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72168发布日期:2018-12-22 08:48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改良。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例如具有调节用于对汽车转向的方向盘的前后位置或者上下位置的功能。

背景技术

车用转向装置例如构成为如图9所示。在该车用转向装置中,将方向盘1的旋转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1对拉杆4、4,对前车轮赋予转向角。方向盘1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转向轴5在将圆筒状的转向柱6在轴向插通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被该转向柱6支承。另外,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他的万向接头9与输入轴3连接。

在上述这样的转向装置中,以往考虑包括用于根据驾驶者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图示的构造中,为了构成倾斜机构,将在转向柱6的前端部固定的壳体10的上部前端部,利用配置在宽度方向(宽度方向是指车身的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在本说明书和技术方案整体中相同)的倾斜轴12能摇动移位地支承于车身11。另外,在转向柱6的轴向中间部下表面设置有移位支架13,并且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该移位支架13的状态设置有支承支架14。在构成支承支架14的左右1对支承板部22、22分别形成有在上下方向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15。在移位支架13中,在与两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的一部分匹配的部分形成伸缩调节用长孔16。而且,在将两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和该伸缩调节用长孔16在宽度方向插通的状态下,插入调节杆17。另外,为了构成伸缩机构,使转向轴5和转向柱6为能伸缩的构造,并且使伸缩调节用长孔16为在前后方向长的长孔。而且,通过操作设置在调节杆17的一端部的未图示的调节柄,利用支承支架14来调节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移位支架13的力,在能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的状态(未锁定状态)、与能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锁定状态)之间切换。

参照图10、11来说明上述这样的转向装置的更具体的构造。

转向柱6使配置在后侧的外柱18的前部与配置在前侧的内柱19的后部能滑动地嵌合,全长能伸缩。例如,在将轻合金压铸成型而制造的外柱18的前部设置有狭缝20,使其前部的内径能弹性地扩大或缩小。另外,在从左右两侧夹着该狭缝20的部分设置有左右1对被夹持部21、21,利用1对被夹持部21、21来构成移位支架13。另外,在1对被夹持部21、21形成有在前后方向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16、16。另外,将设置于支承支架14的左右1对支承板部22、22配置在从左右两侧夹持移位支架13的部分,并且在1对支承板部22、22分别形成有以倾斜轴12(参照图9)为中心的部分圆弧状的、在上下方向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15、15。而且,在两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15和两个伸缩调节用长孔16、16,将调节杆17在宽度方向插通。

在调节杆17的轴向一端部(图11的左端部)设置有调节柄23。在轴向另一端部(图11的右端部)设置有螺母24。在靠近轴向中间部一端部分设置有推力轴承26、由驱动侧凸轮37c和被驱动侧凸轮38c构成的凸轮装置57。而且,基于调节柄23的摇动,1对支承板部22、22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扩大或缩小。

在对方向盘1的位置进行调节时,使调节柄23向预定方向(一般而言为下方)摇动,使驱动侧凸轮37c向切换至未锁定状态时的旋转方向即未锁定方向旋转。而且,凸轮装置57的轴向尺寸缩小,被驱动侧凸轮38c与螺母24的间隔扩大。其结果是,1对支承板部22、22的内侧面与1对被夹持部21、21的外侧面的抵接部的面压下降或者丧失,同时,外柱18的前端部的内径弹性地扩大,该外柱18的前端部内周面与内柱19的后端部外周面的抵接部的面压下降。在该状态下,在调节杆17在两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15和两个伸缩调节用长孔16、16内移动的范围,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和前后位置。

为了将方向盘1保持在期望位置,在使该方向盘1移动至该期望位置后,使调节柄23向反向(一般而言为上方)摇动。由此,使驱动侧凸轮37c向切换至锁定状态时的旋转方向即锁定方向旋转。而且,凸轮装置57的轴向尺寸扩大,1对支承板部22、22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缩小。在该状态下,1对支承板部22、22的内侧面与1对被夹持部21、21的外侧面的抵接部的面压上升,同时,外柱18的前端部的内径弹性地缩小,该外柱18的前端部内周面与内柱19的后端部外周面的抵接部的面压上升,能够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具有以上这样的构成的转向装置利用在1对支承板部22、22与1对被夹持部21、21之间等作用的摩擦力,将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和前后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然而,例如从二次碰撞时等的驾驶者的保护的充分性方面而言,希望能够更牢固保持方向盘1的位置的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718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是为了实现在能够将方向盘的上下位置或者前后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牢固保持该方向盘的位置的构造而发明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包括移位支架、固定侧支架、调节杆、1对按压部、扩大缩小装置。

移位支架固定设置在转向柱,并形成有第一通孔。

所述固定侧支架具有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移位侧支架的状态设置的1对支承板部,并形成有1对第二通孔,且被固定在车身侧。

所述调节杆以在宽度方向插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1对第二通孔的状态设置。

所述1对按压部在所述调节杆的两端部设置在从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

所述扩大缩小装置用于将所述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或缩小。

另外,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1对第二通孔中的至少一者的通孔为位置调节方向上长的调节用长孔,该位置调节方向是应该能使方向盘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方向。另外,该位置调节方向是在利用伸缩机构来调节所述方向盘的位置的情况下的前后方向,在利用倾斜机构来调节该方向盘的位置的情况下的上下方向。

而且,基于所述扩大缩小机构的扩大或缩小,在能够对方向盘的在所述位置调节方向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未锁定状态、与能够将该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锁定状态间,能够进行切换。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锁定状态下,阻止所述移位侧支架相对于所述固定侧支架在所述位置调节方向的移位。

