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663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行车避震器,尤指一种结构简单以方便更换者更 换毁坏元件时可节省下许多元件更换的时间。
背景技术
由于燃料于燃烧时会排放出许多空气污染物,像是二氧化硫或一氧化 碳…等等,因此许多人于通勤或到郊外休闲时均会选用自行车当作交通工 具,由此以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且利用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尚可 强健骑乘者的身体,以进一步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
然而,为使骑乘者于骑乘脚踏车时更为舒适,所以许多自行车厂商会 不断的改良自行车避震器,以求骑乘者于骑乘自行车时能更为安稳舒适。
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096219731号新型专利案揭露一自行车避震器, 该自行车避震器包括 一减震筒、 一滚珠套和一筒身,该减震筒的顶部设 有一筒芯,且该减震筒底部能与自行车前叉部相结合,该滚珠套是对应于 减震筒,该筒身的顶部可与自行车把手相结合,且该筒身内壁对应于滚珠 套,又该筒身内可供该滚珠套设置于固定位置,并容纳减震筒穿入滚珠套 而与筒芯的顶部固定,由此使该减震筒能于筒身内做轴向的弹性运动,使 骑乘者于骑乘自行车时,能获得良好的避震效果。
然而,当上述自行车避震器内的弹簧毁坏而需更换时,该自行车需先 将该自行车的把手部拆下,然后逐渐拆解自行车避震器,以更换该自行车
避震器内部毁坏的元件,然而此举对于更换者而言相当繁琐且耗费时间;
是以,该自行车避震器于结构上实有进一步改良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自行车避震器,其具有结构简 单的特点,因此当更换该自行车避震器内毁坏元件时,该更换者可节省下 许多元件更换的时间。
为达上述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手段是令前述自行车避震器,包括
一把手车架,其具有一上把手本体、 一下把手本体、多个连结装置和 一引导装置,该上把手本体顶部形成一容纳室,且该上把手本体于中央处 形成一与容纳室相连筒的贯孔,该下把手本体设于上把手本体的底部,且 该下把手本体形成一与上把手本体的贯孔相对应的穿孔,该穿孔底端形成 -狭孔部,又该下把手本体于邻近外缘处形成多个透孔,所述连结装置分 别穿设于下把手本体的透孔,以连接于上把手本体的底部,以限制上把手 本体与下把手本体的震动幅度,该引导装置是穿设于下把手本体间的穿孔 与上把手本体的贯孔中,以限制上把手本体与下把手本体的震动幅度;
一锁固机构,可拆卸地设于上把手本体的容纳室内;以及
一减震弹簧,设于上把手本体与锁固机构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当该自行车避震器内的减震弹簧损坏时,只需将锁固机构自上把手本 体的容纳室内拆下,然后再将减震弹簧重新置于上把手本体的容纳室中, 最后再将锁固机构重新安装于上把手本体的容纳室中,即完成整个减震弹 簧的更换过程;由于该自行车避震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所以更换减
震弹簧的过程更趋于简易,可为更换者省下不少时间。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及特点所在,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说明如后,但不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动作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为一种自行车避震装置,包括
一把手车架IO、 一锁固机构20、 一减震弹簧30和一防尘套40。
请参考图2和图3所示,该把手车架10是具有一上把手本体11、 一 下把手本体12、多个连结装置13和一引导装置14,该上把手本体ll顶 部形成一容纳室111,且该上把手本体11于中央处形成一与容纳室111 相连筒的贯孔112,又该上把手本体11径向延伸一向下倾斜的把手固定臂 113,该把手固定臂113末端形成一第一夹板114,该第一夹板114于相对 把手固定臂113的一侧形成一第一凹槽115,该第一夹板114上设有一可 与第-一夹板114相结合的第二夹板116,该第二夹板116上形成一与第一 夹板114的第一凹槽115相对应的第二凹槽117,以夹持固定一自行车把 手用,再者该上把手本体11于外径面且邻近于上把手本体11的底部位置 形成一第一环槽118,且该上把手本体11于贯孔112的孔壁上设有一第一 垫圈119,以供作为密封之用;
