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门锁和车门防撞支撑件的车辆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2064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具有门锁和车门防撞支撑件的车辆车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门(1),所述车门具有门锁(10)和车门防撞支撑件(4),所述车门防撞支撑件在一端在门铰链侧(1a)的车门(1)门框(2)端面处与门框连接而在另一端在门锁侧的车门(1)门框(2)端面(1b)处与所述门框连接。根据本发明,车辆的门锁(10)以沿车辆横向方向(y方向)与车门防撞支撑件(4)对齐的方式布置在门框(2)中。
【专利说明】具有门锁和车门防撞支撑件的车辆车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门,其具有门锁和车门防撞支撑件,所述车门防撞支撑件在一端在门铰链侧的端面上与门框连接且在另一端在门锁侧的车门门框端面上与门框连接。
【背景技术】
[0002]由DE 101 26 218 Al已知了一种此类形成的车门,其具有沿车辆纵向安装的车门防撞支撑件,该车门防撞支撑件同时还用作车门嵌入部件——如车窗玻璃升降器、门锁、车窗玻璃升降器减速电机等——的支架。利用这种车门防撞支撑件实现了车门沿车辆横向的刚性的提高,从而由此在侧面碰撞时增强对乘客的保护使之不受伤害。
[0003]DE 101 26 218 Al还描述了具有至少一个车门防撞支撑件的车门,该车门防撞支撑件在铰链侧与门铰链连接且在门锁侧与车门的侧壁连接。
[0004]此外,由DE 103 15 565 Al已知了一种具有加固元件的车辆车门,该加固元件在止挡侧与传力铰链(KraftgeIenk)连接且在车锁侧与稱合元件连接。该稱合元件用于车门与车辆B柱的可拆松的连接,而车门利用传力铰链在止挡侧铰接在那里的门柱上。借助于加固元件把力从门柱通过传力铰链和传力门锁传导至车门中,由此增大了车身的刚性。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述类型的车门,该车门使得车身的刚性增强且同时使得在侧面碰撞时的碰撞特性得以改进。
[0006]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车门实现该目的。
[0007]用于车辆的这种车门具有门锁和车门防撞支撑件,所述车门防撞支撑件在一端在门铰链侧的车门门框端面处与门框连接而在另一端在门锁侧的车门门框端面处与所述门框连接,根据本发明这种车门的突出之处在于,车辆的门锁以沿车辆横向方向(y方向)与车门防撞支撑件对齐/对准的方式布置在门框中。
[0008]在根据本发明的车门中,侧面防撞支撑件通过门锁与车辆的车身结构沿横向方向一即车辆的y方向——稱联,从而由此一方面提高了车身的刚度,另一方面实现了在正撞和侧碰方面的改进,因为根据本发明的车门此时额外地作为通入车身中的负荷路径起作用,该负荷路径通过侧面防撞支撑件和车锁形成。因此,在该发明中车锁不仅用于关闭或闭锁车门,而且还有助于增强扭转刚度以及进而用于改善车辆的碰撞性能。
[0009]优选地当然在提高刚度和改进碰撞性能方面特别有利的是,门锁布置于在门锁侧的、车门防撞支撑件与门框的连接区域中。因此,车门防撞支撑件的与门框连接的端部沿车辆的横向,即沿I方向精确地与门锁对齐。
[0010]在本发明的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车门防撞支撑件以一端部在门锁侧的端面处与车辆的门槛相邻地同门框连接。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门框的该区域尤其受到碰撞威胁,且在该区域中由于车门防撞支撑件的连接以及进而车锁的连接而形成的负荷路径起到特别大的作用。车门防撞支撑件准确地连接在此处同样十分显著地有利于提高车身的扭转刚度。
[0011]根据一改进方案,车门防撞支撑件优选在门框的平面上沿对角线延伸,使得车门防撞支撑件的一个端部在门锁侧的端面处与车辆门槛相邻地同门框连接,即与作为连接区域的、门框的角部区域相连接。通过车门防撞支撑件在车门的平面上的对角线状的布置实现了车门的高刚度、并进而实现了车身整体的高刚度,其中保持了在门槛区域中的负荷路径连接的优点。
[001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方案,车门防撞支撑件有利地设计为优选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扁状支撑件,例如型材或者带倒角的板材,从而其扁状支撑件平面与门平面平行地延伸。也可以使用管状的车门防撞支撑件。
[0013]如果根据一改进方案把车门防撞支撑件设计为U形的且以其U形与门平面垂直的方式与门框连接,实现了更高的刚度。
[0014]车门刚度及车身刚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如下方式实现:车门防撞支撑件在其车锁侧的端部处通过一加固部件与门锁连接。如果门锁布置在与门框连接的模块支架——该模块支架通常具有比车门的门框更低的刚度——上,这是尤其有利的。
