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二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128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二轮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的电动二轮车。
背景技术
近来,开发了具有以设在了车身上的状态枢支作为驱动轮的后轮的摆动单元的电 动二轮车。在此种摆动单元中,设置了作为电动二轮车的驱动源的旋转电机。
在将旋转电机用作驱动源的情况下,根据要求的驱动力决定旋转电机的输出。在 要求值大的情况下,可考虑使I个旋转电机大型化的方法和组合多个旋转电机的方法,作 为采用了后者的方法的车辆,例如提出了具备同轴地配设了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 的、所谓多层同轴旋转电机的混合式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此多层同轴旋转电机,具有在第一旋转电机的径向外侧按围绕该第一旋转电机的 方式配置了第二旋转电机的结构。由此,能够缩短第一旋转电机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尺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47410号公报发明内容
可是,在电动二轮车中,为了能够在广域的驾驶区域进行驾驶,例如可考虑设置上 述多个旋转电机,但在仅是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了多个旋转电机的情况下,因为摆动单元 变厚了 一些,所以,存在车辆的重心向车宽方向外侧偏心这样的问题。
因此,可考虑在摆动单元中设置上述多层同轴旋转电机。然而,在此情况下,因 为位于第一旋转电机的外侧的第二旋转电机的直径变大,所以,如像小型的电动二轮车那 样后轮的直径小,则摆动单元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过度地变低,存在该摆动单元与地面(路 面)接触的可能性变高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考虑这样的课题作出了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摆动单元 中设置了 2个旋转电机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摆动单元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过度地变低, 并且能够使该摆动单元薄型化,能够应对广域的驾驶区域的电动二轮车。
技术方案I的发明,为具备以被设在了车身上的状态对驱动轮WR进行枢支的摆动 单元12的电动二轮车10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摆动单元12中,设置能够使第一轴26旋转的 第一旋转电机24,能够使第二轴66朝正反两方向旋转的第二旋转电机64,与上述第一轴26 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30,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连接的用于对上述驱动轮WR进行旋转驱 动的驱动轴32,将上述第二轴66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的第一动力传 递机构68,将上述第二轴66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驱动轴32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 仅在上述第二轴66朝正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容许从上述第二轴66向上述第一动力传递 机构68传递旋转驱动力的第一单向离合部72,以及仅在上述第二轴66朝反方向旋转了的 情况下容许从该第二轴66向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传递旋转驱动力的第二单向离合部 74 ;上述摆动单元12,在仅对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进行了驱动的情况下,将上述第一轴26 的旋转驱动力经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及上述驱动轴32传递到上述驱动轮WR ;在驱动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和上述第二旋转电机64双方,使第二轴66朝正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由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合成上述第一轴26的旋转驱动力和从上述第二轴66经上述第一单 向离合部72传递到了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的旋转驱动力,以增大了转速的状态经上述驱 动轴32传递到上述驱动轮WR ;在驱动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和上述第二旋转电机64双方, 使第二轴66朝反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由上述驱动轴32合成从上述第一轴26传递到了上 述行星齿轮机构30的旋转驱动力和从上述第二轴66经上述第二单向离合部74传递到了 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的旋转驱动力,在增大了转矩的状态下传递到上述驱动轮WR ;上 述第一旋转电机24和上述第二旋转电机64,按构成该第二旋转电机64的第二转子78的轴 线Ax2相对于构成该第一旋转电机24的第一转子38的轴线Axl位于车身前方的方式在车 辆前后方向并列配置;上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和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与上述第一 旋转电机24及上述第二旋转电机64相比,被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
