。该情况下,由于从笫一外缘位置到第二外缘位置的距离变化比例大,所以链条会可靠地桂到笫一外缘部分上。技术方案7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在技术方案6记载的后拨链器 中,超过第二外缘位置而在与防链条脱落部相反的一侧延伸的第二外 缘部分,以距旋转中心的距离连续地变长的方式形成为曲线状。该情 况下,即使在链条桂设在前后链轮中直径较小的链轮上且导链器向后 方摆动了的情况下链条从引导轮脱落,第一及第二外缘部分也能引导 链条而使脱落的链条容易地返回到引导轮上。其结果,即使在这种情 况下,链条也易于返回到引导轮上。技术方案8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在技术方案5~7中任一项记载 的后拨链器中,防链条脱落部通过将第二板部件弯曲而形成,第一端 部和笫一外缘位置基本上一致。该情况下,仅通过将链条脱落方向上 的第二板部件弯曲便能构成防链条脱落部,所以防链条脱落部的结构变简单。技术方案9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在技术方案5~8中任一项记载 的后拨链器中,安装部件具有具有能固定在车架上的固定部和在固 定部被固定的状态下配置于固定部后方的支承部的托架、以及可转动 地安装在支承部上的基体部件。该情况下,由于托架在固定部的后方 摆动,所以链轮的旋转方向和由基体部件的摆动引起的导链器的摆动 的方向较大地偏离,防链条脱落部难以啮入到链轮中。根据本发明,由于使导链器上设置的防链条脱落部的宽度为10mm 以上50mm以下,宽度较宽,所以不会有防链条脱落部的两端进入链 轮的齿的间隙中的情况。此外,由于对摆动的基体部件进行支承的支 承部配置于固定部的后方,所以作为基体部件的摆动中心的笫一轴芯 从车架的固定部向后方较大地偏离。因此,即4吏防链条脱落部的一端 接触齿间,在使链轮向前进方向旋转时,由基体部件绕第一轴芯的摆 动引起的导链器的摆动的方向也会相对于链轮的旋转方向向链轮的径 向外方较大地偏离。其结果,即使防链条脱落部的一端接触齿的间隙, 也可将防链条脱落部容易地从齿的间隙拔出。因此,防链条脱落部难 以啮入到链轮中。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将防链条脱落部的第一端部配置在与引导 轮接近的位置上,并且,链条脱离时所接触的第一外缘部分构成为, 从第一外缘位置到第二外缘位置距旋转中心的距离连续变短,且即使在第二外缘位置上,距引导轮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也处在假想圆的半径的40%到假想圆的(半径-4mm)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即使链条从 引导轮脱落,如果使链条向前进方向移动,则链条也会被牵拉从而链 条能挂到第一外缘部分上而返回到引导轮上。


图l是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行车的整体图。图2是表示其链轮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后拨链器的主视图。图4是其左侧视图。图5是导链器的主视图。图6是导链器的右侧视图。图7是内侧板部件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导链器的动作的主视图。图9是其局部放大图。图IO是表示链条的脱落状态的后视图。图11是其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行车101是越野行驶用 的山地自行车,包括具有前叉98的菱形的车架102;固定在前叉98 上的车把部104;由链条95、安装有踏板PD的曲柄96、前后的拨链 器97f、 97r和前后的链轮组99f、 99r等构成的驱动部105;安装在前 叉98及车架102后部的前轮及后轮106f、 106r;前后的制动装置107f、 107r;对前后的拨链器97f、 97r进行变速操作的变速操作部110f、 110r。再有,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上下是指各部分安装在自行车上的状 态下的前后上下。车把部104由车把柱111和在车把柱111的上端嵌合固定的车把杆 112构成。车把柱111嵌合固定在前叉98的上部。车把杆112包括左 右一对的制动操作杆113f、 113r。接近该制动操作杆113f、 113r地设 有变速操作部110f、 110r。变速操作部110f、 110r经变速缆线115f、 115r而连接到前后的拨链器97f、 97r上。