[0015]根据本发明的特别有利的改进方案,设有一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车门加固元件,所述车门加固元件使门框的铰链侧端面与车锁侧端面相连接,使得车门加固元件的车锁侧端部与耦合元件机械连接,所述耦合元件设计用于与相邻的车身立柱以可拆松方式连接。因此,当车门关闭时产生另一负荷路径,从而总体上既显著改进了车身刚度,又改善了在正撞和侧撞方面的碰撞性能。在此车门加固元件基本上沿X方向——即沿车辆纵向方向-在车门的车门框架(Tuerrahmen)的上部区域中延伸。
[0016]由于门锁被移到了车门防撞支撑件与门框的连接点的区域中,所以根据本发明提出,车门的门外部把手和门内部把手通过耦合元件与门锁连接以操纵门锁。
[0017]相应地,根据一改进方案,布置在门把手的区域中的、设计为具有用于插入匹配的钥匙的锁孔的锁芯通过耦合元件与车锁连接,从而借助于插入锁孔的钥匙保证对车门的闭锁和解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下面根据实施例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附图示出:
[00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门的透视图,该车门具有车门防撞支撑件和错开的门锁,
[0020]图2示出了对应于图1的车门的透视图,该车门具有加固元件和与加固元件耦联的耦合元件,
[0021]图3示出了在图1和2中示出的车门的门锁的区域中B柱的一部分的透视图,以及
[0022]图4示出了根据图2的车门的内侧的透视图,该车门具有嵌入的门锁、耦合元件和门内部把手和门外部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0023]从外部看,图1和2中示出的作为机动车的敞篷轿车/软篷轿车的车门I的结构包括:框架状和盆状的门框2,下文中称为外部的门内件;同样为盆状的内部的门内件3,其具有缺口,该内部的门内件在边缘侧与外部的门内件2的内部环绕的边缘连接且用作用于车门I的功能部件的模块支架。
[0024]附图标记2b表示车门I或外部的门内件2的铰链侧或者说止挡侧的端面,该端面通过铰链(未示出)与机动车的A柱以能摆动的方式铰接。对置的端面2b是车门I或外部的门内件2的车锁侧端面。向外通过外板(未示出)而向内通过车门装饰板(未示出)使车门I完备,从而在外部的门内件2和内部的门内件3的区域中形成用于接纳功能部件和窗玻璃(未示出)的车门框架,其中窗玻璃延伸超过外部的门内件2的上边缘2c。外部的门内件2的下边缘2d位于车辆的门槛的区域中。
[0025]在外部的门内件2上布置有对角地在其门平面上延伸的车门防撞支撑件4,从而车门防撞支撑件4的一端部4a连接在外部的门内件2的止挡侧端面2a与上部边缘2c之间的角部中,而另一端部沿对角线对置地在作为连接区域的、由车锁侧的端面2b和下边缘2d形成的角部6中与外部的门内件2连接。该车门防撞支撑件4可以根据图1和图2的图示实现为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扁状支撑件,其中扁状支撑件平面处在门平面中。车门防撞支撑件4的管状设计方案以及U形型材的使用都是可行的。U形车门防撞支撑件4以其U形形状与门平面垂直地方式安装在外部的门内件2上。
[0026]这种以对角线方式在外部的门内件2上延伸的车门防撞支撑件4使车门I的碰撞性能得到改进。
[0027]根据图2的车门I与根据图1的车门的区别在于,额外地在外部的门内件2的上部区域中设置了沿车辆纵向、即沿X方向连接两个端面2a和2b的车门加固元件5,该车门加固元件5是U形型材。该车门加固元件5的一个端部5a连接在外部的门内件2的铰链侧的端面2a的上部区域中,而另一个端部5b与车锁侧的端面Ib连接且同时终止在耦合元件13中,该耦合元件在关闭状态中与布置在相邻的B柱7上的保持钳口 12耦联,从而通过车门加固元件5经耦合元件13和保持钳口 12形成一负荷路径,由此一方面增强了车门I的刚性,另一方面由于经耦合元件13和保持钳口 12与车辆车身的力耦合也改进了车辆车身的翘曲刚度。
[0028]根据图1和2,车门I的门锁10不是安装在常见的安装位置,即车锁侧的端面2b的上部区域中,而是如此布置:即使得门锁10与车门防撞支撑件4沿车辆的横向——即y方向——对齐。因为车门防撞支撑件4的端部4b连接在作为外部的门内件2的连接区域的、由端面2b和下边缘2d形成的角部6中,所以门锁10沿y方向与车门防撞支撑件4的端部区域4b齐平。
[0029]由此,门锁10沿y方向与车门防撞支撑件4齐平,从而由此实现了车门防撞支撑件4通过门锁10与车辆车身的耦联。这样一方面使车辆车身的刚性增强,另一方面实现了在侧撞和正碰时的改进,因为车门I作为通入车辆车身中的额外负荷路径起作用。
[0030]根据图1和图2,门锁10布置在内部的门内件3上。此外,在外部的门内件2的连接区域6中设有一加固元件9,该加固元件既与门锁10连接也与车门防撞支撑件4连接。因此加强了车门防撞支撑件4和门锁10之间的机械耦联,并进而也加强了上述作用。
[0031]由于门锁10从其常见的安装位置反向于z方向向下移动至外部的门内件2的区域6中,所以所属的、安装在车辆车身的B柱7上的锁扣11必须相应地移动,这一点在图3中示出。
[0032]该图在B柱7和门槛20的区域中示出了车辆车身的门洞8,其中在该角部中锁扣11安装在B柱7中。在B柱7的上部区域中布置有被分派给耦合元件13的保持钳口 12,耦合元件13以一锁止楔接合到该保持钳口 12中。
[0033]因为此处门锁10不再布置在车门I的门把手的区域中,所以必须确保这种门把手与门锁10之间的可靠的机械连接。
[0034]该问题如此解决:即一鲍登拉索在门把手与门锁10之间建立有效连接,这一点在图4中示意性示出,图4以从内部观察的视角示出了根据图2的车门I。