另外,括弧中的符号,为用于使得本发明容易理解而依照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标注 了的符号,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标注了该符号的部分来进行解释。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记载的电动二轮车10中,上述第一 单向离合部72和上述第二单向离合部74,被设在上述第二轴66上。
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或2记载的电动二轮车10中,在上 述摆动单元12中还设置了离合单元58,该离合单元58被设在上述第一单向离合部72与上 述行星齿轮机构30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而且,容许从上述第二轴66向上述行星齿轮机 构30传递旋转驱动力,另一方面,阻止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向上述第二轴66传递旋转 驱动力。
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3中的任何一项记载的电动二轮 车10中,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具有与上述第一轴26连接的太阳齿轮46,传递上述第一动 力传递机构68的旋转驱动力的齿圈50,与上述太阳齿轮46和上述齿圈50的各个啮合了的 行星齿轮48,以及在与上述驱动轴32连结了的状态下枢支上述行星齿轮48的行星齿轮架 52 ;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由包绕在上述第二单向离合部74和上述行星齿轮架52上 的链或皮带构成。
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电动二轮车10中,在上述行 星齿轮架52上,设置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包绕的第一链轮88,在上述第二单向离合部 74上,设置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包绕的第二链轮90,在上述第一链轮88与上述第二 链轮90之间,配设上述太阳齿轮46、上述行星齿轮48、以及上述齿圈50。
技术方案6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5中的任何一项记载的电动二轮 车10中,在上述摆动单元12中,还设置了离心离合器28,该离心离合器28与上述第一旋转 电机24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相应于上述第一转子38的转速使该第一转子38与上述第 一轴26断开、接通。
按照技术方案I的发明,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按第二转子的轴线相对 于第一转子的轴线位于车身前方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并列配置。由此,能够使摆动单元 薄型化。另外,因为不需要如多层同轴旋转电机那样增大一方的旋转电机的直径,所以,能 够防止摆动单元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过度地变低。
并且,例如在仅驱动了第一旋转电机的情况下,能够向驱动轮仅输出第一轴的旋转驱动力(第一驾驶模式ECO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驾驶模式)。
另外,例如在驱动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双方,使第二轴朝正方向旋转了 的情况下,能够使驱动轮的转速与第一驾驶模式的场合相比更大(第二驾驶模式=SPEED驾 驶模式)。另外,此时,由于设置了第二单向离合部,所以,上述第二轴的旋转驱动力不会传 递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
并且,例如在驱动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双方,使第二轴朝反方向旋转了 的情况下,与第一驾驶模式的场合相比能够增大驱动轮的转矩(第三驾驶模式=POWER驾驶 模式)。另外,此时,由于设置了第一单向离合部,所以,上述第二轴的旋转驱动力不会传递 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
这样,能够由简易的结构容易地切换多个驾驶模式,所以,在广域的驾驶区域中, 能够在效率良好的范围驱动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另外,由于在切换驾驶模式的 时候不需要控制离合器的断开、接通,所以,能够使得不需要复杂的机构、控制。并且,由于 与第一旋转电机相比将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配设在了车宽方向内侧,所 以,能够进一步使摆动单元紧凑。
按照技术方案2的发明,将第一单向离合部和第二单向离合部设置在了第二轴 上,所以,能够使摆动单元的结构紧凑。
按照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上述第一单向离合部和上述行星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 传递路径上,设置了容许从第二轴向行星齿轮机构传递旋转驱动力,另一方面,阻止从上述 行星齿轮机构向上述第二轴传递旋转驱动力的离合单元。由此,例如在第一驾驶模式下,能 够阻止从第一轴传递到了上述行星齿轮机构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二轴。因此,能够 将第一轴的旋转驱动力高效率地传递到驱动轴。