驱动部105如上述那样包括链条95、进行链条95的改桂的前后拨 链器97f、 97r、和前后的链轮组99f、 99r。前拨链器97f设置于车架102的座管102a上,通过变速操作部110f而被定位在三个变速位置中 的任一个上来引导链条95。后拨链器97r设于车架102后部的后爪部 102b上,通过变速操作部110r而被定位在三个变速位置中的任一个上 来引导链条95。如图2所示,前链轮组99f具有在曲柄轴的轴向上排列配置的齿数 不同的三个链轮F1、 F2、 F3。后链轮组99r具有在顺沿于后轮的轮毂 轴106a的轴向上排列配置的齿数不同的九个链轮R1~R9。在这里, 在前链轮组99f中,从位于最内侧的低档链轮F1起齿数依次增大,位 于外侧的高档链轮F3的齿数最多。此外,在后链轮组99r中,从位于 最内侧的链轮R9起齿数依次减少,位于最外侧的高档链轮R1齿数最 少。前后的拨链器97f、 97r使链条95移动到多个链轮Fl ~F3、 Rl ~ R9的任一个上来进行变速动作。该变速操作通过变速操作部110f、110r 来进行。(后拨链器的结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后拨链器97r安装在自行车的车架后部 所设置的后爪部102b上,将链条95择一地桂设在后链轮组99r的多个 链轮R1 R9的任一个上。如图3及图4所示,后拨链器97r包括固 定在后爪部102b上的安装部件10、 一端安装在安装部件10上且能相 对于安装部件10移动的连杆机构(移动机构的一个实例)11、连接在 连杆机构11的另一端的可动部件12、以及绕第二轴芯X2摆动自如地 连接在可动部件12上的导链器13。导链器13为了将链条95挂设在任 一链轮Rl ~ R9上而使链条95移动。安装部件10具有托架15,具有能固定在车架102的后爪部102b 上的固定部15a、以及在固定部15a固定于后爪部102b上的状态下配 置于固定部15a后方的支承部15b;和基体部件16,能绕与后轮106r 的轮毂轴106a (图1)基本上平行的第一轴芯XI转动地安装在支承部 15b上。托架15是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固定部15a能以支承部15b配置于 后方的预定的旋转相位固定于后爪部102b上。托架15被第一固定螺 栓(轴部件的一个实例)17固定,该第一固定螺栓17被螺紋拧入到后 爪部102b上且具有与轮毂轴106a基本上平行的第三轴芯X3。在支承 部15b上,螺紋拧入具有第一轴芯X1的第二固定螺栓l8。如图3及图4所示,基体部件16具有通过第二固定螺栓18可绕 第一轴芯X1摆动地连接到支承部15b上的筒状的凸部16a、和从凸部 16a向径向延伸的臂部16b。凸部16a相对于支承部15b在既定的角度 范围(例如90° )内转动自如。在臂部16b的末端,形成有用于安装 连杆机构11的连杆支承部16c。此外,在臂部16b的后表面上,设有 卡止变速缆线115r的外壳的外卡止部116d。连杆机构11是以可动部件12能相对于基体部件16移动的方式将 可动部件12连接到基体部件16上的四点连杆机构。连杆机构11具有 一端经连杆支承部16c而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基体部件16的下端的外侧 连杆部件lla、及内侧连杆部件llb。两连杆部件lla、 llb的另一端 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后述的可动部件12的连杆支承部12a上。两连杆部 件lla、 lib被对角配置的螺旋弹簧(未图示)向小直径側的链轮Rl 施力。在外侧连杆部件lla上,设有将变速缆线115r的内缆线卡止的 内卡止部llc。可动部件12绕与轮毂轴106a基本上平行的第二轴芯X2摆动自如 地连接导链器13。可动部件12具有摆动自如地安装连杆机构11的两 连杆部件lla、 lib的连杆支承部12a。此外,具有摆动自如地安装导 链器13的导链器安装部12b。在导链器安装部12b的内部,安装了受 扭螺旋弹簧(未图示),通过受扭螺旋弹簧对导链器13向从外方观察 时的顺时针方向施力。这样,在链条95上作用张力而使链条95难以 从链轮R1 R9脱落。此外,在导链器安装部12b上,安装轴12c向导 链器13突出。如图5~图7所示,导链器13具有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可动部件 12上的外侧板部件(第一板部件的一个实例)20、与外侧板部件20对 置配置的内侧板部件(第二板部件的一个实例)21、在两个板部件20、 21的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两个板部件之间且能与链条95啮合的引 导轮22、和在两个板部件20、 21的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两个板 部件20、 21之间并能啮合链条95的张紧轮23。