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9365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骑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骑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骑乘式车辆中,例如,如专利文献I所示,配置在后轮侧,被设置在摆臂与车身架之间的缓冲器单元,露到了车身外侧。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结构中,在车身的罩部件的外侧配置有缓冲器单元。在该结构中,缓冲器单元受到保护,而不会被后轮溅到泥。而且,由于缓冲器单元露到车身表面侧,所以缓冲器单元的维护性优异。但是,由于缓冲器单元露到车身外部,所以,从保护该缓冲器单元的观点出发残留了课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1630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骑乘式车辆,其具备能够保护缓冲器单元不被后轮溅到泥等的结构,而且维护性也优异,进而,即使从车身外方看,缓冲器单元的保护功能也优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第I实施方式中的骑乘式车辆的右侧面图。图2是图1所示的骑乘式车辆的从车辆后方看的背面图。图3是图1所示的骑乘式车辆的从车辆上方看的俯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骑乘式车辆的从车辆前方看的正面图。图5是本发明涉及的第I实施方式中的骑乘式车辆的要部左侧面图。图6是表示把图5中的缓冲器单元以及车座等拆下的状态下的罩部件的要部左侧面图。图7是在本发明涉及的第I实施方式的骑乘式车辆中把车座拆下的状态的要部俯视图。图8是在本发明涉及的第I实施方式的骑乘式车辆中把车座以及后侧罩拆下的状态下从缓冲器单元的轴向看的俯视图。图9是在本发明涉及的第I实施方式的骑乘式车辆中把车座以及罩部件拆下的状态的要部左侧面图。图10是在本发明涉及的第I实施方式的骑乘式车辆中把缓冲器单元拆下的状态下从后挡泥板下侧看的缓冲器单元安装部的放大 俯视图。
图11是在本发明涉及的第I实施方式的骑乘式车辆中把车座拆下的状态下从缓冲器单元的轴向看的放大俯视图。图12是本发明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骑乘式车辆的要部左侧面图。图13是表示图12中的载物架部分的要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式车辆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实施方式为发明的举例表示,不用来对发明进行限定,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全部特征及其组合,并非一定限于是发明的本质的特征。另外,附图沿附图标记的朝向进行视图,图中的Fr表示车辆前方、Rr表示车辆后方、U表不车辆上方、D表不车辆下方、R表不车辆右侧、L表不车辆左侧。(第I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11对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作为骑乘式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如图1所示,在前部具备前轮
12,在后部具备后轮13,在中央下部具备发动机I,在中央上部具备能够如后乘坐2人的车座45,成为在此车座45的前方具备骑跨空间65的结构。而且,当乘员乘降时,通过骑跨空间65使脚通过,骑跨在车座45的靠前方的位置,把脚放在踏板2上,对换挡踏板2b (参照图3)进行操作,一边握着车把28 —边使车辆行驶。而且,此机动二轮车10,在停车中,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把设置在车辆下方侧的中央支架3a置于立起姿势,使后轮13从地面抬起。
·