按照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被包绕在了第二单向离合部和行星齿轮架上的链或皮 带构成第二动力传递机构。由此,与由齿轮等构成了第二动力传递机构的场合相比,能够简 化摆动单元。
按照技术方案5的发明,由于在被设在了行星齿轮架上的第一链轮五被设在了第 二单向离合部上的第二链轮之间配设了太阳齿轮、行星齿轮、以及齿圈,所以,能够使摆动单元进一步薄型化。
按照技术方案6的发明,由于在第一旋转电机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了离心离合 器,所以,能够由简朴的构造防止起步时第一旋转电机成为过负荷。


图1为本发明的电动二轮车的概略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摆动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3为用于说明图2所示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动力传递机构、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机 构的结构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4为沿图2的IV-1V线的局部省略剖视图。
图5为沿图2的V-V线的局部省略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离合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7A为沿图6的VIIA-VIIA线的剖视图,图7B为用于说明使外侧齿圈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了时的离合机构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8为用于说明以第一驾驶模式(ECO驱动模式)驾驶的情况下的动力传递过程的电动二轮车的概略结构图。
图9为用于说明以第二驾驶模式(SPEED驱动模式)驾驶的情况下的动力传递过程的电动二轮车的概略结构图。
图10为用于说明以第三驾驶模式(POWER驱动模式)驾驶的情况下的动力传递过程的电动二轮车的概略结构图。
图11为表示在第一驾驶模式下的第一旋转电机的效率良好的驾驶区域的曲线图,图1lB为表示在第二驾驶模式下的第一旋转电机及第二旋转电机的效率良好的驾驶区域的曲线图,图1lC为在表示第三驾驶模式下的第一旋转电机及第二旋转电机的效率良好的驾驶区域的曲线图。
图12为用于说明再生模式下的动力的传递过程的电动二轮车的概略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关于本发明的电动二轮车例示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顺时针方向(正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反方向),指从车宽方向外侧 (车身左侧方)观看的情况下的方向。
如图1所示,电动二轮车10,具备摆动单元12、电池14、以及控制部16,该摆动单元12相对于未图示的车架摆动自如地设置,对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进行枢支。
如图2所示,摆动单元12,具有动力传递装置(动力输出装置、能量再生装置)21和盖构件22 ;该动力传递装置21包含第一机构18和位于第一机构18的车身前方的第二机构20 ;该盖构件22围绕第一机构18和第二机构20。
在第一机构18中,设置了作为驱动源的第一旋转电机24,沿车宽方向延伸存在的由第一旋转电机24的驱动旋转的第一轴26,设于第一轴26的一端侧的离心离合器28,与第一轴26的另一端侧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30,与行星齿轮机构30连接的驱动轴32,以及与驱动轴32连接的减速机构34。
第一旋转电机24,包含环状的第一定子36和空心状的第一转子38 ;该第一定子 36被固定在了隔壁23上,该隔壁23由螺栓33安装在了对减速机构34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35上;该第一转子38被配设在了第一定子36的中央孔中。第一定子36,经控制部16与电池14电气性地连接(参照图1)。控制部16,通过切换电池14与第一定子36的连接,控制通电电池,能够使第一旋转电机24作为马达或发电机起作用。
第一转子38,与第一定子36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图2的左侧)延伸存在。并且, 在第一转子38的固定部39的一端部上,设置了上述离心离合器28的内壳体37。即,离心离合器28,与第一旋转电机24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
离心离合器28,相应于第一转子38的转速使该第一转子38和第一轴26断开、接通。换言之,离心离合器28仅在第一转子38的转速超过了规定的转速的情况下连接该第一转子38与该第一轴26。由此,能够由简朴的构造适当地对在车辆起步时第一旋转电机 24成为过负荷的现象进行抑制。
第一轴26,插通了第一转子38的内部。第一轴26,由多个轴承40、41、42枢支。轴承40,位于第一轴26的一端部,被固定在盖构件22上。轴承41,位于第一轴26的大致中央部,被固定在隔壁23上。轴承42,位于第一轴26的另一端部,被固定在驱动轴32上。
另外,在第一转子38的内周面与第一轴26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中,夹设轴承43 和滚柱轴承44。由此,第一旋转电机24的第一转子38,相对于第一轴26旋转自如地被支承。
