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可伸缩厢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5434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可伸缩厢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运输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的可伸缩厢体结构。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车辆主要指厢式车辆(又名厢式货车),主要用于全密封运输各类物资,具有机动灵活、操作方便、工效高、运输量大、物资在运输途中不会散失、物资免遭雨淋、防护性优异和空间利用好且安全等长处。但是厢式车辆存在公知的欠缺,具体而言:在将体积相对较大且笨重的货物装车时,装车效率并不能达到业界的要求,卸车同例,该问题对于仅在后部开门即后开门的厢式车辆尤为突出。将整个厢体分解成两个部分,一为处于车辆底盘前部的固定厢体,二为位于车辆底盘后部的可移动厢体(即前述的可伸缩厢体),那么货物的装车和卸车效率无疑得以显著提高并且对于作业类车厢可显著增大作业空间。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关于车辆的可伸缩厢体的技术信息,典型的如授权公告号CN201231798Y推荐的“伸缩式车厢”,其是将后车厢设计为可伸缩结构,车辆空载时,将后车厢的大部分收缩到前车厢内,反之同例。

更为典型的如CN20447264U提供的“一种可伸缩移动车载厢体”,由固定舱体和活动舱体组成,活动舱体通过固定于固定舱体底板上的U型滑道交叉安装固定在固定舱体内,在固定舱体外部设置舱体传动装置,该舱体传动装置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固定舱体外部;在舱体底板的尾部铰接有一尾板,该尾板由安装固定在舱体底板上的伸缩机构带动,即由伸缩机构的自动伸缩液压缸使尾板根据要求平铺展开或收起并在收起后内嵌于活动舱体之尾部对活动舱体的尾部敞口封闭(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20至27段)。该专利客观上能兑现其在说明书第0015至0017段中记载的技术效果,但是存在以下缺憾:其一,作为活动厢体(即可伸缩厢体,以下同),由于其需要频繁地在车厢底板上滑动(移动),例如在装卸货物时使活动厢体朝着车头方向位移至处于与固定厢体相叠套的状态,以便露出车厢底板的后部而方便装卸货物,而在运输过程中又需使活动厢体朝着背离车头的方向即向着车厢底板尾部的方向返回至处于与固定厢体的后部相接合的状态,因而活动厢体前后侧的底部移动地支承于车厢底板的前后侧的支承效果是考量可伸缩厢体结构合理与否的一个不可偏废的重要因素,然而该专利并未给出应有的启示;其二,由于活动厢体的前后移动需由动力驱动机构如该专利所称的舱体传动装置驱动,因而以固定厢体为载体而设置的活动厢体传动机构以及以车辆的底盘为载体设置的动力驱动机构的结构的合理与否以及两者的传动连接关系同样是考量可伸缩厢体结构的一个不可偏废的重要因素,然而该专利同样未给出必要的启示;其三,该专利在尾板上设置了设备运动装置,该设备运动装置(设备运动小车)对于装卸货物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在装货完成后也不可避免地会对货物产生干涉影响,并且该设备运动装置还会侵占固定厢体与活动厢体的空间。尤其,在实际装卸货物时,对于体积和质量相对大的货物通常由铲车或类似的工具担当,并且在装货时因活动厢体处于与固定厢体趋于叠套的状态,车厢底板的后部敞露,于是设备运动装置似乎反而成为累赘并且增加了复杂性和制造成本。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状况,本申请人作了积极而有益的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的试验中心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推演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确保活动厢体移动地支承于车辆上的支承效果而藉以体现活动厢体的理想的移动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将以固定厢体为载体设置的活动厢体传动机构与以车辆的底盘为载体设置的动力驱动机构实现合理连接而藉以保障活动厢体的自动移动效果、有益于摒弃在厢体底板尾部增设尾板而藉以体现厢体底板的整体性和有便于摒弃设备运动装置而藉以避免对货物产生干涉影响并且得以简化结构的车辆的可伸缩厢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车辆的可伸缩厢体结构,所述的车辆包括一底盘和一固定厢体,固定厢体固定在厢体底板上,而厢体底板固定在厢体底板支承架上,该厢体底板支承架与所述底盘固定,所述的可伸缩厢体结构包括一活动厢体、一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一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一活动厢体传动机构和一动力驱动机构,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以及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彼此左右对应,并且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与所述厢体底板支承架的左端固定,而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与厢体底板支承架的右端固定,活动厢体对应于所述底盘的后部,在该活动厢体的左厢壁的底部并且沿着左厢壁的长度方向固定有一活动厢体左滚轮架,在该活动厢体左滚轮架的长度方向的左侧和右侧以间隔状态枢转设置有活动厢体左滚轮,该活动厢体左滚轮与所述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构成滚动副