这样的锁定机构具有固定侧卡合部、可动侧锁定部件。

其中的固定侧卡合部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设置在所述固定侧支架或者所述移位侧支架中的形成有所述调节用长孔的支架。

所述可动侧锁定部件具有能与所述固定侧卡合部摩擦卡合或者凹凸卡合的可动侧卡合部,并以能在所述位置调节方向和以该调节杆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同步移位的状态被支承于所述调节杆。

而且,在从所述未锁定状态切换至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可动侧锁定部件向锁定方向旋转,所述固定侧卡合部与所述可动侧卡合部摩擦卡合或者凹凸卡合,而阻止所述调节杆向所述位置调节方向移位。

另一方面,在从所述锁定状态切换至所述未锁定状态时,所述可动侧锁定部件向未锁定方向旋转,解除所述固定侧卡合部与所述可动侧卡合部的摩擦卡合或者凹凸卡合。

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在锁定状态下,基于施加在所述调节杆的所述位置调节方向的力(例如随着二次碰撞的产生、或者驾驶者上下车时靠近方向盘而作用的冲击力),使所述锁定方向的旋转力作用于所述可动侧锁定部件。

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所述可动侧锁定部件中,在所述锁定状态下,在所述位置调节方向,与所述固定侧卡合部与所述可动侧卡合部的卡合部匹配的部分在该位置调节方向越从所述调节杆的中心轴离开,与该位置调节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厚度越大(楔状),基于施加在所述调节杆的所述位置调节方向的力,在所述固定侧卡合部与所述调节杆之间产生楔形效果。

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将所述可动侧锁定部件以阻止在宽度方向脱出的状态配置在:构成所述固定侧支架1对支承板部中的至少一个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与在所述1对按压部中的该一个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设置的按压部之间;或者该一个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在该一个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对置的所述移位侧支架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

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将所述固定侧卡合部由以与所述位置调节方向平行的状态形成的固定侧摩擦面(平坦面、对平坦面实施了表面处理的面等)构成。

可以构成为:使所述可动侧卡合部从所述锁定状态下与所述固定侧卡合部摩擦卡合的位置,越朝向所述锁定方向的相反方向,与所述调节杆的中心轴的距离越大。

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可以是所述固定侧卡合部包括第一固定侧卡合部、第二固定侧卡合部,并且所述可动侧卡合部包括第一可动侧卡合部、第二可动侧卡合部。

而且,可以采用的构成是在所述锁定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可动侧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侧卡合部卡合,且使所述第二可动侧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固定侧卡合部卡合。

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构成是所述可动侧锁定部件具有弹性臂部,该可动侧锁定部件经由该弹性臂部被支承于所述调节杆(对于调节杆,以能在1对弹性臂部的弹性范围内相对旋转的状态被支承)。

发明的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在能将方向盘的上下位置或者前后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锁定状态)下,能够牢固保持该方向盘的位置。

即,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锁定状态下,使直接(或者间接)设置在固定侧支架或者移位侧支架中的形成有调节用长孔的支架的固定侧卡合部、与相对于调节杆能在所述位置调节方向同步移位的状态被支承的可动侧锁定部件的可动侧卡合部卡合(摩擦卡合或者凹凸卡合),而阻止所述调节杆向位置调节方向移位。因此,在锁定状态下,即使在所述方向盘作用了所述位置调节方向的冲击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基于所述啮合防止所述方向盘在位置调节方向移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与图11同样的图。

图2(a)是以从宽度方向外侧观察锁定机构的状态示出的图,是示出未锁定状态的图,图2(b)是示出锁定状态的图。

图3是图2(a)的a-a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与图2(a)同样的图,图5(b)是与图2(b)同样的图。

图6(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与图2(a)同样的图,图6(b)是与图2(b)同样的图。

图7(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的,以从宽度方向外侧观察锁定机构的状态示出的图,是示出未锁定状态的图,图7(b)是示出锁定状态的图。

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9是示出转向装置的以往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局部侧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转向装置的具体构造的局部侧视图。

图11是图10的c-c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方向盘

2:转向齿轮单元

3:输入轴

4:拉杆

5:转向轴

6、6a:转向柱

7:万向接头

8:中间轴

9:万向接头

10:壳体

11:车身

12:倾斜轴

13、13a、13b:移位支架

14、14a:支承支架

15、15a、15b:倾斜调节用长孔

16、16a、16b、16c、16d:伸缩调节用长孔

17、17a、17b:调节杆

18、18a、18b:外柱

19、19a:内柱

20、20a:狭缝

21、21a、21b、21c:被夹持部

22、22a、22b、22c:支承板部

23:调节柄

24、24a:螺母

25:按压板

26、26a:推力轴承

27:电动马达

28:外轴

29:内轴

30:安装板部

31:连结板部

32:脱离胶囊

33:非圆形部

34:头部

35a、35b:平坦面部

36a、36b:按压曲面部

37、37a、37b、37c:被驱动侧凸轮

38、38c:驱动侧凸轮

39、39a、39b、39c、39d、39e:锁定机构

40:驱动侧卡合凸部

41:柄侧通孔

42、42a:固定侧齿部

43、43a:可动侧锁定部件

44、44a、44b、44c:凹部

45:主体部

46:楔部

47a、47b:支承部

48a、48b:臂部

49:可动侧齿部

50:支承孔

51:第二固定侧齿部

52:固定侧摩擦面

53:可动侧摩擦面

54a、54b:凹部

55:楔状部分

56:引导突出部

57:凸轮装置

58:中心孔

59:中心孔

60a、60b:引导凸部

61:矩形框状的凸部

62:前侧框部

63:后侧框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1例]