如图3所示,行星齿轮机构30包含在第一轴26的另一端侧固定在了第一轴26的外周面上的太阳齿轮46,与太阳齿轮46啮合的多个(例如4个)行星齿轮48,与各行星齿轮 48啮合的环状的齿圈50,以及枢支多个行星齿轮48的行星齿轮架52 (参照图2)。
太阳齿轮46和各行星齿轮48,作为外齿齿轮构成。各行星齿轮48,能够自转,并且能够绕太阳齿轮46公转。齿圈50,包含具有形成在了其外周面上的外齿的外侧齿圈(第一齿圈)54和具有形成在了该齿圈50的内周面上的内齿的内侧齿圈(第二齿圈)56。
从图2可以得知,外侧齿圈54,与内侧齿圈56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另外,外侧齿圈54与内侧齿圈56,经离合机构(离合单元)58连接。此离合机构58的详细构造在以后说明。
行星齿轮架52,与各行星齿轮48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图2的右侧)。行星齿轮架52,被形成为环状,并且其外侧缘部朝车宽方向外侧折曲。即,行星齿轮架52的外侧缘部,从内侧齿圈56的径向外侧围绕内侧齿圈56。
这样构成的行星齿轮机构30,合成从太阳齿轮46输入的旋转驱动力和从齿圈50 输入的旋转驱动力,以增大了转速的状态传递到行星齿轮架52。
驱动轴32,被嵌合在行星齿轮架52的中央孔部中。S卩,驱动轴32,由于与行星齿轮架52连结,所以,与行星齿轮架52 —体地旋转。减速机构34,包含与驱动轴32的另一端部连接的第一减速齿轮部60和与第一减速齿轮部60啮合的第二减速齿轮部62。构成第二减速齿轮部62的轴63,与枢支后轮WR的车轴65连结 (参照图1)。
第二机构20,具有作为辅助驱动源的第二旋转电机64,沿车宽方向延伸存在的由第二旋转电机64的驱动旋转的第二轴66,将第二轴66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行星齿轮机构 30的外侧齿圈54的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将第二轴66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行星齿轮机构 30的行星齿轮架52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以及被设在了第二轴66上的第一单向离合部 72和第二单向离合部74。
第二旋转电机64,与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同样地构成。即,第二旋转电机64,包含被固定在了盖构件22的隔壁23上的环状的第二定子76和被配设在了第二定子76的中央孔中的空心状的第二转子78。第二定子76,经控制部16与电池14电气性地连接(参照图1)。第二转子78,在正反两方向可旋转。
控制部16,通过切换电池14与第二定子76的连接,对通电电流进行控制,能够使第二旋转电机64作为马达起作用。
第二轴66,以被嵌合在了第二转子78的中央孔中的状态由被固定在了盖构件22 上的一对轴承80枢支。S卩,第二轴66与第二转子78 —体地旋转。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包含被设在了第一单向离合部72上的环状的齿轮(环状齿轮)82,与该齿轮82啮合的中间齿轮部(第一中间齿轮部)84,以及与该中间齿轮部84和外侧齿圈54啮合的中间齿轮部(第二中间齿轮部)86。
齿轮82和中间齿轮部84、86,沿车辆前后方向被配置成了一列。各中间齿轮部84、 86具有相同结构,由被固定在了盖构件22上的多个轴承87旋转自如地支承(参照图2)。
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由链构成,被包绕在固定在了行星齿轮架52的外侧缘部上的环状的第一链轮88和固定在了第二单向离合部74上的环状的第二链轮90 (参照图5) 上。由此,能够将第二轴66的旋转驱动力直接而且高效率地传递到行星齿轮架52,能够简化摆动单元12。另外,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也可由V形皮带、多个齿轮等构成。
另外,从图2可以得知,在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包绕的第一链轮88与第二链轮90 之间,配设了太阳齿轮46、多个行星齿轮48、以及内侧齿圈56。由此,能够减小摆动单元12 的车宽方向的尺寸(能够使摆动单元12薄型化)。
如图4所示,第一单向离合部72,具有环体94和滚动轴承96及弹性构件98,该环体94按围绕第二轴66的外周面的方式配设,而且,在内周面上沿周向形成了多个截面圆弧状的槽部92,该滚动轴承96及弹性构件98被设在了形成在了环体94上的各槽部92中。
在环体94的外周面上固定了齿轮82的内周面。在各槽部92上,形成了随着朝顺时针方向去而往第二轴66的径向内方倾斜的凸轮面100。
各滚动轴承96,被形成为圆柱状。弹性构件98,被设在了槽部92中的与形成了上述凸轮面100的一侧相反侧,朝上述凸轮面100对上述滚动轴承96施力。作为弹性构件 98,可使用板簧、螺旋弹簧等。
在这样构成了的第一单向离合部72中,由于滚动轴承96由弹性构件98向凸轮面 100施力,所以,在第二轴66和环体94停止了的状态下,上述滚动轴承96与凸轮面100接触。S卩,滚动轴承96,由楔作用,被固定在了凸轮面100与第二轴66的外周面之间。
并且,如第二轴66绕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在维持了上述楔作用的状态下上述环体 94绕顺时针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如第二轴66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滚动轴承96从凸轮面 100离开,所以,第二轴66相对于环体94空转。
即,第一单向离合部72,仅在第二轴66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将该第二轴 66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
如图5所示,第二单向离合部74,成为以使上述第一单向离合部72绕与其轴线方向正交的线反转了 180°的状态安装在了第二轴66上的形态。
