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1439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骑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骑乘式车辆,更具体地,涉及骑乘式车辆的框架的改良技术。
技术背景
在二轮机动车中,采用所谓双梁式框架结构,即在头管上结合有朝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在这种车体框架中,通常采用管材作为下框架。由于双梁式二轮机动车相对大型化,发动机与头管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存在受外观制约而使管的粗细受限的情况,可能导致下框架发生较大变形。因此,在相对大型化的二轮机动车中,出现了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在下框架(下管)之间通过焊接等方式连结横框架(横管)而将横框架作为单一的刚性体的技术。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59-220473号公报
在二轮机动车等骑乘式车辆中,如上所述,通过横框架将框架之间连结而能够抑制框架变形,但是受框架形态、设置有横框架的框架在车辆整体中的位置、及有助于其刚性的发动机安装位置的影响,驾驶员的操纵性以及直行性会发生变化。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骑乘式车辆,具有能够抑制以结合于头管的方式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框架变形并能够提高车辆操纵性及直行性的框架结构。
第一发明提供了一种骑乘式车辆,其具有头管(1 、从该头管(1 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框架07,27),所述骑乘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将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⑵’ 27)在车体宽度方向上连结的横板(60),所述横板(60)弹性结合于所述框架07,27)。
第二发明提供了一种骑乘式车辆,其具有头管(1 、从该头管(1 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框架07,27),所述骑乘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将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⑵’ 27)在车体宽度方向上连结的横板(60),所述横板(60)分别从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⑵’ 27)朝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弹性结合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27,27)之间。
第三发明提供了一种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27,27) 上,分别一体地设置有朝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支板(80,81),在左右一对的所述支板(80,81)之间,设置有所述横板(82),左右一对的所述支板(80,81)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横板(82)弹性结合。
第四发明提供了一种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分别从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 (27,27)朝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所述横板(61,6 中的一方上,形成有孔(63),在所述孔(63)中,嵌入有弹性部件(65),所述弹性部件(65)具有贯通孔(64),筒状的套管(68) 插入于该贯通孔(64),通过贯穿所述孔(63)、所述弹性部件(65)的所述贯通孔(64)以及所述套管(68)的联接部件(69),将一方所述横板(61)联接在另一方所述横板(6 上,以使所述横板(60)弹性结合于所述框架07,27)。
第五发明提供了一种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板(8 上,形成有孔3(85),在所述孔(85)中,嵌入有弹性部件(65),所述弹性部件(65)具有贯通孔(64),筒状的套管(68)插入于该贯通孔(64),通过贯穿所述孔(85)、所述弹性部件(65)的所述贯通孔(64)以及所述套管(68)的联接部件(69),将所述横板(8 联接在左右一对的所述支板 (80,81)中的至少一方上,以使所述横板(82)弹性结合于所述框架07,27)。
第六发明提供了一种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27,27)是从所述头管(12)朝下方延伸的下管。
根据第一、二发明的骑乘式车辆,通过横板架将左右的框架连结,使该横板弹性结合于框架而容许框架的适当变形,从而能够抑制框架的变形,并且,能够使转向力适当加重,提高车辆的操作性及直行性。特别是,根据第二发明,由于仅使从左右的框架朝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横板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彼此弹性结合,便能够将左右的框架之间连结,从而能够抑制零部件的数量。并且,仅通过变更弹性部件,便能够进行微调。
根据第三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由于使横板形成为与左右框架彼此独立,因此能够提高横板组装作业的自由度,提高组装作业的效率。
根据第四、五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由于能够预先在横板上设置弹性部件,能够提高组装性。
