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215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万向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特别是一种能原地转向的万向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内燃机汽车、电动车,能前行、转弯、后退,但都无法原地360°转向和左右移动,所以不但运动灵活性差,而且停放不便。停放需要的空间较大,还导致停车的区域停车密度低,给城区停车造成极大困难。年龄较大的人驾驶现有的内燃机汽车、电动车出现较大困难。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内燃机汽车、电动车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万向车。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图1是万向车的外形示意图。如图1示,在底盘I的下底面的前、后各安装一个或两个万向轮机构I,在底盘I的下底面的左、右各安装一个驱动车轮8,两驱动车轮8位于前万向轮机构I和后万向轮机构I之间。万向轮机构I由固定于底盘I的下底面的一号支杆
2、安装于一号支杆2的下部的减振器3、安装于减振器3的下部且能绕减振器3旋转的一号支架4、安装于一号支架4上的转轮轴5、固定在转轮轴5的转轮6构成。车壳7联接在底盘I上。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如图2示。二号支架29下端固定在底盘I上。发动机26的外壳下面联接在二号支架29的上端面。差速器30的外壳固定于二号支架29,差速器30的输出轴25的截面为花键的截面形状。变速箱28的动力输出轴28-1的下端穿过二号支架29与差速器30联接;变速箱28的外壳联接在二号支架29的上端面。发动机26的功率轴(图中未画)通过离合器27与变速箱28的主动轴(图中未画)联接。如图2示。一号齿轮23套在输出轴25的外周,并能在输出轴25上滑动,但不能与输出轴25相对转动。在一号齿轮23中部套接圆盘20,圆盘20的端面光滑。拨杈22下端穿过二号支架29的顶插在圆盘20的两端面外,拨权22的杈枝端的球能相对于权枝转动。一号支板24下端固定在底盘I上面;一号轴34用一号轴承35安装在一号支板24上部;二号齿轮36与一号轴34的左部同心固定,二号齿轮36的端面离开圆盘20的端面一间隔,且当一号齿轮23在输出轴25上滑动到二号齿轮36上方时,二号齿轮36与一号齿轮23哨合传动。二号支板40离开一号支板24—距离,下端固定在底盘I上面;二号轴18用二号轴承16安装在二号支板40上部;内齿轮19与二号轴18的右部同心固定,内齿轮19的端面离开一号齿轮23的端面一间隔,且当一号齿轮23在输出轴25上滑动到内齿轮19内时,内齿轮19与一号齿轮23哨合传动。如图2不。三号轴41依次穿过一号支板24下部、三号齿轮38的中心、四号齿轮39的中心、二号支板40、二号支架29的侧下部、底板I的侧部,并且三号轴41的一端用三号轴承37联系到一号支板24下部、三号轴41与三号齿轮38和四号齿轮39同心固定、三号轴41的另一端与一号万向节47的一头联接,靠近三号轴41的这端的三号轴41的外圆用四号轴承45联系到底板I的侧部;三号齿轮38与二号齿轮36卩齿合,四号齿轮39与内齿轮19啮合。[0009]如图2示。在圆杆15的下端联接一个球14,在球14的下面联接一号圆筒13 ;圆杆15的上端从二号圆筒11的下端穿入,从二号圆筒11的顶穿出后垂直联接在底板1,圆杆15与二号圆筒11的上顶的倒锥形孔配成转动配合,球14与二号圆筒11的内圆配成转动配合,一号圆筒13的外圆与二号圆筒11的内圆之间留有间隔;减震弹簧12的上部伸入一号圆筒13后顶着球14,减震弹簧12的外圆与一号圆筒13的内圆配成滑动配合;套管9的外圆与二号圆筒11的下端联接,减震弹簧12的下端抵住套管9的外圆;四号轴10与车轮8同心固定,四号轴10穿过套管9与一号万向节47的另一头联接,四号轴10与套管9配成转动配合。套管9、二号圆筒11、减震弹簧12、一号圆筒13、球14、圆杆15构成独立悬架。所述独立悬架起缓冲、减振、导向作用。[0010]如图2示。