即,第二单向离合部74,具有与第一单向离合部72相同的结构。因此,在第二单向离合部74中,对与第一单向离合部72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从图5可以得知,在构成第二单向离合部74的环体94的外周面上,固定了上述环状的第二链轮90的内周面。
按照这样的第二单向离合部74,如第二轴66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二轴66与环体94 一体地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如第二轴66 绕顺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二轴66 相对于环体94空转。
即,第二单向离合部74,仅在第二轴66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将该第二轴 66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
如图6及图7A所示,离合机构58,具有外侧齿圈54的内周面被固定的空心状的外侧连接轴(第一连接轴)102,与上述外侧连接轴102设在了相同轴上的内侧连接轴(第二连接轴)104,以及固定在支承构件35上的围绕上述内侧连接轴104的一端部的外环构件106。
外侧连接轴102,由被固定在了支承构件35上轴承108枢支。外侧连接轴102的另一端面的外缘部,与在内侧连接轴104的一端部与外环构件106之间沿该外侧连接轴102 的周向离开规定间隔配置了的多个第一卡合构件110连接。另外,在外侧连接轴102的另一端面中,嵌设了被形成为圆柱状的多个(例如4个)第二卡合构件112的一端部。
内侧连接轴104,具有连接轴主体116和连结构件118,该连接轴主体116包含了构成该内侧连接轴104的一端部的凸轮部114,该连结构件118对连接轴主体116与内侧齿圈56进行连接。在凸轮部114的一端面上,形成上述第二卡合构件112的另一端部插入的多个(4个)凹部120。凸轮部114的外周,形成为截面大致六边形状。
在邻接的第一^^合构件110之间,设置了一对滚子122和弹性构件124,该一对滚子122被配设在了构成凸轮部114的外侧面的平坦面114a上,该弹性构件124被夹设在这些滚子122之间,朝构成上述凸轮部114的角部的凸轮面114b对各滚子122施力。作为弹性构件124,例如可使用螺旋弹簧、板簧等弹簧构件。
在这样构成了的离合机构58中,由于一对滚子122由弹性构件124朝凸轮面114b 施力,所以,在外侧齿圈54和内侧齿圈56停止了的状态下,能够使上述一对滚子122与上述凸轮面114b接触。由此,由与内侧齿圈56连接的内侧连接轴104的凸轮面114b和外环构件106的内周面的楔作用,固定了上述一对滚子122,所以,能够在停止了外侧齿圈54的状态下阻止内侧齿圈56的旋转。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例如在外侧齿圈54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与外侧齿圈54连接的外侧连接轴102、第一卡合构件110、以及第二卡合构件112 —体地旋转。 于是,第一卡合构件110绕逆时针方向对一对滚子122进行推压,并且,第二卡合构件112 绕逆时针方向对内侧连接轴104的构成凹部120的壁面进行推压。其结果,一对滚子122、 弹性构件124、以及内侧连接轴104 —体地绕逆时针方向旋转。
即,离合机构58,能够容许从外侧齿圈54向内侧齿圈56传递旋转驱动力,另一方面,阻止从上述内侧齿圈56向上述外侧齿圈54传递旋转驱动力。
从图2可以得知, 盖构件22,具有覆盖第一旋转电机24的第一盖22a,以安装在了第一盖22a上的状态设在了隔壁23上的第二盖22b,以及安装在第一盖22a上的覆盖第二旋转电机64的第三盖22c。第一盖22a与第二盖22b的连接及第一盖22a与第三盖22c的连接,也可使用未图示的螺栓等固定构件。
控制部16能够适当地选择低速 低驱动力的第一驾驶模式(ECO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驱动模式)、高速 低驱动力的第二驾驶模式(SPEED驱动模式)、低速 高驱动力的第三驾驶模式(POWER驱动模式)、以及将后轮WR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电能充电(回收)在电池中的再生模式。
下面,参照图8 图12说明第一 第三驾驶模式及再生模式。另外,在图8 图 10及图12中,用粗线表示了的构成部分表示动力(电力)传递的部位,实线箭头表示动力传递的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电力传递的方向。
首先,如图8所示,在第一驾驶模式下,控制部16驱动第一旋转电机24,使第一转子38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停止第二旋转电机64。于是,当第一转子38的转速到达了规定转速时,由离心离合器28连接该第一转子38与第一轴26,第一轴26绕逆时针方向旋转。
然后,第一轴26的旋转驱动力,经太阳齿轮46、多个行星齿轮48、以及行星齿轮架 52传递到驱动轴32。此时,由于由离合机构58将内侧齿圈56锁定,所以,太阳齿轮46的 旋转驱动力不会传递到外侧齿圈54等。因此,能够将第一轴26的旋转驱动力高效率地传 递到驱动轴32。
传递到了驱动轴32的旋转驱动力,以由减速机构34将转速减速了(增大了转矩) 的状态传递到后轮WR。其结果,后轮WR,仅由第一旋转电机24的旋转驱动力旋转。在此情 况下,第一旋转电机24的效率良好的驱动范围,成为由图1lA的曲线图表示了的范围(用影 线表示了的区域)。
接着,如图9所示,在第二驾驶模式下,控制部16驱动第一旋转电机24和第二旋 转电机64双方,使第一转子38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使第二转子78绕顺时针方向旋 转。于是,第一转子38的旋转驱动力,经离心离合器28及第一轴26传递到太阳齿轮46。