如图5及图6所示,外侧板部件20是将例如铝合金等轻质金属板 冲压成形而形成的部件。再有,在图5中,是从外侧观察外侧板部件 20,且用假想线表示轮22、 23。此外,图6是从前方观察导链器13。 在外侧板部件20的一端,形成绕第二轴芯X2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可动部件12的安装轴12c上的摆动支承部20a。安装轴12c的末端被铆接 固定在外侧板部件20的内侧面。该安装轴12c还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 引导轮22。因此,引导轮22的旋转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轴芯 X2—致。但是,也可使摆动轴芯X2和引导轮22的旋转中心不同。
在外侧板部件20的另 一端,形成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张紧轮23的 凸部20b。在凸部20b上,形成供支承张紧轮23的支承轴31贯穿的通 孔20c。支承轴31是在末端具有螺紋部的螺栓部件,从外侧板部件20
侧安装并被螺紋固定在内侧板部件21上。
如图6及图7所示,内侧板部件21是将例如铝合金等轻质金属板 冲压成形而形成的部件。再有,在图7中,是从外侧观察内侧板部件 21,且用假想线表示轮22、 23。在内侧板部件21的一端,形成配置在 与外侧板部件20的摆动支承部20a对置的位置上的第一凸部21a。在 第一凸部21a上,形成供支承引导轮22的支承轴30贯穿的通孔21b。 支承轴30从内侧板部件21侧安装,并被螺紋柠入到可动部件12的安 装轴12c上形成的阴螺紋部。在内侧板部件21的另一端,形成用于旋 转自如地支承张紧轮23的第二凸部21c。在第二凸部21c上,形成供 支承张紧轮23的支承轴31螺紋拧入的阴螺紋部21d。第一凸部21a和 第二凸部21c形成为配置在相同的平面上。
此外,导链器13还具有在引导轮22附近配置于外侧板部件20和 内侧板部件21之间的防链条脱落部35。防链条脱落部35在本实施方 式中是通过使内侧板部件21向外侧板部件20弯曲而形成的。防链条 脱落部35的宽度W优选为10mm以上5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10.5mm左右。再有,防链条脱落部35的宽度W定义为防链条脱落 部35与通过引导轮22的齿的中心的平面P (图6)相交的位置上的纵 长方向长度。
此外,在设从张紧轮23的旋转中心X4朝向引导轮22的旋转中心 X2的方向如箭头B所示那样为第一方向的情况下,防链条脱落部35 的最向第一方向B突出的第一端部35a配置于比第二直线L2更接近引 导轮22的位置上,所述第二直线L2与将引导轮22的旋转中心X2和 张紧轮23的旋转中心X4连接的第一直线Ll正交,且与将引导轮22 的齿顶连接的假想圆Cl相切。再有,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35a的位 置是防链条脱落部35开始从内侧板部件21向外侧板部件20的方向弯曲的起点。此外,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最突出的第二端部35b 位于比第二直线L2更远离引导轮22的位置上。再有,防链条脱落部 35的末端35c与外侧板部件20的内侧面隔开微小间隙地配置。
此外,在内侧板部件21的与张紧轮23相反的一侧的外缘,从最靠 近第 一端部35a的第 一外缘位置36a到外缘和引导轮22的旋转中心X2 间的距离为最小的第二外缘位置36b的笫一外缘部分36c,是以距旋转 中心的距离连续变短的方式形成的曲线状,且第二外缘位置36b处的 距离Dl处于从假想圆Cl的半径的40%到假想圓Cl的(半径-4mm) 的范围。再有,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防链条脱落部35通过使内侧板 部件21弯曲而形成,所以第一端部35a和第一外缘位置36a基本上一 致。
内侧板部件21在笫 一外缘部分3&距旋转中心X2的距离处于从假 想圆Cl的半径的40%到150%的范围,超过笫二外缘位置3的而向与 防链条脱落部35相反的一侧延伸的第二外缘部分363为曲线状,先是 以距旋转中心X2的距离连续地变长的方式形成,随后以距旋转中心 X2的距离不变的方式形成。 (后拨链器的动作)
