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9345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电动车。



背景技术:

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

我国是电动车大国,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电动车数量极多,由此造成的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从能耗角度看,电动车只有摩托车的八分之一、家用轿车的十二分之一;从占有空间看,一辆电动车占有的空间只有一般家用轿车的二十分之一;从道路占用情况看,上下班时间家用轿车往往只有一人,一辆电动车占用的道路空间只有一般私家车的四分之一;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大力推广电动车而不是禁止电动车。

但是,由于电动车的驾乘人员往往缺乏安全防护,不比汽车有外壳,电动车的驾乘人员通常只有头盔,因此,无论是与行人、车辆或者障碍物发生碰撞,电动车的驾乘人员往往多受伤害。并且,长期驾乘电动车,驾乘人员容易被自然环境包括风吹日晒雨淋等摧残,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乃至伤害身体健康,尤其是手、脸和膝盖等部位。

因此,电动车的驾乘人员缺乏对于头部与躯干的全方位防护、在长期驾乘过程中容易被自然环境伤害身体健康,是需要改进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电动车,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提供对于头部与躯干的全方位防护、避免自然环境伤害身体健康、防护结构易于拆装以及防风、透气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动车,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车架结构,以及固定于所述车架结构上的把手结构与车座结构,所述把手结构包括中间体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间体两端的左把手和右把手,所述车座结构包括车座部以及与所述车座部连接的尾端部;所述电动车还包括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至少部分包围所述本体的所述车架结构、所述把手结构与所述车座结构,用于在所述防护结构内部形成所述电动车的驾乘空间;所述本体设置多个插接口;所述防护结构设置多个插接端,各所述插接端与各所述插接口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插接端与对应的一所述插接口插接,用于将所述防护结构安装于所述本体;所述防护结构在其靠近所述把手结构的一侧设置前方透明视窗结构;所述电动车还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开设有贯穿所述防护结构的开槽并且在所述开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拉链结构,两个所述拉链结构相互匹配设置,用于开关所述开槽;所述电动车还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防护结构的透气孔,且所述透气孔位于所述防护结构靠近所述尾端部的一侧。

例如,所述开槽位于所述防护结构靠近所述车座部处。

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设置有若干充气结构。

优选的,所述充气结构为长条形或球形。

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设置有连接结构,各所述充气结构分别位于所述连接结构上,且各所述充气结构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布层。

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顶篷部,以及分别与所述顶篷部连接的前挡部、后包围部和两侧包围部;所述顶篷部、所述前挡部、所述后包围部以及两所述侧包围部分别设置有充气结构,以及所述前挡部、所述后包围部以及两所述侧包围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所述插接端;所述前挡部设置有所述前方透明视窗结构;至少一所述侧包围部开设有贯穿所述侧包围部的开槽并且在所述开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拉链结构;所述后包围部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后包围部的所述透气孔。

例如,所述顶篷部、所述前挡部、所述后包围部以及两所述侧包围部的各所述充气结构相互连通设置。

优选的,所述本体的各所述插接口中,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尾端部,以及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车架结构;所述插接端包括前插接端、后插接端以及侧插接端;所述前挡部设置至少二前插接端,位于所述中间体的每一所述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前插接端;所述后包围部设置至少二后插接端,位于所述尾端部的每一所述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后插接端;每一所述侧包围部设置至少一侧插接端,位于所述车架结构的每一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侧插接端。

优选的,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的下部。例如,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靠近所述车架结构的下部。

优选的,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车架结构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上分别设置有后视镜。

例如,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上分别设置有一后视镜,两所述后视镜分别穿过所述防护结构,且所述防护结构设有与两所述后视镜分别对应的两后视透明视窗膜层。

例如,所述防护结构在其靠近所述尾端部的一侧设置后方透明视窗膜层。

例如,所述后包围部设置有所述后方透明视窗膜层。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防护结构,通过在所述防护结构内部形成电动车的驾乘空间,电动车的驾乘人员位于所述防护结构内部,从而能够得到全方位防护,避免自然环境伤害身体健康,且防护结构只需插接于电动车的本体上,具有易于拆装的优点,能够快速拆装收纳,必要时还能够拆卸清洗;此外拉链结构的设计,使得驾乘人员进出驾乘空间都很方便,还具有防风与透气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动车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护结构部分包围电动车的本体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外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护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防护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防护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电动车,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车架结构,以及固定于所述车架结构上的把手结构与车座结构,所述把手结构包括中间体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间体两端的左把手和右把手,所述车座结构包括车座部以及与所述车座部连接的尾端部;所述电动车还包括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至少部分包围所述本体的所述车架结构、所述把手结构与所述车座结构,用于在所述防护结构内部形成所述电动车的驾乘空间;所述本体设置多个插接口;所述防护结构设置多个插接端,各所述插接端与各所述插接口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插接端与对应的一所述插接口插接,用于将所述防护结构安装于所述本体;所述防护结构在其靠近所述把手结构的一侧设置前方透明视窗结构;所述电动车还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开设有贯穿所述防护结构的开槽并且在所述开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拉链结构,两个所述拉链结构相互匹配设置,用于开关所述开槽;所述电动车还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防护结构的透气孔,且所述透气孔位于所述防护结构靠近所述尾端部的一侧。这样,通过采用防护结构并在所述防护结构内部形成电动车的驾乘空间,电动车的驾乘人员位于所述防护结构内部,从而能够得到全方位防护,避免自然环境伤害身体健康,且防护结构只需插接于电动车的本体上,具有易于拆装的优点,能够快速拆装收纳,必要时还能够拆卸清洗;此外拉链结构的设计,使得驾乘人员进出驾乘空间都很方便,还具有防风与透气等优点。