该下把手本体12是设于上把手本体11的底部,且该下把手本体12 形成一与上把手本体11的贯孔112相对应的穿孔121,该穿孔121底端形 成一狭孔部122,又该下把手本体12于邻近外缘处形成多个透孔123,又 该下把手本体12于外径面且邻近于下把手本体12的顶部位置形成一第二 环槽124;于本实施例中,两透孔123形成于下把手本体12前侧且邻近于 外缘处;
所述连结装置13分别穿设于下把手本体12的透孔123,以连接于上 把手本体11的底部,以限制上把手本体11与下把手本体12的相对震动 幅度;于本实施例中,每一连结装置13包括一固定栓131、 一防护套件 132和一第二垫圈133,该固定栓131底端形成一头部134,且该固定栓 131顶端形成一螺纹135,以螺固于上把手本体ll的底部位置,该防护套 件132套设于固定栓131上,以作为保护固定栓131之用,该第二垫圈133 设于固定栓131的头部134与下把手本体12底部间,以保护该防护套件 132;
该引导装置14穿设于下把手本体12的穿孔121与上把手本体11的 贯孔112中,以限制上把手本体11与下把手本体12的震动幅度;于本实施例中,该引导装置14包括一引导筒141和一固定螺栓142,该引导筒 141顶端设于上把手本体11的贯孔112中,且该引导筒141顶端轴向形成 一狭道143,该狭道143内设有一可自由移动的圆珠144,而该引导筒141 的底端设于下把手本体12的穿孔121中,且该引导筒141的底端轴向形 成一与狭道143相连通的气室145,该固定螺栓142设于下把手本体12 的狭孔部122内,以固定该引导筒141位置,且该固定螺栓142轴向形成 一与引导筒141的气室145相连通的通道146。
该锁固机构20是可拆卸地设于上把手本体11的容纳室111内;于本 实施例中,该锁固机构20包括一旋钮21、 一套固环片22、 一活动环块23、 一第三垫圈24、 一第四垫圈25、三滑珠26和多个滚珠27,该旋钮21于 底部形成一与上把手本体11的贯孔112相对应的底槽,且该旋钮21的径 面上形成一第三环槽211,又该旋钮21底端分别形成三第一凹口 212,所 述第一凹口 212间彼此具有相同的弧度;该套固环片22盖设于旋钮21上, 且该套固环片22上分别设有多个固定件221,使该旋钮21可固定于上把 手本体ll的顶部;
该活动环块23设于旋钮21底端,且该活动环块23顶部形成一可与 旋钮21的第一凹口 212相对应的第二凹口 231,且该活动环块23的中心 处具有一与旋钮21的底槽相连通的连接孔232,又该活动环块23于邻近 邻连接孔232底部的周缘处形成一斜面233;该第三垫圈24设于旋钮21 与套固环片22间,以密封旋钮21与套固环片22间;
该第四垫圈25设于旋钮21的第三环槽211内,以作为密封旋钮21 与上把手本体11间的空隙之用;所述滑珠26分别设于旋钮21底端的第 一凹口 212中;所述滚珠27分别环状排列于活动环块23的底端且抵掣于 活动环块23的斜面233上;
该减震弹簧30设于上把手本体11与锁固机构20间;于本实施例中, 该减震弹簧30设于旋钮21的底槽中并抵掣于引导筒141上,供作为避震 之用。
该防尘套40嵌设于该上把手本体11的第一环槽118与下把手本体12 的第二环槽124,以避免灰尘进入自行车避震装置内,且该防尘套40具伸 縮弹性。请参考图4和图5所示,而当自行车行进于颠跛的路面时,若遇到凸 起的路面,则该自行车与地面间则会产生一向上挤压的力量,该力量会促
使下把手本体12带动引导筒141向上偏移而压縮该减震弹簧30以获得自 行车减震的效果,此时,该引导筒141的狭道143内的圆珠144会封闭该 狭道143,使该旋钮21的底槽形成一气密空间,并使该底槽产生压力,供 作另一减缓冲击的手段;而当该下把手本体12与引导筒141复位时,外 界的空气可由固定螺栓142的气室145与狭道143而重新进入旋钮21的 底槽并恢复其压力,使该旋钮21的底槽的内部空气可作为下一次减缓冲 击之用。
欲解除减震弹簧30的减震效果时,只需旋动该锁固机构20的旋钮21 而使该滑珠26陷入活动环块23的第四凹口 ,则该滚珠27就可滚动至活 动环块23的斜面233的外缘位置,而使该减震弹簧30与引导筒141相抵 触,以促使该减震弹簧30能产生减缓震动的效果;而当骑乘者旋动该旋 钮21而使该滑珠26设于活动环块23的顶部时,该滑珠26可向下挤压迫 使活动环块23压迫滚珠27,而使该滚珠27滚动至活动环块23的斜面233 的外缘位置,而使该减震弹簧30不能与引导筒141相抵触,以促使该减 震弹簧30不具有减缓震动的功能。