,在活动厢体的右厢壁的底部并且同样沿着右厢壁的长度方向固定有一活动厢体右滚轮架,在该活动厢体右滚轮架的长度方向的左侧和右侧以间隔状态枢转设置有活动厢体右滚轮,该活动厢体右滚轮与所述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构成滚动副,所述活动厢体传动机构包括左齿条、右齿条、齿轮轴、左齿轮和右齿轮,左齿条的长度与所述活动厢体左滚轮架相同并且固定在活动厢体左滚轮架的底部,右齿条的长度与所述活动厢体右滚轮架相同并且固定在活动厢体右滚轮架的底部,齿轮轴的中部转动地支承在一组间隔分布的齿轮轴轴承座上,而齿轮轴轴承座与所述厢体底板朝向下的一侧固定,齿轮轴的左端伸展到所述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而右端伸展到所述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左齿轮固定在齿轮轴的左端并且在对应于左齿条的下方的位置与左齿条相啮合,右齿轮固定在齿轮轴的右端并且在对应于右齿条的下方的位置与右齿条相啮合,动力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底盘上并且与所述齿轮轴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盘包括一左大梁、一右大梁、一左底梁和一右底梁,左、右大梁在长度方向彼此保持并行并且左、右大梁之间由大梁连结横梁连接,左底梁与左大梁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固定,右底梁与右大梁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固定,所述厢体底板支承架包括间隔分布的纵梁和间隔分布的横梁,纵梁与固定厢体底板的长度方向并行,并且与横梁固定,而横梁与纵梁形成十字形交错关系并且同时与所述的左底梁以及右底梁固定,所述的厢体底板与纵梁固定;与所述齿轮轴传动连接的所述动力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右大梁背对所述左大梁的一侧;所述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的结构是与所述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的结构相同的,并且该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与所述横梁的左端固定,而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与横梁的右端固定;所述的左齿轮以平键固定方式固定在齿轮轴的左端,所述的右齿轮同样以平键固定方式固定在齿轮轴的右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包括一内支承梁、一外支承梁和一滚轮导梁,内支承梁与所述横梁的右端固定,外支承梁与内支承梁在长度方向彼此并行并且内、外支承梁之间由支承梁固定管固定连接,滚轮导梁固定在内、外支承梁之间,在该滚轮导梁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形成有一滚轮架让位腔,在长度方向的中部的对应两侧各形成有一滚轮滚道,而在长度方向的下部形成有一齿条槽,所述的活动厢体右滚轮架对应于滚轮架让位腔,所述的活动厢体右滚轮与滚轮滚道构成滚动副,所述的右齿条对应于齿条槽,所述齿轮轴的右端穿过所述内支承梁伸展到对应于所述滚轮滚道的下方,并且在齿轮轴的右端端面上通过右齿轮限位垫固定螺钉固定有一用于阻止所述右齿轮从齿轮轴的右端脱落的一右齿轮限位垫。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滚轮导梁的长度方向的下部并且朝向所述内支承梁的一侧以间隔状态固定有一组左加强三角筋板,该组左加强三角筋板同时与内支承梁固定,而在滚轮导梁的长度方向的下部并且朝向所述外支承梁的一侧以间隔状态固定有一组右加强三角筋板,该组右加强三角筋板同时与外支承梁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内支承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齿轮轴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齿轮轴让位孔,在所述的外支承梁上并且在对应于齿轮轴让位孔的位置开设有一右齿轮限位垫固定螺钉操作让位孔,在所述滚轮导梁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右齿轮的位置开设有一右齿轮让位腔,所述齿轮轴的右端穿过齿轮轴让位孔伸展到对应于右齿轮让位腔的下方,所述的右齿轮在对应于右齿轮让位腔的位置固定在齿轮轴的右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支承梁和外支承梁的横截面形状呈匚字形;所述的滚轮导梁的横截面形状呈倒置的凸字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承梁固定管为圆管或矩形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动力驱动机构包括齿轮箱固定架、电机、一级减速箱、齿轮箱、二级减速箱、第一、第二主动轮、第一、第二传动带、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齿轮箱固定架固定在所述右大梁背对所述左大梁的一侧并且还同时与所述的右底梁固定,电机与一级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由一级减速箱连同电机与齿轮箱固定,一级减速箱与齿轮箱传动配合并且由齿轮箱连同一级减速箱固定在齿轮箱固定架上,二级减速箱固定在二级减速箱座上并且该二级减速箱的动力输出轴与齿轮箱传动连接,二级减速箱的动力输出轴的左端和右端均伸展到二级减速箱箱体外,第一主动轮固定在动力输出轴的左端,而第二主动轮固定在动力输出轴的右端,第一传动带的一端套在第一主动轮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从动轮上,而该第一从动轮固定在所述齿轮轴上,第二