另一方面,第二转子78的旋转驱动力,经第二轴66、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 (齿轮 82、一对中间齿轮84、86)、外侧齿圈54、以及离合机构58传递到内侧齿圈56。另外,此时, 由于第二轴66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所以,该第二轴66的旋转驱动力不会传递到第二动力传 递机构70。
传递到了太阳齿轮46的旋转驱动力和传递到了内侧齿圈56的旋转驱动力,由多 个行星齿轮48合成,以增大了转速的状态经行星齿轮架52传递到驱动轴32。传递到了驱 动轴32的旋转驱动力,经减速机构34传递到后轮WR。其结果,后轮WR的转速,与第一驾驶 模式的场合相比变得更大。在此情况下,第一旋转电机24和第二旋转电机64的效率良好 的范围,成为图1lB的曲线图表示了的范围(用影线表示了的区域)。
接下来,如图10所示,在第三驾驶模式下,控制部16驱动第一旋转电机24和第二 旋转电机64双方,使第一转子38及第二转子78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第一转子38的 旋转驱动力,经离心离合器28、第一轴26、以及太阳齿轮46传递到多个行星齿轮48。
另一方面,第二转子78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第二轴66、第二单向离合部74、以 及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另外,此时,由于第二轴66绕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第二轴66的 旋转驱动力不会传递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
传递到了多个行星齿轮48的旋转驱动力和传递到了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的旋转 驱动力由行星齿轮架52合成,在增大了转矩的状态下被传递到驱动轴32。传递到了驱动轴 32的旋转驱动力,经减速机构34传递到后轮WR。其结果,后轮WR的转矩,与第一驾驶模式 的场合相比变得更大。在此情况下,第一旋转电机24和第二旋转电机64的效率良好的范 围,成为用图1lC的曲线图表示了的范围(用影线表示了的领域)。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由简易的结构容易地切换多个驾驶模式,所以,在广 域的驾驶区域中,能够在效率良好的范围驱动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另外,当切换 驾驶模式时,不需要控制离合器的断开、接通,所以,能够使得不需要复杂的机构、控制。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再生模式下,如后轮WR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后轮WR的旋 转驱动力,经减速机构34及驱动轴32被传递到行星齿轮架52。如行星齿轮架52旋转,则 构成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及第二单向离合部74的环体94 (参照图5)也绕逆时针方向旋 转,但该环体94的旋转驱动力不会传递到第二轴66。即,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相对于第二 轴66空转。因此,行星齿轮架52的旋转驱动力高效率地传递到多个行星齿轮48。
然后,传递到了多个行星齿轮48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太阳齿轮46。另外,此时,由离合机构58的作用,内侧齿圈56被锁定,所以,多个行星齿轮48的旋转驱动力不会被传递到外侧齿圈54。
换言之,此时,第一单向离合部72,在由离合机构58阻止从行星齿轮机构30向第二轴66传递旋转驱动力时,将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的动作锁定。即,此时,构成第一单向离合部72的环体94的绕逆时针方向的动作由滚动轴承96锁定(参照图4),齿轮82、第一中间齿轮部84、第二中间齿轮部86、以及外侧齿圈54的动作被进行了锁定,因此,由离合机构58的作用,阻止从行星齿轮机构30向第二轴66传递旋转驱动力。
传递到了太阳齿轮46的旋转驱动力,经第一轴26及离心离合器28传递到第一转子38。由此,能够将由第一转子38的旋转在第一定子36发电了的电力充电在电池14中。
按照本实施方式,设置了离合机构58,该离合机构58容许从第二轴66向行星齿轮机构30传递旋转驱动力,另一方面,阻止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向上述第二轴66传递旋转驱动力。因此,不向第二轴66传递驱动轴32的旋转驱动力,能够仅传递到第一轴26。
因此,即使为具有第一旋转电机24和第二旋转电机64的动力传递装置21,也能够由简易的结构仅使第一旋转电机24作为发电机起作用。另外,在进行能量再生的时候,由于也不需要控制离合器的断开、接通,所以,能够使得不需要复杂的控制。
另外,由于在构成行星齿轮机构30的齿圈50上设置了离合机构58,所以,能够阻止驱动轴32的旋转驱动力向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传递。由此,使得可在第一旋转电机24 中进行再生。
S卩,即使为按可将第一旋转电机24和第二旋转电机64双方作为马达进行驱动的方式构成了的动力传递装置21,也能够由简易的结构仅使第一旋转电机24作为发动机起作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按第二转子78的轴线Ax2相对于第一转子38 的轴线Axl位于车身前方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并列配置 第一旋转电机24和第二旋转电机64。由此,能够使摆动单元12薄型化。另外,因为不需要如多层同轴旋转电机那样增大一方的旋转电机的直径,所以,能够防止摆动单元12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过度地变低。