另外,侧撑架3b设置在车辆下方的左侧,被设置成,能够在把车辆朝左侧倾斜一些进行简易停车时容易使用。机动二轮车10,如后述那样由罩部件30适当覆盖。此罩部件30,例如由侧罩31、后侧罩32、后挡泥板33、前罩35、前挡泥板36、上罩38a、车把罩50等构成,成为分别对车辆各部分进行覆盖的结构。侧罩31被安装成对发动机I的上方后侧与车座45前部下方之间进行覆盖。而且,车把28的车把立管、头管16的上部被车把罩50围住,在此车把罩50的前部设有前照灯60。而且,后视镜29朝车把罩50上方突出地设置。前轮12的上方被前挡泥板36覆盖,对于后轮13也同样,其上方被后挡泥板33覆盖。而且,在此后挡泥板33的上方设有后中央罩34,在后挡泥板33的左右两侧设有后侧罩32、32,被配置成,车座45的后方部分盖在后中央罩34的上方。而且,在后中央罩34的下侧设有后组合灯49。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发动机I朝后轮13进行的驱动力传递,如图5所示,通过收纳在链盒5内链条来进行。S卩,链盒5以对设置在摆臂15的前端侧的后轮侧的链轮以及链条进行覆盖的方式沿该摆臂15设置。缓冲器单元20、20,其单元下安装部20b、20b与摆臂15的后端的连结部15a连结,单元上安装部20a、20a与设置在车座45的大致中央部分下方侧的车身架11 (图7以及图9所示的后车架Ilb)上的缓冲器支撑部18、18 (二连结,而且单元上安装部20a、20a位于比单元下安装部20b、20b靠车辆前方的位置,被设置成,在稍前倾的状态下露到车身外侧。而且,前罩35具备从前面围住乘员的脚的护腿板部35b,和围住车身架11的前方区域的主罩部35a。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10,其除了发动机I的侧面以及下方侧、缓冲器单元20、20等之外几乎整体都被罩部件30覆盖。另外,车身架11由头管16、从此头管16朝车辆后斜下方延伸的主车架11a、从此主车架Ila的后部朝后斜上方延伸的后车架lib、将此后车架Ilb与主车架Ila相连的副车架Ilc (参照图9)等构成。而且,发动机I,在车身的大致中央部,通过主车架IIa支撑汽缸,把该汽缸支撑成朝前方大致水平延伸的状态。而且,在汽缸的斜上方把空气滤清器等的进气系统配置在上述主罩部35a的内侧,在车座45的下侧配置有燃料箱8。而且,在发动机I中燃烧后的排放气体,通过车身下方的排气管Ib以及朝车辆后方延伸的消声器Ia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摆臂15相对于车身架11位于发动机I的后方侧,轴支在构成车身架11的枢轴板(未图示)上,安装了设置在摆臂15与车身架11的后车架Ilb之间的缓冲器单元20、20。即,缓冲器单元20、20,其单元上安装部20a、20a在被作为后车架Ilb的横梁设置的缓冲器支撑部18、18 (参照图7等)贯通的状态下用固定螺母18a、18a从车辆外侧进行固定,单元下安装部20b、20b由被摆臂15的后端的连结部15a在沿车辆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下进行连结。而且,设置了此缓冲器支撑部18、18的部位的罩部件30,未构成从外侧覆盖该缓冲器支撑部18、18的结构,而是构成使单元安装结构部分露到车身外面的结构。即,单元安装结构部分的罩部件30,被构成为朝车身中央方向凹下的凹部40、40,使缓冲器单元20、20的缓冲器上端部21、21位于此凹部40、40内。这样,缓冲器单元20、20与车身架11连结的部位,位于设置在罩部件30上的凹部
40、40内。由此,由于缓冲器支撑部18、18位于比罩部件30靠车身侧面外侧,所以缓冲器单元20、20的维护容易。而且,由于缓冲器单元20、20至少其前后被罩部件30覆盖,所以缓冲器上端部21、21被罩部件30保护。在本实施方式的罩部件30中,覆盖车座45的下方部分的结构,如上述那样,具有配置在车座45的车座前部的下方覆盖车身架11的主车架11a、副车架Ilc以及后车架Ilb的一部分的侧罩31、31,和配置在车座45的车座后方或车座后部的下方覆盖后车架Ilb的后部的后侧罩32、32而被构成。而且,如图6中所示的拆下了缓冲器单元20、20的那样,此侧罩31、31,以使其后端部31r、31r与后侧罩32、32的前端部32f、32f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以形成后述分离区域38的方式)配置。而且,后端部31r、31r的上部的轮廓线,沿缓冲器支撑部18、18的边际朝上下方向延伸,在该缓冲器支撑部18、18的下侧,被构成为,从车辆正横向看,大致沿着缓冲器单元20、20的轮廓线(双点划线所示的线)使前端部32f、32f的间隔比上部宽。
