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471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尤指一种利用偏心带 动压缸伸缩,并产生阻尼效果,来达到辅助减缓下坡车速的装置。
背景技术
按,一般的自行车(无能源动力车)不仅可用来代步、健身,更因为骑乘自行车时 需仰赖人力踩踏才能前进,所以自然不会有废气排放或需要额外使用燃料等问题,就因为 骑乘自行车有这么多好处,所以自行车的运动风气近年来才得以袭卷世界各地,而各国政 府也乐见其产业的蓬勃发展,期能利用自行车来抑制汽、机车的使用量。然,由于自行车结构多较简单,所以自然无法像汽、机车一样主动配备有各种智能 型的刹车系统,一般最常见的方式,多是利用设置在车轮二侧刹车块的直接夹掣,来达到减 缓车速或完全止动的目的,但因为刹车块的使用毕竟为机械式的设计,故可信度并不高,且 若行驶的环境长时间处于下坡路段,而令刹车块一直与车轮的轮框相磨擦时,该刹车块的 温度可能会过度升高,而造成刹车失灵,让使用者的骑乘安全会曝露在不定时的危险中。因此,若能研发出一种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以便视使用者需要而实时 启动,以来辅助减缓下坡的车速,让刹车块的止动负荷减轻,该相对能防止发生刹车块过热 失灵的现象,以确实维护骑乘的安全,乃是本实用新型人所欲改良的问题所在。故本实用新型人有鉴于此,乃思及创作的意念,遂以多年的经验加以设计,经多方 探讨并试作样品试验,及多次修正改良,乃推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解决问题的技术特点本实用新型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是在车辆的轮轴位置装设有一下 坡减缓装置,该下坡减缓装置并具有一压缸、一环框、一动力单元、一转盘及一导块,通过装 设在车辆把手上开关的切控,配合电源线将电力与控制信号做传递,将能驱使动力单元运 转,使环框与转盘可被带动位移至与轮轴保持偏心的位置,以利用偏心的位移,达到带动压 缸伸缩的目的,使车辆在下坡时因还需要克服压缸伸缩时所产生的阻尼,而能主动抵消其 下坡动力,让车速自然减缓,其刹车块夹掣止动的频率与负荷相对可降至最低,其中,压缸 为油压缸,其本体是枢组在车辆的车架上,让压缸能略为摆动,中央穿设有一伸出本体二端 外的活动杆,一侧的活动杆并朝车辆前轮或后轮方向延伸,以通过门形座套固在环框的外 周一侧,环框为中空的圆环,其内周壁乃顺着环框的弧面而切设有一道沟槽,动力单元具有 一马达,马达乃外接电池,以利用电池来提供马达运转时所需的电力,且该马达是分隔设立 在一中空环形的基座旁,通过基座将令动力单元得以与车辆的轮轴相穿套结合,又基座二 侧的相对处是各延伸有一具螺孔的固定翼,固定翼的螺孔均螺合有一螺杆,螺杆的二端则 各设立有一较凸出的连接块,以便利用减速齿轮与转向齿轮所构成的齿轮组与马达相连 结,配合连杆将动力往二侧传递,将令二螺杆能同步转动,以同时带动各连接块位移,转盘是小于环框的内周径,一侧表面环绕枢设有若干轴承,这些轴承是契合在环框的沟槽内,以 将转盘与环框做套组,转盘还能利用轴承的凸出,而与环框保持错位,又转盘中央是往一侧 延伸形成有一长方状的滑动口,车辆的轮轴即从滑动口伸过,而动力单元的马达、连接块与 提供连杆枢置的凸座则于该转盘的一侧表面做结合,俾以在连接块位移时,可同步带动转 盘与环框动作,导块为阶状的长方块,其长边并短于滑动口的长边,令导块能从转盘另一侧 表面放入,以利用小径阶的第一部份契合于滑动口中,并以大径阶的第二部份挡止转盘脱 离,第二部份外侧表面中央并枢组有一帽盖,让导块能在帽盖上空转,当车辆行进而通过轮 轴带动转盘、动力单元与导块跟着车轮一起转动时,该帽盖将会保持静止,以避免从帽盖牵 入的电源线跟着转动,而发生电源线纠结或被扯断的现象,又导块内在帽盖的相对位置是 错位结合有二与导块相连动的导电片,导电片间及与帽盖相邻的位置夹设有绝缘片,牵入 的电源线即穿过各自的绝缘片再分别与二导电片相触,但非固结,当导电片转动时,即能产 生电刷的导电效应,且该二导电片是各以一接点伸出于导块外,俾以接点提供导入的电源 线经过设立在滑动口外最大行程位置的二极限开关再转接到马达上,而令马达能获得电力 的提供、操作的切控与最大位移距离的保护;由此,是能构成该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 置。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一 )本实用新型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利用偏心的位移,将能达到 带动压缸活动杆伸缩的目的,使车辆在下坡时因还需要克服压缸伸缩时所产生的阻尼,而 能主动抵消其下坡动力,让车速自然减缓,其刹车块夹掣止动的频率与负荷相对可降至最 低,骑乘将相当安全。(二)本实用新型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偏心的位移量可视实际路 况与使用者的经验,而加以控制改变,该在使用时将具绝佳的灵活性。

