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动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084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电动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三轮车,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电动三轮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交通代步工具,有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助力车等。然而,四轮行驶的车辆占道太宽;二轮车不适宜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因此老年人使用的最常见的的是载货式三轮车,该车形式的前车头加后斗,后斗用来承装货物,前车也只能乘坐一人,不利于一人以上的人员出游。即使勉强使用也是一人在前骑,其余的人乘坐于后斗之中,既不美观也不舒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集美观舒适与多人乘坐为一体的新型电动三轮车,由主车体(I)、中轴杆(2)、连接凸块(3)、连接孔(4)、螺栓(5)、连接嘴¢)、上片孔(7)、下片孔(8)、连接杆(9)、从车体(10)构成,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由主车体、连接装置和从车体三部分构成,主车体后可连接一个或多个从车体,从车体可以通过连接装置挂接到主车体后部;所述连接装置技术方案为中轴杆连接两后轮轴,连接凸块焊接在横杠中间位置,所述连接凸块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孔;从车体车头前部设置一连接杆,该连接杆末端设置一 U型接口,U型 接口豁口处侧面各开有一个固定孔,该固定孔内部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杆与连接嘴为一体结构,整体呈“1_”型。连接嘴分为上、下两片式结构并呈平行排列,侧面均开设有一个孔,分别为上片孔和下片孔,螺栓穿过上片孔、下片孔和连接孔,固定主车体与从车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电动三轮车中对乘车人数的限制,可根据情况在主车体后尾处连接一个乃至多个从车体,也就是说可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车体的数量。从车体外观时尚大方,乘坐舒适,并且结构轻盈便于携带。接口处得固定孔长度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而调节长短,从而调节从车体在转弯时的角度,增加车体的灵活度。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图1、图2所示,连接凸块(3)焊接在主车体(1)中轴杠(2)中间位置,连接凸块(3)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孔(4),连接嘴(6)分为上下两片,两片平行排列,每片的相对位置均开设有一个孔,分别为上片孔(7)和下片孔(8),上片孔(7)内壁光滑,下片孔(8)内有螺纹,连接嘴(6)与连接杆(9)为一体结构,整体呈“I”型,连接杆(9)与从车体(10)为一体结构。当需要连接主车体(1)和从车体(10)时,将连接凸块(3)插入连接嘴(6),使三个孔,即连接孔(4),上片孔(7),下片孔⑶相重合,螺栓(5)先穿过上片孔(7)与连接孔(4),最后螺栓(5)下部的螺纹与下片孔(8)螺纹相咬合,将主车体(I)与从车体(10)连接,由于连接孔(4),上片孔(7)内里光滑,螺栓(5)的中部表面也同样光滑,因而在车辆转弯时,从车体(10)会跟随主车体(I)自然转弯,不会因为连接处摩擦过大而在转弯时过于生硬。每个从车体(10)的中轴杠⑵上都设有连接凸块(3),因此主车体⑴后可连接一个或若干个从车体(10)。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电动三轮车,由主车体(I)、中轴杆(2)、连接凸块(3)、连接孔(4)、螺栓(5)、连接嘴(6)、上片孔(7)、下片孔(8)、连接杆(9)、从车体(10)构成,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由主车体(I)、连接装置和从车体(10)三部分构成,主车体(I)后可连接一个或多个从车体(10),从车体(10)可以通过连接装置挂接到主车体(I)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动三轮车,其连接装置技术方案为中轴杆(2)连接两后轮轴,连接凸块(3)焊接在中轴杠(2)中间位置,所述连接凸块(3)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孔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动三轮车,其从车体(10)车头前部设置一连接杆(9),该连接杆(9)末端设置一 U型接口,U型接口豁口处侧面各开有一个固定孔,该固定孔内部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杆(9)与连接嘴(6)为一体结构,整体呈“~L”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动三轮车,其连接嘴(6)分为上、下两片式结构并呈平行排列,侧面均开设有一个孔,分别为上片孔(7)和下片孔(8),螺栓(5)穿过上片孔(7)、下片孔⑶和连接孔(4),固定主车体⑴与从车体(1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电动三轮车,由主车体(1)、中轴杆(2)、连接凸块(3)、连接孔(4)、螺栓(5)、连接嘴(6)、上片孔(7)、下片孔(8)、连接杆(9)、从车体(10)构成,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由主车体(1)、连接装置和从车体(10)三部分构成,主车体(1)后可连接一个或多个从车体(10),从车体(10)可以通过连接装置挂接到主车体(1)后部;连接嘴(6)分为上、下两片式结构并呈平行排列,侧面均开设有一个孔,分别为上片孔(7)和下片孔(8)。本发明接口处得固定孔长度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而调节长短,从而调节从车体(10)在转弯时的角度,增加车体的灵活度。
文档编号B62K5/027GK103101593SQ201110358619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4日
发明者宋江淮 申请人:天津雅迪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