另一方面,后侧罩32、32的前端部32f、32f的轮廓线,相对于后端部31r、31r的轮廓线,成为以缓冲器单元20、20的安装中心线CL为中心大致对称的形状。这样,缓冲器支撑部18、18的下侧以接近缓冲器单元20、20的轮廓线的状态形成分离区域38,由此,能够使凹部40、40的大小所需的最小限度,使缓冲器单元20、20位于靠车辆中央的位置,而且,成为使凹部40、40的罩部件30的车辆前后侧的侧面壁尽可能接近缓冲器单元20、20的结构。另外,侧罩31、31以及后侧罩32、32,例如,如图7所示,从侧罩31、31的上壁朝车身宽度方向内方延伸出的侧罩安装部31c、31c,和从后侧罩32、32的上壁朝车身宽度方向内方延伸出的后侧罩安装部32c、32c,通过紧固螺钉18b与后车架Ilb合适地固定。而且,在车身侧面,例如,也通过侧面紧固螺钉31b (参照图6)等合适地固定。而且,后侧罩32、32,在后挡泥板33之间,例如,也通过后侧罩插入孔眼33g、33g (参照图9)等进行固定,侧罩31、31与后侧罩32、32直接紧固连接,而不进行卡合等的固定。侧罩31、31的后端部3Ir、3Ir与后侧罩32、32的前端部32f、32f,在安装了缓冲器单元20、20的状态下,位于比缓冲器单元20、20靠车宽方向车身中心侧,而且,通过从车辆侧面侧看使其位于沿其轮廓线(图6中的双点划线)的位置或该位置的内侧,从而,成为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外观上不被看到(参照图1以及图5)。这样,作为侧罩31、31与后侧罩32、32的接合部位的分离区域38,从外观上看不至IJ,由于两部件不直接紧固连接,所以不需要提高接合部位的精度,组装的精度管理容易,组装性良好。而且,对于罩部件30的成形上的精度管理也不需要严密地进行,生产性良好。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0、40,如图10所示,在从车辆上方侧看的俯视观察中,分离区域38与后车架Ilb的侧面相接而构成为该凹部40、40的底部分40a、40a,其车辆前后方向的罩部件壁面,设有使凹部宽度朝车辆外侧逐渐变大的前倾斜壁41、41以及后倾斜壁
42、42。此前倾斜壁41、41由侧罩31、31的后壁构成,后倾斜壁42、42由后侧罩32、32的前壁构成。而且凹部40、40,如上述那样,形成侧罩31、31的后端部31r、31r与后侧罩32、32的前端部32f、32f分离开的分离区域38、38,为缓冲器支撑部18、18从由此分离区域38、38形成的凹部40、40的底部分40a、40a朝车宽外方突出的结构。而且,在此前倾斜壁41、41上,形成沿缓冲器单元20、20的圆筒外表面的一部分弯曲的前倾弯曲部40c、40c(参照图6及图10),在后倾斜壁42、42上,形成沿缓冲器单元20、20的圆筒外表面的一部分弯曲的后倾弯曲部40b、40b。通过此前倾弯曲部40c、40c以及后倾弯曲部40b、40b (参照图6及图10),能够把缓冲器单元20、20更接近地被底部分40a、40a侧包住进行配置。而且,后挡泥板33的后挡泥板侧壁33a、33a,位于在侧罩31、32的后端部31r、31r以及后侧罩32、32的前端部32f、32f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即,后挡泥板侧壁33a、33a位于后轮13与分离区域38、38之间,成为使分离区域38,38中的缓冲器上端部21、21相对于后轮13被盖住的结构。这样,通过把侧罩31、31的后端部31r、31r与后侧罩32、32的前端部32f、32f 分离地配置,如上所述,不仅不需要使两罩彼此的对合位置精度高地进行组装,而且,在分离区域38、38设有后挡泥板33的后挡泥板侧壁33a、33a。此结构,能够由后挡泥板33这样的一体成形品,对由后轮13飞溅的泥等对缓冲器上端部21、21的影响发挥具有除泥功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挡泥板33的结构,不仅能提高罩部件30的成形性以及组装性以提高生产率,而且,能够通过极其简单容易的结构提高对缓冲器单元20、20的保护功能性,使其不被泥溅到。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挡泥板侧壁33a、33a,在缓冲器上端部21、21的位置形成有朝车辆下方侧延伸出的侧壁伸出部33b、33b。S卩,后挡泥板侧壁33a、33a具备这样的结构,S卩,具有在缓冲器上端部21的位置处朝车辆下方侧延伸,平缓地朝下方突出的下边缘,由此,能够加大从内侧覆盖缓冲器单元20,20的面积,提高保护其不被后轮13飞溅到泥等的功能。