根据如此构成的后拨链器97r,如果通过变速操作部110r的操作而 牵拉变速缆线115r的内缆线,则通过连杆机构11的作用,导链器13 向内侧即低档侧也就是链轮R9侧移动,而在放松变速缆线115r的内 缆线时,导链器13向外侧即高档侧也就是链轮R1侧移动。
通过变速操作部110r的变速操作,变速缆线115的内缆线移动并 使连杆机构ll移动。通过连杆机构ll的移动,导链器13移动到与在 轮毂轴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后链轮组的任一个链轮R1~R9相对置的位 置,并将链条95引导到该任一个链轮上。此时,导链器13绕第二轴 芯X2摆动。在链条95桂设到前后的最大直径的链轮F3、 R9上时, 如图8所示,导链器13摆动到最前方。结果,例如在凹凸剧烈的越野 行驶时,配置在引导轮22附近的防链条脱落部35有时会接触到最大 直径的链轮R9的齿R9a。
通常使用的链轮的两个齿间的间隙为10mm左右。而这里防链条脱 落部35的宽度为10mm以上50mm以下,所以即使防链条脱落部35 的一端接触后链轮的齿的间隙,另一端也难以进入到齿的间隙中。基体部件16的摆动中心所在的第一轴芯X1在托架15固定在自行车的车 架102上时位于固定部15a的后方。由于第一轴芯Xl配置于固定部15a 的后方而从链轮R9的旋转中心较大地远离,所以,链轮R9的旋转方 向和由基体部件16绕第一轴芯XI的摆动引起的导链器13的摆动的方 向较大地偏离。结果,如图9所示,即使防链条脱落部35的一端接触 链轮R9的齿R9a之间,在将踏板向前进方向蹬踏而使链轮R9向箭头 A所示的前进方向旋转时,防链条脱落部35也能容易地从齿R9a之间 脱出。这里,由于导链器13上设置的防链条脱落部35的宽度为10mm 以上50mm以下从而宽度较大,所以不会有防链条脱落部35的两端进 入到链轮的齿R9a的间隙中的情况。此外,由于对摆动的基体部件16 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5b配置于固定部15a的后方,所以作为基体部件 16的摆动中心的第一轴芯XI比车架102的固定部分(固定部15a的固 定部分也就是第三轴芯X3)向后方较大地偏离。因此,即使防链条脱 落部35的一端接触齿R9a之间,当使链轮R9向前进方向旋转时,基 体部件16绕第一轴芯XI的摆动所引起的导链器13的摆动的方向也会 相对于链轮R9的旋转方向向链轮R9的径向外方较大地偏离。其结果, 即使防链条脱落部35的一端接触齿R9a的间隙,也可将防链条脱落部 35容易地从齿的间隙拔出。因此,防链条脱落部35难以啮入到链轮 R9中。
另一方面,根据后拨链器97r,如果在曲柄96不旋转的状态下通 过变速操作部110r进行增档的变速操作、从而导链器13向小直径侧的 链轮移动了的时候,使曲柄96反转(向图1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则 如图10及图11所示,链条95有时从引导轮22脱落到内侧板部件21 的外侧(图11中的右侧)。在该状态下,脱落的链条95在防链条脱 落部35的第一端部35a附近回到外側及内侧板部件20、21之间。这里, 如图7所示,防链条脱落部35的第一端部配置于比第二直线L2 更接近引导轮22的位置,该第二直线L2与将引导轮22的旋转中心X2 和张紧轮23的旋转中心X4连接的第一直线Ll正交且与将引导轮22 的齿顶连接的假想圆Cl相切。因此,链条95将在引导轮22的附近回 到两板部件20、 21之间,从而即便链条95从引导轮22脱落,脱落的 程度也减轻。即,脱落的部分链条95不会从引导轮22的齿部分远离。
此外,在内侧板部件21的与张紧轮23相反的一侧的外缘,从最靠近第一端部35a的第一外缘位置36a到外缘和引导轮22的旋转中心X2 间的距离为最小的第二外缘位置36b的第一外缘部分36c,是以距旋转 中心X2的距离连续变短的方式形成的曲线状,且笫二外缘位置36b处 的距离处于从假想圆Cl的半径的40%到假想圆Cl的(半径-4mm) 的范围。因此,在脱落的链条95接触的第一外缘部分36c,距引导轮 22的旋转中心X2的距离从第一外缘位置36a到第二外缘位置36b连续 变短且在第二外缘位置36b处距离较大。因此,如果使曲柄96向前进 方向旋转而使链条95向前进方向移动,则在接近引导轮22的位置上 脱落的链条95由链轮Rl-R9中的任一个牵拉而从第一外缘位置36a 附近挂到第 一外缘部分36c上,并被该第 一外缘部分36c引导而再次卡 合到引导轮22上。结果,暂时从引导轮22脱落的链条95能返回到引 导轮22上。