例如,现有技术的电动车如图1所示,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车架结构100,以及固定于所述车架结构上的把手结构200与车座结构300,所述把手结构包括中间体210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间体两端的左把手220和右把手230,所述车座结构包括车座部310以及与所述车座部连接的尾端部320;可以理解,所述电动车或所述本体还具有车轮。发明人是学生,可以理解,发明人基于现在看到和用到的电动车,为了提升公众的安全性,从日常生活中提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意,该创意是基于现有电动车产生的,不是发明一种电动车,而是在现有电动车基础之上作出改进。其中的本体及其车架结构、把手结构与车座结构等,均可采用现有电动车或其结构实现,在此不作赘述。

相较于现有电动车的驾乘人员通常只有头盔进行保护,为了提供全方位保护,包括保护驾乘人员的头部和躯干,进一步还可以包括保护驾乘人员的主要肢体,例如上臂和大腿;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电动车还包括防护结构600,所述防护结构至少部分包围所述本体的所述车架结构、所述把手结构与所述车座结构,用于在所述防护结构内部形成所述电动车的驾乘空间;又如,如图3所示,所述电动车还包括防护结构600,所述防护结构至少部分包围所述本体的所述车架结构、所述把手结构与所述车座结构,用于在所述防护结构内部形成所述电动车的驾乘空间;如图3所示,基本上所述电动车仅露出轮子;例如,所述防护结构全部包围所述本体的所述车架结构、所述把手结构与所述车座结构,用于在所述防护结构内部形成所述电动车的驾乘空间;为了避免与地面产生摩擦导致防护结构损坏,例如,所述防护结构部分包围所述本体的所述车架结构、所述把手结构与所述车座结构,且所述防护结构位于所述本体距离地面10至15厘米的上方,这样,可以避免防护结构与地面产生摩擦或刮擦等,有利于延长防护结构的使用寿命;并且,考虑到现有电动车的结构设计,这样的防护结构,还可以包括保护驾乘人员的肢体端部,例如前臂和小腿,根据设计更进一步还可以包括保护驾乘人员的肢体端部,例如手和脚;从而为驾乘人员提供了充分的保护,能够避免自然环境伤害身体健康,且避免了相对于汽车“铁包肉”的电动车“肉包铁”的窘况。

为使防护结构易于拆装,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本体设置多个插接口400;所述防护结构设置多个插接端,各所述插接端与各所述插接口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插接端与对应的一所述插接口插接,用于将所述防护结构安装于所述本体;为使防护结构的安装更为牢固可靠,例如,所述插接端设置弹性卡夹,所述弹性卡夹用于在与插接口插接时,在穿过所述插接口时发生弹性形变,并在穿过所述插接口之后恢复原形状,从而避免从所述插接口容易松脱的事故,使得插接端与插接口的插接更为牢靠,同时兼具易于拆装的优点。

为了提供更好地保护效果,降低碰撞发生时的相互冲击力,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设置有若干充气结构。优选的,所述充气结构为长条形或球形。例如,各所述充气结构相互连通设置。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设置有连接结构,各所述充气结构分别位于所述连接结构上,且各所述充气结构间隔设置。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布层,例如,各所述充气结构通过所述布层相互连接,就像羽绒服一样,形成了一个既轻又能保护人的环境。为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例如,所述连接结构还设置若干支撑条,各支撑条相互连接以形成一个支撑网,所述布层固定于所述支撑网上,各所述充气结构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网上,这样,可以得到能够保持一定形状的防护结构;例如,各所述插接端的位置均为某一支撑条的端部,这样可以提高插接的稳固性;例如,各所述插接端分别位于一对应的支撑条的端部。

