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95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自行车。
技术背景"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其中的"行"包 括多种方式,自行车是就是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自行车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加上交通的拥 挤,很多人需要将自行车随身携带,这也使得一部分自行车朝向小型化发展,衍 生出各种各样的便携式自行车。综观现今的便携式自行车,大部分均为折叠式的, 也就是将自行车由横梁或斜梁处对折,使前后轮折叠到一起来减小自行车的体积, 方便携带。然而,这种折叠自行车也有其不方便的地方,在其折叠时需要一定的 力道,折叠之后不容易固定,折叠之后占有较大的宽度等等。为此,本发明人变 换一种思路,从另外的角度来解决自行车的便携性问题。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自行车,不采用常见的折叠式,而利 用相关部件的可伸縮性来将自行车从正常的可行驶状态縮小到便于携带的状态。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自行车,安装有专门的环形把 手,可以方便的拎起自行车,而加强自行车的便携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改进环型把手,使之更利于在拎起自行车时,增 加使用者的握持感,便于在拎起的同时保持平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自行车,包括有前车架、前 轮(未示出)、后车架、后轮(未示出),前轮通过前轴(未示出)可旋转的连 接到前车架上,所述前车架上设置有用于转向的龙头,后轮通过后轴(未示出) 可旋转的连接到后车架上,所述后车架上安装有车座(未示出)和传动机构(未 示出)。前车架具有前叉和水平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
梁的一端均连接于龙头,所述前叉穿过所述龙头的套管,前叉的一端连接到前轴 上,另一端与龙头连接,前叉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类似;后车架具有后支架和水平的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后叉一端连接到后轴上,后叉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 连接件上,后车架还具有后支架连接于支撑杆,后车架还具有支撑杆,支撑杆垂 直连接到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上,其中,在第二套管下方设置第一连接件, 以便通过第一连接件再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接,从而连接后叉。其中,第一横梁、 第二横梁的直径比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的直径小,以便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分别 套入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中滑动伸縮,使得自行车的整体长度在需要时,可以变短而易于携带,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可在后车架的支撑杆和后叉上分别设置第 三、第四连接件,以便在第三、第四连接件之间设置减震器(未示出),增加使 用者骑行的舒适感。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车座下的车座杆(未示出)套入支撑杆中 滑动伸縮,并通过卡紧机构将车座杆卡紧在支撑杆中。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龙头套入前叉中滑动伸縮,并通过卡 紧机构将龙头卡紧在前叉中。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卡紧机构为凸轮式卡紧机构。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第一、第二横梁,第一、第二套管两 端分别设置有定位凸块和凹槽,以便相配合实现定位卡合。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后支架一端连接于支撑杆,另一端呈倾斜 向上悬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 第四连接件与后车架的连接可以是焊接或螺栓连接等相类似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第二连接件与后叉销轴连接,以便方便进 一步折叠。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在第一套管上设置供使用者提拉的环形把手。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在环形把手内设置把手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车不同于常见的折叠性自行车,而是通过对车架的改 进使其可以进行尺寸上的伸縮,使得自行车的整体尺寸得到改变,从而方案使用
者骑行和携带,其上设置的把手、把手梁也能进一步增强自行车的携带便利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另外的特征、优点可以通过
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得 到进一步的理解。


图1为便携式自行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自行车前叉结构示意图; 图3为自行车后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自行车后支架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前车架l;前叉ll;龙头12;第一横梁13;第二横梁14;前轮2;前轴21; 后车架3;后支架31;后叉32;第一套管33;第二套管34;后轮4;后轴41; 支撑杆5;车座51;卡紧机构52;把手53;把手梁54;第一连接件55,第二连 接件56;减震器6;第三连接件61;第四连接件62;传动机构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自行车,包括有前车架l、前轮2、 后车架3、后轮4,前轮2通过前轴21可旋转的连接到前车架1上,所述前车架 1上设置有用于转向的龙头12,后轮4通过后轴41可旋转的连接到后车架3上, 所述后车架3上安装有车座51和传动机构7。在本实用新型中,主要对车架的结构进行改进,而对其它部分做相应的改进。 如图2至图5所示,前车架1具有前叉11和水平的第一横梁13、第二横梁14, 所述第一横梁12和第二横梁14的一端均连接于龙头12,如图所示,所述前叉ll 穿过所述龙头12的套管,前叉11的一端连接到前轴21上,另一端与龙头5连接, 前叉11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类似,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龙头 12是套入前叉11中滑动伸縮,并通过卡紧机构将龙头5卡紧在前叉11中,所述 卡紧机构可以优选的采用方便快捷的凸轮式卡紧机构,也可以采用螺栓配合卡夹的卡紧机构。后车架3具有后支架31和水平的第一套管33、第二套管34,后叉32 —端