二号万向节50的一头联接在套管9的下部外圆,另一头与五号轴49的一端联接,五号轴49的另一端与三号万向节48的一头联接。[0011]输出轴25、一号齿轮23、圆盘20、拨杈22、一号支板24、一号轴34、一号轴承35、二号齿轮36、二号支板40、二号轴18、二号轴承16、内齿轮19、三号轴41、三号齿轮38、四号齿轮39、三号轴承37、一号万向节47、四号轴承45、在圆杆15、球14、一号圆筒13、二号圆筒11、减振弹簧12、套管9、四号轴10、车轮8、一号万向节47、二号万向节50、五号轴49、三号万向节48在差速器30左右两侧对称设置。[0012]如图2示。三号万向节48的另一头与穿过底板I的侧部的六号轴44的端头联接,靠近六号轴44端头的六号轴44的外圆用五号轴承46联系到底板I的侧部,六号轴44与方向操纵机构(图中未画)联接,所述方向操纵机构驱动且控制六号轴44转动。[0013]如图2示。一号铰座21-1固定在二号支架29上面左侧,原地转向操纵杆21_4的下部用一号铰轴21-2联系在一号铰座21-1,连杆21-5的一端用二号铰轴21_3联系在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动静止时置中位,此时它与支架29上端面垂直,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动回复到置中位;连杆21-5的另一端与拨杈22的上侧面联接;联接件22-1绕过发动机26将左右两边的拨杈22联接起来。一号铰座21-1、一号铰轴21-2、二号铰轴21-3、原地转向操纵杆21-4、连杆21-5、联接件22-1构成原地转向操纵机构21。[0014]变速操纵杆(通常所说的档位操纵杆)17的下部用三号销轴42与固定在底盘I上的二号铰座43铰接,并且变速操纵杆17与变速箱28联接(如图中直虚线示)。[0015]离合器踏板31的下部用四号销轴32与固定在底盘I上的三号铰座33铰接,并且离合器踏板31与离合器27联接(如图中弯折虚线示),离合器踏板31不受人力时能自动复位。[0016]设置刹车机构(图中未画)。设置发动机的油门控制机构(图中未画)。[0017]操作所述方向操纵机构,使六号轴44转动,六号轴44依次通过三号万向节48、五号轴49、二号万向节50,扭转套管9,迫使四号轴10带着车轮8扭转,实现车行驶时转向移动。[0018]踩下离合器27 (离合器分离),操作所述方向操纵机构,使车轮8被扭转正90°或负90 °后,再松开离合器27 (离合器结合),车将向左或右平行移动。[0019]当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在置中位时(如图2示),一号齿轮23只与二号齿轮36啮合传动,二号齿轮36通过三号齿轮38、三号轴41、一号万向节47、四号轴10驱转车轮8转动前行,在此状况,车的前行、转弯、后退跟现有的通用车辆一样操控。[0020]如图2示。踩下离合器27(离合器分离),操作变速操纵杆17使变速箱28挂前进档,然后将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向右搬住,左边的一号齿轮23将向左滑动与左边的内齿轮19哨合,而右边的一号齿轮23尽管也同时向左滑动,但仍然与右边的二号齿轮36保持哨合。这时松开离合器27 (离合器结合),左边的一号齿轮23驱转左边的内齿轮19同向转动,左边的内齿轮19反向驱转左边的四号齿轮39,左边的四号齿轮39通过左边的三号轴41、左边的一号万向节47、左边的四号轴10驱动左边的车轮8与其前行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与此同时,右边的车轮8保持前行转动状态。结果,车将原地逆时针转动直到踩下离合器27、踩下刹车为止。松手让操纵杆21-4复位。若将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向左搬住,同理操作,结果,车将原地顺时针转动直到踩下离合器27、踩下刹车、为止。踩下离合器27 (离合器分离),操作变速操纵杆17使变速箱28挂后退档,再按上述操作,那么车的转动方向与上述对应的相反。[0021]两万向轮机构I起到辅助减振、缓冲、支撑以使车尽量稳定的作用。转轮6着地,跟随车轮8的方向而转动。[0022]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0023]1、万向车,能象现有的车辆一样正常行使,而且能原地360°转向和左右移动,所以它很灵活。由于它很灵活,使停车和出车很容易、很方便,而且停车占空间小,节约停车面积。停车占用面积小,提高了停车密度,能缓解保有机动车辆数量巨大的城市的停车压力。由于它很灵活,若将它做成工程车辆,将大大提高通过性、灵活性、适用性、工作效率。[0024]2、现今的世界,老龄人日益增加,万向车能满足大多数老龄人对一种行使灵活、停车、出车方便的代步工具的需要。[0025]3、由于上述优点,万向车特别实用,市场前景广阔。