参照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能适用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转向装置的基本构造与图9所记载的转向装置的构造大致相同。

即,能适用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转向装置将方向盘1(参照图9)的旋转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经由齿条小齿轮机构推拉左右1对拉杆4、4,对车轮赋予转向角。

方向盘1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转向轴5在将圆筒状的转向柱6a在轴向插通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被该转向柱6a支承。另外,如图9所示,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他的万向接头9与输入轴3连接。另外,为了对转向轴5赋予转向辅助力,在转向柱6a的前方设置有作为动力源的电动马达27(参照图9)。

在后端部支承固定有方向盘1的转向轴5,通过使设置在后侧(图9的右侧)的外轴28的前端部与设置在前侧(图9的左侧)的内轴29的后端部花键卡合,从而能调节外轴28的前后位置。而且,利用未图示的单列深槽型等滚珠轴承,将这样的转向轴5仅能旋转地支承在转向柱6a的内侧。

转向柱6a使配置在后侧的外柱18a的前部与配置在前侧的内柱19a的后部能滑动地嵌合,全长能伸缩。例如,在将轻合金压铸成型而制造的外柱18a的前部且上端部设置有狭缝20a,使其前部的内径能弹性地扩大或缩小。另外,在从左右两侧夹着狭缝20a的部分设置有左右1对被夹持部21a、21a,利用这1对被夹持部21a、21a构成移位支架13a。在这样的1对被夹持部21a、21a形成有在前后方向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16a、16a。

另外,在转向柱6a(内柱19a)的前端部固定有壳体10(参照图9)。该壳体10的上部前端部,通过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倾斜轴12,以以该倾斜轴12为中心在上下方向可摇动的状态被支承于车身11。另外,在壳体10内配置有蜗杆式减速器等,其包括构成电动辅助机构的未图示的蜗杆和蜗轮。而且,基于作用在内轴29的力矩,利用固定在壳体10的电动马达27将蜗杆旋转驱动,从而对转向轴5赋予转向辅助力。

另外,以将移位支架13a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的状态,设置有支承支架14a。该支承支架14a包括:设置在上部的安装板部30;从该安装板部30向下方垂下的左右1对支承板部22a、22b。在本例的情况下,1对支承板部22a、22b的上端部边缘彼此通过连结板部31连续,利用焊接将该连结板部31的上表面固定在安装板部3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下表面。这样的支承支架14a通过安装板部30,经由1对脱离胶囊32、32(参照图11)而支承于车身,在二次碰撞时能向前方脱离。

另外,在1对支承板部22a、22b形成有以倾斜轴12为中心的部分圆弧状的、在上下方向长的1对倾斜调节用长孔15a、15b。另外,1对倾斜调节用长孔15a、15b可以不是部分圆弧状,可以形成为在上下方向长的矩形。在本例的情况下,1对伸缩调节用长孔16a、16a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一通孔,1对倾斜调节用长孔15a、15b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二通孔。另外,1对倾斜调节用长孔15a、15b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调节用长孔,1对倾斜调节用长孔15a、15b的形成方向(上下方向)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位置调节方向。

利用以上的构成,能基于以倾斜轴12为中心的摇动移位来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并且能基于转向轴5和转向柱6a的伸缩来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

而且,在宽度方向调节杆17a插通在1对倾斜调节用长孔15a、15b和1对伸缩调节用长孔16a、16a。调节杆17a具有:形成于轴向一端部(图1的右端部)的外螺纹部(未图示);形成于轴向中间部的非圆形部33;以及形成于轴向另一端部(图1的左端部)的头部34。

非圆形部33设置在:从调节杆17a中的、配置在1对倾斜调节用长孔15a、15b中的另一个(图1的左方)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内侧的部分,至与头部34的宽度方向内侧面邻接的部分。

具体而言,非圆形部33具有:将在外周面的径向位于相反侧的2个部位位置以切除为互相平行的平坦面状的方式形成的1对平坦面部35a、35b;在调节杆17a的圆周方向形成于1对平坦面部35a、35b彼此之间部分,以非圆形部33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截面圆弧状的1对按压曲面部36a、36b。非圆形部33的截面形状具有2次对称性(旋转180°时自身会重叠的形状)。1对平坦面部35a、35b彼此的距离小于1对按压曲面部36a、36b的顶点彼此的距离。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能调节图2(a)所示的方向盘的位置的状态(未锁定状态)下,1对平坦面部35a、35b配置为与1对倾斜调节用长孔15a、15b的形成方向(上下方向)平行(包含大致平行)。另外,非圆形部33只要包含在构成后述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支承孔50的内侧配置的部分,就能够设置在调节杆17a中的任意范围。例如,可以使调节杆17a中的外螺纹部和头部34以外的部分在整个全长成为非圆形部33。另外,可以将与调节杆17a分开设置的、在外周面具有1对平坦面部和1对按压曲面部的筒状部件外嵌固定在该调节杆17a的轴向中间部外周面,从而形成非圆形部。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与调节杆17a的外螺纹部拧合的螺母24a、与1对支承板部22a、22b中的一个(图1的右方)支承板部22a之间部分,从该一个支承板部22a侧依次配置按压板25和推力轴承26a。

另外,在调节杆17a的头部34与1对支承板部22a、22b中的另一个(图1的左方)支承板部22b之间部分配置被驱动侧凸轮37、驱动侧凸轮38、调节柄23、锁定机构39。