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第二主动轮上,另一端套在第二从动轮上,而该第二从动轮固定在齿轮轴上,所述的二级减速箱座与所述的齿轮箱固定架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级减速箱为行星齿轮减速箱,所述的齿轮箱为伞齿轮箱,所述的二级减速箱为蜗轮蜗杆减速箱,所述的第一、第二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为链轮,所述的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为传动链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齿轮箱上配设有一手轮,该手轮与齿轮箱的伞齿轮轴伸展到箱体外的一端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已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其一,由于采用了活动厢体左、右支承导向机构,并且在活动厢体的左厢壁的底部固定了一枢转设置有活动厢体左滚轮的活动厢体左滚轮架以及在活动厢体的右厢壁的底部固定了一枢转设置有活动厢体右滚轮的活动厢体右滚轮架,又由于活动厢体左、右滚轮分别与活动厢体左、右支承导向机构构成滚动副,因而在动力驱动机构通过活动厢体传动机构带动活动厢体移动时能保障活动厢体的移动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二,由于将动力驱动机构与活动厢体传动机构分开设置,因而具有安装灵活方便的效果;其三,由于将活动厢体传动机构以厢体底板为载体设置并且结构简练,又由于将动力驱动机构以底盘为载体设置,因而两者能保障理想的传动连接效果,最终确保活动厢体的移动效果;其四,由于摒弃了在厢体底板的尾部加接尾板,因而能保障厢体底板的整体性;其五,由于摒弃了设备运动装置,因而能避免对货物产生干涉影响并且使结构更趋简练;其六,对于作业类车厢,可以显著增大作业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活动厢体传动机构以及动力驱动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活动厢体的移动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活动厢体右导向支承导向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2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车辆的一底盘1和一固定厢体2,固定厢体2固定在厢体底板21上,而厢体底板21固定在厢体底板支承架22上,该厢体底板支承架22与前述底盘1固定。在图1中还示出了车辆的车头9、轮子10和设在底盘1的两侧(左右侧,以图2状态为基准)的支承腿16,车头9与底盘1连接,在驻车装货时,支承腿16伸出至图1所示的状态,反之则收起。依据专业常识,前述厢体底板21的长度与底盘1的长度相适应。前述的固定厢体2毫无疑问位于车厢底板21的前端(也可称前段)。在固定厢体2的一侧和/或两侧即以图2所示位置状态为例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厢门。由于前述的这些内容属于公知技术,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伸缩厢体的结构体系包括活动厢体3、一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4、一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一活动厢体传动机构6和一动力驱动机构7,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4以及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彼此左右对应,并且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4与前述的厢体底板支承架22的左端固定,而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与厢体底板支承架22的右端固定,活动厢体3对应于前述底盘1的后部即对应于厢体底板21的后部(也可称后端),在该活动厢体3的左厢壁的底部并且沿着左厢壁的长度方向固定有一活动厢体左滚轮架31,在该活动厢体左滚轮架31的长度方向的左侧和右侧通过活动厢体左滚轮轴3111以间隔状态枢转设置有活动厢体左滚轮311,该活动厢体左滚轮311与前述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4构成滚动副,在活动厢体3的右厢壁的底部并且同样沿着右厢壁的长度方向固定有一活动厢体右滚轮架32,在该活动厢体右滚轮架32的长度方向的左侧和右侧通过活动厢体右滚轮轴3211以间隔状态枢转设置有活动厢体右滚轮321,该活动厢体右滚轮321与前述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构成滚动副,前述活动厢体传动机构6包括左齿条61、右齿条62、齿轮轴63、左齿轮64和右齿轮65,左齿条61的长度与前述活动厢体左滚轮架31相同并且通过左齿条固定螺钉固定在活动厢体左滚轮架31的底部,右齿条62的长度与前述活动厢体右滚轮架32相同并且通过右齿条固定螺钉621(图3标示)固定在活动厢体右滚轮架32的底部,齿轮轴63的中部转动地支承在一组间隔分布的齿轮轴轴承座631上,而齿轮轴轴承座631与前述厢体底板21朝向下的一侧固定,齿轮轴63的左端伸展到前述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4,而右端伸展到前述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左齿轮64固定在齿轮轴63的左端并且在对应于左齿条61的下方的位置与左齿条61相啮合,右齿轮65固定在齿轮轴63的右端并且在对应于右齿条62的下方的位置与右齿条62相啮合,动力驱动机构7设置在前述底盘1上并且与前述齿轮轴63传动连接。