为使审查员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 下请配合附图详述如后,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局部放大图。[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下坡减缓装置的立体组合图。[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坡减缓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001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下坡减缓装置的立体分解图。[0016]图5是本实用新型下坡减缓装置的组合剖面图。[0017]图6是本实用新型下坡减缓装置另一角度的组合剖面图。[0018]图7是本实用新型骑乘在一般路面的状态图一。[0019]图8是本实用新型骑乘在一般路面的状态图二。[0020]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偏心状态图。[0021]图10是本实用新型转盘偏心并在转动时带动活动杆伸缩的状态图一。[0022]图11是本实用新型转盘偏心并在转动时带动活动杆伸缩的状态图二。[0023]图12是本实用新型转盘偏心并在转动时带动活动杆伸缩的状态图三。[0024]图13是本实用新型转盘偏心并在转动时带动活动杆伸缩的状态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通常根据本实用新型,请先由图1至图6所示观之,其是在车辆10(自行车)的轮 轴11位置(该可以是后轮或前轮的轮轴)装设有一下坡减缓装置,该下坡减缓装置并具有 一压缸20、一环框30、一动力单元40、一转盘50及一导块60,通过装设在车辆10把手上开 关的切控,配合电源线将电力与控制信号做传递,将能驱使动力单元40运转,使环框30与 转盘50可被带动位移至与轮轴11保持偏心的位置,以利用偏心的位移,达到带动压缸20 伸缩的目的,使车辆10在下坡时因还需要克服压缸20伸缩时所产生的阻尼,而能主动抵消 其下坡动力,让车速自然减缓,其刹车块夹掣止动的频率与负荷相对可降至最低,其中压缸20为油压缸,其本体21是枢组在车辆10的车架上,让压缸20能略为摆动, 中央穿设有一伸出本体21 二端外的活动杆22,一侧的活动杆22并朝车辆10前轮或后轮方 向延伸,以通过门形座23套固在环框30的外周一侧;环框30为中空的圆环,其内周壁乃顺着环框30的弧面而切设有一道沟槽31 ;动力单元40具有一马达41,马达41乃外接电池(附图上并未绘出),以利用电池 来提供马达41运转时所需的电力,且该马达41是分隔设立在一中空环形的基座42旁,通 过基座42将令动力单元40得以与车辆10的轮轴11相穿套结合,又基座42 二侧的相对处 是各延伸有一具螺孔的固定翼43,固定翼43的螺孔均螺合有一螺杆44,螺杆44的二端则 各设立有一较凸出的连接块45,以便利用减速齿轮与转向齿轮所构成的齿轮组46与马达 41相连结,配合连杆47将动力往二侧传递,将令二螺杆44能同步转动,以同时带动各连接 块45位移;转盘50是小于环框30的内周径,一侧表面环绕枢设有若干轴承51,这些轴承51 是契合在环框30的沟槽31内,以将转盘50与环框30做套组,转盘50还能利用轴承51的 凸出,而与环框30保持错位,又转盘50中央是往一侧延伸形成有一长方状的滑动口 52,车 辆10的轮轴11即从滑动口 52伸过,而动力单元40的马达41、连接块45与提供连杆47枢 置的凸座则于该转盘50的一侧表面做结合,以在连接块45位移时,可同步带动转盘50与 环框30动作;导块60为阶状的长方块,其长边并短于滑动口 52的长边,令导块60能从转盘50 另一侧表面放入,以利用小径阶的第一部份601契合于滑动口 52中,并以大径阶的第二部 份602挡止转盘50脱离,第二部份602外侧表面中央并枢组有一帽盖61,让导块60能在 帽盖61上空转,当车辆10行进而通过轮轴11带动转盘50、动力单元40与导块60跟着车 轮12 —起转动时,该帽盖61将会保持静止,以避免从帽盖61牵入的电源线跟着转动,而发 生电源线纠结或被扯断的现象,又导块60内在帽盖61的相对位置是错位结合有二与导块 60相连动的导电片62,导电片62间及与帽盖61相邻的位置夹设有绝缘片63,牵入的电源 线即穿过各自的绝缘片63再分别与二导电片62相触,但非固结,当导电片62转动时,即能 产生电刷的导电效应,且该二导电片62是各以一接点621伸出于导块60外,以接点621提 供导入的电源线经过设立在滑动口 52外最大行程位置的二极限开关70再转接到马达41 上,而令马达41能获得电力的提供、操作的切控与最大位移距离的保护,据此,即构成本实 用新型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实际使用时,转盘50是会通过轮轴11的带动,而与车轮12产生同步的旋转,且因为环框30与转盘50间是以轴承51做枢套,使转盘50会在环框30内空转,该将能避免 压缸20随着转动,而发生构件损坏或卡死的现象,又当骑乘的环境为一般路面时,由于使 用者并未操控动力单元40作动,故将可令转盘50与车辆10的轮轴11暨车轮12 —直保持 在同一中心位置(请同时由图7及图8所示观之),该未偏移出的转盘50与环框30将无法 提供推、拉的动力给压缸20做伸缩,其阻尼效果相对不会产生,该在骑乘时将不需要再提 高踩踏的力道,以便避免再增加使用者体力上的负担。