[0026]图1是万向车的外形示意图;[0027]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图1是万向车的外形示意图。如图1示,在底盘I的下底面的前、后各安装一个或两个万向轮机构I,在底盘I的下底面的左、右各安装一个驱动车轮8,两驱动车轮8位于前万向轮机构I和后万向轮机构I之间。万向轮机构I由固定于底盘I的下底面的一号支杆2、安装于一号支杆2的下部的减振器3、安装于减振器3的下部且能绕减振器3旋转的一号支架4、安装于一号支架4上的转轮轴5、固定在转轮轴5的转轮6构成。车壳7联接在底盘I上。[0029]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如图2示。二号支架29下端固定在底盘I上。发动机26的外壳下面联接在二号支架29的上端面。差速器30的外壳固定于二号支架29,差速器30的输出轴25的截面为花键的截面形状。变速箱28的动力输出轴28-1的下端穿过二号支架29与差速器30联接;变速箱28的外壳联接在二号支架29的上端面。发动机26的功率轴(图中未画)通过离合器27与变速箱28的主动轴(图中未画)联接。如图2示。一号齿轮23套在输出轴25的外周,并能在输出轴25上滑动,但不能与输出轴25相对转动。在一号齿轮23中部套接圆盘20,圆盘20的端面光滑。拨杈22下端穿过二号支架29的顶插在圆盘20的两端面外,拨杈22的杈枝端的球能相对于杈枝转动。一号支板24下端固定在底盘I上面;一号轴34用一号轴承35安装在一号支板24上部;二号齿轮36与一号轴34的左部同心固定,二号齿轮36的端面离开圆盘20的端面一间隔,且当一号齿轮23在输出轴25上滑动到二号齿轮36上方时,二号齿轮36与一号齿轮23卩齿合传动。二号支板40离开一号支板24—距离,下端固定在底盘I上面;二号轴18用二号轴承16安装在二号支板40上部;内齿轮19与二号轴18的右部同心固定,内齿轮19的端面离开一号齿轮23的端面一间隔,且当一号齿轮23在输出轴25上滑动到内齿轮19内时,内齿轮19与一号齿轮23哨合传动。如图2不。三号轴41依次穿过一号支板24下部、三号齿轮38的中心、四号齿轮39的中心、二号支板40、二号支架29的侧下部、底板I的侧部,并且三号轴41的一端用三号轴承37联系到一号支板24下部、三号轴41与三号齿轮38和四号齿轮39同心固定、三号轴41的另一端与一号万向节47的一头联接,靠近三号轴41的这端的三号轴41的外圆用四号轴承45联系到底板I的侧部;三号齿轮38与二号齿轮36卩齿合,四号齿轮39与内齿轮19啮合。如图2示。在圆杆15的下端联接一个球14,在球14的下面联接一号圆筒13 ;圆杆15的上端从二号圆筒11的下端穿入,从二号圆筒11的顶穿出后垂直联接在底板1,圆杆15与二号圆筒11的上顶的倒锥形孔配成转动配合,球14与二号圆筒11的内圆配成转动配合,一号圆筒13的外圆与二号圆筒11的内圆之间留有间隔;减震弹簧12的上部伸入一号圆筒13后顶着球14,减震弹簧12的外圆与一号圆筒13的内圆配成滑动配合;套管9的外圆与二号圆筒11的下端联接,减震弹簧12的下端抵住套管9的外圆;四号轴10与车轮8同心固定,四号轴10穿过套管9与一号万向节47的另一头联接,四号轴10与套管9配成转动配合。套管9、二号圆筒11、减震弹簧12、一号圆筒13、球14、圆杆15构成独立悬架。所述独立悬架起缓冲、减振、导向作用。如图2示。二号万向节50的一头联接在套管9的下部外圆,另一头与五号轴49的一端联接,五号轴49的另一端与三号万向节48的一头联接。输出轴25、一号齿轮23、圆盘20、拨杈22、一号支板24、一号轴34、一号轴承35、二号齿轮36、二号支板40、二号轴18、二号轴承16、内齿轮19、三号轴41、三号齿轮38、四号齿轮39、三号轴承37、一号万向节47、四号轴承45、在圆杆15、球14、一号圆筒13、二号圆筒