由图2所示,前述的齿轮轴轴承座631通过轴承座固定螺钉6311固定在轴承座固定座6312上并且由旋配在轴承座固定螺钉6311上的固定螺钉限定螺母63111限定,轴承座固定座6321优选以焊接方式与厢体底板21朝向下的一侧固定。

在开启活动厢体3的后厢门的状态下,当动力驱动机构7带动活动厢体传动机构6而使活动厢体3向前移动即向着固定厢体2的方向移动时,该活动厢体3罩在固定厢体2外与固定厢体2形成叠套关系,并且厢体底板21的后端处于敞露状态,以便装货或卸货,反之活动厢体3与固定厢体2的配合关系呈图1所示状态。此外,依据专业常识,在活动厢体3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厢门,而活动厢体3的后侧设置后厢门(也称尾门)。

请重点见图2,前述的底盘1包括一左大梁11、一右大梁12、一左底梁13和一右底梁14,左、右大梁11、12在长度方向彼此保持并行并且左、右大梁11、12之间由大梁连结横梁15连接,左底梁13与左大梁11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固定,右底梁14与右大梁12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固定,前述厢体底板支承架22包括间隔分布的纵梁221和间隔分布的横梁222,纵梁221与固定厢体底板21的长度方向并行,并且与横梁222固定,而横梁222与纵梁221形成十字形交错关系并且同时与前述的左底梁13以及右底梁14固定,前述的厢体底板21与纵梁221固定;前述齿轮轴63传动连接的前述动力驱动机构7设置在前述右大梁12背对前述左大梁11的一侧;前述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4的结构是与前述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的结构相同的,并且该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4与前述横梁222的左端固定连接,而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与横梁222的右端固定连接;前述的左齿轮64以平键固定方式固定在齿轮轴63的左端,前述的右齿轮65同样以平键固定方式固定在齿轮轴63的右端。

如前述,由于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4的结构与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相同,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作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2和图3,前述的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包括一内支承梁51、一外支承梁52和一滚轮导梁53,内支承梁51与前述横梁222的右端固定连接(焊接),外支承梁52与内支承梁51在长度方向彼此并行并且内、外支承梁51、52之间的下部由间隔分布的支承梁固定管8固定连接(通过焊接),滚轮导梁53固定在内、外支承梁51、52之间,在该滚轮导梁53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形成有一滚轮架让位腔531,在滚轮导梁53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对应两侧各形成有一滚轮滚道532,而在滚轮导梁53的长度方向的下部形成有一齿条槽533,前述的活动厢体右滚轮架32对应于滚轮架让位腔531,前述的活动厢体右滚轮321与滚轮滚道532构成滚动副,前述的右齿条65对应于齿条槽533。

由图3所示,前述齿轮轴63的右端穿过前述内支承梁51伸展到对应于前述滚轮滚道532的下方,并且在齿轮轴63的右端端面上通过右齿轮限位垫固定螺钉632固定有一用于阻止前述右齿轮65从齿轮轴63的右端脱落的一右齿轮限位垫632。

由图3和图4所示,在前述滚轮导梁53的长度方向的下部并且朝向前述内支承梁51的一侧以间隔状态焊接固定有一组左加强三角筋板534,该组左加强三角筋板534同时与内支承梁51焊接固定,而在滚轮导梁53的长度方向的下部并且朝向前述外支承梁52的一侧以间隔状态焊接固定有一组右加强三角筋板535,该组右加强三角筋板535同时与外支承梁52焊接固定。

重点见图3,在前述的内支承梁5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齿轮轴63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齿轮轴让位孔511,在前述的外支承梁52上并且在对应于齿轮轴让位孔511的位置开设有一右齿轮限位垫固定螺钉操作让位孔521,在前述滚轮导梁53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右齿轮65的位置开设有一右齿轮让位腔536,前述齿轮轴63的右端穿过齿轮轴让位孔511伸展到对应于右齿轮让位腔536的下方,前述的右齿轮65在对应于右齿轮让位腔536的位置固定在齿轮轴63的右端。