这里,由于将防链条脱落部35的第一端部35a配置在与最向第一 方向B突出的引导轮22接近的位置上,且链条95脱落时所接触的第 一外缘部分36c构成为,从第一外缘位置36a到第二外缘位置:56b,距 旋转中心X2的距离连续变短,且即使在第二外缘位置:36b,距引导轮 22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也处在从假想圆Cl的半径的40%到假想圓Cl 的(半径-4mm)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即使链条95从引导轮22脱 落,当使链条95向前进方向移动时,链条95也会被牵拉从而能将链 条95桂到第 一外缘部分36c上并使其返回到引导轮22上。
此外,由于在第二外缘位置36b,距引导轮22的旋转中心的距离 不超过假想圆Cl的(半径-4mm),所以该部分不会妨碍通常变速时 链条向轮毂轴方向的移动。 (其他实施方式)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山地自行车的手动操作的后拨链器进行 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引导轮和张紧轮的后拨链 器皆可,也可以由电动等致动器驱动。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曲内侧板部件而形成防链条脱落 部,但也可以弯曲外侧板部件。此外,也可以是立设在两个板部件的 任一个上的例如圆筒形的部件。再有,还可设置成将两板部件连接。 在用圆筒形的部件形成防链条脱落部件的情况下,第一端部指该部件 中的最向第一方向突出的位置上的部分。该情况下的笫一外缘位置是离笫一端部距离最近的外缘,可通过实际测量而容易地得到。这种情 况下,第一端部和第一外缘位置不一定一致。此外,该情况下的防链 条脱落部的宽度是将圆筒部用平面P剖切所得的截面圆的直径。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外侧板部件的摆动用轴芯X2和引导 轮22的旋转中心一致,但也可不使轴芯X2和旋转中心一致而分别设置。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机构例示了连杆机构,但移动 机构并不限于连杆机构,只要是能使可动部件相对于基体部件移动的 机构,则可以是任意形式,如螺紋机构和杠杆机构等。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用后拨链器,能安装在自行车的车架上,包括安装部件,具有托架和基体部件,所述托架具有能固定在所述车架上的固定部和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车架上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后方的支承部,所述基体部件以能绕第一轴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承部上;移动机构,一端连接在所述基体部件上,能相对于所述基体部件移动;可动部件,连接在所述移动机构的另一端;和导链器,绕第二轴芯摆动自如地连接在所述可动部件上;所述导链器具有一端摆动自如地安装在所述可动部件上的第一板部件;与所述第一板部件隔开间隙地对置配置的第二板部件;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板部件的所述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两板部件上的引导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板部件的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两板部件上的张紧轮;以及在所述引导轮的附近配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板部件之间且宽度为10mm以上50mm以下的防链条脱落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在所述固定部通过具有第三轴芯的轴部件固定在所述车架上,在所述托架固定在所述车架上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一轴芯到所述防 链条脱落部的最小距离比从所述第三轴芯到所述防链条脱落部的最小 距离大。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轮的旋转中心与所述第二轴芯一致。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链条脱落部从所述第 一及第二板部件中的任一个向另 一个弯曲地形成。