连接到后轴41上,后叉32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件56上,后车架3还具 有后支架31连接于支撑杆5,优选的,后支架31—端连接于支撑杆5,另一端呈 倾斜向上悬空;后车架3还具有支撑杆5,支撑杆5垂直连接到所述第一套管33、 第二套管34上。此外,为了对该自行车提供更舒适的驾骑感,可在后车架3的支 撑杆5和后叉32上分别设置第三、第四连接件61、 62,在第三、第四连接件61、 62之间设置减震器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横梁l3、 14,以及第一、第二 套管33、 34是水平的,支撑杆5垂直于第一、第二横梁12、 34,然而这部分的 结构也可以是其它形式,也就是第一、第二横梁13、 14,以及第一、第二套管33、 34和支撑杆5也可以是倾斜的。其中,在第二套管34下方设置第一连接件55, 以便通过第一连接件再与第二连接件56相连接,从而连接后叉32。其中,第一横梁13的直径比第一套管33的直径小,第二横梁14直径也同 样小于第二套管34的直径,第一横梁13套入第一套管33中滑动伸縮,第二横梁 14也同样套入第二套管34中滑动伸縮,使得自行车的整体长度在需要时,可以 变短而易于携带,同时,也可以固定第一、第二横梁13、 14伸长和縮短的尺寸。 并且,在第一套管33上设置供使用者提拉的环形把手53,优选的,在环形把手 内设置把手梁54,以便在使用者拎起自行车时,增加使用者的握持感,便于在拎 起的同时保持车体前后平衡。此外,后车架3上还固定连接有支撑杆5,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5是倾 斜的固定在后车架3上,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固定,也可以采用其它固定方式, 比如采用螺栓固定,车座51下的车座杆551套入支撑杆5中滑动伸縮,从而减小 自行车的整体尺寸,有利于携带,并且,可以通过卡紧机构52将车座杆551卡紧 在支撑杆5中。进一步,对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在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中滑动伸縮时的定 位,可以采用凸块与凹槽相互配合也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的卡紧机构而定位。以及, 第一连接件55、第二连接件56、第三连接件61、第四连接件62与后车架3的连 接可以是焊接或嫘栓连接等相类似的连接方式。优选的,第二连接件56与后叉 32销轴连接,以便方便进一步折叠,同时,第二连接件56连接传动机构7。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在使用完收起时,将第一横梁13、第二横梁14向第一 套管33、第二套管34内推动,使得第一横梁13和第二横梁14与第一套管33、 第二套管34上的定位机构相配合定位;同时可以将龙头12更深入的套入前叉11
中,并通过卡紧机构将其卡紧,将车座51下的车座杆551更深入的套入支撑杆5 中,并通过卡紧机构52将车座杆51卡紧,由此将自行车的整体尺寸縮小,而第 一套管33上设置的环形把手53可以方便使用者拎起自行车,并且,把手53内的 把手梁54更利于使用者在拎起自行车时,增加使用者的握持感,便于在拎起的同 时保持车体前后平衡,这样可以使得使用者轻易的携带自行车;使用时,只需将上述伸縮过程反过来即可,也就是将第一、第二横梁13、 14向第一、第二套管 33、 34外拉动,使得第一、第二横梁13、 14上的定位机构脱离重新在第一、第 二套管33、 34内定位,同时可以将龙头12从前叉11中向外拉,并通过卡紧机构 将其卡紧,将车座51下的车座杆551从支撑杆35中向外拉,并通过卡紧机构52 将车座杆551卡紧,由此使用者可以正常的骑行自行车。应当理解,以上结合实施例的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而非限制性 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许多变更和修改, 其都将落在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便携式自行车,包括有前车架、前轮、后车架、后轮,前轮通过前轴可旋转的连接到前车架上,所述前车架上设置有用于转向的龙头,后轮通过后轴可旋转的连接到后车架上,所述后车架上安装有车座和传动机构;前车架具有前叉和水平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一端均连接于龙头,所述前叉穿过所述龙头的套管,前叉的一端连接到前轴上,另一端与龙头连接;后车架具有后支架和水平的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后叉一端连接到后轴上,后叉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后车架还具有后支架连接于支撑杆,后车架还具有支撑杆,支撑杆垂直连接到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上,其中,在第二套管下方设置第一连接件,以便通过第一连接件再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接,从而连接后叉,其中,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的直径比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的直径小,以便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分别套入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中滑动伸缩。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自行车,其中可在后车架的支撑杆和后叉 上分别设置第三、第四连接件,以便在第三、第四连接件之间设置减震器。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自行车,其中车座下的车座杆套入支 撑杆中滑动伸縮,并通过卡紧机构将车座杆卡紧在支撑杆中。
4、 如前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自行车,其中龙头套入前叉中滑动伸縮, 并通过卡紧机构将龙头卡紧在前叉中。
5、 如前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自行车,其中所述卡紧机构为凸轮式卡 紧机构。
6、 如前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自行车,其中所述第一、第二横梁,第 一、第二套管两端分别设置有定位凸块和凹槽,以便相配合实现定位卡合。
7、 如前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自行车,其中后支架一端连接于支撑杆, 另一端呈倾斜向上悬空。
8、 如前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自行车,其中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与后车架的连接可以是焊接或螺栓连接等相类似的连接 方式。
9、 如前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自行车,其中第二连接件与后叉销轴连 接,以便方便进一步折叠。
10、 如前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自行车,其中在第一套管上设置供使用者提拉的环形把手。
11、如前权利要求IO所述的便携式自行车,其中在环形把手内设置把手塗
专利摘要一种便携式自行车,包括有前车架、前轮、后车架、后轮,前车架具有前叉和水平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一端均连接于龙头,前叉穿过所述龙头的套管,前叉的一端连接到前轴上,另一端与龙头连接;后车架具有后支架和水平的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后叉一端连接到后轴上,后叉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后车架还具有后支架连接于支撑杆,后车架还具有支撑杆,支撑杆垂直连接到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上,在第二套管下方设置第一连接件,以便通过第一连接件再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接,从而连接后叉,其中,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的直径比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的直径小,以便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分别套入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中滑动伸缩。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1052820SQ200720000850
公开日2008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7日
发明者罗长春 申请人:罗长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