根据第六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由于将横板设置在变形大的下管之间,能够使转向力适当加重,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操纵性以及直行性。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的左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的车体框架的左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的车体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的车体框架的后视图。
图5是通过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框架之间连结的横板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通过图7的B-B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二轮机动车(骑乘式车辆)
12 头管
27下管(框架)
60,82 横板
61左板半体(横板)
62右板半体(横板)
63,85 嵌合孔(孔)
64贯通孔
65弹性部件
68 套管
69螺栓(联接部件)
80左支板(支板)
81右支板(支板)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以下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 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
如图1所示,二轮机动车10是中型(” >一廿一夕^ ) 二轮机动车,具有车体框架11、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安装在车体框架11前端部的前管12上的前叉13、安装在支承于前叉13上端部的顶桥(卜〃 7- -j、y 7)14上的转向用车把15、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前叉 13上的前轮16、支承于车体框架11上的发动机(动力单元)17、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体框架11后下部的枢轴20上的后摇臂2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后摇臂21后端部的后轮 (驱动轮)22、安装在后摇臂21与车体框架11之间的后缓冲部件23。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叉13、顶桥14、车把15以及前轮16等部件构成了转向系统。
如图2所示,车体框架11具有从头管12朝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钢管制主管 25,25、从主管25的后端部朝后方延伸的钢管制后框架沈、在主管25,25的下方从头管12 朝后下方延伸后弯曲并沿大致水平方向朝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钢管制下管27,27、将左右一对的下管27,27的后端与主管25,25的后端连结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板观,28。
在二轮机动车10中,左右一对的主管25,25形成为相对于通过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心并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面(以下,称为“车体中央面”)左右对称的形状,并且,形成为从头管12朝后下方大致直线延伸的直线框架。在主管25上,以自上方朝下横跨的方式安装有燃料箱31,燃料箱31配置在头管12附近,形成为以大致沿主管25,25延伸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箱体的形状。
左右一对的下管27,27形成为相对于车体宽度方向中心左右对称的形状,该下管 27的上部形成为弯曲的弯曲框架。具体地说,左右一对的下管27,27 —体地具有从头管 12朝后下方弯曲的弯曲部27A,27A、从该27A,27A的下端朝后下方直线地延伸的直线倾斜部(直线部)27B, 27B、从该直线倾斜部27B,27B的下端朝后方弯曲的弯曲部27C,27C、从该弯曲部27C,27C的后端朝后方大致水平地直线延伸的水平部27D,27D。S卩,使管27,27的上部为在侧视时弯曲的弯曲部27A,27A,使下管27,27的下部为在侧视时从弯曲部27A,27A 直线地延伸的直线倾斜部27B,27B。
左右一对的下管27,27的前端彼此接合而汇合,经由该汇合部27F,27F而与头管 12连结。加强用的左右一对的角撑板四从该汇合部27F,27F朝后方延伸并与主管25,25 连结。从而,能够充分确保车体框架11前部的框架刚性。
在头管12的前部,设置有头灯41,在左右一对的前叉13上,安装有从前轮16的上方覆盖该前轮16后方的前挡泥板43。并且,在燃料箱31的后方,支承有供驾驶员乘坐的车座45,该车座45支承于主管25,25的后部以及后框架沈。在车座45的后下方,支承有覆盖后轮22的上方的后挡泥板26。在后挡泥板47的后部,支承有尾灯48或方向指示灯49 等灯具。
发动机17支承于由主管25,25、下管27,27、枢轴板观,28围成的空间内。发动机 17是前后V型双缸水冷式四冲程发动机,具有曲轴箱51、以与车体前后方向成规定夹角的方式从该曲轴箱51竖起的两个气缸部52F、52R。发动机17的动力经由配置在后摇臂21内并从后轮22侧方(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通过的驱动轴而传递至后轮22。
发动机17的前部没有进入左右一对的下管27,27之间,而是以与其隔有一些间隙的方式,配置在该下管27,27的更靠后方。从而,能够从侧面确认发动机17的整体。
下面,对车体框架11的发动机17的安装部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下管27,27 的直线倾斜部27B,27B上设置有朝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前上方发动机吊架34,34,在水平部27D,27D的前部设置有朝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前下方发动机吊架35,35。通过前上方发动机吊架;34,34以及前下方发动机吊架35,35对曲轴箱51的前部进行支承。
