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差速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0026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边差速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向驾驶汽车双边操纵的转向控制装置,是一种用于双向驾驶(顺槽)汽车的双边差速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仅有的几种矿用双向驾驶汽车,其转向机构都是单一功能的一端转向,车辆的前轮转弯半径大,后轮转弯半径小,整车转弯半径与前轮转弯半径一致导致转弯半径大,制约了双驾汽车在矿山巷道中的使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前后车桥同步逆向动作,前后轮胎呈“八”字状态,车辆可以完成小半径转弯、适应巷道安全驾驶使用要求的双边差速转向机构。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一种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其特征是:它包括箱体、切换轴、前定位机构、联动拨叉、后定位机构、输入轴、两个等速齿轮、两个小齿轮、前输出轴、两个大齿轮和后输出轴,所述箱体设置上部一组、底部两组的同轴通孔;切换轴上依次套接有前切换油缸、前定位机构、联动拨叉、后定位机构和后切换油缸,并通过前定位机构和后定位机构固连在箱 体上部的同轴通孔中,前切换油缸、后切换油缸置于箱体外,联动拨叉置于箱体内,联动拨叉的端头分别固连滑动轴套;输入轴的一端置于箱体内,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底部与后定位机构同侧的同轴通孔中,一个等速齿轮通过穿装的等速轴套固连在输入轴上,等速轴套与等速齿轮的厚度差大于滑动轴套厚度的1/2,等速轴套与箱体间固连一个小齿轮;前输出轴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直径与等速轴套相同、厚度等于滑动轴套厚度1/2的轴肩,轴肩置于箱体内与输入轴端面接触,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底部与前定位机构同侧、与输入轴同轴的同轴通孔中,轴上连接转动轴套,一个大齿轮通过固连的直径与等速轴套相同的从动轴套与转动轴套套接,从动轴套与大齿轮的厚度差大于滑动轴套厚度的1/2,联动拨叉端头固连的滑动轴套与从动轴套、轴肩和等速轴套三者之间套接;所述过渡轴一端置于箱体内,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底部与前定位机构同侧的另一组同轴通孔中,其轴上的结构和设置与输入轴上的结构和设置相同,方向相反,输入轴上的等速齿轮与过渡轴上的等速齿轮相啮合,过渡轴上的小齿轮与前输出轴上的大齿轮相啮合;后输出轴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直径与等速轴套相同、厚度等于滑动轴套厚度1/2的轴肩,轴肩置于箱体内与过渡轴端面接触,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底部与后定位机构同侧、与过渡轴同轴的同轴通孔中,其轴上的结构和设置与前输出轴上的结构和设置相同,方向相反,输入轴上的小齿轮与后输出轴上的大齿轮相哨合;所述等速齿轮、小齿轮和大齿轮均为圆柱齿轮。所述前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体,定位体套接在切换轴上,定位体的内部、切换轴上套接限位轴套,限位轴套上套接弹簧,滑套套接在限位轴套上与限位轴套滑动连接,定位环靠近联动拨叉套接在切换轴上与滑套端面接触;所述后定位机构与前定位机构结构相同,方向相反。所述输入轴的支撑套、前输出轴的支撑套、后输出轴的支撑套、过渡轴的支撑套均为滚动轴承。所述输入轴与等速轴套和小齿轮之间、输入轴的等速轴套和等速齿轮之间、前输出轴的轴肩、从动轴套及等速轴套三者和滑动轴套之间、前输出轴的从动轴套与大齿轮之间、过渡轴与等速轴套和小齿轮之间、过渡轴的等速轴套和等速齿轮之间、后输出轴的轴肩、从动轴套及等速轴套三者和滑动轴套之间、后输出轴的从动轴套与大齿轮之间的固连方式均为键或花键连接。