11、减振弹簧12、套管9、四号轴10、车轮8、一号万向节47、二号万向节50、五号轴49、三号万向节48在差速器30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如图2示。三号万向节48的另一头与穿过底板I的侧部的六号轴44的端头联接,靠近六号轴44端头的六号轴44的外圆用五号轴承46联系到底板I的侧部,六号轴44与方向操纵机构(图中未画)联接,所述方向操纵机构驱动且控制六号轴44转动。如图2示。一号铰座21-1固定在二号支架29上面左侧,原地转向操纵杆21_4的下部用一号铰轴21-2联系在一号铰座21-1,连杆21-5的一端用二号铰轴21_3联系在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动静止时置中位,此时它与支架29上端面垂直,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动回复到置中位;连杆21-5的另一端与拨杈22的上侧面联接;联接件22-1绕过发动机26将左右两边的拨杈22联接起来。一号铰座21-1、一号铰轴21-2、二号铰轴21-3、原地转向操纵杆21_4、连杆21_5、联接件22_1构成原地转向操纵机构21。[0037]变速操纵杆(通常所说的档位操纵杆)17的下部用三号销轴42与固定在底盘I上的二号铰座43铰接,并且变速操纵杆17与变速箱28联接(如图中直虚线示)。[0038]离合器踏板31的下部用四号销轴32与固定在底盘I上的三号铰座33铰接,并且离合器踏板31与离合器27联接(如图中弯折虚线示),离合器踏板31不受人力时能自动复位。[0039]设置刹车机构(图中未画)。设置发动机的油门控制机构(图中未画)。
权利要求1.万向车,其特征是: 在底盘(I)的下底面的前、后各安装一个或两个万向轮机构(I),在底盘(I)的下底面的左、右各安装一个车轮(8),两车轮(8)位于前万向轮机构(I)和后万向轮机构(I)之间;万向轮机构(I)由固定于底盘(I)的下底面的一号支杆(2)、安装于一号支杆(2)的下部的减振器(3)、安装于减振器(3)的下部且能绕减振器(3)旋转的一号支架(4)、安装于一号支架(4)上的转轮轴(5)、固定在转轮轴(5)的转轮(6)构成;车壳(7)联接在底盘(I)上; 二号支架(29)下端固定在底盘(I)上;发动机(26)的外壳下面联接在二号支架(29)的上端面;差速器(30)的外壳固定于二号支架(29),差速器(30)的输出轴(25)的截面为花键的截面形状;变速箱(28)的动力输出轴(28-1)的下端穿过二号支架(29)与差速器(30)联接;变速箱(28)的外壳联接在二号支架(29)的上端面;发动机(26)的功率轴通过离合器(27)与变速箱(28)的主动轴联接; 一号齿轮(23)套在输出轴(25)的外周,并能在输出轴(25)上滑动,但不能与输出轴(25)相对转动;在一号齿轮(23)中部套接圆盘(20),圆盘(20)的端面光滑;拨杈(22)下端穿过二号支 架(29)的顶插在圆盘(20)的两端面外,拨杈(22)的杈枝端的球能相对于杈枝转动;一号支板(24)下端固定在底盘(I)上面;一号轴(34)用一号轴承(35)安装在一号支板(24)上部;二号齿轮(36)与一号轴(34)的左部同心固定,二号齿轮(36)的端面离开圆盘(20)的端面一间隔,且当一号齿轮(23)在输出轴(25)上滑动到二号齿轮(36)上方时,二号齿轮(36)与一号齿轮(23)哨合传动;二号支板(40)离开一号支板(24) —距离,下端固定在底盘(I)上面;二号轴(18)用二号轴承(16)安装在二号支板(40)上部;内齿轮(19)与二号轴(18)的右部同心固定,内齿轮(19)的端面离开一号齿轮(23)的端面一间隔,且当一号齿轮(23)在输出轴(25)上滑动到内齿轮(19)内时,内齿轮(19)与一号齿轮(23)啮合传动; 三号轴(41)依次穿过一号支板(24)下部、三号齿轮(38)的中心、四号齿轮(39)的中心、二号支板(40)、二号支架(29)的侧下部、底板(I)的侧部,并且三号轴(41)的一端用三号轴承(37)联系到一号支板(24)下部、三号轴(41)与三号齿轮(38)和四号齿轮(39)同心固定、三号轴(41)的另一端与一号万向节(47)的一头联接,靠近三号轴(41)的这端的三号轴(41)的外圆用四号轴承(45)联系到底板(I)的侧部;三号齿轮(38)与二号齿轮(36)啮合,四号齿轮(39)与内齿轮(19)啮合; 