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自行车隐藏式避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188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复合材料自行车隐藏式避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自行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材料自行车隐藏式避震装置。

(二)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普通自行车,虽然外形各式各样,但其减震方式都基本相同,即除了靠充气轮胎减震外,还通过装在鞍座上的弹簧减震,但效果不够明显,特别是在路面状况较差的道路骑车时,乘骑者感到很不舒服,使人容易疲劳。一些新出品的避震自行车,虽然在前叉和后车架配备避震装置,但缓冲能力较小,因而避震效果仍不够理想,而且结构上相对比较复杂和生产成本较高。

还有的自行车采用气压避震器,旨在减少自行车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时车身的上下震动。气压避震器是气缸-活塞结构,气缸内充以压缩空气,用打气筒将空气打入气缸。这种避震器的缺点是气密方面的问题,气缸与活塞之间的漏气不可避免,当气缸内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不足时,气压避震器的避震效果,即避震强度就会变差。这种避震器在使用时需要经常检测气缸内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并需要不时为气缸充气,为骑行者带来麻烦和不便。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乘骑稳定的复合材料自行车隐藏式避震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复合材料自行车隐藏式避震装置,包括由自行车架前三角和后三角连接组成的五通区域,前三角和后三角通过上转点旋转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五通区域内安装有避震器,避震器的前端部通过前支点固定在前三角上,避震器的后端部、上连杆的后端头均通过下转点连接前三角,上连杆通过位于其中部的后支点连接前三角,上连杆的前端头通过前转点连接下连杆的前端头,下连杆的后端头通过后转点连接后三角的底部。

本发明的避震器装置安装在自行车的五通区域内,此区域可以保证足够大的空间,使整个装置隐藏在自行车内部,达到隐藏效果;同时,避震器借助连杆通过前、后支点及不同方位转点的连接实现安装固定,保证了其在震动状态下的伸缩调整,实现了减震功能。

本发明的更优技术方案为:

所述避震器为前端部固定、后端部为伸缩杆的结构,避震器底部设置有底座,底座紧密贴附前三角底端,保证了减震器位于自行车的底部,使自行车整体重心降低,增加了骑乘的稳定性。

所述上连杆和下连杆均为曲型结构,上连杆在后支点上旋转安装,保证了上下连杆的灵活牵引,同时增加其受力强度。

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设计合理,应用灵活,安装在自行车五通区域内,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区域,实现没有杂物污染,减少清洁,同时达到了良好的自行车避震功能,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中,1上连杆,2下连杆,3避震器,4前支点,5后支点,6上转点,7下转点,8前转点,9后转点,10前三角,11后三角,12五通区域。

(五)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由自行车架前三角10和后三角11连接组成的五通区域12,前三角10和后三角11通过上转点6旋转连接,所述五通区域12内安装有避震器3,避震器3的前端部通过前支点4固定在前三角10上,避震器3的后端部、上连杆1的后端头均通过下转点7连接前三角10,上连杆1通过位于其中部的后支点5连接前三角10,上连杆1的前端头通过前转点8连接下连杆2的前端头,下连杆2的后端头通过后转点9连接后三角11的底部;所述避震器3为前端部固定、后端部为伸缩杆的结构,避震器3底部设置有底座,底座紧密贴附前三角1底端;所述上连杆1和下连杆2均为曲型结构,上连杆1在后支点5上旋转安装。

自行车骑乘时,由于路面崎岖不平,后三角11受上下力量作用,此时需要一个避震机构进行缓冲;实现方法为,当后三角11向上运动时,上连杆1依后支点5进行逆时针旋转,即上转点6和下转点7朝左下方向转动,前转点8朝右上方向转动;上转点6和下转点7的转动牵引避震器3依前支点4向后方向伸长给隐藏式后避震装置提供缓冲力;前转点8的转动通过下连杆2带动着后转点9同步转动;当后三角11向下运动时,所有转点反之运动,最终实现避震效果。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自行车配件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自行车隐藏式避震装置。该复合材料自行车隐藏式避震装置,包括由自行车架前三角和后三角连接组成的五通区域,前三角和后三角通过上转点旋转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五通区域内安装有避震器,避震器的前端部通过前支点固定在前三角上,避震器的后端部、上连杆的后端头均通过下转点连接前三角,上连杆通过位于其中部的后支点连接前三角,上连杆的前端头通过前转点连接下连杆的前端头,下连杆的后端头通过后转点连接后三角的底部。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设计合理,应用灵活,安装在自行车五通区域内,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区域,实现没有杂物污染,同时达到了良好的自行车避震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卞志良;邓龙洵;王春青;王真真;张瑞林;毛德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3.17
技术公布日:2017.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