进而,如图9所示,即使后挡泥板侧壁33a、33a成为侧壁伸出部33b、33b那样的,比其它的侧壁部分大大地朝下侧延伸的形状,由于在车辆外观上位于缓冲器单元20、20的内侧,因此不会对外观造成不良影响,不仅能确保设计自由度,而且对于侧壁伸出部33b、33b的大小、形状也能比较自由地进行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11所示,缓冲器单元20、20以比侧罩31、3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端部31u、31u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配置在凹部40、40内。S卩,通过把缓冲器单元20、20配置在比侧罩31、31的车宽方向的最外端部31u、31u(表示最外端部31u的位置的假想外线0L1)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车辆使用环境中的缓冲器单元20、20的保护功能& >9高A 3 C i T3能够进一步提高在车辆使用环境中对缓冲器单元20、20的保护功能,例如,能够比侧罩31、31先接触从车辆横向接近的物体
坐寸ο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后部配置有车座扶手(日文7 O — >) 48。此车座扶手48,例如,其前部48a为板状且具有开口,与缓冲器单元20、20的单元上安装部20a、20a—起插通到后车架Ilb的缓冲器支撑部18、18中,从其外侧用固定螺母18a、18a等固定(参照图7,图8以及图11)。
而且,此车座扶手48,在车辆俯视时,具有从前部48a的车辆后部侧朝车辆外侧伸出地鼓出的前部弯曲部48b,朝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地构成,并相对于车座45的后部隔开规定间隔进行围合地构成(参照图3)。而且,在侧面看时,成为在车辆后部侧,以朝车辆上方立起的方式弯曲的结构(参照图1以及图5)。如此构成的车座扶手48,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前部弯曲部48b,设有朝车身宽度方向大大伸出的最外侧部48u、48u。此最外侧部48u、48u,位于比缓冲器单元20、20靠车身宽度方向外侧,进而,位于比侧罩31、31的最外端部31u、31u靠车宽方向外侧。因此,成为在将此最外侧部48u、48u与最外端部31u、31u连结的凹部40、40近旁的假想最外线0L2的内侧收纳了缓冲器单元20、20的结构。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车座扶手48,其前部48a、48a固定在露在车身外观上的缓冲器支撑部18、18上,从而,能够容易地加大露到罩部件30的外侧的部分,以成为在车座扶手48上设置上述前部弯曲部48b的结构。因此,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座扶手48整体上从车座45大大离开地进行配置,可以在车座扶手48的把持部分以及车座上载置行李的情况下,加大行李固定纽带等的行李固定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把由刚性高的材料构成的车座扶手48,如上述那样配置在比缓冲器单元20、20靠车宽方向的外侧,从而,可以更加提高缓冲器单元20、20的保护效
果O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器单元20、20,在其缓冲器上端部21、21设有缓冲器调节杆22、22。此缓冲器调节杆22、22用来对应于车辆的使用状态进行缓冲器的硬度的调节操作。此缓冲器调节杆22、22,绕缓冲器单元20、20的轴以能沿缓冲器单元轴圆周方向进行转动的方式安装。而且,此缓冲器调节杆22、22,成为例如朝缓冲器单元径向突出并沿该缓冲器单元轴线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因此,当操作缓冲器调节杆22、22时,用手指捏住,把其朝缓冲器单元圆周方向转动(图11中的箭头R方向),使其适当移动到位于车辆的前方朝向的位置(图11的实线所示的左斜下方的位置),和位于车辆的后方朝向的位置(图11的假想线所示的右斜下方的位置)(2个位置的位移动作),从而,可以对缓冲器单元20、20的缓冲器的硬度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0、40,如上述那样,从车辆上方看,在凹部宽度朝着车辆内侧逐渐变小的车辆前后侧,设有前倾斜壁41、41与后倾斜壁42、42。而且,此缓冲器调节杆22、22被设置成,如图11所示,使其位置能够在沿着靠车辆前方的前倾斜壁41、41的位置与沿着靠车辆后方的后倾斜壁42、42的位置这2个位置间进行切换。这样,缓冲器调节 杆22、22的调节位置处于沿着罩部件30的凹部40、40的前后倾斜壁41、42的位置,由此,操作者可以容易地辨认操作位置。而且,缓冲器调节杆22、22由于总是位于凹部40、40的内侧,因此,能被罩部件30保护。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以及图11所示,缓冲器支撑部18、18沿车辆宽度方向架在后车架Ilb上,以从该后车架Ilb朝车辆左右突出的方式被焊接。而且,缓冲器单元