被驱动侧凸轮37与驱动侧凸轮38一起构成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扩大缩小机构的凸轮装置。另外,被驱动侧凸轮37例如由烧结金属制成,具有用于使调节杆17a插通的中心孔58,整体为大致圆轮板状。另外,被驱动侧凸轮37在宽度方向外侧面(图1的左侧面)形成有周向的凹凸面即被驱动侧凸轮面。进一步,在被驱动侧凸轮37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中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在前后方向隔离的2个部位位置)以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形成有1对引导凸部60a、60b。1对引导凸部60a、60b的在前后方向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略大于在后述的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形成的矩形框状的凸部61的前侧面与后侧面的距离。

在调节杆17a的靠近轴向另一端部分插通在中心孔58的状态下,被驱动侧凸轮37以能相对于该调节杆17a相对旋转的状态,且能在宽度方向(该调节杆17a的轴向)相对移位的状态被外嵌。

1对引导凸部60a、60b中的一个(前方)引导凸部60a配置在构成矩形框状的凸部61的前侧框部62的前侧。1对引导凸部60a、60b中的另一个(后方)引导凸部60b配置在构成矩形框状的凸部61的后侧框部63的后侧。在该状态下,使一个引导凸部60a的后侧面与前侧框部62的前侧面接近对置,并且使另一个引导凸部60b的前侧面与后侧框部63的后侧面接近对置。这样,实现被驱动侧凸轮37相对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旋转阻止。另外,在未设置有矩形框状的凸部61的构造的情况下,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b设置有卡合部,使得利用与1对引导凸部60a、60b的卡合,能够实现被驱动侧凸轮37相对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旋转阻止。

另一方面,驱动侧凸轮38例如由烧结金属制成,具有用于使调节杆17a插通的中心孔59,例如整体为圆轮板状或者矩形板状。在本例的情况下,使驱动侧凸轮38的中心孔59的内周面为能与调节杆17a的非圆形部33的外周面非圆形嵌合的形状。另外,在驱动侧凸轮38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图1的右侧面)形成有在周向的凹凸面、即驱动侧凸轮面。另外,在驱动侧凸轮38的宽度方向外侧面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驱动侧卡合凸部40。这样的驱动侧凸轮38中,将调节杆17a的靠近轴向另一端部分中的、与外嵌有被驱动侧凸轮37的部分相比靠轴向另一端侧部分的外周面(非圆形部33的一部分),以非圆形嵌合的状态组装在中心孔59。另外,在该状态下,将驱动侧卡合凸部40卡合在设置于调节柄23的基端部的柄侧通孔41。这样,能使驱动侧凸轮38与调节柄23一体旋转。

另外,通过在该驱动侧凸轮38的中心孔59压入调节杆17a的靠近轴向另一端部分,从而能够使驱动侧凸轮38与调节杆17a一体地旋转。

利用以上这样的构成,将调节柄23、驱动侧凸轮38、调节杆17a组装为能一体地旋转的状态。

另外,锁定机构39具有固定侧齿部42、可动侧锁定部件43、设置在调节杆17a的非圆形部33。这样的锁定机构39用于利用凹凸卡合来阻止锁定状态下的调节杆17a在上下方向的移位。

固定侧齿部42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固定侧卡合部。固定侧齿部42由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在与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形成方向(上下方向)平行(与倾斜调节用长孔的形成方向平行包含如后所述,通过在锁定状态下固定侧齿部42与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可动侧齿部49凹凸卡合,从而增大方向盘1在上下方向的保持力的尽可能大致平行的状态。下同)的方向所形成的凹凸部构成。另外,固定侧齿部42可以直接形成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也可以形成于固定(例如焊接固定)在该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其他部件(例如板状部件等)。

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与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邻接的部分形成凹部44。在本例的情况下,从宽度方向观察该凹部44的形状为在上下方向长的大致矩形,但不限于这样的形状。凹部44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与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形成方向平行。而且,在凹部44的前侧面形成固定侧齿部42。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包围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部分,通过对该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实施冲压加工,形成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形状为矩形框状的凸部61。而且,被该矩形框状的凸部包围的部分为凹部44。但是,也可以将凹部44形成为:使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包围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凹陷。

另外,可以不在凹部44的前侧面,而在后侧面形成固定侧齿部42。另外,虽然图示省略,但作为固定侧齿部42的形成形态的其他例子,可以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与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相比靠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以与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形成方向平行,且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形成1对上下方向凸部,可以在1对上下方向凸部中的一个(前方)上下方向凸部的后侧面(或者另一个上下方向凸部的前侧面)形成固定侧齿部42。或者,可以在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分开设置的板状部件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形成1对上下方向凸部,在1对上下方向凸部中的一个上下方向凸部的后侧面(或者另一个上下方向凸部的前侧面)形成固定侧齿部42。在采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利用焊接将该板状部件固定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

可动侧锁定部件43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实施利用冲压加工的冲裁而制造的,具有主体部45;楔部46;1对支承部47a、47b;以及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1对弹性臂部的1对臂部48a、48b。参照图2所示的组装状态,说明这样的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构造。另外,图2(a)示出能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的状态(未锁定状态),图2(b)示出能将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和前后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锁定状态)。

主体部45构成为大致圆轮状。具体而言,该主体部45利用图2的实线α1所示的部分、双点划线β1所示的部分,构成该外缘(外周)。另一方面,主体部45利用图2的实线α2和α3所示的部分、双点划线β2和β3所示的部分,构成该内缘(内周)。

楔部46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形状是大致三角形,以与主体部45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一部分(在作为未锁定状态下的上端部的位置,图2的双点划线β1所示的部分)连续的状态设置。在这样的楔部46的前端面(图2的左端面)设置有由交替配置的多个凹部与凸部构成的可动侧齿部49。这样的楔部46在锁定状态下,具有越朝向上方(在上下方向越从调节杆17a离开),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越大的形状。另外,可动侧齿部49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可动侧卡合部。