本实用新型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前切换油缸的液压油流向与后切换油缸的液压油流向相反,通过控制前切换油缸的液压油流向和后切换油缸的液压油流向带动活塞运动而控制切换轴的移动,输入轴与转向机的动力轴固连,前输出轴与前转向摆臂固连,后输出轴与后转向摆臂固连。工作时,如果前面操纵为前行方向,转向时前切换油缸的液压油流入缸内的同时后切换油缸的液压油流出缸内,后定位机构确保将联动拨叉及固连的滑动轴套推至前输出轴的轴肩与输入轴上的等速齿轮连接、后输出轴的轴肩与后输出轴上的大齿轮连接的位置,带动输入轴上的小齿轮和后输出轴上的大齿轮相啮合,使前输出轴的输出转速与输入轴的输入转速相同,后输出轴的输出转速小于输入轴的输入转速,从而前后车桥同步逆向动作,前后轮胎呈“八”字状态,车辆进行小半径转弯。如果后面操纵为前行方向,转向时前切换油缸的液压油流出缸内的同时后切换油缸的液压油流入缸内,前定位机构确保将拨叉及固连的滑动轴套拉至前输出轴的轴肩与前输出轴上的大齿轮连接、后输出轴的轴肩与过渡轴上的等速齿轮连接的位置,带动过渡轴上的小齿轮和前输出轴上的大齿轮相啮合,使前输出轴的输出转速小于输入轴的输入转速,后输出轴的输出转速与输入轴的输入转速相同,同样使前后车桥同步逆向动作,前后轮胎呈“八”字状态,车辆进行完成小半径转弯。具有结构简单、前后车桥同步逆向动作,车辆可以完成小半径转弯、适应巷道安全驾驶使用要求的优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前面操纵为前行方向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后面操纵为前行方向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前定位机构结构示意图;图6为后定位机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的效果示意图;图8为图3的效果示意图。图中:1前切换油缸,2前定位机构,3箱体,4大齿轮,5联动拨叉,6切换轴,7后定位机构,8输入轴,9后切换油缸,10小齿轮,11等速轴套,12等速齿轮,13转动轴套,14从动轴套,15前输出轴,16滑动轴套,17后输出轴,18过渡轴,19限位轴套,20弹簧,21滑套,22定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 图8,一种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它包括箱体3、切换轴6、前定位机构2、联动拨叉5、后定位机构7、输入轴8、两个等速齿轮12、两个小齿轮10、前输出轴15、两个大齿轮4和后输出轴17,所述箱体3设置上部一组、底部两组的同轴通孔;切换轴6上依次套接有前切换油缸1、前定位机构2、联动拨叉5、后定位机构7和后切换油缸9,并通过前定位机构2和后定位机构7固连在箱体3上部的冋轴通孔中,如切换油缸1、后切换油缸9直于箱体3的外面,联动拨叉5置于箱体3的内部,联动拨叉5的端头分别固连滑动轴套16 ;输入轴8的一端置于箱体3的内部,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3底部与后定位机构7同侧的同轴通孔中,一个等速齿轮12通过穿装的等速轴套11固连在输入轴8上,等速轴套11与等速齿轮12的厚度差大于滑动轴套16的厚度的1/2,等速轴套11与箱体3之间固连一个小齿轮10 ;前输出轴15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直径与等速轴套11相同、厚度等于滑动轴套16的厚度的1/2的轴肩,轴肩置于箱体3的内部与输入轴8端面接触,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3底部与前定位机构2同侧、与输入轴8同轴的同轴通孔中,轴上连接转动轴套13,一个大齿轮4通过固连的直径与等速轴套11相同的从动轴套14与转动轴套13套接,从动轴套14与大齿轮4的厚度差大于滑动轴套16的厚度的1/2,联动拨叉5端头固连的滑动轴套16与从动轴套14、轴肩和等速轴套11三者之间套接;所述过渡轴18 —端置于箱体3的内部,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3底部与前定位机构2同侧的另一组同轴通孔中,其轴上的结构和设置与输入轴8上的结构和设置相同,方向相反,输入轴8上的等速齿轮12与过渡轴18上的等速齿轮12相啮合,过渡轴18上的小齿轮10与前输出轴15上的大齿轮4相啮合;后输出轴17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直径与等速轴套11相同、厚度等于滑动轴套16的厚度的1/2的轴肩,轴肩置于箱体3的内部与过渡轴18端面接触,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3底部与后定位机构7同侧、与过渡轴18同轴的同轴通孔中,其轴上的结 构和设置与前输出轴15上的结构和设置相同,方向相反,输入轴8上的小齿轮10与后输出轴17上的大齿轮4相啮合;所述等速齿轮12、小齿轮10和大齿轮4均为圆柱齿轮。
所述前定位机构2包括定位体,定位体套接在切换轴6上,定位体的内部、切换轴6上套接限位轴套19,限位轴套19上套接弹簧20,滑套21套接在限位轴套19上与限位轴套19滑动连接,定位环22靠近联动拨叉5套接在切换轴6上与滑套21端面接触;所述后定位机构7与前定位机构2结构相同,方向相反。所述输入轴8的支撑套、前输出轴15的支撑套、后输出轴17的支撑套、过渡轴18的支撑套均为滚动轴承。所述输入轴8与等速轴套11和小齿轮10之间、输入轴8的等速轴套11和等速齿轮12之间、前输出轴15的轴肩、从动轴套14及等速轴套11三者和滑动轴套16之间、前输出轴15的从动轴套14与大齿轮4之间、过渡轴18与等速轴套11和小齿轮10之间、过渡轴18的等速轴套11和等速齿轮12之间、后输出轴17的轴肩、从动轴套14及等速轴套11三者和滑动轴套16之间、后输出轴17的从动轴套14与大齿轮4之间的固连方式均为键或花键连接。[0023]本实用新型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前切换油缸I的液压油流向与后切换油缸9的液压油流向相反,通过控制前切换油缸I的液压油流向和后切换油缸9的液压油流向带动活塞运动而控制切换轴6的移动,输入轴8与转向机的动力轴固连,前输出轴15与前转向摆臂固连,后输出轴17与后转向摆臂固连。本实施例的前面操纵为前行方向,输入轴8与等速轴套11和小齿轮10之间、输入轴8的等速轴套11和等速齿轮12之间、前输出轴15的轴肩、从动轴套14及等速轴套11三者和滑动轴套16之间、前输出轴15的从动轴套14与大齿轮4之间、过渡轴18与等速轴套11和小齿轮10之间、过渡轴18的等速轴套11和等速齿轮12之间、后输出轴17的轴肩、从动轴套14及等速轴套11三者和滑动轴套16之间、后输出轴17的从动轴套14与大齿轮4之间的固连方式均为花键连接,大齿轮4和小齿轮10的传动比为2:1。转向时前切换油缸I的液压油流入缸内的同时后切换油缸9的液压油流出缸内,后定位机构7确保将联动拨叉5及固连的滑动轴套16推至前输出轴15的轴肩与输入轴8上的等速齿轮12连接、后输出轴17的轴肩与大齿轮4连接的位置,带动输入轴8上的小齿轮10和后输出轴17上的大齿轮4相啮合,使前输出轴15的输出转速与输入轴8的输入转速为1:1,后输出轴17的输出转速与输入轴8的输入转速之比为1:2,从而前轮的转向偏角为P而后轮的转向偏角为P/2,前后车桥同步逆向动作,前后轮胎呈“八”字状态,车辆进行小半径转弯。如果后面操纵为前行方向,转向时前切换油缸I的液压油流出缸内的同时后切换油缸9的液压油流入缸内,前定位机构2确保将拨叉及固连的滑动轴套16拉至前输出轴15的轴肩与大齿轮4连接、后输出轴17的轴肩与过渡轴18上的等速齿轮12连接的位置,带动过渡轴18上的小齿轮10和前输出轴15上的大齿轮4相啮合,使前输出轴15的输出转速与输入轴8的输入转速之比为1:2,后输出轴17的输出转速与输入轴8的输入转速为1:1,同样使前轮的转向偏角为¢/2而后轮的转向偏角为¢,前后车桥同步逆向动作,前后轮胎呈“八”字状态,车辆进行完成小半径转弯。具有结构简单、前后车桥同步逆向动作,车辆 可以完成小半径转弯、适应巷道安全驾驶使用要求的优点。