20、20,其单元上安装部20a、20a与形成在后车架Ilb的侧面的焊接部分Ile相向地安装在缓冲器支撑部18、18上,在单元上安装部20a、20a的外侧安装车座扶手48的前部48a,进而,从外侧用固定螺母18a进行固定。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凹部40、40,形成不被罩部件30覆盖的分离区域38,由此,能在与后车架Ilb的侧面直接相向的位置配置缓冲器单元20、20。S卩,通过在缓冲器单元20、20的周围配置罩部件30,并以具有凹部40、40的方式构成,从而,可以把缓冲器单元20、20与后车架Ilb接近地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例如,缓冲器支撑部18、18可以缩小车身宽度方向的尺寸,并且可以减小缓冲器支撑部18、18作为横梁的直径,能够避免车辆的大型化,可以谋求车辆的紧凑化。(第2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12及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部分,在附图中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取代第I实施方式中的车座扶手48而形成安装了载物台48A的结构。此载物台48A,如图12所示,具备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载物台架部48c和在其前部侧朝上方直立的立起部48b,具备朝载物台架部48c的下方侧突出的多个钩杆48e,安装部48f、48f用固定螺母18a、18a固定在缓冲器支撑部18、18上。而且,如图13所示,在载物台48A的载物台架部48c焊接有构成载物台面的平坦架48d,此平坦架48d的靠车辆中央的托架48h、48h用固定螺栓18c、18c固定。
这样,在设有载物台48A的结构中,取代第I实施方式中的车座45设置了单人车座45A。而且,在载物台48A的下侧,取代第I实施方式中的后中央罩34设置了覆盖载物台48A的下侧整体的后上罩37。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凹部40的凹入深度的的大小,前倾斜壁41以及后倾斜壁42的倾倾斜度以及壁面形状,侧罩31的后端部31r的形状以及后侧罩32的前端部32f的形状,后挡泥板33的侧壁伸出部33b的形状等,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适用于机动二轮车,但是也可以适用于包括侧面看时与图1类似的三轮车(三轮小车)、四轮小车在内的骑乘式车辆。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骑乘式车辆10,也可以具备车身架11、摆动自如地轴支在车身架11上并旋转自如地支撑后轮13的摆臂15、设置在摆臂15与车身架11之间的缓冲器单元20,和至少配置在后轮13的上方的罩部件30。在缓冲器单元20与车身架11连结的部位的罩部件30上,也可以设置朝车身宽度方向中心侧凹入的凹部40。也可以使缓冲器单元20的缓冲器上端部21位于凹部40内。按照此结构,缓冲器单元与车身架连结的部位,位于设置在覆盖车身的罩部件上的凹部内,因此,可以维持缓冲器单元露到车身外面的状态并用罩部件保护缓冲器单元。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罩部件30,具有配置在被配置在车身架11的上方供乘员落座的车座45的车座前部的下方对车身架11进行覆盖的侧罩31,和配置在车座45的车座下方且靠后方对车身架11进行覆盖的后侧罩32。也可以为,侧罩31的后端部31r与后侧罩32的前端部32f,配置在与缓冲器单元20接近的位置且比缓冲器上端部21靠车宽方向车身中心侧而形成凹部40。