1对支承部47a、47b以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设置在主体部45的内周面中的未锁定状态下作为上下方向的2个部位位置。这样的1对支承部47a、47b的内周面中在组装状态下与非圆形部33抵接的部分向越朝向圆周方向一方(图2的顺时针方向)越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倾斜。

1对臂部48a、48b在主体部45的内周面中,以从作为径向相反的2个部位位置分别与未锁定状态下的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突出的状态设置。具体而言,1对臂部48a、48b中的一个(上方)臂部48a以如下状态设置:在主体部45的内周面中,从在未锁定状态下设置在上方的支承部47a的圆周方向一侧(图2的顺时针方向)邻接的部分向下方延伸的状态。另一方面,1对臂部48a、48b中的另一个(下方)臂部48b以如下状态设置:在主体部45的内周面中,从在未锁定状态下设置在下方的支承部47b的圆周方向一侧邻接的部分向上方延伸的状态。

在本例的情况下,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厚度尺寸小于凹部44的深度尺寸(宽度方向尺寸)。

另外,在锁定状态下,使在上下方向与楔部46(形成有可动侧齿部49的部分)匹配的部分,且可动侧齿部49与切线γ之间部分(图2(b)的斜方格所示的部分),成为越朝向上方(在上下方向越从调节杆17a的中心轴离开)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越大(楔状)的楔状部分55,其中,该切线γ是一个支承部47a和非圆形部33的一个按压曲面部36a的抵接部的切线。

具有以上这样的构成的可动侧锁定部件43在被1对支承部47a、47b和1对臂部48a、48b围成的大致矩形的支承孔50插通有调节杆17a的非圆形部33的状态下,配置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a的凹部44的内侧。在该状态下,1对支承部47a、47b中的一个(上方)支承部47a的径向内端面与非圆形部33的1对按压曲面部36a、36b中的一个(上方)按压曲面部36a抵接,并且另一个(下方)支承部47b的径向内端面与1对按压曲面部36a、36b中的另一个(下方)按压曲面部36a抵接。

另外,1对臂部48a、48b中的一个(前方)臂部48a的前端部后侧面沿着非圆形部33的1对平坦面部35a、35b中的一个(前方)平坦面部35a弹性抵接,并且同样地,另一个(后方)臂部48b的前端部前侧面沿着1对平坦面部35a、35b中的另一个(前方)平坦面部35a弹性抵接。由此,1对臂部48a、48b分别相对于1对平坦面部35a、35b能弹性地远近移动。这样,将可动侧锁定部件43相对于调节杆17a以能在上下方向和旋转方向同步移位的状态支承。另外,在组装状态下,可动侧锁定部件43在1对臂部48a、48b的弹性范围内能相对于调节杆17a弹性地旋转。

另外,可动侧锁定部件43以夹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凹部44的底面)与被驱动侧凸轮37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之间的状态配置。这样,将可动侧锁定部件43在宽度方向进行定位(防脱)。但是,该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厚度尺寸小于凹部44的深度尺寸。因此,在该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与被驱动侧凸轮37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之间部分;以及该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凹部44的底面)之间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之间部分,可以存在宽度方向的略微的间隙。其结果是,可动侧锁定部件43不会被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凹部44的底面)和被驱动侧凸轮37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强力夹持。

接下来,说明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动作。

在能将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和前后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锁定状态)时,使能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的状态(未锁定状态)的调节柄23向预定方向(一般而言是上方,以下记作锁定方向)摇动。由此,通过扩大凸轮装置的轴向尺寸,缩小被驱动侧凸轮37与按压板25的间隔。其结果是,作用在内柱19a的外周面与外柱18a的内周面的接触部的摩擦力;以及作用在构成移位支架13a的1对被夹持部21a、21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与构成支承支架14a的1对支承板部22a、2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接触部的摩擦力;以及作用在1对支承板部22a、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与被驱动侧凸轮37和按压板25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接触部的摩擦力分别增加,成为锁定状态。

接下来,说明锁定机构39的动作。

在上述动作时,调节杆17a随着调节柄23的摇动而旋转时,与该调节杆17a一起,可动侧锁定部件43从图2(a)所示的状态如图2(b)所示向锁定方向旋转。而且,固定侧齿部42的一部分与可动侧齿部49的一部分啮合(凹凸卡合)。换言之,构成固定侧齿部42的各凸部与构成可动侧齿部49的各凸部在上下方向重叠。

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随着上述旋转,从形成于可动侧齿部49中的圆周方向另一端部(图2的逆时针方向侧的端部)的凸部,依次缓缓与固定侧齿部42啮合。在这样的啮合的初始阶段,有的情况下可动侧齿部49的凸部的顶端部与该固定侧齿部42的凸部的顶端部抵接,处于未正常啮合的状态。但是,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随着可动侧齿部49的旋转,可动侧齿部49的凸部相对于固定侧齿部42的凸部移动,因此,可以使可动侧齿部49与固定侧齿部42正常啮合。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可动侧锁定部件43在1对臂部48a、48b的弹性范围内,以能够相对于调节杆17a弹性地旋转的状态被支承,因此,即使在可动侧齿部49的凸部的顶端部、与该固定侧齿部42的凸部的顶端部抵接而没有正常啮合的情况下,可动侧锁定部件43也从该状态弹性移位,从而使可动侧齿部49与固定侧齿部42正常啮合。