并且,在枢轴板观,观上,以朝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后侧发动机吊架38,38,该后侧发动机吊架38,38具有上下排列的上侧固定部36,36以及下侧固定部37, 37。通过该后侧发动机吊架38,38对曲轴箱51的后部进行支承。并且,在一侧的主管25 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区域,设置有朝下方突出的上部发动机吊架39。上部发动机吊架 39的下部具有呈筒状的部位,将弹性部件39A插入该部位内侧,经由弹性部件39A而使托架本体39B垂下,从而使发动机17的上部弹性支承于气缸部52F,52R之间。
图3是从左前方看的车体框架11的立体图,图4是从后方看的车体框架11的下管27的后视图。在散热器58的上方,通过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板60而将左右的下管 27,27之间连结。横板60包括基端焊接在左侧的下管27上并沿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由金属制板材构成的左板半体61、基端焊接在右侧的下管27上并沿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由金属制板材构成的右板半体62。
在发动机17前方的左右一对的下管27,27之间,配置有散热器58、至少覆盖该散热器58前表面的散热器格框58A。散热器58形成为纵长的长方体形状,采用具有能够通过行驶风的间隙的翅片式散热器。在该散热器58的上部,安装有具有管59A的上箱体部58C, 在散热器58的下部,安装有具有管59B的下箱体部58D。上箱体部58C及下箱体部58D形成为宽度与散热器58大致相同的梯形箱状。
散热器格框58A的前表面沿下管27,27的前表面配置,散热器格框58A位于侧视时与下管27,27重合的位置。并且,散热器格框58A的上框覆盖安装在散热器58上部的上箱体部58C的前方及上方,散热器格框58A的下框覆盖安装在散热器58下部的下箱体部 58D及其管59B的前方以及下方,因此,散热器格框58A起到以使上箱体部58C及下箱体部 58D从外观不能被看到的方式进行覆盖的作为美化外壳的作用。
图5示出了通过图4的A-A线的剖面。左板半体61以及右板半体62在前后方向上隔有间隙而彼此平行地延伸,左板半体61位于右板半体62的后方。通过弹性部件65将左板半体61以及右板半体62各自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端部连结(弹性结合),左板半体61以及右板半体62架于下管27,27之间。在左板半体61以及右板半体62各自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端部上,安装有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弹性部件65。
在左板半体61的前端侧,形成有嵌合孔63,具有贯通孔64的圆筒状的弹性部件 65嵌入于该嵌合孔63。嵌入于嵌合孔63的弹性部件65以使贯通孔64 (贯通孔64的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于左板半体61。另外,用于嵌入弹性部件65的嵌合孔63 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与车体宽度方向正交并沿板面方向切入的切口 63’。
在右板半体62的前端侧,形成有贯通孔66,通过使右板半体62的前端侧与弹性部件65的前表面对齐(沿)),能够使右板半体62的贯通孔66与弹性部件65的贯通孔64 重合。在右板半体62的贯通孔66中,插入有锷部67与右板半体62抵接的金属制的套管 68,套管68从右板半体62的贯通孔66以及弹性部件65的贯通孔64中穿过,端部与弹性部件65的后表面对齐(沿”。
在套管68上,从锷部67即车辆前方侧插入有螺栓69,螺栓69贯穿弹性部件65, 其端部与螺母70螺纹结合。螺母70经由垫圈71而以朝右板半体62对嵌入于左板半体61 的弹性部件65施力的方式进行联接。
这样,左板半体61以及右板半体62被彼此连结,使横板60架设于下管27,27之间。在通过如上所述的横板60将下管27,27连结的情况下,如果下管27,27发生变形(特别是横向变形),则各下管27,27可以通过弹性部件65的变形而容许该变形。
根据以上描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二轮机动车10,通过横板60而将左右的下管 27,27连结,使横板60弹性结合于下管27,27。从而能够容许下管27,27适当的变形,抑制下管27,27发生变形,并且,能够使转向力适当加重,提高车辆的操作性及直行性。并且,由于仅使分别从下管27,27朝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左板半体61以及右板半体62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彼此弹性结合,便能够将左右的下管27,27之间相互连结,从而能够控制零部件的数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左板半体61上形成有嵌合孔63,使弹性部件65嵌入于嵌合孔63,弹性部件具有贯通孔64,在该贯通孔64中插入有筒状的套管68,通过贯通嵌合孔63、弹性部件65的贯通孔64以及套管68的螺栓69而将左板半体61联接在右板半体62上,因此能够使横板60弹性结合于下管27,27。根据该结构,能够预先在左板半体61 上设置弹性部件65,从而提高了组装性。
下面,参考图7、图8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单元付以同一附图标记。如图7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在左右的下管27,27上焊接有左右支板(7 f —)80,81。左支板80与右支板81的前端在车体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在左右支板80,81之间架设有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板82。
通过螺栓83及螺母84而将左支板80与横板82的左端部联接,右支板81与横板 82的右端部弹性结合。
如图8所示,在横板82的右端部侧形成有与上述嵌合孔63同样的嵌合孔85,在嵌合孔85中嵌入有弹性部件65。在弹性部件65中插入有套管68,螺栓69贯穿套管69。在右支板81上形成有贯通孔86,螺栓69贯穿贯通孔86而与在右支板81的后表面抵接的螺母70螺纹结合。