按照此结构,侧罩的后端部与后侧罩的前端部被配置在比缓冲器单元靠车宽方向中心侧的位置,因此,使侧罩的后端部与后侧罩的前端部的接合部位在外观上不被看到。因此,不必要求两罩的接合部位的精度高,罩部件的成形上的精度管理变得容易,而且,组装时,不需要严密进行精度管理,可以提高生产率。也可以把侧罩31的后端部31r与后侧罩32的前端部32f分离开配置,设置分离区域38。在配置在后端部31r以及前端部32f与后轮13之间对该后轮13的上方进行覆盖的后挡泥板33上,也可以设置从后轮13侧覆盖分离区域38的后挡泥板侧壁33a。按照此结构,由于侧罩的后端部与后侧罩的前端部分离开配置,因此,不需要罩彼此的对合位置精度高,提高了成形性,而且,不需要严密地进行组装的精度管理,使组装容易。而且,在侧罩的后端部与后侧罩的前端部的分离区域,设有后挡泥板的后挡泥板侧壁,因此,用后挡泥板侧壁这样的简单结构,就可以具备除泥功能,以消除由后轮溅起的泥等对缓冲器上端部的影响,不仅能够通过提高罩部件的成形性以及组装性来提高生产率,而且同时还达成了缓冲器单元的保护功能性的提高。在后挡泥板33的后挡泥板侧壁33a上,与缓冲器上端部21对应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朝车辆下方侧延伸出的侧壁伸出部33b。按照此结构,通过使后挡泥板侧壁在缓冲器上端部的位置朝车辆下方侧伸出,使缓冲器单元相对于后轮能够被更多地覆盖,可以提高针对后轮溅起的泥等的保护功能。进而,即使后挡泥板侧壁成为具有伸出部的形状,从车辆侧面方向看,位于缓冲器单元内侧,因此,不会对外观造成不良影响,可以增加形状的自由度。缓冲器单元20也可以配置在侧罩3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端部31u的内侧。按照此结构,侧罩的车宽方向的最外端部位于比缓冲器单元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侦牝因此,缓冲器单元能被侧罩有效保护,即使露到车身外面的缓冲器单元结构,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缓冲器单元保护功能。车座扶手48也可以配置在车辆后部。车座扶手48的前部48a,也可以在缓冲器单元20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固定车身架11的缓冲器支撑部18上。按照此结构,车座扶手的前部固定在露到车身外观的缓冲器支撑部上,因此,车座扶手自身露到车身罩外侧的部分能够容易地放大,能够加大车座扶手的把持部分而容易把持,方便使用,而且,可以能够加大在车座上载置行李的情况下行李固定纽带等的行李固定区域,可以方便进行行李固定。缓冲器单元20也可以配置在车座扶手48的车宽方向的最外端部48u的内侧。按照此结构,车座扶手具有自缓冲器单元沿车宽方向朝外侧伸出的部分,由此,可以更加提高缓冲器单元的保护效果。从凹部40的车辆上方看时,车辆前后侧的壁面,也可以由凹部40的宽度朝着车辆内侧逐渐减小地倾斜的倾斜壁41、42来构成。设置在缓冲器上端部21的缓冲器调节杆22,其调节位置也可以沿倾斜壁41、42设定。按照此结构,缓冲器调节杆处于被罩部件的凹部的前后2个倾斜壁围住的位置,由此,缓冲器调节杆能够把其调节位置设定在沿着此前后的2个倾斜壁的位置,由此,对于操作者来说可以容易地辨认杆操作位置,可以提高其操作性。而且,由于是缓冲器调节杆设置在凹部内的结构,因此,可以由罩部件对缓冲器调节杆进行保护。也可以把车身架11的缓冲器支撑部18构成为,使车身架11从罩部件30之间露到外方。按照此结构,在缓冲器单元的周围配置罩部件,并且形成了凹部,还使车身架对着外方,由此,可以把缓冲器单元与车身架接近地配置。因此,即使减小车身架的作为横梁形成的缓冲器支撑部的长度及粗细,也能维持其刚性而不需要大型化等,可以谋求车辆的紧凑化。附图标记说明10骑乘式车辆(机动二轮车)11车身架12前轮13后轮15摆臂20缓冲器单元21缓冲器上端部22缓冲器调节杆30 罩部件
31侧罩32后侧罩33后挡泥板33a后挡泥板侧壁33b侧壁伸出部38分离区域40凹部

41、42倾斜壁45车座48车座扶手48a车座扶手的前部
权利要求