另外,如上所述,在可动侧齿部49与固定侧齿部42啮合的状态下,对可动侧锁定部件43赋予基于1对臂部48a、48b的弹力的锁定方向的旋转力,进而在固定侧齿部42和一个按压曲面部36a与楔状部分55之间产生楔形效果,可动侧齿部49被固定侧齿部42强力按压。

另外,在锁定状态下,一个(上方)支承部47a的内周面中与非圆形部33的一个按压曲面部36a抵接的部分向越朝向圆周方向一个方向(图2(b)的顺时针方向前方)越朝向上方的方向倾斜。另一方面,另一个(下方)支承部47b的内周面中与非圆形部33的一方按压曲面部36b抵接的部分向越朝向圆周方向一个方向越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

在从锁定状态切换至未锁定状态时,通过使调节柄23向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一般而言为下方)摇动,从而缩小凸轮装置的轴向尺寸,扩大被驱动侧凸轮37与按压板25的间隔。由此,各摩擦力减小。另外,随着调节柄23的摇动,可动侧锁定部件43与调节杆17a一起,从图2(b)所示的状态如图2(a)所示向未锁定方向旋转。而且,解除固定侧齿部42与可动侧齿部49的啮合(凹凸卡合)。在该状态下,调节杆17a成为在1对倾斜调节用长孔15a、15b和1对伸缩调节用长孔16a、16b的内侧能够移位的范围内,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的状态。

根据具有以上这样的构成的本例,在能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锁定状态)下,能够牢固保持方向盘在上下方向的位置。

即,在本例的情况下,在锁定状态下,使固定在车身的在支承支架14a的另一个支承板部22b所设置的固定侧齿部42、与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可动侧齿部49啮合。这样的可动侧锁定部件43能在上下方向同步移位地被支承于调节杆17a。因此,例如在二次碰撞时,即使在方向盘1施加向上的大的冲击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基于固定侧齿部42与可动侧齿部49的啮合的大的保持力,防止方向盘1在上下方向的移位(例如跳起)。其结果是,能够将在方向盘1的后方鼓起的气囊的位置保持在适当的位置,能够容易可靠地利用该气囊保护驾驶者。另外,例如在驾驶者上下车辆时,靠近方向盘1,对该方向盘1作用向下的冲击负荷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该方向盘1向下方移位。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即使在锁定状态下,在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与被驱动侧凸轮37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之间;或者该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也存在宽度方向的略微的间隙。因此,在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两个侧面、与被驱动侧凸轮37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和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不会产生大的摩擦力。其结果是,在从锁定状态切换至未锁定状态时,能够防止:可动侧锁定部件43难以旋转,调节柄23的操作性下降。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锁定状态下,使一个(上方)支承部47a的内周面中与非圆形部33的一个按压曲面部36a抵接的部分,向越朝向圆周方向一个方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前方)越朝向上方的方向倾斜。因此,在锁定状态下调节杆17a(方向盘1)欲向上方移位时,一个按压曲面部36a基于将一个(上方)支承部47a向上方按压的力,对于可动侧锁定部件43作用锁定方向的旋转力。其结果是,可动侧锁定部件43被固定侧齿部42按压,能够防止调节杆17a(方向盘1)向上方移位。

进一步,在本例的情况下,通过在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一部分设置有上述这样的楔部46,使在锁定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与楔部46匹配的部分(图2(b)的斜方格所示的部分)成为越朝向上方、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越大的楔状部分55。因此,在调节杆17a(方向盘1)随着二次碰撞的产生欲向上方移位时,在固定侧齿部42和一个按压曲面部36a与楔状部分55之间产生楔形效果,成为调节杆17a(方向盘1)向上方移位的阻力。

另外,在实施本例的构造的情况下,可以将锁定机构39仅设置在1对支承板部22a、22b中的另一个(图1的右方)支承板部22b,也可以设置在1对支承板部22a、22b这两者。在采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对于设置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b侧的锁定机构的构造,例如可以采用与锁定机构39在宽度方向对称的构造。

[实施方式的第2例]

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在本例的情况下,将构成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锁定机构39a设置在构成支承支架14a的1对支承板部22a、22c中的另一个支承板部22c的宽度方向内侧。

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与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c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中的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邻接的部分,形成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在上下方向长的大致矩形的凹部44a。而且,在该凹部44a的前侧面缘(或者后侧缘)形成固定侧齿部42(参照图2)。

构成锁定机构39a的可动侧锁定部件43(详细的构造参照图2)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可动侧锁定部件43在被1对支承部47a、47b和1对臂部48a、48b围成的支承孔50插通有调节杆17a的非圆形部33的状态下,配置在凹部44a的内侧。

在该状态下,可动侧锁定部件43以夹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c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凹部44a的底面)与1对被夹持部21a、21a中的另一个被夹持部21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状态配置。这样,将可动侧锁定部件43在宽度方向进行定位(防脱)。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厚度尺寸小于凹部44a的深度尺寸,因此,在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凹部44a的底面)之间、或者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另一个被夹持部21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可以存在宽度方向的略微的间隙。其结果是,可动侧锁定部件43不会被另一个支承板部22c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凹部44的底面)、与一个被夹持部21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夹持。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通过配置在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内侧,在被驱动侧凸轮37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径向内端部形成被驱动侧凸轮37a的旋转阻止、引导上下方向的移位的引导突出部56。

其他构造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3例]