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将第一单向离合部72和第二单向离合部74设在了第二轴 66上,所以,能使摆动单元12的结构紧凑。
另外,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与第一旋转电机24相比配设在了车宽方向内侧。由此,能够使摆动单元12更紧凑。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第一单向离合部72的环体94的外周面上固定齿轮82,并且在该齿轮82与外侧齿圈54之间夹设中间齿轮部84、86。由此,能够使上述环体94和外侧齿圈54的旋转方向相反。由此,由简易的结构,在再生模式的情况下,能够锁定齿轮82、 中间齿轮部84、86、以及外侧齿圈54的动作,在第二驾驶模式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二轴66的旋转驱动力经第一单向离合部72、齿轮82、中间齿轮部84、86传递到外侧齿圈54。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不脱离本发明要旨就可获得多种结构。
例如,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也可由包绕在第一链轮88和第二链轮90上的链或皮带构成,该第一链轮88被固定在驱动轴32上,该第二链轮90被固定在第二单向离合部74 上。
另外,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也可包含第二单向离合部74被固定在外周面上的第一齿轮,被固定在驱动轴32的外周面上的第二齿轮,以及夹设在这些齿轮之间的将第一齿轮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二齿轮的中间齿轮构成。并且,动力传递装置21也可为未设置离心离合器28的结构。
离合机构58,不限于被设在了齿圈50上的例子,例如也可设在齿轮82、中间齿轮部86、或中间齿轮部84上。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动二轮车
12…摆动单元
24…第一旋转电机
26…第一轴
28…离心离合器
30…行星齿轮机构
32…驱动轴
38…第一转子
46…太阳齿轮
48…行星齿轮
50…齿圈
52…行星齿轮架
54···外侧齿圈(第一齿圈)
56…内侧齿圈(第二齿圈)
58…离合机构(离合单元)
64…第二旋转电机
66…第二轴
68…第一动力传递机构
70…第二动力传递机构
72…第一单向离合部
74…第二单向离合部
78…第二转子
82…齿轮(环状齿轮)
84…中间齿轮部(第一中间齿轮部)
86…中间齿轮部(第二中间齿轮部)
88…第一链轮
90…第二链轮
102…外侧连接轴(第一连接轴)
104…内侧连接轴(第二连接轴)
106…外环构件
110…第一卡合构件
112…第二卡合构件
114b…凸轮面
120…凹部
122…滚子
124… 弹性构件
WR…后轮(驱动轮)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二轮车(10),所述电动二轮车(10)具备以被设置在车身上的状态对驱动轮(WR)进行枢支的摆动单元(12),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摆动单元(12)中设有能够使第一轴(26)旋转的第一旋转电机(24);能够使第二轴(66 )朝正反两方向旋转的第二旋转电机(64 );与上述第一轴(26)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30);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连接的用于对上述驱动轮(WR)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轴(32);将上述第二轴(66)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的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将上述第二轴(66)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驱动轴(32)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仅在上述第二轴(66)朝正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容许从上述第二轴(66)向上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 )传递旋转驱动力的第一单向离合部(72 );以及仅在上述第二轴(66)朝反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容许从该第二轴(66)向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传递旋转驱动力的第二单向离合部(74),上述摆动单元(12),在仅对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进行了驱动的情况下,将上述第一轴(26)的旋转驱动力经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及上述驱动轴(32)传递到上述驱动轮(WR);在驱动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和上述第二旋转电机(64)双方,使上述第二轴(66)朝正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由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合成上述第一轴(26)的旋转驱动力和从上述第二轴(66)经上述第一单向离合部(72)传递到了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的旋转驱动力,在增大了转速的状态下经上述驱动轴(32)传递到上述驱动轮(WR),在驱动