1.一种骑乘式车辆(10),具备: 车身架(11)、 摆动自如地轴支在车身架(11)上并旋转自如地支撑后轮(13)的摆臂(15)、 设置在上述摆臂(15)与上述车身架(11)之间的缓冲器单元(20 ),和 至少配置在上述后轮(13)的上方的罩部件(30), 在上述缓冲器单元(20 )与上述车身架(11)连结的部位的上述罩部件(30 )上设有朝车身宽度方向中心侧凹入的凹部(40), 上述缓冲器单元(20)的缓冲器上端部(21)位于上述凹部(40)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10),其特征在于,上述罩部件(30)具有侧罩(31)和后侧罩(32),上述侧罩(31)配置在乘员落座的车座(45)的车座前部的下方对上述车身架(11)进行覆盖,上述车座(45 )配置在上述车身架(11)的上方;上述后侧罩(32 )配置在上述车座(45)的车座下方且靠后方的位置对上述车身架(11)进行覆盖, 上述侧罩(31)的后端部(31r)与上述后侧罩(32)的前端部(32f),配置在与上述缓冲器单元(20)接近且比上述缓冲器上端部(21)靠车宽方向车身中心侧的位置,形成上述凹部(4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骑 乘式车辆(10),其特征在于,上述侧罩(31)的后端部(31r)与后侧罩(32)的前端部(32f)分离开地配置,设置分离区域(38), 在配置在上述后端部(31r)及上述前端部(32f)与上述后轮(13)之间对该后轮(13)的上方进行覆盖的后挡泥板(33)上,设有从上述后轮(13)侧覆盖上述分离区域(38)的后挡泥板侧壁(33a)。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式车辆(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后挡泥板(33)的后挡泥板侧壁(33a)上与上述缓冲器上端部(21)对应的位置,设有朝车辆下方侧延伸出的侧壁伸出部(33b)。
5.如权利要求2 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10),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器单元(20)配置在上述侧罩(3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端部(31u)的内侧。
6.如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10),其特征在于,车座扶手(48)配置在车辆后部, 上述车座扶手(48 )的前部(48a),在上述缓冲器单元(20 )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固定在上述车身架(11)的缓冲器支撑部(18 )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乘式车辆(10),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器单元(20)配置在上述车座扶手(48)的车宽方向的最外端部(48u)的内侧。
8.如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10),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40)的从车辆上方看的车辆前后侧的壁面,由上述凹部(40)的宽度朝着车辆内侧逐渐减小地倾斜的倾斜壁(41、42)构成, 设置在上述缓冲器上端部(21)的缓冲器调节杆(22),其调节位置沿上述倾斜壁(41、42)设定。
9.如权利要求1 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10),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架(11)的缓冲器支撑部(18)以使上述车身架(11)从上述罩部件(30)间露到外方的方式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骑乘式车辆(10),具备车身架(11)、摆动自如地支轴在车身架(11)上并旋转自如地支撑后轮(13)的摆臂(15)、设置在上述摆臂(15)与上述车身架(11)之间的缓冲器单元(20),和至少配置在上述后轮(13)的上方的罩部件(30),上述缓冲器单元(20)与上述车身架(11)在连结的部位的上述罩部件(30)上设有朝车身宽度方向中心侧凹入的凹部(40),上述缓冲器单元(20)的缓冲器上端部(21)位于上述凹部(40)内。
文档编号B62K25/10GK103237720SQ201180058090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日
发明者下地智丈, 前田匡雅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