为了不阻碍驾驶的前方视野,所述防护结构在其靠近所述把手结构的一侧设置前方透明视窗结构,以使驾驶者看到前方;例如,所述前方透明视窗结构设置有矩形或者椭圆形塑料膜,例如所述前方透明视窗结构具有PMMA膜、PS膜、PC膜或ABS膜等,从成本及实现考虑,优选为PMMA膜。又如,所述前方透明视窗结构设置有矩形或者椭圆形塑料膜及其固定框架。为使驾乘人员具有更好的后方视野,提升驾驶安全,例如,所述防护结构在其靠近所述尾端部的一侧设置后方透明视窗膜层,以使驾驶者看到后方。例如,所述后包围部设置有所述后方透明视窗膜层。为使驾乘人员具有更好的侧方视野,提升驾驶安全,优选的,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上分别设置有后视镜。例如,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上分别设置有一后视镜,两所述后视镜分别穿过所述防护结构,且所述防护结构设有与两所述后视镜分别对应的两后视透明视窗膜层,用于匹配所述后视镜以使驾驶者看到后视镜的影像。例如,每一后视镜分别穿设一所述侧包围部,每一所述侧包围部对应设置有一后视透明视窗膜层。这样,使得驾驶者的视野更为宽广,从而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驾乘人员如何进出所述防护结构内部形成的驾乘空间的问题,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电动车还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开设有贯穿所述防护结构的开槽641并且在所述开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拉链结构(图中未示出),两个所述拉链结构相互匹配设置,用于开关所述开槽;可以理解,两个所述拉链结构相互匹配设置,可以从上往下拉,也可以从下往上拉,使用方便、简易;这样,驾乘人员可以通过所述开槽进出所述防护结构内部形成的所述电动车的驾乘空间,通过开槽的设计,使得包围效果更好,为驾乘人员提供了侧方位的良好保护;例如,所述开槽位于所述防护结构靠近所述车座部处,以便于驾乘人员通过所述开槽进出所述驾乘空间。例如,所述开槽为直线形、C形或者L形,其中直线形不太适合体重超标人群使用,例如,如图4所示,开槽为C形,C形开槽的适用性较强,使用时可以掰一下,使得开槽的开口能够开得较大,从而适用于各类人群,是个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所述开槽本质上就是在防护结构上设计了可以开关的开口,相当于一条缝隙,类似于汽车的车门,但是考虑到电动车的性能和负载能力、以及对于轻便性能的要求,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开槽的设计,优选是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开槽,以便于驾乘人员进出。

为了避免电动车的驾乘空间过闷且不透气,例如,所述电动车还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防护结构的透气孔,用于透气,且所述透气孔位于所述防护结构靠近所述尾端部的一侧。例如,所述后包围部上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后包围部的透气孔,可以简化理解为后包围部开了一些用于透气的通孔。例如,各所述透气孔规则排列,例如,各所述透气孔规则排列为矩阵。为了达到更好地防雨效果,例如,所述透气孔具有圆台体形状,圆台体形状中,朝向外侧环境的底面较大,朝向驾乘空间的底面较小。优选的,所述透气孔倾斜向下设置,这样,所述防护结构具有较好的防雨效果;正常驾驶时,雨水主要集中在前方,后面往往是顺流而下的水流,由于透气孔倾斜向下设置,水流不易倒流进入防护结构内部的驾乘空间。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防护结构包括顶篷部610,以及分别与所述顶篷部连接的前挡部620、后包围部630和两侧包围部640;又如,如图5所示,所述防护结构包括顶篷部610,以及分别与所述顶篷部连接的前挡部620、后包围部630和两侧包围部640;所述顶篷部、所述前挡部、所述后包围部以及两所述侧包围部分别设置有充气结构,以及所述前挡部、所述后包围部以及两所述侧包围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所述插接端;所述前挡部设置620有所述前方透明视窗结构621;如图4或图5所示,至少一所述侧包围部开设有贯穿所述侧包围部的开槽641并且在所述开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拉链结构;所述后包围部630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后包围部的所述透气孔631。例如,所述顶篷部、所述前挡部、所述后包围部以及两所述侧包围部的各所述充气结构相互连通设置,这样,有利于充气使用或者排气收纳。又如,所述顶篷部的上表面设置隔热层,并在所述隔热层上面设置反光层,以避免阳光导致防护结构内部的驾乘空间的温度太高。

优选的,所述本体的各所述插接口中,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尾端部,以及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车架结构;所述插接端包括前插接端、后插接端以及侧插接端;所述前挡部设置至少二前插接端,位于所述中间体的每一所述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前插接端;所述后包围部设置至少二后插接端,位于所述尾端部的每一所述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后插接端;每一所述侧包围部设置至少一侧插接端,位于所述车架结构的每一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侧插接端。例如,各所述插接端位于防护结构内部,即,所述插接端朝向防护结构内部的驾乘空间。上例中,例如,所述本体设置至少六个插接口。又一个例子是,如图2所示,所述本体设置六个插接口400,各所述插接口中,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尾端部,以及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车架结构;所述前挡部设置二前插接端,位于所述中间体的每一所述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前插接端;所述后包围部设置二后插接端,位于所述尾端部的每一所述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后插接端;每一所述侧包围部设置一侧插接端,位于所述车架结构的每一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侧插接端。又如,所述本体设置八个插接口,各所述插接口中,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尾端部,以及四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车架结构;如图6所示,所述前挡部设置二前插接端622,位于所述中间体的每一所述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前插接端;所述后包围部设置二后插接端632,位于所述尾端部的每一所述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后插接端;每一所述侧包围部设置二侧插接端642,位于所述车架结构的每一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侧插接端。优选的,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的下部。例如,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靠近所述车架结构的下部。优选的,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车架结构的下部。例如,每一所述侧包围部设置有至少二所述插接端。这样,可以得到较为稳固的插接效果,避免防护结构在使用中被风吹掉。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形成的电动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