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和上述第二旋转电机(64)双方,使第二轴(66)朝反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由上述驱动轴(32)合成从上述第一轴(26)传递到了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的旋转驱动力和从上述第二轴(66)经上述第二单向离合部(74)传递到了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的旋转驱动力,在增大了转矩的状态下传递到上述驱动轮(WR),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和上述第二旋转电机(64),按构成该第二旋转电机(64)的第二转子(78)的轴线(Ax2)相对于构成该第一旋转电机(24)的第一转子(38)的轴线(Axl)位于车身前方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并列配置;上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和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被配置在比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 )及上述第二旋转电机(64 )更靠车宽方向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二轮车(1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单向离合部(72)和上述第二单向离合部(74),被设在上述第二轴(66)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二轮车(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摆动单元(12)中还设置了离合单元(58),该离合单元(58)被设在上述第一单向离合部(72)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而且,容许从上述第二轴(66 )向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 )传递旋转驱动力,另一方面,阻止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 )向上述第二轴(66)传递旋转驱动力。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二轮车(10),其特征在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0)具有与上述第一轴(26)连接的太阳齿轮(46);传递上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68)的旋转驱动力的齿圈(50);与上述太阳齿轮(46)和上述齿圈(50)的各个啮合了的行星齿轮(48);以及在与上述驱动轴(32 )连结了的状态下枢支上述行星齿轮(48 )的行星齿轮架(52 ),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由包绕在上述第二单向离合部(74)和上述行星齿轮架(52)上的链或皮带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二轮车(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行星齿轮架(52)上设有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包绕的第一链轮(88),在上述第二单向离合部(74)上设有上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70)包绕的第二链轮(90),在上述第一链轮(88)与上述第二链轮(90)之间配设有上述太阳齿轮(46)、上述行星齿轮(48)、以及上述齿圈(50)。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二轮车(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摆动单元(12)中,还设置了离心离合器(28),该离心离合器(28)与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相应于上述第一转子(38)的转速使该第一转子(38)与上述第一轴(26)断开、接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摆动单元设置了2个旋转电机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摆动单元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过度地变低,并且能够使该摆动单元薄型化,能够应对广域的驾驶区域的电动二轮车。为具备以被设在了车身上的状态对驱动轮(WR)进行枢支的摆动单元(12)的电动二轮车(10),在上述摆动单元(12)中,设置具有第一转子(38)的第一旋转电机(24),具有第二转子(78)的第二旋转电机(64),以及合成上述第一转子(38)的旋转驱动力和上述第二转子(78)的旋转驱动力,以增大了转速的状态传递到上述驱动轮(WR)的行星齿轮机构(30);上述第一旋转电机(24)和上述第二旋转电机(64),按第二转子(78)的轴线(Ax2)相对于第一转子(38)的轴线(Ax1)位于车身前方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并列配置。
文档编号B62K11/00GK103029783SQ20121033629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梶原咏介, 片冈大, 安达惇, 小野惇也, 伊东飞鸟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