[0035]图4示出关闭状态中的车门1,在该状态中门锁10与锁扣11连接。车门I的解锁和闭锁通过具有远程控制的车钥匙进行。除耦合元件13之外,车门I中还安装有门外部把手14和门内部把手15,其中门外部把手14还包括具有锁孔的锁芯,因此即使在车辆的电动闭锁设备故障时也能借助于机械的紧急钥匙操纵门锁10,即实现车门的紧急解锁。门外部把手14和门内部把手15与门锁10的有效连接分别通过鲍登拉索16或17建立。
[0036]作为鲍登拉索的替代,还可以使用链或者传动杆。
[0037]为了控制耦合元件13,在耦合元件13和门锁10之间存在电连接线路18。
[0038]作为具有用于车门的解锁和闭锁的远程控制的车钥匙的替代,还可以借助于一与车辆控制器建立无线电连接的收发器来实现无钥匙的进入控制(keyless-go),其中例如当门把手被操纵时,控制器控制相应的电子门锁和必要时控制耦合元件。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设置与门锁的机械连接以用于紧急解锁,这例如当车辆的供电装置或者负责操纵门锁的控制器故障时是必须的。
[0039]附图标记列表
[0040]I 车门
[0041]2门框,外部的门内件
[0042]2a外部的门内件2的铰链侧的端面
[0043]2b外部的门内件2的车锁侧的端面
[0044]2c外部的门内件2的上部边缘
[0045]2d外部的门内件2的下边缘
[0046]3内部的门内件
[0047]4车门防撞支撑件
[0048]4a车门防撞支撑件4的端部
[0049]4b车门防撞支撑件4的端部
[0050]5车门加固元件
[0051]5a车门加固元件5的端部
[0052]5b车门加固元件5的端部
[0053]6车门防撞支撑件4的连接区域
[0054]7 B柱
[0055]8 门洞
[0056]9加固元件[0057]10 门锁
[0058]11门锁10的锁扣
[0059]12保持钳口
[0060]13具有锁止楔的耦合元件
[0061]14门外部把手
[0062]15门内部把手
[0063]16鲍登拉索
[0064]17鲍登拉索
[0065]18电线路
[0066]20门槛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门(I),所述车门具有门锁(10)和车门防撞支撑件(4),所述车门防撞支撑件在一端在车门(I)门框(2)的门铰链侧(Ia)端面处与门框连接而在另一端在车门(I)门框(2)的门锁侧的端面(Ib)处与所述门框连接,其特征在于,车辆的门锁(10)以沿车辆横向方向(y方向)与车门防撞支撑件(4)对齐的方式布置在门框(2)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1),其特征在于,门锁(10)布置在车门防撞支撑件(4)与门框(2)在门锁侧的连接区域(6)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门(1),其特征在于,车门防撞支撑件(4)以一端部(4b)在门锁侧的端面(Ib)处与车辆的门槛(20)相邻地同门框(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门(1),其特征在于,车门防撞支撑件(4)在门框(2)的平面上沿对角线延伸,其中车门防撞支撑件的一个端部(4b)在门锁侧的端面(Ib)处与车辆的门槛(20 )相邻地同门框(2 )连接。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1),其特征在于,车门防撞支撑件(4)设计为扁状支撑件或设计为管状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1),其特征在于,车门防撞支撑件(4)设计为U形的并且以其U形形状与门平面垂直的方式与门框(2)连接。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1),其特征在于,车门防撞支撑件(4)在其车锁侧的端部处通过一加固部件(9)与门锁(10)连接。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1),其特征在于,设有一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车门加固元件(5),所述车门加固元件使门框(2)的铰链侧端面(Ia)与车锁侧端面(Ib)相连接,其中车门加固元件(5)的车锁侧端部(Ib)与耦合元件(13)机械连接,所述耦合元件(13)设计用于与相邻的车身立柱(7)以可拆松方式连接。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1),其特征在于,车门(I)的门外部把手(14)和门内部把手(15)通过耦合元件(16、17)与门锁(10)连接以操纵所述门锁。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1),其特征在于,在门把手(14)的区域中布置有具有锁孔的锁芯,该锁孔用于插入匹配的钥匙,其中为了借助于插入锁孔的钥匙对车门(I)进行闭锁和解锁,为锁芯配设有与车锁连接的耦合元件(16)。
【文档编号】B62D25/02GK103660877SQ201310409631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1日
【发明者】M·肖赫, P·哈芬纳 申请人:奥迪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