由于前述右齿轮限位垫固定螺钉操作让位孔521的存在,因而可供工具如改锥在对应于右齿轮限位垫固定螺钉操作让位孔521的位置对前述右齿轮限位垫固定螺钉6321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内支承梁51和外支承梁52的横截面形状呈匚字形,更具体地讲采用槽钢充当内支承梁51和外支承梁52;前述的滚轮导梁53的横截面形状呈倒置的凸字形。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支承梁固定管8为圆管,但是也可使用矩形管如方管。

请继续见图2,前述的动力驱动机构7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齿轮箱固定架71、电机72、一级减速箱73、齿轮箱74、二级减速箱75、第一、第二主动轮76a、76b、第一、第二传动带77a、77b、第一从动轮78a和第二从动轮78b,齿轮箱固定架71固定在前述右大梁12背对前述左大梁11的一侧并且还同时与前述的右底梁14固定(采用螺钉),电机72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该电机与一级减速箱73传动配合并且由一级减速箱73连同电机72与齿轮箱74固定,一级减速箱73与齿轮箱74传动配合并且由齿轮箱74连同一级减速箱73固定在齿轮箱固定架71上,二级减速箱75固定在二级减速箱座751上并且该二级减速箱75的动力输出轴752与齿轮箱74传动连接,二级减速箱75的动力输出轴753的左端和右端均伸展到二级减速箱箱体外,第一主动轮76a固定在动力输出轴753的左端,而第二主动轮75b固定在动力输出轴753的右端,第一传动带77a的一端套在第一主动轮76a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从动轮78a上,而该第一从动轮78a固定在前述齿轮轴63上,第二传动带77b的一端套置在第二主动轮76b上,另一端套在第二从动轮78b上,而该第二从动轮78b固定在齿轮轴63上,前述的二级减速箱座751与前述的齿轮箱固定架71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一级减速箱73为行星齿轮减速箱,前述的齿轮箱74为伞齿轮箱,前述的二级减速箱75为蜗轮蜗杆减速箱,前述的第一、第二主动轮76a、76b、第一从动轮78a和第二从动轮78b为链轮,前述的第一传动带77a和第二传动带77b为传动链条。

优选地,在前述的齿轮箱74上配设有一手轮741,该手轮741与齿轮箱74的伞齿轮轴742伸展到箱体外的一端固定。当电机72一旦出现故障时,那么可以由操作者对手轮741进行操作,仍可使活动厢体3依需移动。

申请人简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当在驻车状态下装货时,由动力驱动机构7的电机72(电机72的电源由车载电源供给)工作,由电机72带动一级减速箱73减速,由一级减速箱73带动齿轮箱74,由齿轮箱74带动二级减速箱75,由两级减速箱75的动力输出轴753同时带动第一主动轮76a和第二主动轮76b,第一主动轮76a通过经一传动带77a带动第一从动轮78a,第二主动轮76b通过第二传动带77b带动第二从动轮78b,由于第一、第二传动轮78a、78b固定在活动厢体传动机构6的结构体系的齿轮轴63上,因而齿轮轴63转动,带动左、右齿轮64、65转动,由于左齿轮64与左齿条61相啮合,又由于右齿轮65与右齿条62相啮合,因而由左齿轮62带动左齿条61,由右齿轮65带动右齿条62,进而由左齿条61带动活动厢体左滚轮架31,同时由右齿条62带动活动厢体右滚轮架32,活动厢体左滚轮架31通过活动厢体左滚轮311循着活动厢体左支承导向机构4向前即向车头9也即向固定厢体2的方向运动,同时活动厢体右滚轮架32通过活动厢体右滚轮321循着活动厢体右支承导向机构5的滚轮导梁53的滚轮滚道532(图3示)向前即向车头9也即向固定厢体2的方向运动。由于活动厢体3的左厢壁以及右厢壁是分别与活动厢体左、右滚轮架31、32焊接固定的,因而活动厢体3也相应向前移动,以与固定厢体2形成叠套状态位于固定厢体2外,厢体底板21的后部即后端敞露,以利货物装车。装货完成后,前述电机72反向工作,按前述原理而使活动厢体3向后位移,直至呈由图1所示的状态。由于卸货时的操作与装货时的操作过程雷同,因而不再复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