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在构成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锁定机构39b的情况下,在构成支承支架14a的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邻接的部分形成凹部44b。该凹部44b的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形状是在上下方向长的大致矩形,前侧面和后侧面形成为与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形成方向平行的状态。而且,在凹部44b的前侧面形成有固定侧齿部42,在凹部44b的后侧面形成有第二固定侧齿部51。在本例的情况下,固定侧齿部42和第二固定侧齿部51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固定侧卡合部。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锁定机构39b具有1对可动侧锁定部件43、43。在本例的情况下,作为1对可动侧锁定部件43、43,使用互相形状相同的部件。具体而言,将1对可动侧部件43、43中的一个(宽度方向内侧、图5的背面侧)可动侧锁定部件43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和第2例同样的形态(在锁定状态下,可动侧齿部49与形成于凹部44b的前侧面的固定侧齿部42啮合)配置。另一方面,将1对可动侧锁定部件43、43中的另一个(宽度方向外侧、图5的表面侧)可动侧锁定部件43,以相对于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旋转了180°的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可动侧齿部49与形成于凹部44b的后侧面的第二固定侧齿部51啮合)配置。

具有以上这样的构成的1对可动侧锁定部件43、43分别在被1对支承部47a、47b和1对臂部48a、48b围住的支承孔50插通有调节杆17a的非圆形部33的状态下,配置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a的凹部44b的内侧。这样,将1对可动侧锁定部件43、43以能在上下方向和旋转方向同步移位的状态支承在调节杆17a。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1对可动侧锁定部件43、43的厚度尺寸之和小于凹部44b的深度尺寸(宽度方向尺寸)。因此,在锁定状态下,在另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与被驱动侧凸轮37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之间;该另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或者该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凹部44b的底面)之间,可以存在宽度方向的略微的间隙。其结果是,1对可动侧锁定部件43、43不会被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凹部44b的底面)、被驱动侧凸轮37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强力夹持。

在具有上述这样的构成的本例的情况下,随着从未锁定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时的调节柄23的摇动,调节杆17a向锁定方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1对可动侧锁定部件43、43与该调节杆17a一起从图5(a)所示的状态向图5(b)所示的状态旋转。而且,固定侧齿部42的一部分、与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可动侧齿部49的一部分啮合(凹凸卡合),且第二固定侧齿部51的一部分、与另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可动侧齿部49的一部分啮合(凹凸卡合)。

根据以上这样的本例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构造相比,基于固定侧齿部42与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可动侧齿部49的啮合;以及第二固定侧齿部51与另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可动侧齿部49的啮合,能够将锁定状态下的方向盘1的上下方向位置更牢固固定。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调节杆17a(方向盘1)随着二次碰撞的产生而欲向上方移位时,在固定侧齿部42和非圆形部33的一个按压曲面部36a与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楔状部分55之间会产生楔形效果,成为调节杆17a(方向盘1)向上方移位的阻力。

进一步,在本例的情况下,在驾驶者上下车辆时,靠近方向盘1,对该方向盘1作用向下的冲击负荷的情况下,在调节杆17a(方向盘1)欲向下方移位时,在第二固定侧齿部51和非圆形部33的另一个按压曲面部36b与另一个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楔状部分55之间会产生楔形效果,成为调节杆17a(方向盘1)向下方移位的阻力。

其他构造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4例]

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

在构成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锁定机构39c的情况下,在形成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凹部44c的前侧面未设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这样的固定侧齿部42,取而代之,形成有与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形成方向(上下方向)平行的固定侧摩擦面52。在本例的情况下,该固定侧摩擦面52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固定侧卡合部。另外,该固定侧摩擦面52不只形成为平坦面状,还可以在表面实施用于增大摩擦系数的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例如可以实施表面粗糙加工(喷砂、滚花加工等),增大固定侧摩擦面52的表面粗糙度,或者也可以在该固定侧摩擦面52覆盖摩擦剂。该摩擦剂只要能够增大该固定侧摩擦面52的表面的摩擦系数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可动侧锁定部件43a设置有可动侧摩擦面53,取代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可动侧齿部49。在本例的情况下,该可动侧摩擦面53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可动侧卡合部。

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将可动侧摩擦面53在锁定状态下形成为以中心o53为中心的曲面状,中心o53存在于调节杆17a的中心轴o17a的后方(图6的右侧)且略微向上方偏离的位置。另外,这样的可动侧摩擦面53在图6(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从与固定侧摩擦面52摩擦卡合的位置x1,越朝向可动侧锁定部件43a的圆周方向一侧(图6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从调节杆17a的中心轴o17a起的距离l越大。这样,在固定侧摩擦面52与可动侧摩擦面53的摩擦卡合部(位置x1)设置有摩擦角θ。

另外,可动侧摩擦面53也可以由平滑的曲面构成,还可以在表面实施用于增大摩擦系数的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可以采用与固定侧摩擦面52的情况同样的处理。

在本例的情况下,形成有固定侧摩擦面52的部件(本例的情况下为另一个支承板部22b)、形成有可动侧摩擦面53的部件(本例的情况下为可动侧锁定部件43a)都是由碳钢等铁系合金制造的。

在以上这样的本例的情况下,在调节杆17a随着调节柄23的摇动而旋转时,可动侧锁定部件43a与该调节杆17a一起从图6(a)所示的状态向图6(b)所示的状态旋转。而且,固定侧摩擦面52的一部分与可动侧摩擦面53的一部分摩擦卡合。换言之,固定侧摩擦面52与可动侧摩擦面53以摩擦力的方向朝向与另一个倾斜调节用长孔15b的形成方向(上下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的状态进行摩擦卡合。

另外,也可以将形成有固定侧摩擦面52的部件(支承支架14a),利用硬度比构成形成有可动侧摩擦面53的部件(可动侧锁定部件43a)的金属材料低的金属材料来制造。例如,另一个支承板部22b为铝合金制,可动侧锁定部件43a为碳钢等铁系合金制。如果采用这样的构成,那么在上述锁定状态下,可以使可动侧摩擦面53咬入到固定侧摩擦面52。