在圆杆(15)的下端联接一个球(14),在球(14)的下面联接一号圆筒(13);圆杆(15)的上端从二号圆筒(11)的下端穿入,从二号圆筒(11)的顶穿出后垂直联接在底板(1),圆杆(15)与二号圆筒(11)的上顶的倒锥形孔配成转动配合,球(14)与二号圆筒(11)的内圆配成转动配合,一号圆筒(13)的外圆与二号圆筒(11)的内圆之间留有间隔;减震弹簧(12)的上部伸入一号圆筒(13)后顶着球(14),减震弹簧(12)的外圆与一号圆筒(13)的内圆配成滑动配合;套管(9)的外圆与二号圆筒(11)的下端联接,减震弹簧(12)的下端抵住套管(9)的外圆;四号轴(10)与车轮(8)同心固定,四号轴(10)穿过套管(9)与一号万向节(47)的另一头联接,四号轴(10)与套管(9)配成转动配合;套管(9)、二号圆筒(11)、减震弹簧(12)、一号圆筒(13)、球(14)、圆杆(15)构成独立悬架; 二号万向节(50)的一头联接在套管(9)的下部外圆,另一头与五号轴(49)的一端联接,五号轴(49)的另一端与三号万向节(48)的一头联接; 输出轴(25)、一号齿轮(23)、圆盘(20)、拨杈(22)、一号支板(24)、一号轴(34)、一号轴承(35)、二号齿轮(36)、二号支板(40)、二号轴(18)、二号轴承(16)、内齿轮(19)、三号轴(41)、三号齿轮(38)、四号齿轮(39)、三号轴承(37)、一号万向节(47)、四号轴承(45)、在圆杆(15)、球(14)、一号圆筒(13)、二号圆筒(11)、减振弹簧(12)、套管(9)、四号轴(10)、车轮(8)、一号万向节(47)、二号万向节(50)、五号轴(49)、三号万向节(48)在差速器(30)左右两侧对称设置; 三号万向节(48)的另一头与穿过底板(I)的侧部的六号轴(44)的端头联接,靠近六号轴(44)端头的六号轴(44)的外圆用五号轴承(46)联系到底板⑴的侧部,六号轴(44)与方向操纵机构联接,所述方向操纵机构驱动且控制六号轴(44)转动; 一号铰座(21-1)固定在二号支架(29)上面左侧,原地转向操纵杆(21-4)的下部用一号铰轴(21-2)联系在一号铰座(21-1),连杆(21-5)的一端用二号铰轴(21-3)联系在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动静止时置中位,此时它与支架(29)上端面垂直,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动回复到置中位;连杆(21-5)的另一端与拨杈(22)的上侧面联接;联接件(22-1)绕过发动机(26)将左右两边的拨杈(22)联接起来;一号铰座(21-1)、一号铰轴(21-2)、二号铰轴(21-3)、原地转向操纵杆(21-4)、连杆(21-5)、联接件(22-1)构成原地转向操纵机构(21); 变速操纵杆(17)的下部用三号销轴(42)与固定在底盘(I)上的二号铰座(43)铰接,并且变速操纵杆(17)与变速箱(28)联接; 离合器踏板(31)的下部用四号销轴(32)与固定在底盘(I)上的三号铰座(33)铰接,并且离合器踏板(31)与离合器(27)联接,离合器踏板(31)不受人力时能自动复位;设置刹车机构;设置发动机的油 门控制机构。
专利摘要万向车在底盘上平面设置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离合器踏板、变速操纵杆、原地转向操纵机构、刹车机构、发动机的油门控制机构、方向操纵机构;发动机与变速箱通过离合器联系,离合器踏板与离合器联系,变速操纵杆与变速箱联系;在底盘下平面设置前后万向轮机构、左右车轮;差速器的花键形输出轴上有可沿该轴左右滑动的齿轮,该齿轮中部套有处于拨杈之间的圆盘,此拨杈与原地转向操纵机构联系,该齿轮能与一外齿轮或一内齿轮单独啮合,该外齿轮、内齿轮分别与设置在一转轴上的甲外齿轮或乙外齿轮啮合;转轴通过万向节和设置的独立悬架与车轮联系;方向操纵机构通过轴、万向节与独立悬架联系。本车能前行、转弯、后退、原地360°转向和左右移动。
文档编号B62D61/04GK203064071SQ20132005019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0日
发明者刘新广 申请人:刘新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