5. —种自行车用后拨链器,能安装在自行车的车架上,包括 安装部件,能安装在所述车架上;移动机构, 一端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件上,能相对于所述安装部件移动;可动部件,连接在所述移动机构的另一端; 导链器,摆动自如地连接在所述可动部件上; 所述导链器具有一端摆动自如地安装在所述可动部件上的第一板部件; 与所述第 一板部件隔开间隙地对置配置的笫二板部件; 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板部件的所述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两 板部件上的引导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板部件的另 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两板 部件上的张紧轮;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板部件之间的防链条脱落部, 在将从所述张紧轮的旋转中心朝向所述引导轮的旋转中心的方向 设为第一方向的情况下,所述防链条脱落部的最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 的第一端部配置于比第二直线更接近所述引导轮的位置上,该第二直 线与将所述引导轮的旋转中心和所述张紧轮的旋转中心连接的第一直 线正交,且与将所述引导轮的齿顶连接的假想圆相切,在所述第二板部件的与所述张紧轮相反的一侧的外缘上,从最接近 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外缘位置到所述外缘和所述引导轮的旋转中心间 的距离为最小的第二外缘位置的笫一外缘部分,呈以距所述旋转中心 的距离连续地缩短的方式形成的曲线状,且所述第二外缘位置处的所 述距离处于从所述假想圆的半径的40%到所述假想圆的(半径-4mm)的范围。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板部件在所述第一外缘部分距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处于所述假想圆的半径的40%到150%的范围。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其特征在于,超过所述第二外缘位置而在与所述防链条脱落部相反的一侧延伸 的第二外缘部分,呈以距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连续地变长的方式形成的曲线状。
8. 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其特征 在于,所述防链条脱落部通过将所述第二板部件弯曲而形成,所述笫一端 部和所述第一外缘位置基本上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其特征 在于,所述安装部件具有具有能固定在所述车架上的固定部和在所述固 定部固定在所述车架上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固定部后方的支承部的托 架、以及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承部上的基体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自行车用后拨链器使得导链器上设置的防链条脱落部难以啮入到链轮中。自行车用后拨链器的导链器(13)是绕第二轴芯(X2)摆动自如地连接在可动部件上的引导件。导链器(13)具有一端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可动部件上的外侧板部件、与外侧板部件隔开间隙对置配置的内侧板部件(21)、在外侧以及内侧板部件的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两个板部件上的引导轮(22)、在两个板部件的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两个板部件上的张紧轮(23)、以及在引导轮的附近配置于两板部件间且宽度为10mm以上50mm以下的防链条脱落部(35)。
文档编号B62M9/00GK101239645SQ20071016132
公开日2008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9日
发明者国泽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