另当骑乘的环境为下坡路段时,使用者是能通过开关的触动,来控制马达41运 转,让二螺杆44能同步转动,以利用连接块45与转盘50相固结的关系,与滑动口 52可在导 块60上做有限度位移的设计,而令转盘50与环框30可一起被带往一侧做偏斜,进而与轮 轴11、车轮12形成偏心的状态(请同时由图9所示观之),该偏心的形成,实会在车轮12转 动并带动转盘50 —起旋转时,对压缸20的活动杆22进行推拉,让活动杆22会产生伸缩的 变化(请同时由图10至图13所示观之),在伸缩时,因还需要克服压缸20内部的阻尼,而 令车辆10在行经下坡路段时,会达到主动减缓其车速的目的,进而可获得减少按压时间、 次数或根本不需要按压刹车的效果,其刹车块相对不需要一直夹掣车轮12止动,而没有过 度磨擦生热并失灵之虞,骑乘的安全将能获得双重的确保,及当下坡路段坡度渐缓或进入 平地道路时,使用者是能将开关扳回,让转盘50暨环框30平移回原本对正车轮12中心的 状态,该在偏心调动或调回时,还能利用极限开关70做限止、保护,而令转盘50不虞位移过 当,而造成构件的不当碰触、损坏。由上述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具有下列的优点(一)其利用偏心的位移, 将能达到带动压缸20活动杆22伸缩的目的,使车辆10在下坡时因还需要克服压缸20伸 缩时所产生的阻尼,而能主动抵消其下坡动力,让车速自然减缓,其刹车块夹掣止动的频率 与负荷相对可降至最低,骑乘将相当安全;(二)其偏心的位移量可视实际路况与使用者的 经验,而加以控制改变,该在使用时将具绝佳的灵活性。唯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实用新 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 用新型权利要求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具有一压缸、一环框、一动力单元、一转盘及一导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压缸的本体枢组在车辆的车架上,让压缸能略为摆动,中央穿设有一伸出的活动杆,活动杆并朝车辆的车轮方向延伸,以套固在环框的外周一侧;环框为中空的圆环,其内周壁乃顺着环框的弧面而切设有一道沟槽;动力单元具有一马达,该马达分隔设立在一中空环形的基座旁,通过基座将令动力单元得以与车辆的轮轴相穿套结合,又基座二侧的相对处各延伸有一具螺孔的固定翼,固定翼的螺孔均螺合有一螺杆,螺杆的二端则各设立有一连接块,以便用齿轮组与马达相连结;转盘小于环框的内周径,一侧表面环绕枢设有若干轴承,这些轴承契合在环框的沟槽内,以将转盘与环框做套组,又转盘中央往一侧延伸形成有一滑动口,车辆的轮轴即从滑动口伸过,而动力单元的马达、连接块与提供连杆枢置的凸座则于该转盘的一侧表面做结合;导块的长边短于滑动口的长边,令导块能从转盘另一侧表面放入,以便内侧部份契合于滑动口中,外侧表面中央并枢组有一帽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压缸为油 压缸,其活动杆并伸出于本体的二端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活动杆通 过门形座套固在环框的外周一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马达外接 电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齿轮组由 减速齿轮与转向齿轮所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滑动口与 导块均设呈长方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导块为阶 状,导块从转盘另一侧表面放入,以利用小径阶的第一部份契合于滑动口中,并以大径阶的 第二部份挡止转盘脱离,该导块的帽盖即枢组在第二部份的外侧表面中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导块内在 帽盖的相对位置错位结合有二与导块相连动的导电片,导电片间及与帽盖相邻的位置夹设 有绝缘片,嵌入的电源线即穿过绝缘片再分别与二导电片相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车辆为 自行车。
专利摘要一种无能源动力车的下坡减缓装置,其是在车辆的轮轴位置装设有一下坡减缓装置,该下坡减缓装置并具有一压缸、一环框、一动力单元、一转盘及一导块,通过装设在车辆把手上开关的切控,配合电源线将电力与控制信号做传递,将能驱使动力单元运转,使环框与转盘可被带动位移至与轮轴保持偏心的位置,以利用偏心的位移,达到带动压缸伸缩的目的,使车辆在下坡时因还需要克服压缸伸缩时所产生的阻尼,而能主动抵消其下坡动力,让车速自然减缓,其刹车块夹掣止动的频率与负荷相对可降至最低。
文档编号B62L1/00GK201737117SQ201020227409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0日
发明者林君彦 申请人:林君彦;杨汉浪;杨玉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