权利要求1.一种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其特征是:它包括箱体、切换轴、前定位机构、联动拨叉、后定位机构、输入轴、两个等速齿轮、两个小齿轮、前输出轴、两个大齿轮和后输出轴,所述箱体设置上部一组、底部两组的同轴通孔;切换轴上依次套接有前切换油缸、前定位机构、联动拨叉、后定位机构和后切换油缸,并通过如定位机构和后定位机构固连在箱体上部的冋轴通孔中,前切换油缸、后切换油缸置于箱体外,联动拨叉置于箱体内,联动拨叉的端头分别固连滑动轴套;输入轴的一端置于箱体内,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底部与后定位机构同侧的同轴通孔中,一个等速齿轮通过穿装的等速轴套固连在输入轴上,等速轴套与等速齿轮的厚度差大于滑动轴套厚度的1/2,等速轴套与箱体间固连一个小齿轮;前输出轴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直径与等速轴套相同、厚度等于滑动轴套厚度1/2的轴肩,轴肩置于箱体内与输入轴端面接触,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底部与前定位机构同侦U、与输入轴同轴的同轴通孔中,轴上连接转动轴套,一个大齿轮通过固连的直径与等速轴套相同的从动轴套与转动轴套套接,从动轴套与大齿轮的厚度差大于滑动轴套厚度的1/2,联动拨叉端头固连的滑动轴套与从动轴套、轴肩和等速轴套三者之间套接;所述过渡轴一端置于箱体内,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底部与前定位机构同侧的另一组同轴通孔中,其轴上的结构和设置与输入轴上的结构和设置相同,方向相反,输入轴上的等速齿轮与过渡轴上的等速齿轮相 啮合,过渡轴上的小齿轮与前输出轴上的大齿轮相啮合;后输出轴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直径与等速轴套相同、厚度等于滑动轴套厚度1/2的轴肩,轴肩置于箱体内与过渡轴端面接触,并通过套接的支撑套固连在箱体底部与后定位机构同侧、与过渡轴同轴的同轴通孔中,其轴上的结构和设置与前输出轴上的结构和设置相同,方向相反,输入轴上的小齿轮与后输出轴上的大齿轮相啮合;所述等速齿轮、小齿轮和大齿轮均为圆柱齿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其特征是:前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体,定位体套接在切换轴上,定位体的内部、切换轴上套接限位轴套,限位轴套上套接弹簧,滑套套接在限位轴套上与限位轴套滑动连接,定位环靠近联动拨叉套接在切换轴上与滑套端面接触;所述后定位机构与前定位机构结构相同,方向相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输入轴的支撑套、前输出轴的支撑套、后输出轴的支撑套、过渡轴的支撑套均为滚动轴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输入轴与等速轴套和小齿轮之间、输入轴的等速轴套和等速齿轮之间、前输出轴的轴肩、从动轴套及等速轴套三者和滑动轴套之间、前输出轴的从动轴套与大齿轮之间、过渡轴与等速轴套和小齿轮之间、过渡轴的等速轴套和等速齿轮之间、后输出轴的轴肩、从动轴套及等速轴套三者和滑动轴套之间、后输出轴的从动轴套与大齿轮之间的固连方式均为键或花键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双边差速转向机构,其特点是所述切换轴固连在箱体的通孔中,输入轴固连等速齿轮和小齿轮并固连在箱体通孔中;前输出轴固连大齿轮并固连在与输入轴同轴的箱体通孔中;过渡轴的结构与输入轴上的结构相同、方向相反固连在箱体通孔中,输入轴上的等速齿轮与过渡轴上的等速齿轮相啮合,过渡轴上的小齿轮与前输出轴上的大齿轮相啮合;后输出轴的结构与前输出轴上的结构相同、方向相反固连在与过渡轴同轴的箱体通孔中,输入轴上的小齿轮与后输出轴上的大齿轮相啮合。前面行驶转向时,输入轴上的小齿轮和后输出轴上的大齿轮相啮合,前输出轴的输出转速与输入转速相同,后输出轴的输出转速小于输入转速,车辆进行小半径转弯。反之亦然。
文档编号B62D7/14GK203126950SQ20122069266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5日
发明者范建军, 王渊, 张瑞博 申请人:吉林凯陆捷防爆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