若该自行车避震器内的减震弹簧30损坏时,只需将锁固机构20自上 把手本体11的容纳室111内拆下,即可更换该减震弹簧30;因此,由于 该自行车避震装置结构简单的优点,所以更换减震弹簧30的过程更趋于 简易且可节省下不少更换减震弹簧30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虽已在前述实施例中已揭露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做法,但 并不是只限于前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范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 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和变化,亦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把手车架,其具有一上把手本体、一下把手本体、多个连结装置和一引导装置,该上把手本体顶部形成一容纳室,且该上把手本体于中央处形成一与容纳室相连筒的贯孔,该下把手本体设于上把手本体的底部,且该下把手本体形成一与上把手本体的贯孔相对应的穿孔,该穿孔底端形成一狭孔部,又该下把手本体于邻近外缘处形成多个透孔,所述连结装置分别穿设于下把手本体的透孔,以连接于上把手本体的底部,以限制上把手本体与下把手本体的震动幅度,该引导装置穿设于下把手本体间的穿孔与上把手本体的贯孔中,以限制上把手本体与下把手本体的震动幅度;一锁固机构,可拆卸地设于上把手本体的容纳室内;以及一减震弹簧,设于上把手本体与锁固机构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上把手本 体是径向延伸一向下倾斜的把手固定臂,该把手固定臂末端形成一第一夹 板,该第一夹板于相对把手固定臂的一侧形成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夹板设 有一可与第一夹板相结合的第二夹板,该第二夹板上形成一与第一夹板的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二凹槽,且该上把手本体于贯孔的孔壁上设有一第一 垫圈。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连 结装置包括一固定栓、 一防护套件和一第二垫圈,该固定栓底端形成一头 部,且该固定栓顶端形成一螺纹,以螺固于上把手本体的底部位置,该防 护套件套设于固定栓上,该第二垫圈设于固定栓的头部与下把手本体底部 间。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引导装置 包括一引导筒和一固定螺栓,该引导筒顶端设于上把手本体的贯孔中,且 该引导筒顶端轴向形成一狭道,该狭道内设有一可自由移动的圆珠,而该 引导筒的底端设于下把手本体的穿孔中,且该引导筒的底端轴向形成一与狭道相连通的气室,该固定螺栓设于下把手本体的狭孔部内,且该固定螺 栓轴向形成一与引导筒的气室相连通的通道。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锁固机构 包括一旋钮、 一套固环片、 一活动环块、 一第三垫圈、 一第四垫圈、三滑 珠和多个滚珠,该旋钮于底部形成一与上把手本体的贯孔相对应的底槽, 且该旋钮的径面上形成一第三环槽,又该旋钮底端分别形成三第一凹口 , 所述第一凹口间彼此具有相同的弧度;该套固环片盖设于旋钮上,且该套 固环片上分别设有多个固定件,以固定该固定环片于上把手本体的顶部;该活动环块设于旋钮底端,且该活动环块顶部形成一可与旋钮的第一 凹口相对应的第二凹口,且该活动环块的中心处具有一与旋钮的底槽相连通的连接孔,又该活动环块于邻近邻连接孔底部的周缘处形成一斜面;该 第三垫圈设于旋钮与套固环片间;该第四垫圈设于旋钮的第三环槽内;所述滑珠分别设于旋钮底端的第 一凹口中;所述滚珠分别环状排列于活动环块的底端且抵掣于活动环块的 斜面上。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上把手本 体于外径面且邻近于上把手本体的底部位置形成一第一环槽;该下把手本 体于外径面且邻近于下把手本体的顶部位置形成一第二环槽;且该自行车 避震器进一步具有一具伸缩弹性的防尘套,该防尘套嵌设于该上把手本体 的第一环槽与下把手本体的第二环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行车避震器,包括一把手车架、一锁固机构和一减震弹簧;其中,该把手车架具有一上把手本体、一设于上把手本体底部的下把手本体、多个连结装置和一引导装置,该上把手本体顶部形成一容纳室,而所述连结装置与引导装置设于上把手本体与下把手本体之间,该锁固机构可活动地设于上把手本体的容纳室内,该减震弹簧设于上把手本体与锁固机构间;当减震弹簧损坏时,只需将锁固机构自上把手本体的容纳室内拆下,并重新更换减震弹簧于容纳室中,即完成更换过程,故可省下不少更换时间。
文档编号B62K21/20GK201367085SQ200920003428
公开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4日
发明者罗世典 申请人:铭家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