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4786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摩托车通常包括有车架、前减震器、方向柱,其中车架前端设有立柱套管,方向柱套装在立柱套管内,方向柱的上端连接有上连接板,下端设有下连接板;左、右两根前减震器平行设置,分别由设置在上部的减震导杆和设置在下部的减震底筒构成,减震导杆在减震底筒内运动,减震导杆上端与方向柱上连接板相互固定,下连接板固定在减震导杆的中段处。随着目前二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的载荷和自身的重量越来越大,对其前悬挂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减震弹性要求,需要更大减震 弹性的前悬挂系统,否则无法降低车辆的运动冲击,达到满意减震的作用和效果。目前,增大前悬挂系统减震弹性的方法通常是在方向柱下连接板和对应的前减震底筒之间的左前减震导杆、右前减震导杆的外周上再外设左、右各一根弹簧,但由于受到弹簧布置空间的影响,左、右两根弹簧结构尺寸只能做的较小,这种结构尺寸较小的两根弹簧还是不能很好的满足较大的重载荷的需要;同时,由于左、右减震弹簧刚度差异等问题致使整车承重能力极为有限且不平衡,侧向刚度差,易发生方向跑偏,影响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不适应重载摩托车发展需要。也有部分三轮摩托车采用摇臂杠杆式前悬挂,利用杠杆原理,虽然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但因杠杆结构要灵活摆动,各处配合间隙累计后,左右两侧减震器对称度差,方向较伸缩管式明显易发生方向跑偏,同样还是影响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的减震结构,提高重载摩托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更好的解决重载摩托车的减震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包括车架、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平行设置的左、右两根前减震器,前减震器分别由设置在上部的减震导杆和设置在下部的减震底筒构成,所述的车架为双梁摇篮式车架,包括一根上梁和两根平行对称设置的下梁,上梁和下梁在车架前端的立管处固定连接;所述的上连接板的中间位置与立管活动连接,上连接板的两端设置有安装卡座,减震导杆的上端与安装卡座销轴铰链连接,下连接板设置在前减震器的底筒上部;还设置有前摇架和附加减震,前摇架前端通过万向球头结构连接在下连接板上,后端通过销轴铰链连接在左、右下梁之间;附加减震的上端与上梁销轴铰链连接,下端与前摇架销轴铰链连接。摩托车的冲击力主要来自地面,地面传递给前减震器底筒,再传递给车身,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摩托车,由于单独增加了附加减震,减震的可调节范围和安装空间都有足够的范围,大大增加了减震效果和减震的可调节匹配性。另外,这种在双梁摇篮式车架的前摇架上设置独立的附加减震的形式也避免了安装左、右减震时,弹簧刚度差异等问题致使整车承重能力极为有限且不平衡,侧向刚度差,易发生方向跑偏的技术问题,减少了对前减震器的制作要求,改善了车架立管破裂情况,提高重载摩托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更好的解决重载摩托车的减震问题。进一步,限定在所述的立管内设有立管轴套,所述的上连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方向柱螺栓穿过安装孔与立管轴套配合,结合前面技术方案中,下连接板通过万向球头结构连接在前摇架前端。这样的结构使前轮系得以绕这两个连接点的连线灵活的转动,保证了车辆的转向灵活性。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能充分保证附加减震的布置和减震效果,特别适用于重载的两轮,三轮摩托车上使用。

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I左视示意图;图3是图I右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如图I、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包括车架、上连接板I、下连接板2、平行设置的左、右两根前减震器,前减震器分别由设置在上部的减震导杆31和设置在下部的减震底筒32构成,所述的车架为双梁摇篮式车架,包括一根上梁41和两根平行对称设置的下梁42,上梁41和下梁42在车架前端的立管43处固定连接;所述的上连接板I的中间位置与立管43活动连接,立管43内设有立管轴套,所述的上连板I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方向柱螺栓穿过安装孔与立管轴套配合;上连接板I的两端设置有安装卡座11,减震导杆的上端33与安装卡座11通过销轴12铰链连接,下连接板2设置在前减震器的底筒32的上部;还设置有前摇架5和附加减震6,前摇架5前端通过万向球头51结构连接在下连接板2上,前摇架5后端通过销轴铰链连接在左、右下梁42之间;附加减震6的上端与上梁41销轴铰链连接,附加减震6的下端与前摇架5销轴铰链连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摩托车,来自地面的冲击力传递给前减震器底筒32,底筒32将冲击力传递给了前摇架5,前摇架5前端通过万向球头51结构可以自由旋转移动,前摇架5后端通过销轴铰链连接在左、右下梁42之间,可以相对车身进行转动,再加上外设有附加减震6,其上端与上梁41销轴铰链连接,下端与前摇架5销轴铰链连接,这样的结构能起到良好的减震作用后,经过上述结构的减震后再传递给车身时,冲击力已经得到缓解,能起到减震和消震的作用。另外,单独增加的附加减震的可调节范围和安装空间都有足够的范围,大大增加了减震效果和减震的可调节匹配性。这种在双梁摇篮式车架的前摇架上设置独立的附加减震的形式也避免了安装左、右减震时,弹簧刚度差异等问题致使整车承重能力极为有限且不平衡,侧向刚度差,易发生方向跑偏的技术问题,减少了对前减震器的制作要求,改善了车架立管破裂情况,提高重载摩托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更好的解决重载摩托车的减震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包括车架、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平行设置的左、右两根前减震器,前减震器分别由设置在上部的减震导杆和设置在下部的减震底筒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为双梁摇篮式车架,包括一根上梁和两根平行对称设置的下梁,上梁和下梁在车架前端的立管处固定连接;所述的上连接板的中间位置与立管活动连接,上连接板的两端设置有安装卡座,减震导杆的上端与安装卡座销轴铰链连接,下连接板设置在前减震器的底筒上部;还设置有前摇架和附加减震,前摇架前端通过万向球头结构连接在下连接板上,后端通过销轴铰链连接在左、右下梁之间;附加减震的上端与上梁销轴铰链连接,下端与前摇架销轴铰链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管内设有立管轴套,所述的上连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方向柱螺栓穿过安装孔与立管轴套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包括双梁摇篮式车架车架、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平行设置的两根前减震器,前减震器分别由设置在上部的减震导杆和设置在下部的减震底筒构成,上梁和下梁在车架前端的立管处固定连接;所述的上连接板的中间位置与立管活动连接,上连接板的两端设置有安装卡座,减震导杆的上端与安装卡座销轴铰链连接,下连接板设置在前减震器的底筒上部;还设置有前摇架和附加减震,前摇架前端通过万向球头结构连接在下连接板上,后端通过销轴铰链连接在左、右下梁之间;附加减震的上端与上梁销轴铰链连接,下端与前摇架销轴铰链连接,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摩托车,能提高重载摩托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文档编号B62K25/04GK202574498SQ20122018588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7日
发明者罗永林 申请人:罗永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