根据以上变形例,同样能够抑制下管27,27的变形,能够使转向力适当加重,提高车辆的操作性及直行性。并且能够预先在横板82上设置弹性部件65,从而提高了组装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横板60的左板半体61上的嵌合孔63以及形成在右板半体 62上的贯通孔66的轴向是指向前后方向,并从前后方向用螺栓69进行联接,但是,也可以使嵌合孔63以及贯通孔66沿上下方向,并从上下方向用螺栓69进行联接。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横板60的左板半体61上形成局部朝外侧开放的嵌合孔63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而形成贯穿左板半体61的孔。并且,可以通过散热器格框58A从前方覆盖散热器58上方的横板60或82。此情况下,由于可以用散热器格框58A来隐藏横板60或82,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外观性。并且,由于同时覆盖了弹性部件 65,能够防止弹性部件65遭受风吹雨淋,从而能够长期保持弹性。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对在车体框架中挠曲较大的下管27,27上设置横板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同样能够适用于骑乘式车辆中变形较大的框架部分。特别是,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变形较大的左右的下管27,27中,能够有效提高操纵性及直行性。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已对使横板82仅与右支板81弹性结合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横板82也可以与左支板80弹性结合,并且,还可以与左右支板80,81双方弹性结合。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二轮机动车作为本发明的适用对象,但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电动车辆、燃料电池车辆、三轮机动车等骑乘式车辆。
权利要求
1.一种骑乘式车辆,其具有头管(12)、从该头管(1 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框架 07,27),所述骑乘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将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27,27)在车体宽度方向上连结的横板(60), 所述横板(60)弹性结合于所述框架07,27)。
2.一种骑乘式车辆,其具有头管(12)、从该头管(1 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框架 07,27),所述骑乘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将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27,27)在车体宽度方向上连结的横板(60), 所述横板(60)分别从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27,27)朝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弹性结合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27,27)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27,27)上,分别一体地设置有朝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支板(80,81),在左右一对的所述支板(80,81)之间,设置有所述横板(82), 左右一对的所述支板(80,81)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横板(82)弹性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分别从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27,27)朝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所述横板(61,62) 中的一方上,形成有孔(63),在所述孔(6 中,嵌入有弹性部件(65),所述弹性部件(65)具有贯通孔(64),筒状的套管(68)插入于该贯通孔(64), 通过贯穿所述孔(63)、所述弹性部件(6 的所述贯通孔(64)以及所述套管(68)的联接部件(69),将一方所述横板(61)联接在另一方所述横板(6 上,以使所述横板(60)弹性结合于所述框架07,2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板(8 上,形成有孔(85),在所述孔(8 中,嵌入有弹性部件(65),所述弹性部件(65)具有贯通孔(64),筒状的套管(68)插入于该贯通孔(64), 通过贯穿所述孔(85)、所述弹性部件(6 的所述贯通孔(64)以及所述套管(68)的联接部件(69),将所述横板(8 联接在左右一对的所述支板(80,81)中的至少一方上,以使所述横板(82)弹性结合于所述框架07,27)。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27,27)是从所述头管(1 朝下方延伸的下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骑乘式车辆,能够抑制以结合于头管的方式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框架变形并能够提高车辆操纵性及直行性。该骑乘式车辆具有头管(12)、从该头管(12)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框架(27,27),具有将左右一对的框架(27,27)在车体宽度方向连结的横板(60),横板(60)弹性结合于框架(27,27)。
文档编号B62K11/02GK102530153SQ201110439710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7日
发明者饭岛茂男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