另外,在将固定侧摩擦面52形成于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分开形成的、固定(例如焊接固定等)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其他部件(例如板状部件等)的情况下,该另一个支承板部22b可以为碳钢等铁系合金制,仅其他部件可以为铝合金制。如果采用这样的构成,那么能够得到确保支承支架14a的刚性的上述效果。

另外,可以取代可动侧摩擦面53,形成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这样的可动侧齿部49。如果采用这样的构成,那么能够容易使可动侧齿部49咬入到固定侧摩擦面52。

进一步,如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所示,也可以采用将1对可动侧锁定部件以相位偏离了180°的状态进行组合的构造。在该情况下,在凹部44c的前后两个侧面设置有固定侧摩擦面。

以上这样的本例的构造可以在上述的实施方式适当适用各例的构造。

其他构造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5例]

参照图7、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

本例示出包括锁定机构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构造,该锁定机构用于强化锁定状态下的方向盘1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保持力。

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在外柱18b的前端部,在夹在支承支架14a(参照图11)的1对支承板部22a、22b彼此之间的部分,例如利用焊接等固定有将具有充分刚性的金属板弯曲形成而成的、截面大致u形的移位支架13b。

另外,在构成移位支架13b的1对被夹持部21b、21c分别形成有在轴向(前后方向)伸长的伸缩调节用通孔16c、16d。在本例的情况下,各伸缩调节用通孔16c、16d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调节用长孔,前后方向相当于位置调节方向。

另外,在1对被夹持部21b、21c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伸缩调节用通孔16d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邻接的部分,形成在前后方向长的凹部54a、54b。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1对被夹持部21b、21c的每个设置有锁定机构39d、39e。

下面,说明设置在1对被夹持部21b、21c中的一个(右方)被夹持部21b的锁定机构39d。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设置在1对被夹持部21b、21c中的另一个被夹持部21c的锁定机构39e的构造与设置在一个被夹持部21b的锁定机构39d相同,因此,说明省略。

锁定机构39d包括:固定侧齿部42a;可动侧锁定部件43;以及设置在调节杆17a的非圆形部33。

其中的固定侧齿部42a设置在一个被夹持部21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由在伸缩调节用通孔16d的形成方向(上下方向)形成的凹凸部构成。

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在形成于一个(右方)被夹持部21b的凹部54a的下侧面形成固定侧齿部42a。另外,虽然图示省略,但可以在与一个被夹持部21b分开设置的、构成在前后方向长的矩形框状的框部件的下侧框部的上侧面,形成固定侧齿部42a,采用将该框部件固定在凹部54a的内侧的构成。

可动侧锁定部件43是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可动侧锁定部件43同样的构造,以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配置形态向后方旋转了约90°的状态(在锁定状态下,与形成于凹部54a的下侧面的固定侧齿部42a啮合)配置。由于其他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构造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相同,因此,详细的说明省略。

这样的可动侧锁定部件43以被1对支承部47a、47b和1对臂部48a、48b围住的支承孔50插通有调节杆17a的非圆形部33的状态,配置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2a的凹部54a的内侧。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调节杆17a中配置在一个锁定机构39d的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内侧的部分、以及配置在另一个锁定机构39e的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内侧的部分设置有非圆形部33、33。这样的非圆形部33可以在调节杆17a的轴向连续的状态形成,也可以以隔离的状态形成。

在具有以上这样的构成的本例的情况下,调节杆17a随着从未锁定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时的调节柄23的摇动而旋转时,可动侧锁定部件43与该调节杆17a一起从图7(a)所示的状态向图7(b)所示的状态旋转。而且,固定侧齿部42a与可动侧锁定部件43的可动侧齿部49啮合(凹凸卡合)。换言之,构成固定侧齿部42a的各凸部与构成可动侧齿部49的各凸部在前后方向重叠。

在具有以上这样的构成的本例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固定侧齿部42a与可动侧齿部49的凹凸卡合,将锁定状态下的方向盘1的前后方向位置牢固固定。其结果是,在锁定状态下,在对方向盘1作用前后方向的大的冲击力的情况下,能够牢固保持该方向盘1的位置。

另外,对于本例的构造,可以适用如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所示的,将1对可动侧锁定部件以偏离了180°的状态组合的构造;或者如实施方式的第4例所示的,使固定侧、可动侧摩擦面摩擦卡合的构造。另外,也可以采用仅在1对被夹持部21b、21c中的任意一个被夹持部21b(21c)设置有锁定机构的构造(省略了各锁定机构39d、39e中的任意一个的构造)。进一步,也可以采用将本例的锁定机构39d、39e设置在1对被夹持部21b、21c的宽度方向内侧的构造。

其他构造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相同。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例的构造可以在不产生技术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实施。在将实施方式的第1例至第4例的构造适用到实施方式的第5例这样的用于强化方向盘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保持力的锁定机构的构造的情况下,适当引用各方向(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相关的说明。

另外,本发明不只适用于包括用于调节方向盘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同样用于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这两者的构造,而且适用于仅包括倾斜机构、或者伸缩机构的构造。

另外,移位支架可以采用设置在外柱的下方的构造、或者设置在外柱的上方的构造的无论哪种构造。

另外,扩大缩小机构不仅可以采用凸轮装置,而且可以采用基于调节柄的摇动来调整与设置在调节杆的外螺纹部拧合的调节螺母的紧固量的螺钉式的构造。

本申请基于2016年4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078330,其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